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石湾窑产品特色及成就

上海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01/6140856.html

图一清绿釉镂空方形香熏佛山市博物馆藏

广东石湾窑是中国岭南地区著名的民窑,形成于唐宋,繁盛于明清,至今仍流传使用。其早期产品因种类丰富、精巧实用而广受市场欢迎,明清后因善仿钧釉和名窑产品,并生产出大量以人物、动物等为造型的艺术陶塑,不仅扩大了陶瓷生产的领域,还提升了陶瓷艺术创作的空间,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图二民国多色釉田鸡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藏

一石湾窑产品的特色

唐宋元时期,石湾窑的生产以碗、盘、盆、钵、罐、瓶、埕、炉等日用陶器为主流,间以生产少量瓷器,釉色单一,装饰手法简单。明代后,石湾窑以烧陶为主,不仅生产日用陶器,还出现了艺术陶塑和园林建筑用陶,产品种类得到极大丰富。釉色方面打破青釉传统,研制出多种釉色,并以善仿钧窑釉色闻名于世。至清代,产品种类大致分为日用陶器、艺术陶塑、建筑园林用陶等类别。品种繁多,釉色厚拙斑斓,装饰技法多变,特色鲜明。

图三清彩釉双鱼瓶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一)日用陶器:品种繁多、精巧实用、价廉物美

石湾窑日用陶器历来以美观、实用著称,是广受人们喜爱的生活用品,如明霍韬《霍渭厓家训》载:“凡祠堂祭祀,只三爵用银,外酒瓶、茶瓶、酒盏、茶盏、碗及碟,具用石湾瓦器。”又说“凡家恒食及会膳食,用石湾瓦器,不许用饶州瓷器”。从此记载中可见人们对石湾日用陶器的认可。石湾窑日用陶器品种繁多,据粗略统计,清末陶业行会二十四行中,生产日用陶的就有十九行,炊煮器、饮食器、盛储器、文房品、起居用品等,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如白釉行的产品就超过种,黑釉行产品近种,花盆行有多项,其中仅花盆、花托、花几就有近项。二十四行的品种加起来超过一千种,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民众生活需求,石湾陶工就会生产出相关的产品。

图四清褐绿釉螃蟹笼广东省博物馆藏

石湾窑日用陶器,在器型的设计上不仅考虑使用功能,还注重美观,使之用起来得心应手、赏心悦目。如石湾传统产品炊煮器“三煲”,饭煲呈口大底小的扁圆形,有手柄,煲盖钮呈上宽下窄圆耳形便于揭移。口沿内有一圈突起的弦纹,便于承住煲盖,并减小煲盖与煲之间缝隙,增加密封型。口大底小的扁圆煲形可使煲底及四周接触炉火的面积增加到最大限度,使煲内受热快而均匀,也便于在饭面蒸肉。广东天气炎热,人们常煲粥,要求粥煲要大不外溢。粥煲敞口,二层唇口,外唇口较高,盖上有出气孔,使粥煮沸时不会外溢;高身,圆鼓腹,容量大;煲底宽大平稳,可放置于在田头、基埂和船上。药煲身呈圆墩形,有长手柄和细长流嘴。煮沸时蒸汽从流嘴冒出,不会把盖掀起。药熬好后,细小的流嘴卡住药渣流出药液。煲内璧均施釉光滑,便于清洗;外壁不施釉直接接触炉火,传热快。又如油灯,分灯座和灯罩两部分,灯点燃后盖上镂空的灯罩,既能透光挡风,又安全防火。有的把在灯罩上做出铜钱或蝙蝠的图案,铜钱、蝙蝠镂空,夜晚点燃油灯时,灯罩上透出金钱、蝙蝠形的光亮,寓意有财有福(图一)。

图五民国多色釉武松打虎挂壁佛山市博物馆藏

田鸡笼长直口,宽圆腹,腹部金钱纹镂空,底部宽大而平稳,便于放在田埂上。人们夜晚抓住田鸡,扔进笼里,田鸡既能透气又不能爬出。笼外壁施绿、褐、白等多层釉色,金钱纹寓意有财,美观实用又吉祥(图二)。筷子筒的底都戳有排水孔,放入洗干净的筷子可以晾干水分,保持通风干爽。此外,鱼形花插(图三)、秋叶笔洗、石榴形水盂,虾蟹鱼篓(图四)、人物故事壁挂(图五)、龙鸡缸等等,价廉物美,设计精妙,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趣。

图六明“吴南石堂”款印花出戟觚广东省博物馆藏

(二)艺术陶塑:贴近生活、生动写实、特色彰显

在日用陶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陶塑,是明清石湾窑蓬勃发展中的最大成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简单粗制的日用陶器已不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审美情趣的需求,窑工们通过搓、捏、捺、贴等的塑制手法和各种不同釉色,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向往融入日用陶器制作中,而形成了艺术陶塑的门类。按形式分,艺术陶塑可分为艺术器皿、人物塑像、动物造型、山公微塑等。

图七明仿钧蓝变釉水注故宫博物院藏

1.艺术器皿

艺术器皿以实用或陈设为主要功能,经过精心的造型设计和釉彩装饰,形成了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风格,主要有瓶、盆、炉、壁挂、水洗、花插等。明代的艺术器皿,多为文房用品和陈设器,多仿古代青铜器、玉器造型,如瓶、匜、爵、尊、觚、鼎、炉、琮等,工致古雅、端庄大方(图六)。釉色方面大量使用仿宋钧窑变釉,并有所创新和发展,在同时期仿钧的窑口中别具风格,被誉为“广钧”(图七)。

图八“陈渭岩”款素胎树桩摆件澳门艺术博物馆藏

清代到民国,艺术器皿的创作迈上新台阶,造型题材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居家实用器物、文房用具及仿自然生物、风物等,其中以仿生造型最为特别,有仿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树干枝叶(图八)、蔬菜瓜果(图九)、桌椅几凳等,使石湾窑器皿的实用性、趣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

图九清绿白釉苦瓜茄子挂瓶广东省博物馆藏

仿钧窑变釉、仿历代名窑釉色和传统单色釉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仿中有创。在仿钧釉基础上创制出的翠毛釉(图一〇)、雨洒蓝(图一一)、三稔花(图一二)、玳瑁釉(图一三)、虎皮斑(图一四)等复合釉色,厚拙斑斓、浓淡交织、光影变幻,把窑变之美发挥到极致。此外,石湾窑的颜色釉大致可分为青、红、白、黄、黑五个色系,每个色系因浓淡的不同又分变成各种色釉,这些绚丽多姿的釉色使石湾窑艺术器皿异彩纷呈。

图一〇明翠毛釉梅瓶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一一清雨淋墙釉罐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图一二清三稔花釉梅瓶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一三清玳瑁釉塑双蛟蒜头瓶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图一四清虎皮斑釉秋叶形洗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清时,石湾窑生产的艺术器皿以造型别致新颖,釉色典雅含蓄,风格独特而受宫廷青睐,成为广东地方官府向朝廷进贡的“贡陶”(图一五)。器皿制作的名家、名店有明代的苏可松、杨昇(图一六)、陈粤彩、祖唐居(图一七);明末清初的吴南石堂;清代的两来正记、冯秩来、黄古珍,民国的大昌、袁湖记等。其中可松善制翠毛釉器;杨昇作品多仿青铜器式样,擅长粉蓝色釉;粤彩、祖堂居的器物讲究造型精工规整;吴南石堂多仿青铜礼器造型,喜在素胎上细刻纹饰图案;黄古珍常在器物上绘山水花鸟并配以诗文;袁湖记喜用湖绿、褐、紫等釉彩熔融交织形成别具一格的复合釉色(图一八)。

图一五明灰蓝变釉爵杯故宫博物院藏

图一六明“杨昇”款粉蓝釉双兽耳方瓶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图一七明“祖唐居”款黄釉菊瓣盘故宫博物院藏

图一八民国多色釉雀形挂钩佛山市博物馆藏

2.人物塑像

人物塑像是指陶匠通过捏搓手制或模印等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石湾艺术陶塑中技法水平最高、成就最高的品种。明代是石湾人物塑像的初始阶段,题材一般为庙宇、祠堂或家庭供奉的佛像、观音、福禄寿喜、罗汉等。人物线条简洁,脸部、肢体等大都施釉,造型简洁,朴素率真(图一九)。

图一九明酱褐釉寿星坐像佛山市博物馆藏

清代,人物塑像艺术发展迅速,到清中晚期进入高峰,民国时期一度辉煌,其题材、造型、釉彩都渐入佳境,并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风格。题材上,不仅有仙佛道神、民间信仰中的人物,还有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历史人物、文人仕女、市井百姓等。造型上,站、坐、卧、倚等,姿态各异;人物比例准确,面部刻画细腻生动,衣物纹饰线条流利婉转,较好表达了人物性格特征。釉彩的使用上,依据人物特点采用不同的釉色,人物面部及手足等裸露肌肤之处不施釉,而让其呈现自然的近似肤色的胎色和精细逼真的五官刻画,从而达到“生动传神,神形兼备”的效果。

图二〇清“陈渭岩塑”款拾蚬壳小孩立像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二一清多色釉瘦骨仙戏猴坐像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代著名陶塑家有黄炳、陈祖、黄古珍、陈渭岩、刘佐朝等,民国有潘玉书、霍津、温松龄、冠华窑、陈淡池、苏潮记、廖作民、廖坚、林堂煜、刘传、醉石轩等。黄炳是清中晚期的陶塑宗师,人物、动物塑制颇有造诣,他创造的“胎毛法”和搓珠、镶眼、点睛技法,传承至今。陈祖,擅塑瓦脊人物,喜用泥条塑出人物臂膀腿足,使人物形象粗犷率真,是“意塑派”先驱。陈渭岩,曾到景德镇交流陶瓷技术经验,善于将西方雕塑手法运用到陶塑人物中,开创塑制现代人物题材先河(图二〇)。刘佐朝,塑制的市井平民人物,惟妙惟肖,生动有趣(图二一)。潘玉书塑造的仕女,身形妙曼婀娜,神采毕现,衣纹线条婉转流畅(图二二)。刘传,擅塑人物,作品形神俱妙,藏露相宜(图二三),他提出了“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奇而不怪,丑而不陋”等美学理论,影响深远,是石湾艺术陶塑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图二二民国“潘玉书制”款青釉貂蝉拜月像佛山市博物馆藏

图二三民国“湾溪陶隐”款青白釉长眉罗汉坐像佛山市博物馆藏

3.动物造型

是仅次于人物塑像的一个重要类别,清代兴起,题材主要是神话传说中的祥禽瑞兽和现实生活中的飞禽走兽,如鹿(禄)、鹌鹑(平安)、鹤(长寿)、狮(驱邪纳吉)及熊、鹰、鸭子、猫、水牛等。造型强调惟妙惟肖,陶塑家在塑制动物时,往往把搓出的圆泥嵌入眼眶,涂上白釉、褐釉,为止“搓珠”“镶眼”“点睛”,同时以白釉点表现身上的花纹,或在牙齿、爪甲上点白釉,使动物烧成后双目炯炯有神,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图二四)。

图二四清“云屿氏”款素胎熊佛山市博物馆藏

石湾动物陶塑主要有素胎和施釉两种,尤以素胎“胎毛技法”最具特色,由清中晚期著名陶塑家黄炳始创。这种技艺,把宋元时期禽鸟画作的翎毛工笔画法移植到动物作品创作中,用指甲或特制工具在动物素胎表面上,用“钤、划、啄、压、碌”的手法塑造出毛、羽的立体效果。“胎毛技法”对石湾窑动物塑制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用这种技法塑造的动物毛羽纤毫毕现、栩栩如生,非常有地方特色,为石湾窑所独有。

图二五清素胎金丝猫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二六清“黄炳”款白釉鸭广东省博物馆藏

名家有清代的黄炳、朱来,清末民初时的陈渭岩、区大,民国的霍津、区乾等。黄炳擅塑人物和动物,所塑动物双目炯炯有神,毛羽使用独特的“胎毛”技法,塑造的猫(图二五)和鸭子(图二六),素有“黄炳猫”“黄炳鸭”之称;朱来擅塑兔,有“朱来兔”之说;霍津擅塑人物和动物,尤以塑牛闻名,有“霍津牛”之誉(图二七)。区乾活跃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擅塑鸟兽,作品讲究神韵和意境,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与刘传“双峰并峙”。

图二七民国“霍津”款素胎牛佛山市博物馆藏

4.山公微塑

相传为清末女陶工刘来所创,即把亭台楼阁、山石树木、人物花鸟等通过微塑手法浓缩为小巧的盆景,这是石湾窑独创的一门艺术类别,反映了石湾陶工们精妙高超的造型能力。(三)园林建筑陶

至明代晚期,石湾陶被广泛地运用到园林建筑的建设中,起到装饰、美化环境的作用。主要有脊饰、花窗、栏杆、花盆、花几座等装饰构件和陈设用具,造型简单,多用花卉、鳌鱼、云龙等纹饰。到清中晚期,花盆行生产的大型人物瓦脊,曾在两广、港澳、东南亚华人地区广泛流行。窑工们以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民间人物等为创作题材,用喜爱的粤剧场景和人物粤剧功架造型表现故事内容,以亭台楼阁山石做背景,用麒麟、博古花板等相隔,加上各种动物鸟兽、花卉果蔬作点缀,中间顶部配以鳌鱼、龙凤和宝珠,分段塑制煅烧后,安装在屋脊之上,起到极好的装饰作用。瓦脊的长度不一,有几米至数十米长,上面塑制的人物有数十个、数百个,还有双面双层的。大型人物瓦脊作品大都出自名店名师之手,设计巧妙考究,制作精美细腻,釉色丰富华丽,其高超的塑制技法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了当时石湾艺术陶塑制作的最高水平(图二八)。著名店号有文如璧、吴奇玉、英玉、均玉、德玉兴、美玉成等。文如璧店名师云集,早期精作各式器具,后期擅作大型瓦脊。所塑花鸟瓦脊,五彩缤纷,渲染得当;人物瓦脊内容多选自粤剧传统剧目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人物刻画得神采如生,线条苍劲有力。均玉店擅长制作大型陶塑和瓦脊。其制作的望江神体量巨大,造型威严,颇有镇江海、息风涛的气魄。瓦脊生产以花卉人物题材为多,工艺精湛,技法高超。

石湾窑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充分掌握了陶土韧性好,可塑性强的原料特性,在对人物、动物的塑造中,采用局部上釉露胎的手法。如塑造人物,脸部、手、足等不着衣物部位不施釉,而进行精致的五官或筋骨刻划,经入窑煅烧后,露胎部位近似人物的肤色,不仅显示出胎体质地之美,更能使人细细地欣赏作品的形态和神态,这是石湾人物陶塑的一大特色。此外,在人物、动物和器皿的素材选取上,窑工们都是从自己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如所塑造的劳动者形象,往往是裸身、短裤、赤脚、蓑衣、笠帽;市井民俗人物,也往往塑成矮小干瘦、筋骨显现、袒胸短裤、赤足的老人形象,十分具有南方人特点。动物取材也大都塑造本地人常见的猫、水牛、鸭子、猴子、醒狮等;仿生器皿的设计也多选用具有岭南特色的,如蟹形挂壁、蟹虾纹鱼篓、荷叶形碟、石榴形水盂、佛手瓜形摆件、苦瓜形挂壁、杨桃荔枝花插等,这都是石湾窑贴近生活,写实风格的生动写照。

图二八清“文如璧造”款多色釉戏剧故事人物双面瓦脊现存佛山祖庙

二石湾窑的成就

石湾窑从创烧阶段至明早期,都是以制作日用器皿为主,这些产品虽有庞大的生产量,却难以形成显赫的名声。令石湾窑声名鹊起、大放异彩的还是明代中晚期崛起、兴盛于清代民国的艺术陶塑的创作,令石湾窑发展进入崭新阶段,这也是石湾窑取得的卓越成就。(一)善于仿制、勇于创新的釉色和造型,扩大了石湾窑生产的领域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石湾窑从明代开始大量烧制仿钧产品,并以仿钧釉而闻名于世。据学者考证,石湾仿钧釉最早从元代开始,但数量不多,明清时期仿钧釉得到极大发展,成为石湾窑釉之冠,主流釉色。石湾仿钧釉以蓝色为基调,错间红、紫、白诸色,或作垂流状,或似云纹斑,或呈兔毫纹,浓淡相宜,聚散相依,斑驳雅拙,内涵深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据《竹园陶说》记载:“陶器上釉者,明时出良工,仿制宋钧红、蓝窑变各色,而以蓝釉中映露紫彩者为最浓丽,粤人呼为翠毛蓝,以其色甚似翠羽也。窑变及玫瑰紫色亦好,石榴红次之。今世上流传广窑之艳异者,即此物也。《陶雅》中盛赞石湾仿钧釉:“广窑谓之泥均,其蓝色甚似灰也,……于灰中旋涡周遭,颇露异彩,较之雨过天青尤极浓艳,目为云斑霞片不足以方厥体态;……又有时于灰釉中露出深蓝色之星点,亦足玩也。”石湾仿钧釉色(图二九)较钧窑更为丰富,除蓝、红基础釉色外,还创烧出翠毛蓝、三稔花、玳瑁釉、虎皮斑等名贵品种。这些釉色烧成难度很高,为钧窑所未见。此外,钧窑的窑变釉是一次上釉,而石湾窑是陶胎,先施一层底釉,再施面釉,一次烧成,工艺比钧窑更进了一步。

图二九清紫钧釉蒜口扁吉瓶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石湾窑还善仿历代名窑产品和注重创新,在釉料的使用上,窑工们充分利用了本地自然资源和生活废弃料,调配制作成各种釉色。除仿钧釉外,还烧出仿官窑的粉青、仿龙泉窑的梅子青、仿哥窑的哥釉开片、仿景德镇窑的青花、粉彩(图三〇)及各种颜色釉。石湾窑的颜色釉也十分丰富,如青釉中有冬青、粉青、梅子青、翠青、冬瓜绿、深蓝、浅蓝等;红釉中有石榴红、钧红、橘红、粉红、紫红等;白釉中有葱白、牙白、月白等;黄釉中有鳝鱼黄、浅黄等;黑釉中有乌金、黑褐、紫金等,集各种色釉之大成,充分体现了石湾窑工们的智慧。在器型上,石湾窑还注重造型的仿制和创新,除仿钧窑的尊、鼎、彝、觚、壶、盘、炉等造型外,还善仿瓜果、鱼虫、鸟兽、琢石、树木等自然风物外形,经巧妙的构思设计后,制作成各种美观实用的陈设器和生活用具,如各式花插、挂壁、笔筒、水丞、花盆、枕头、油灯、烛台等。此外清中后期大量出现的各种人物、动物等题材的创作,提升了石湾窑产品的社会、文化和艺术价值,使石湾窑从一个普通的民窑成长为既能生产日用陶器,又能进行艺术陶塑创作的综合性窑口。石湾窑既善于仿,又注重创新,青出于蓝,又独具特色。

图三〇清彩绘开光人物瓶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二)题材广泛、形神兼备的人物塑像,使石湾陶塑升华到雕塑艺术的高度

人物塑像,是石湾窑艺术陶塑创作中成就最高的种类。题材上,广泛丰富,风格多元。既有用于民间信仰的各类仙佛道神,如弥勒、观音、达摩、罗汉、和尚、关公、福禄寿星、和合二仙、日月神等;又有弘扬民族传统精神的历史人物,如孔子、汉武帝、唐太宗、李白、杜甫、王羲之、陶渊明、苏东坡、岳飞、葛洪、陆羽、苏武等;还有神话故事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竹林七贤、东方塑、虬髯公、红拂女、刘海等;还有反映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普通人物,如瘦骨仙、拍蚊公、钓鱼翁、老人、妇人、仕女、孩童等,他们行走坐卧各异,神情百态具备。有的慈眉善目,有的仙骨清奇,有的威武庄严,有的潇洒不羁,有的不拘小节,有的娇柔妩媚。这些人物中,既有体现高雅情怀,为文人雅士钟爱的题材,也有反映大众喜怒哀乐,为百姓乐于接受的各式人物,雅俗共存,很接地气。技法上,采用手捏原作、模印半原作、或模印合成等手法,讲究人物造型比例的合理,注重细部的描摹刻画。人物面部、手、足等肌肤部位不上釉,以写实手法细致地塑出眼睛、鼻子、嘴巴和眼珠、皱纹、胡须、牙齿等细节,有的手足上的筋络清晰可见。人物的衣着根据其身份配以长袍、披风、短衫、短裤等,服饰线条流利自然,再施以相配的釉色,使整个人物神态刻画生动栩然,神形兼备,性格特征呼之欲出。釉色上,多在服饰上施釉,少用浓艳釉色,常用白釉、淡青釉、浅蓝釉、红釉或蓝变釉等为主釉色,黑釉或醬釉为辅。釉色的使用主要用以衬托人物的身份气质,重点突出人物神态的生动自然,惟妙惟肖。艺术上,石湾窑人物塑像精于刻画,妙于传神。丰富的题材,为陶塑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表现手法,将普通的陶塑作品升华到雕塑艺术的高度。

图三一清黑釉洋人夜壶佛山市博物馆藏

(三)独特的民窑传统,使石湾陶塑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石湾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窑,艺术陶塑创作没有概念化的造型和固定的程式,题材、造型、纹饰、技法等不受官府的干涉限制,具有民窑所特有的宽泛而自由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制作者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感情寄托融注在作品的创作中,使之具有生命力,因而各种历史思潮和社会风尚都能在陶塑作品中体现出来,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劳动情景、日常生活等来反映褒忠贬奸、扶正祛邪、祈福求安、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与社会态度,具有很高的思想文化价值。如清代中后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曾攻占广州,年成立了以巴夏礼为首的广州外人委员会非法统领广州近4年。石湾陶工创造了鞭挞外国侵略者的巴夏礼夜壶(图三一),作品主题鲜明,爱憎分明,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这种以陶塑艺术创作的形式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其他窑口见不到的现象。又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刘传创作了一批作品,来寄托自己的家国情怀。这批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统一,如观音、长眉罗汉、弃官寻母等作品,采用大胆而夸张的写实手法,来抒发作者希望结束战乱,恢复国泰民安的愿望。再如人物瓦脊,题材多选自穆桂英挂帅、三国演义、牛郎织女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内容健康积极;艺术表现形式则按照当时流行的粤剧来进行,如人物的着装、扮相都以粤剧的表演形式来表现;人物的动作、手势都呈粤剧的功架造型;人物身后的屋宇、拱门、帷幔、罗伞等背景,也都以粤剧舞台场景来展示。这说明,在清中晚期,由于粤剧的流行和普及,陶塑家们对粤剧表演程式耳熟能详,信手拈来,融会到陶塑艺术的创作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时代的文化特征和艺术气息。

石湾窑从唐代创烧发展至今,走的是一条传承、发展、勇于创新之路。传统的日用陶器是石湾窑火千年不熄的主要产品,也是石湾窑历代对外销售的大宗商品。明代以“南风灶”为代表的窑炉革新,施釉工艺的进步,烧造技术的成熟,为石湾窑艺术陶塑烧制成功提供了保障。明清对外贸易、商品经济的繁荣,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善仿擅创、勇于出新的民窑传统,使石湾窑在岭南地区的陶瓷生产中独树一帜。价廉物美、精巧实用的日用陶器,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贴近生活、写实生动的艺术陶塑和园林建筑陶不仅扩大了石湾窑的生产领域,也提升了石湾窑艺术创新的空间,使其从民间走向殿堂。

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年第4期。

编辑:王龙霄

审核:耿坤

监制:朱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anmaofengg.com/bhzp/9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