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手足癣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qwzj/210410/8833740.html
图/大梦客文/陈仕玲
……
蕉城地处东海之滨
鹫峰山脉东南部
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自五代后唐长兴四年(闽龙启元年)升场置县
至今建城历史已逾千年
……
古时蕉城方位图
在古代,高耸的城墙作为城市与农村的界限,城门就起到了沟通与交流的作用,它在政治、经济、交通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成为了一座城市的“黄金宝地”。自古以来,宁德县的五城门商贾云集,热闹喧嚣,各种铺肆、住宅、宫庙,鳞次栉比。
老城时光の五城门历久悠长
宁德(现蕉城)建县之初始筑土城,立四城门:东名“崇仁”,西名“和义”;南名“德化”,北名“朝天”。
古时蕉城城区图
两宋时期,鉴于五代各州县城墙坚固,对朝廷构成威胁的教训,下令除边关要塞、通衢大邑以外,包括宁德县城在内的天下各州县行政所在地只环以木栅,便于统治。明正德元年(),福建按察司佥事院宾檄邑令应高,改以砖石砌造。并增设小东门,名“登瀛”。又改东门为“跨鳌”,西为“憩亭”;南为“清晏”,北为“朝天”,上方各建有城楼。明代中后期,倭寇掳掠沿海州县,局势严峻。
一百多年前的蕉城
嘉靖四十年()辛酉,县城惨遭沦陷,夷为平地。嘉靖四十二年(),知县林时芳带领士民重建。并辟四城门,东名“镇静”,西名“崇顺”;南名“永宁”,北名“遵化”,塞登瀛门。至清代康熙二年(),知县张承瑞奉檄重修,城墙增高三尺(约一米)。雍正、乾隆、道光、光绪五朝又多次修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蕉城老城区
民国时期,宁德县城墙仍保持完整。城墙全长约米,高7.2米,宽约5米,城墙内有街,城墙外有马道。城区面积约一平方公里,人口一万五千多人。城内除了少数民居倚靠城墙外,城墙与民居都会间隔出狭窄的巷道,俗称“城墙边”。五城门唯西门倚仗白鹤岭为天然屏障,其他城门均有护城河。美中不足的是五城门城楼均已倒塌无存,仅东门城楼原址建有一座大圣宫,南门城门原址上也设有简陋的神灵香火龛位。五城门的石门限(门槛)整齐平坦,经长期行走,石面摩擦下陷,光滑得如同酥油抹过一般。
明清时期,宁德城内有五条街。居于中心的称为中街,街为十字,居中而达东、西、南、北四门,四城门与中街的连接道路分别称为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城外也有五条街,即东门外碧山街、下尾街,南门外圣塘街,北门外的店前街、芙蓉街。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解放初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蕉城老城区
民国二十二年(1),城内各街道转角阴暗处设有玻璃罩煤油路灯,规定每十户一组,夜里轮流悬挂,五个城门兜由地保负责。民国二十六年(),民生火电厂发电,在十字街、衙前街、观音弄、街尾下、东门兜、下尾街、小东门等街道安装路灯六十盏,方便了县城住户夜里出行,也给古老的县城带来了一些新兴气象。
民国二十八年()秋,日寇飞机数度轰炸县城,县长徐永原(浙江兰溪人)为了便于防空疏散,征调全县民工将城墙拆除。自此,固若金汤的古城墙在宁川大地上彻底消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蕉城老城区
城墙消失了,五城门原有的风貌也受到了破坏,但商业味道却有增无减。在蕉城民间,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
“薄荷糖,花生糖。北门外,三官堂。
衙前街,太爷堂。街中头,下井堂。
城墙边,萃贤堂。捲桥头,天主堂。
下宅园,先农堂(坛)。鹏程境,养育堂。
学前街,明伦堂。”
这首歌谣后面还有一段内容,是讲述蕉城当地的一些重要特产。其中的“西门街软糕,嘭嘭鼓膏药,李斗斗药丸”,连同上面的大多数古建筑,都与城关这五座城门有关。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笔者通过对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进行了走访,凭他们记忆中的轮廓,对五城门风貌进行简单的还原,使今天的人们得以认识那段渐渐远去的历史。
……
老城时光の蕉城之东?“镇静门”
东门“镇静门”,旧址在今天八一五东路与八一五中路交汇处。
东门“镇静门”遗址
城门内有东门里街,俗称“东门兜”,是旧时宁德县城最为繁华的街市。民国版《宁德县志》的记载十分肯定:“(东门兜)为(县城)最繁盛之街市,一邑精华皆萃于此。”而且它的繁荣自明清时代就已形成,“非从三都开埠起也”。
城外有碧山街(俗称“北山街”、“八仙街”)、下尾街(分里街、外街)。旧时,包括东门街在内的县城主干道都很肮脏而且狭窄,路面以青石板铺设,街道狭窄处连两顶轿子都无法交错而过。大多商家都挤占街道,跨出官浦(公共的沟渠河流),摆设可移动店招,使得路面更加拥挤不堪。鱼货市场就设在城门兜,商贩沿街设摊,每日都有大量新鲜海产品供应。
东门街起点西起街尾下,东至土主宫,街道全长百米,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不绝。街道两侧有很多坊巷具有地方特色,是手工作坊、客栈酒家集中的地方。如有“客栈街”之称的碧山街,几十米的街道两旁开设有客栈三十余间,住宿者多为古田、屏南以及本县山区乡镇的挑夫、大小商贩;专门出售竹木器具的“水湟头”,聚集手工业作坊的“下尾街”,古田一带商贩来收购跳鱼(弹涂鱼)、蟛蜞等海产品的主要场所“弹涂弄”,出售薯切的土主宫旁小巷,集中餐饮行业的“新桥头”等等。
民国二十七年(),由县政府财政垫款,在东门兜临河搭盖市场,面积达三百平方米,为当时宁德县城惟一的农贸市场。市场的设立,使东门兜成为县城最为繁华热闹的街道。
昔时的东门街街道宽阔,商铺林立,棉苎夏布、苏广百货、绸缎布匹、南北京果、钱庄当铺、图书文具、中西药物、香烛锡箔、陶瓷器皿、茶楼酒馆、服装鞋帽,可以说应有尽有。
……
老城时光の蕉城之西?“崇顺门”
西门“崇顺门”,旧址在今西门路与蕉城北路连接处。西门背倚巍巍白鹤岭,是罗源“河洋”(今罗源县中房镇)、城南岭头、王台、茶籽洋等乡村群众入城的要道。
西门“崇顺门”遗址
西门路,旧时白鹤岭古官道即以此为起点,行人不绝于途。经常有山区群众运送自产的木材、毛竹、土纸、茶叶、木炭、柴草以及鸡鸭等土特产在此销售。
解放前宁德县的莲峰小学就坐落在西门外。莲峰小学的前身是官办的莲峰书院,书院创办于清乾隆二十六年(),作为宁德县当时级别最高的学府,历任莲峰书院的山长无不是科甲出身,民国二十九年()春,在此成立宁德县立初级中学。
旧时西门泗佛兜隔壁弄(民间又称“甘笔弄”,甘笔是一种鸟),还有全县最早的一座洋楼,是绅士陈礼卿的住宅。它的旧址位于如今的市区西门路。这座楼上旧时开设有“麻将房”,设备齐全,是城乡富豪以及部分公职人员的消遣场所。
五显灵官大帝的庙宇是西门街的象征性建筑。始建于宋代,到了明代的成化十五年(),又由县丞潘璇重建,并增祀陈太尉于左,宋长溪令潘中(死于叶侬之乱)于右。“嘉靖辛酉”毁于倭乱。万历四年(),通县士民集资重建。清代两次重修。
……
老城时光の蕉城之南?“永宁门”
南门“永宁门”,旧址在今大华路与南大路相接处。南门城内有鹏程境、鸾江境;城外共有鹤成境(南门兜)、登龙境(桥头下)、龙门境(筱场)、龙光境(下宅园)四境,统称“南门四村”。
南门“永宁门”遗址
南门地势优越,四通八达,自建县以来,即为城关通往省城福州、罗源、连江等地的交通要道,是朱溪古官道的起始点。以南门战场桥为起点,古溪、蚶岐,达二都飞泉驿,而后攀越飞鸾岭接罗源护国岭,再经连江丹阳、潘渡,直达省城。
南门外大街古称“圣塘街”,长达千米,从南门墙根起行,经南门兜、桥头下、筱场、土堡亭、下宅园,道路两旁店铺、宫庙众多。海水涨潮时可漫涨至校场坪一带,帆樯云集,航运发达。
早先还设有码头,南宋梁克家《三山志》就有关于南门外“渡船潭”的记载。但随着白鹤岭官道的开辟和东门外码头的兴起,南门水陆交通的作用逐渐走下衰落。
民国时期,除了由于白鹤岭官道的改道南行,土堡亭一段比较繁华以外,南门的这条古官道主要供应县内的飞鸾、古溪等乡镇居民入城之用。南门的战桥头边,也只停靠一些小渔船而已。
由于桥下南漈溪源自南漈山中的涧壑清泉,溪水清澈,游鱼细石,历历可数,停泊在桥下的小渔船都在溪中取水。在战桥头还有两棵百年榕树,大可数抱,遮天蔽日,树下还有一座小型的“玄帝坛”。桥头下一带富足农民利用南漈溪充沛水力资源加工粮食(以稻米、小麦为主),一些“麦房”还可以土法造香,供应城乡寺院宫庙、祠堂、以及各家各户年节之需求。“麦房”主人中有一家姓龚,还有一家姓刘。南漈溪溯流而上,是大片绿油油的田园阡陌,没有居民住宅。
……
老城时光の蕉城之北?“遵化门”
北门“遵化门”,旧址在今西北路与北大路交接处。北门在民国以前,是通往古田、屏南、周墩(今周宁县)及本县洋中、石后、霍童、赤溪等山区乡镇的必经之路,车马辐辏,人流潮涌。光绪五年()十一月,北门外三元观发生火灾,延烧两侧店面数十间,此后逐渐衰落,至民国时期,变得异常萧条冷清。
北门“遵化门”遗址
城门内有北门街,民国二十八年(),改名“遵化路”。西连街中头,全长约数百米,两边多为店铺民宅。
北门内主要的建筑有城隍庙、姚氏花坪、金峤陈氏宗祠及大厅、关帝庙、韩氏宗祠、叶氏宗祠、赵厝坪祠堂,朝天境的奶娘宫(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林公宫、社头宫(祀黄峦,旧址在今宁德汽车北站职工宿舍东南)等等。
城隍庙,在北门内大街。原在县城西山之麓,绍兴元年(),改迁今址。绍兴二十八年()扩建,主簿陆游撰有碑记。城隍庙红墙碧瓦,巍峨雄伟。民国二十四年(),设立蕉城卫生院于此(后改迁北门外),毕业于东南医学院的城关人黄家禄、古田人余柯先后担任院长。民国二十七年()九月,日机轰炸三都岛,省立三都中学也曾一度借用城隍庙。民国后期创办的“北山国民学校”,也选址于城隍庙后座。
宁德县四城门各有两尊黑白无常(俗称“高伯”、“矮伯”,合称“丈二伯”、“赤白二爷”),民间有“四城门八身丈二伯”的说法,北门两尊供奉于城隍庙内。
姚氏花坪,坐落于北门街中段,又名“暨记花坪”。是民国初年实业家姚赞圭的“酒库”兼私人小花园。
金峤陈氏宗祠在北门街中段,城隍庙附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大门石门楣上刻有“金峤陈氏宗祠”字样。民国十九年()、民国三十七年()曾两度重修,后一次重修时还聘请黄以褒先生重修族谱。金峤陈氏与潭尾陈氏、埠头陈氏同为城关陈氏望族,明代山西按察使陈寓、兄弟进士陈褒、陈褎皆为家族中之佼佼者。
朝天境林公宫位于北门街,与城隍庙毗邻。庙宇虽小,却闻名遐迩。缘故就出自庙内供奉的林公忠平王软身塑像。民间盛传,“朝天境”社头座位下安有机关,直通神龛底下的跪垫。每当有香客叩拜时牵动机关,神像的眼珠就会左右活动。后来因为有胆小的香客被吓晕过去,当地人怕再引起麻烦,遂将机关拆除。从此,忠平王神像的双眼不再转动,但“朝天境”却留下“哩溜境”的外号。
……
老城时光の小东门?“登瀛门”
小东门“登瀛门”,旧址在今钱林路通院前路处。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小东门的修建来由,在明嘉靖四十二年(),知县林时芳重建宁德城时被堵塞。
小东门“登瀛门”遗址
由于小东门内城墙边居住着龚氏家族,龚氏家族在城外池头坪设有书馆,书馆旁还有一座小花园,园内构建有凉亭、水池,为家族子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由于小东门被塞以后,龚家子弟前往书馆,必须要绕道东门,甚为不便。到了清代,由生员龚堈向府县衙门陈情上述,要求恢复小东门,并得到批准。遂于康熙四十四年()重开小东门。
小东门内只有一条小街道,称作“城边街”,两旁除了寥寥几家商家店铺,多为当时城关大姓豪宅。民国初期,在小东门有一家“永春”当铺,因经营不善倒闭。民国十八年()十二月,林昆生、蔡泳南等合资八万元在街口开设“生春”当铺,配备经理、记账、估价、打票、保管等人员,是当时宁德城关最大的一家当铺。
小东门街口还有一座三进大厝,是城关“万盛”记大老板陈宗仁的住宅。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坐西朝东,大门临街,石铺门道,马鞍式山墙,牌堵上有人物花卉灰塑装饰。
在陈宗仁住宅对面,是著名的明代建筑“少方伯第”。少方伯第为明代湖广布政司右参议龚膺故居,整座建筑坐东北朝西南,面阔七间,进深三透,大门正对培英街,后门通城墙边小弄。门前立有照墙,大门上方悬挂“少方伯第”匾额。
培英街通往城内前林坪,这一带是宁德县蔡氏家族的主要聚居地,蔡氏家庙、蔡步钟府邸都坐落在这里。
培英街的得名,来自民国时期黄以褒先生在此开办的“培英斋”私塾。私塾所在的老宅至今犹在,但面貌已今非昔比。
出了小东门,过了护城河上的登瀛桥,便进入了小东外街。小东外街远不如城内外其他街道来的繁华。街口北面河沿有一座林姓(原居七都)大宅,因门口高悬“父子登科”匾额,故民间通称“父子登科厝”(位置在今惠好医药超市斜对面)。
在小东门外护城河沿,还有一座冯氏茶行(位置在今宁德市电力公司),前座为作坊,后座是店主的住房。店主冯某杰,是民国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华侨总商会第一任会长冯近凡的父亲。在冯氏茶行对面溪边,有一个福州人兴隆(姓氏不详)开设的加工锡器作坊。
小东门沿溪一直延续到北门外大道,是清一色的牛栏、羊栏、简易厕所,以及放置棺木的丁楼,夹杂着还有一两座的马栏,是当时为地方驻军所搭建。
小东门城门左拐,沿护城河前行百米,就在今天的金龙大厦附近,是清末民初王祖添家族的聚居地。王家营造有三座大型住宅,又在屋外临溪处,即明代崔世棠“溪云社”别墅旧址上建造花园。花园取名“兰石山房”,有印月亭、狮子岩及鱼池、假山、拱桥等建筑物,其中以狮子岩最为人所熟知。狮子岩俗称“雪洞”,它仿照自然洞穴式样,用假山石垒砌而成,因形如卧地石狮而取名“狮子岩”。每年盛夏,正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王孙公子把扇摇”的时候,主人偕客入洞避暑,弈棋读书,洞外溪水潺潺,凉风习习,顿有“无暑清凉”之感,故有“雪洞”之称。
在王祖添住宅的北面,三元桥溪畔,并排有大小两座祠堂,一座为王祖添倡建的“王氏家庙”,另一座是“王氏五房支祠”。家庙前后两进,规模较大,支祠规模相对要小一些,但门口有一个很大的空坪。而今保存下来的,也只有“王氏支祠”了。
致读者:
亲爱的读者们,“老城时光”系类专题至此已全部结束了,在此系列里,我们通过还原历史,记录宁德(现蕉城)的历史和那些离我们渐渐远去的记忆。该系列是“大梦蕉城”在“微浮躁”时代做的一个最“静心”的策划。随着系列专题的持续滚动,“老城时光”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不同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