01
一切“颠沛”,都是对成长的馈赠
面对一个空前不确定的世界,每个人都不得不做出艰难选择。已经连续举办6届的“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今年还能不能办?又该如何办?是线上还是线下?线下人们如何相聚?线上的技术瓶颈如何破局?线上参会是否能做到学习效果不低于会场的面对面?这个难题,从疫情爆发的年初,就真真切切地摆在主办方蒲公英教育智库面前,迄今已有半年之久。年7月26日,是个寻常的星期日,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全部流程最终定案。蒲公英智库总裁李斌和组委会10余位同事,同步打出了多个电话,向一线的专家、校长、老师展开“定向内测”,介绍了“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主题、结构、学习方式、实现场景……并一一征询了他们的意见。夜幕降临,组委会成员悬了半年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从一线教育人的反应和评价汇总中可以确认,在疫情肆虐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今年“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设计赢得了高度认同。一位校长甚至告诉组委会:这是学校疫情阵痛后所期待的那种专业引领。受访者提出了一些建议,绝大部分是惊喜:会议组织不仅保持了一如既往的高价值和品质,甚至“转危为机”,提升了学习内容的价值,降低了学习的时间与经费成本;以有效的技术架构让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学习畅通无碍,传播到更多的学校、更多的人;以全校一体化研究性学习的教研方式,让一线教育人真正实现观念与技能的升华……这正是主办方的野望:开启一场面向教育工作者的新学习浪潮——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努力做一个确定的自己。是的,“如果是一张考卷,它有些难,甚至有些超纲”,但组委会里的这些年轻人,开始拥有了一份难能可贵的心态:也许一切“颠沛”,都是对成长的馈赠。02
是的,是一种责任
一月,武汉封城,全民宅家过春节;
二月,社区村庄严防死守,企业开工遥遥无期;
三月,各级学校线上复课,八仙过海人仰马翻;
四月,全球疫情泛滥失守,各行各业面临长期受困;
……
无人能测算,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单位和学校的影响,会有多深,有多远。往年的3月,组委会早已完成了场地的考察、年会流程的设计、团队的搭建,而年的3月,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一切都无从着手。那段时间,李斌老师经常一个人在小区里戴着口罩孤独地散步,一圈又一圈,满脑子萦绕着智库存活与年会存在的各种生死攸关。熟悉的朋友都知道,经过6届迭代升级,“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已经成为东亚地区最专业、前沿、高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教育风向标盛会。每年现场到会者多人,多万人次在线聆听,大量中小学校长、教师、教育研究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者,都把它当做一年一度的“学习盛宴”。事实上,能不能办好第七届年会,不仅关系到智库能否在严酷的大环境中走出困境,更关系到智库能否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尽到自己对教育的使命和责任!疫情警报解除第一时间,组委会同事去到西安新知小学调研,刘岚校长一番话,把他们说得压力山大:“过去6年,新知每年都派团队参加,回来就让老师们用起来:学习、创作、设计、整理、呈现……看看这些,都是我们一点一滴学回来再创作出来的——我们应该是学了之后用得最好的学校。”再去到银川,回民二小黄莉校长说,他们会“追”蒲公英教育智库的每一场会议,尤其是年会,去年参加完第六届年会后,还把布景会议现场的剩余物料都雇车拉回学校用起来……是的,一线学校不再盼领导,抢生源,追明星……他们在追一场专业的学习机会——这本身就是中国基础教育难能可贵的进步。对于那些经费宽裕的学校,面对教育转型升级,可以花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立项,请专家进行系统设计。但对于大量钱少事多的学校来说,派人来参加中国教育创新年会,花数千元上万元进行低成本的“资源共享链条传动”,是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在年会上,这样的学校为数众多。这些年,正是因为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高维度+低成本”的学习平台,所以它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坐井观天“,促进了学习变革在一所所寻常的学校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生态。不管遇到怎样的宏观环境困难,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推陈出新,一如既往甚至更照应现实地办下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责任。03
以终为始,遇见问题解决问题
从年以来,尽管“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围绕6个不同主题连续举办了6届,但它的目的始终没变——帮助教育人针对工作中真实的困境,展开有效学习,实现突破甚至升维。重温这个初心,让组委会同仁豁然开朗——既然是推动校长和教师更好地学习成长,那么,何必太在意是否能搭建出真实的物理场景?如果年会无法实现人人线下聚集,何不将更多人转往线上?这反而能够把困境作为新的契机,推动一场规模更大、价值更高、更节约教育经费的学习。这正是去年年会推荐书目《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所说,“以终为始”的思维习惯——当我们不知该何去何从,最好能回到原点,重温这件事情的基本内涵与原则。但是,把年会变成一场线下控规模、线上大规模的“双线学习”,同样困难重重,面对着一个个待拆解的技术难题——大规模的在线学习,会不会出现画面卡顿?现场演讲者(必要时改为线上演讲)能不能顾及看不见的学习者感受?学习者会不会精力不集中,容易被身边的伙伴和手上的事务打扰?……任何一个环节解决不好,就会大大影响年会的学习效果。于是,组委会团队无数次研讨,不断地调整,一次次请教“达人”,确保每一个环节扎实、到位。为实现“高传输率+高清直播”,团队成员八爪鱼一般四面测试,终于确定了大规模线上会议功能最优的高清平台,且对其进行深度改造,实现与学校各类设备的无缝衔接。为了让更多教育人实现有效的学习与工作联动,让学校每一个角色都参与进来,今年年会不仅深耕主论坛,而且把“学校中层领导力主题峰会”“未来学校整体建设峰会”“小学课程周”“中学课程周”“一班一世界主题峰会”“国际青年教育者论坛”“区域论坛”学生论坛“”家长论坛”整合在一起,形成内容立体一贯的“年会月”,把学校看成一个学习整体,让校长、中层、班主任、教师、家长、学生都可以在“年会月”中系统地学习。为了保证学习者有好的状态,小伙伴精心设计了每场会议的流程、物料与资源保证,拿出了学校参会组织手册,设计了每一场会议、每一门学科的学习方式手册等,策划了线下学术+线上学术主持相结合,让学习者真正做到“高度沉浸+高维互动+高能协同”。04
超纲设计
提供学习的高度整合与深度体验
组委会的可行性细节准备到位,终于,主办方可以向教育界进行“官宣”了——年,让我们用“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月”,开启一次新学习浪潮!是的,“年会月”——年11月9日—12月6日。本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以“重建生态——价值与系统的力量”为主题,将会持续近一个月的时间,包括21场主题论坛,16场区域论坛,关联K12教育学校生态重建的主要支撑点和全部角色方,并引导参会者以“在地”和“云上”两种方式进入会议。在学校变革的路上,组委会期待以更加集约有效的方式,引导教育人围绕价值方向、策略机制、团队进步、学习场景、学科与学习方式……以一个月的分类分群学习时间,梳理教育的根本目标,看见学校的核心环节,走向科学的行动设计。本届年会,组委会在策划中不断持守的价值点如下:1.主论坛8个模块40场演讲,构成“重建教育价值”几乎每一个侧面的完整闭环;同步开启16场区域论坛,深度延展主论坛焦点话题;2.首次举办国际青年教育者论坛、家长论坛、中学课程周主题峰会,并整合迭代蒲公英教育智库原有的品牌会议,覆盖校长、中层、教师、班主任等多样化群体,形成“重建学校生态”主题下的完整学习链条。3.优秀中层如何承接愿景、协同周边、营造势能?未来学校整体建设为什么要聚焦场景革命?班级小气候如何成就学校大生态?学习方式全球变革背景下,我们如何学习,我们如何存在?未来教师素养图谱怎样描绘?新时代新劳动教育何去何从?新教材背景下等学科逻辑怎样理解?核心素养下的深度学习如何发生……围绕这些校长、中层、教师面临的现实情境难点问题,将采用线上线下协同学习的方式,带领参会者深度进入会议内容,真实体验双线融合下的场景学习;4.近人次的分享嘉宾,持续一个月的线上线下深度协同学习,将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一堂前所未有的专业大课,期待每个教育人能在这堂课中触摸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主动升起变革的勇气,拓展思维格局,看见行动路径。5.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学生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将以他们的思考、故事,“告诉你我的学习,告诉你我的世界”,为参会师生带来学生成长拔节最为真实的声音;6.继续策展“第七届当代教育艺术展”,以艺术的表达激发教育的创造性潜力,激活教育的创造性思考,把美的教育艺术以云端的方式搬到您的眼前;…………心中装着价值的罗盘,动态迎击一切挑战,才是理想教育可能相遇的前提。站在年的时代分水岭上,祝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好的学习选择,打开新的学校愿景!滑动查看流程
▼
学术主持:邱华国(苏州半书房发起人)
如何准确理解学校对教研工作的要求和标准?
刘充(宁波蓝青小学副校长)
实现一场高品质教研,要举全校之力
潘香君(常州星河实验小学教育科研部主任)
激活教师团队,我们在做些什么?
李玉晓(青岛二中教师发展处主任)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如何“因地制宜”?
陶维军(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德育处主任)
“协作共育”新形态下,德育主任何为?
郭晓慧(潍坊东明教育集团东明校区小学部德育主任)
如何为班主任工作构建支持系统?
刘英楠(哈尔滨继红小学副校长)
学术主持:王干(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副校长)
年级“小生态”与学校“大气象”
朱则光(青岛金家岭学校执行校长,原北京十一学校初中年级主任)
年级管理协同术——年级校长的一天
吴雅玲(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副校长兼任年级校长)
年级自我驱动的有效策略
王倩茹(郑中国际学校小学部年级长)
自我管理是学生成长的最高境界
待定
生涯教育:最精彩的学校在这样链接资源
王晓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学生工作处副主任)
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管理创新
待定
学术主持:刘艳萍(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
天建一所未来学校,技术扮演了什么角色?
待定
满意度超95%的校园IT服务中心是怎么架构和运作的?
赵海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中心主任)
从“边缘”到“闪耀”:智慧团队建设,我们如何落地有声?
罗化瑜(重庆二十九中信息中心主任)
后勤育美
待定
后勤管理的弧线能抛多远?
赵宗新(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后勤中心主任)
后勤系统就是一个“作战指挥中心”
待定
学术主持:焦憬(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二小学校长)
伟大的心灵在文明的长河里低颂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水土校区(待定)
把馆门打开,让世界进来
曾品方(台湾万兴小学)
“最美基层图书馆”:如何盘活沉睡的学校馆藏资源?
张超伟(合肥望湖小学副校长)
卓越中层的自我领导力王干(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副校长)变革中的校长,渴求怎样的中层伙伴?刘艳萍(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滑动查看流程
▼
真正去“共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学校
范铁(ATDesign工作所设计董事、探月学院新校区总设计师)
校长就是学校的设计师闫学(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校长)
我在充满“未来感”的庭院式校园臧秀霞(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执行校长)
实验室里的黑科技王贤明(宁波鄞州中学校长)
让每一个空间都为孩子的成长赋能冯正华(东莞松山湖北区学校校长)
这所学校将“未来”刻在DNA里刘彦(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校长)
为了这次毕业典礼,我们在线上重建了整个学校徐婧(平和学校高中部校长)
站在系统的基础上,才能赋能场景张旭(深圳市南山区香山里小学副校长)
从1.0到5.0的校本课程蝶变之路冯璐(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校长)
校园里的屋顶景观新美学程凤春(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校长)
让虚拟教学有了更多可能
蔡苏(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博士)
重新设计一所好学校唐晓勇(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校长)
建设一个具有活的灵魂校园景观系统蔡朝晖(浙江省温州市龙湾中学校长)
我的学校是一座未来小镇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待定)
一所建在未来博物馆里的学校待定
一节课就是一个世界
胡马(东江广雅学校中医课程老师)
有“戏”的教育更精彩何家伟(新加坡著名导演)
在学校做跨界达人是怎样一种体验?陈杭(杭州云谷学校小学科学首席教师)
在这所自带“科学”基因的学校,和博士一起搞科研宋如郊(深圳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校长)
教育空间重构人与人杨欢(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设计总监)
滑动查看流程
▼
学术主持:王维令(成都市双林小学副校长)
班级组织变革的现在与未来
李娜(北京教育学院校长学院博士)
班级小组如何进化成为合作发展型团队?
覃丽兰(湖南省特级教师,怀化市铁路第一中学)
班级变成混龄“社区”,我怎样当好48个孩子的大家长?
斯琴(深圳道尔顿新华公学教研中心主任)
项目制管理,让每一个学生做自己的CEO
白雪(成都市实验小学课程中心主任)
连接赋能:互联时代班级职能架构新范式
孙丽凤(上海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初中班主任首席教师)
没了行政班,怎么组织学生?
鲁家钰(探月学院项目教练部负责人)
学术主持:周建军(全国品格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学校)
重建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
云谷学生是如何做成长规划的
曾艳(杭州云谷学校九年级年级组长)
导师制下,我们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