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武宣良种场

白点风 http://www.sjqbdf.com/m/
位于广西武宣县城西环路的武宣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下称:武宣县农科所),前身是成立于年的樟村良种繁殖场(简称:樟村良种场,亦称:武宣良种场)。年,全国大跃进,武宣县设农牧局,在二塘区樟村成立县农学院;年,县设农林水利局,将县农学院更名为县良种繁殖场,利用黄肇熙庄园的房屋作场的办公和食宿用房,虽显陈旧,但也宽敞富足;用庄园周边的田地作为试验田地。樟村良种场所在地年改称武宣县农科所;年冬,所址也从二塘樟村迁至县城郊外的草厂村。年有职工19人,其中技术员3人,行政干部1人,工人15人;置有水旱田22亩,旱地95亩。武宣县农科所卧虎藏龙、人才济济,出自农科所的黄业初,后来升任武宣县县长、县委书记、柳州地区行署副专员;廖文汉,升任新龙乡乡长、农艺师、县农业局副局长;潘克权,高级农艺师,升任县农业局副局长、局长;韦兰新,升任金鸡乡人大主任……还有,我于年参加县工作队时到樟村,认识所里的技术员韦国帮,武鸣县人,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农学系,他沉默少语,勤于看书,八十年代初曾到非洲指导水稻繁育,后升任副县长、县科委主任、柳州地区糖办主任、高级农艺师。我县农科所的办所目的是试验、引种和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先后开展的试验研究项目有:早晚稻区域试验,早晚稻新品种试验,杂交稻组合区试,冬种绿肥施用磷钾肥试验,翻黄田处理试验,水稻施用磷钾肥不同配比试验,甘蔗高产试验,杂交稻制种研究试验,杂交稻不育系繁殖研究,水田化学除草试验,甘蔗品比,甘蔗芽片育苗,甘蔗套种绿肥,花生品比,甘蔗浸种催芽种植对比,甘蔗组培苗引进繁育,花生播种期、春秋种对比,玉米区试,花生钼硼等微肥试验,黄豆品比试验,甘蔗小茎种繁育试验,玉米墨白1号引种试验,木薯品比、高产试验,玉米桂顶1号品比、高产栽培试验,杂交稻双季连作制种、高产技术试验,木薯品比、抗寒性研究,太油早引种试验,杂交稻制种花调剂试验,杂交稻制种硅肥施用试验……所里能根据当前农业生产的急需,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试验项目,采用先试验后推广或边试验边向面上推广应用的方法,到年止,该场共繁殖和提供常规水稻良种吨,而后,县内各生产队逐步成立农科组,建立种子田,将县良种场提供的二级种进行单株繁殖,供大田生产用种;70年代,各生产队农科组普遍成立,形成了县有良种场、公社有良种繁殖点、生产队有种子田的农科良种繁殖体系,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在县内外,“樟村良种场”远近闻名。年12月至年5月,所里派廖文汉、邹启祥随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到广东海南岛崖县田独公社繁育二九南不育系18亩。年,试制水稻良种22亩,平均亩产58.6公斤,首次连片制种、亩产突破50公斤大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后,开展玉米桂顶1号高产栽培项目热火朝天,我在县科委参加了由县农业局组织的、由县农科所和县种子公司承担的,从河马乡下莲塘到通挽乡江龙的《玉米桂顶1号高产栽培》项目的检查验收,效果显著:玉米高产示范片种桂顶1号亩,总产53.45万公斤,平均亩产公斤。其中有25.6亩亩产超公斤。农户反映良好,纷纷要求扩大面积。所里开展的《抓好水稻良种繁育,提高水稻单产》科技项目,荣获柳州地区农业局授予的科技成果二等奖。参与协作完成的其他科技项目,如水稻苗情观察促高产、杂交玉米高产、推广桂糖11号良种、推广花生良种也分别获区、地、县各种成果奖励。年后,随着县城新区的扩展,县农科所的土地被逐年征收,农科试验项目被迫停止,所职工被迫断奶、自谋出路……如今,只剩下一间挂有所牌的办公室,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武宣县农科所现状滚滚黔江水东流,淘尽英雄不回头;往事如烟渐消散,唯留青史记春秋。衷心感谢提供资料、照片的原良种场职工、农艺师廖文汉,原县农科所所长曹水文和樟村的小学高级教师黄诚烈!作者:仙榕

仙榕,原名:王荣生,年4月出生在武宣县城老街,见证了共和国的风雨沧桑。六十年代末毕业于广西柳州高中,七十年代初毕业于广西大学林学院,高级工程师和高级经济师,全县第一个中国林学会会员和唯一的广西能源研究会会员。曾任武宣县林科所所长,在武宣县科技局属正科级公务员退休。

长期爱好文学、与笔为伴。工作时,担任广西科协主编的《科普微波》通讯员,曾在国家、自治区、地区级报刊发表过十多篇科技论文及文章并获优秀论文奖励;主编《武宣县志》(年版)的科技志。

退休后,先后在《视觉武宣》、《武宣印象》、《武宣家园网》、《武宣文史》、《腾讯新闻》、《视觉来宾》等转载五十余篇原创图文。并自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anmaofengg.com/bhzp/90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