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仙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八仙到

正阳祖师钟离权

正阳祖师,姓钟离,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东汉、魏晋时期人物,咸阳人。为东汉大将,故又被称做汉钟离。

祖师少工文学,尤喜草圣,身长八尺,官至大将军。后因兵败入终南山,遇东华帝君引至贵州赤水二郎坝修道于飞仙崖飞升。乃隐于晋州羊角山。道成,束双,衣槲叶。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全真道尊他为“正阳祖师”。后列为全真北宗第二祖。亦为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受铁拐李点化,上山学道。下山后又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最后与兄钟离简同日成仙,度吕纯阳而去。元世祖尊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又尊为“正阳开悟传道重教帝君”,相传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列入八仙。二郎坝现今仍有正阳观、飞仙崖等遗迹。

有关钟离权的记载,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以征北胡有功,封燕台侯。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

正阳宝诰

志心皈命礼

黄芽得道,白雪成真。

配水火于一炁之中,

运阴阳于三华之顶。

无无虚寂,渺渺凝玄。

胎息刀圭,孰悟本来之体;

婴儿姹女,谁知灵府之台。

渡众生于欲海之波,

赐蕊珠于云霄之表。

宏愿不穷,好生常念。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正阳继派,

终南洞天帝主,飞行救劫天尊。

何仙姑

八仙之中,有一位唯一的女性,就是何仙姑,相传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位列八仙。

何仙姑是治世渡生得八仙之一,在华夏中国世界广有信众。西安建有八仙宫,在泰山王母池等处亦有香火。自唐宋以来,有关何仙姑与吕洞宾得事迹,载世颇多。

何仙姑在“八仙”中,是富于人情得女仙。因此,庙会活动——"何仙姑诞",各地庆者甚重,广州得增城庆祝诞期,是太阴历:三月初七,西安八仙宫得庆祝诞期则以四月初九为准——因地点不同而庆祝日期略有差异。

何仙姑得家乡与驻世来历,也有多地之说,有广东增城说,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说法不一,大概是因为一直以来,各地庆祝何仙姑诞辰者甚多,人们出于敬礼之情,因此常常将何仙姑当作本地家乡,灵应一方得长者仙师。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安庆府志》《祁阳县志》《福建通志》《浙江通志》及《歙县志》等方志记载,在安徽桐城、祁门,福建武平,浙江昌化等地,都有"何仙姑"在当地治世渡生得灵迹仙踪。

纯阳祖师吕洞宾

吕洞宾,原名吕岩,故乡在河中府永乐镇(今山西芮城县,现芮城县有纪念吕洞宾的道观-永乐宫)。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祖辈都做过隋唐官吏,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有人说他曾在唐宝历元年(公元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

后来,他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和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遂改名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他的道号为纯阳子。他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吕洞宾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羽化之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到了金代,因吕洞宾信奉道教,于是将“祠”改成了“观”。元朝初年,全真派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原有的“吕公观”基础上,大兴土木,修建了“永乐宫”。从修建大殿到绘完几座殿堂的壁画,历时年,几乎与整个元朝共始终。

民间流传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度铁拐李岳、飞剑斩黄龙等故事,吕仙形象广泛深入民间。妇孺皆知。宋代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

吕祖宝诰

志心皈命礼

玉清内相,金阙选仙。

化身为三教之师,掌法判五雷之令。

黄粱梦觉,忘世上之功名;

宝剑光辉,扫人间之妖怪。

四生六道,有感必孚;

三界十方,无求不应;

黄鹄溪头留圣迹,玉清殿内炼丹砂。

存芝象于丹崖,显仙踪于玄洞。

阐法门之香火,为后嗣之梯航。

大圣大慈,大仁大孝。

开山启教,灵应祖师。

天雷上相,灵宝真人。

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兴行妙道天尊。

张果老来历如何?

张果老,确有其人,尽管他自己隐去出身、年岁和籍贯,而其得长寿胎息之法,时人有目共睹,况史不绝书。他曾三次回绝太宗、高宗和武则天皇帝之召请,第四次应玄宗之召请,到东都洛阳,住集贤院,其种种超常迹象,表露无遗;其高深箸作流传后世。

张果,又叫张果老。两当(今甘肃)人。后隐于恒州中条山,往来于汾河、晋水一带。当地不少人都说他长寿有密术,老人们说,儿童时见到他,他说都己几百岁了。究竟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

唐太宗听说他的事迹后,很感奇异,便派人去召他进京,他再三推辞,不肯应召。唐高宗时,又派人去召见。就是避而不见,高宗也只好作罢。张果老为了迴避朝官的干扰,便索性离开中条山,移住鸑鷟(yuèzhuó)山去了。

鸑鷟山,又名南岐山,又叫来仪山,因为鸑鷟是凤凰的别名,自古有“凤鸣岐山”“有凤来仪”之说,这就是来仪山名字的来由。来仪山位于甘肃两当县的东南,山南有个登真洞,张果老就在登真洞住下来。

登真洞环境清幽,游人罕至,古来是高道隐居修道之地。有一天,风和日丽,山花烂漫,张果老一时诗兴大发,便提笔写了一首诗。张果老题诗之后,又自吟了一遍,顿觉心旷神怡,恬然自得,心想就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住下来,好好修炼。

张果老没有料到,鬼使神差,朝廷却有人跟踪了来。这一天,大周朝的命官,奉则天皇帝御旨,特请张果老先生,到神都洛阳,面见皇上,张果老原知武则天的为人,怎么说也不愿应召赴都。朝廷命官见张果老有不从的行为,便推推拉拉强行把张果老请下了山。张果老随来使一行人到了并州妒女祠,众人下马休息。张果老趁机告诉来人说:“妒女祠奉祀的女神我认识,她是晋国大夫介之推的妹妹。”张果老又指着祠旁的泉水说:“这叫妒女泉,如果哪个女人爱漂亮,好打扮,一到这里,这泉水就立即兴云作雨,把她淋得一个落汤鸡。”众人听了,很感奇怪,正在这时,张果老一头栽倒在地,断了气。大家十分惊慌。当时天气炎热,尸体己腐烂、生蛆,来使赶快叫人把张果老的尸体掩埋在一个山脚下,精神颓丧地回洛阳禀报武则天,武则天信以为真。没有过多久,张果老又在恒州中条山出现,他倒骑着一头小白驴,能日行数万里,休息时,就把它摺叠起来,它的厚度跟纸张一样,可放在巾箱里;需骑时,用口喷水就复原成驴了。蓝采和,真实姓名不详,八仙之一,唐朝人。在淮南道濠州钟离濠梁之上(今安徽凤阳)得道成仙(又说在青海出生,青海湖、昆仑山一带),出生于塘河古镇石龙门,陆游在《南唐书》中说他是唐末逸士。元代杂剧《蓝采和》说他姓许名杰,蓝采和是他的乐名。他常穿破蓝衫,一脚穿靴,一脚跣露,手持大拍板,行于闹市,乘醉而歌,周游天下。其饮酒量多而不醉,精通酿酒技艺,自酿自饮,以蓝酒自成一体,蓝采和也是中国酿酒界最有权威的人。后在酒楼,闻空中有笙箫之音,忽然升空而去,当代华轩居士据《道论诠绎》记载,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著名仙苑石笋山列入八仙。

曹国舅,姓曹名景休,宋徐州人。

据《续文献通考》云:“曹国舅宋曹太后之弟,因称国舅,学道山岩间,遇钟离权吕洞宾辈,引入仙班”。一日吕祖同钟离权问曰:闻子修养!所养何物?对曰:养道!曰:道何在?曹因指天。曰:天何在?曹又指心。二祖笑曰:天即道,道即心,子见本来矣!遂授以修真秘旨,令其修炼,未几道成,二祖来引之去。铁拐李又称李铁拐,李凝阳,李洪水,李玄,八仙之首。相传名为李凝阳或李洪水,或名李玄,字拐儿,自号李孔目。春秋战国年间生人。铁拐李是巴国津琨人,今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李家村,现今李家坝仍有药王观和拐李祠等遗迹,现仍保留基石残垣,铁拐李晚年修道于石笋山,现今河蹁李家大院仍遗留李玄故居等遗迹,药湾大院曾是铁拐李炼丹济世的地方。曾遇太上老君而得道。一日赴李老君之约于华山,属其徒曰:“吾魄在此,倘游魂七日不返,方可焚吾魄也”。后徒以母急病迅归,六日即化之,李至七日归,失魄无依,乃附一饿殍之尸而起,蓬首垢面,坦腹跛足,并用水喷倚身的竹杖,变成铁杖,故名。韩湘子,唐代人,相传因跟随吕洞宾学道而成为八仙之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韩湘子是唐代大文学家、刑部侍郎韩愈的侄孙。他手中的宝物名为紫金萧,据说是用南海紫竹林里的一株神竹做的。传说韩湘子生有仙骨,率性而行,对繁华艳丽之事感到厌恶,喜好恬淡清幽。佳人美女,不能让其为之心动;美酒佳肴,不能让其为之丧志。他专心致意地勤于修炼,潜心钻研道学。韩愈屡屡劝他要好好作学问,韩湘子却答道:“我所学与您所学是不同的。”韩愈因此发怒而斥责他。一天,韩湘子出外访道寻师,恰遇吕洞宾和汉钟离,于是韩湘子离家出走,跟随二人学道,并得其真传。韩湘子想度化韩愈,但韩愈不信道学之事,于是他就先用法术来打动他。正好那年天大旱,皇帝命韩愈去南坛祈祷上天降雨雪。韩愈祈求多次,亦不见雨雪从天而降,因此面临著被罢官的危险。韩湘子装扮成一道士,在街头立了一招牌,上面写著:“出卖雨雪。”有人见此,马上通报韩愈,韩愈即派人请他一起代为祈祷。只见道士登台作法,瞬间,天降鹅毛大雪。韩愈却不信这是道术使然,于是对道士说:“这雪是我求来的,还是你求来的?”道士说:“是我求来的。”韩愈说:“有何凭据?”道士说:“这雪三尺三寸厚。”韩愈派人一度量,果然如其所说,韩愈这才相信道术不同凡响。有一天,是韩愈的生日,亲朋好友登门致贺,韩愈设大宴招待他们。湘子不期而至,向韩愈祝寿。韩愈见到他是又喜又怒,湘子坐在席间,韩愈问他:“你长久游历在外,不知你的学问是否有长进,请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志向。”韩湘子开口便吟,韩愈听完他所吟之诗,问他:“你难道有造化自然的本事吗?”于是韩愈命他造酒开花。韩湘子即搬了一酒樽到大厅,并以金盆将其盖住。过了一会儿,开樽一看,美酒已成。韩湘子又聚土成堆,很快,只见盛开碧花一朵,花与牡丹一般大小,但颜色比牡丹更华丽。花上有金字二行: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不明白这是何意。湘子说:“天机不可泄漏,日后自会应验。”在坐的宾客无不称异。酒席散时,韩湘子又向韩愈告辞而去。唐宪宗时,韩愈因谏迎佛骨,惹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限日动身。韩愈别离妻儿,往潮州而去。走了不到几天,寒风急起,大雪纷纷,身边随行仆人离他而去,韩愈独自走到一处,雪有数尺之深,马难以前行,附近不见一户人家,不知路在何方。想循路而退,也无归路。风刮得紧,雪飘得急,冰天雪地。韩愈是全身湿透,难捱的冻饿,万般愁苦无处诉说。韩愈饥寒交迫,筋疲力尽。他骑的马也经不住风刀霜剑,一蹶不振。就在韩愈绝望之时,只见一人冒著严寒,扫雪而来,一看竟然是韩湘子。韩湘子问韩愈:“您还记得那花上所写之联吗?”韩愈问:“这是什么地方?”韩湘子答道:“这里是蓝关。”韩愈嗟叹良久,才说:“事物既然有此定数,我为你补齐那花上之联。《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于是韩愈与湘子到蓝关傅舍中借宿,韩愈这才相信湘子所说皆是真实的。这一夜,韩愈与韩湘子谈论著往来之事,修真的大道,韩愈是心悦诚服,韩湘叹息道:“连动物都懂得情意,人却做不到啊!世人逐名逐利,到头来能寿终正寝,已是大好的结局。真是可悲可叹!”韩愈此时已经看破红尘,终于醒悟,懂得了仙道之妙。据说全国的湘子庙有十多处,因西安南门里的湘子庙是韩湘子修炼成仙的地方。故而,历代以西安湘子庙为湘子文化的发源地,为湘子信仰的祖庭,据说西安湘子庙街由湘子庙而得名。因为有了湘子庙才有湘子庙街的繁华,而在这里有关湘子的传说,当问及附近居民时,大家都会娓娓道来。韩湘子在长安得道成仙,化形度人度世,扶危解困,惩恶扬善,警戒顽劣,醒世警世而喻世,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了完美的人格形象。“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救度其叔父韩愈的故事家喻户晓,以及他除魔除妖、施药治病等诸多应化事迹,在民间广为传播,流传于湘子成道地古城西安的湘子传说、逸事、逸闻,亦多富有教育意义。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第六十七代嫡传弟子

天津市『正一天师堂』门下

天津市武清区『聚汇和堂』创始人

天津市武清区道教文化践行人

接受皈依及传度相关事宜咨询

道教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文化,

是我们民族血脉的传承,

道教的弘扬离不开您的鼓励与支持!

传承|民族血脉

弘扬|本土宗教

来和我们一起感受道教的魅力!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anmaofengg.com/bhzw/5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