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信奉“拿来主义”,“葫芦”这一大自然的产物,早早就被运用在了瓷器造型中。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明清,陶瓷葫芦瓶、葫芦执壶一直延续,功能上也与天然葫芦无异,主要还是储水存酒。至明清,陶瓷上还出现了“暗八仙”的纹饰。道教宫观常将这八件法器画成图案作为装饰。“暗八仙”也叫“道家八宝”,指道教的八种法器,分别为:扇子、鱼鼓、莲花、葫芦、宝剑、花篮、横笛、阴阳板。与佛教中的八宝有相似的意义。葫芦为八仙中铁拐李所持宝物,“葫芦岂只存五福”,可救济众生。葫芦还取“福禄”之意。谐音梗还是古人玩得6。
清乾隆象牙雕花大吉葫芦瓶。葫芦瓶的一种式样,因形似葫芦而得名。多为陈设用品。“葫芦”音近“福禄”,有书“大吉”二字者,为祈求吉祥福禄之意。
南宋后期龙泉窑创制的瓶式,瓶体似葫芦,故名。小口,短颈,瓶体由两截粘合而成。名与"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宋元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均有生产。从元代起出现了八方葫芦瓶,上圆下方葫芦瓶以及扁腹葫芦等各式葫芦瓶。明清两代,葫芦瓶大量烧造,器形也有较多变化。有方形、圆形、蕴涵天圆地方之意的上圆下方和多棱形等许多品种。其中还另有专名,如"抱月瓶"即是明永乐、宣德年间烧制的扁腹绶带葫芦瓶。至康熙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自雍正以后,开始出现一孔葫芦瓶,变化多端,其中的器口内敛、卧足、装饰有对称如意带者又演化为"如意尊"。在传统文化中,葫芦早已超出自然植物的概念,而与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知深深地交织在一起。由于葫芦在中国哲学中地位举足轻重,受到儒家、道家的推崇和偏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为儒释道所用,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葫芦文化。从文献上看,我国古代民间就有以葫芦为多子象征的信仰。后来道教兴起,葫芦被纳入其宗教体系,增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佛教的传入和流布,也给葫芦增添了新的花叶。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指出:葫芦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组成部分。葫芦是中华文化中有丰富内涵的果实,它是一种人文瓜果。
大约在年前左右,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陶器。陶器是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葫芦形陶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葫芦形陶器已是常见甚至流行的器物,以仿天然葫芦形为主。夏、商、周三代,我国由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原始氏族部落社会发展成奴隶制社会,考古学界称之为中国文明史的开端。这时期葫芦形陶器仍然生产,但新石器时代仿天然葫芦形的彩陶瓶极为罕见,而出现了似葫芦形的双腹彩陶罐、壶和尊等,开始与其他造型的器物成套组合,作为容器,带有祭器的性质。
封建社会始于战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福建及两广地区(古为百越地区)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器的生产都有很大的发展。其中印纹硬陶匏壶和原始青瓷匏壶极富地方特色。该器仿匏瓜造型,与瓮、罐、杯、提筒、盒等器物组合,出土于秦汉墓中,是百越地区的典型器。匏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战国,西汉早、中、晚期,东汉早、晚期六个阶段。陶匏壶仿匏瓜造型。其功用有二:一是作为日用器;二是作祭器,其内装玄酒,用以祭天。《礼记?郊特牲》说:“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品种有有青花、五彩、五彩描金、仿哥釉、茶叶末以及蓝釉、白釉、黄釉等其他单色釉。纹饰大多带有道教色彩,也有书写吉祥文字的。
该乾隆朝粉彩葫芦瓶之杰作。此形葫芦瓶存世较多,然如本品施粉彩者却并不多见。瓶造型规整,口沿描金一圈,瓶身以黄彩为地,上下腹部均满饰缠枝花卉纹。口沿下及下腹肩部各绘一蓝地如意纹带,上腹底及近足处则各绘一周简化莲瓣纹,中腰饰缠枝花卉纹一周。底以红彩书“大清干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造型规整,纹样佈局繁密而不失规整,画工细腻,枝叶婉转间带出淡淡的西洋色彩。整瓶雍容大气,其井然有序的排列表现出御瓷烧造的严谨,精湛的绘工则彰显出技艺之高超,让人得窥清盛世时期瓷业之繁荣昌盛。而且,做葫芦瓶比其他瓶、罐难度高,关键是葫芦瓶中间有束腰,上下部分都鼓,整体造型还要求传神、自然流畅。乾隆以后,不仅是葫芦瓶,而且整个瓷器烧造都逊色很多。获得古陶瓷爱好者相应的审美和收藏满足。可见葫芦瓶是多么的珍贵,具有珍藏价值和保值增值价值。
嘟嘟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