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展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筹建史与馆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筹建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年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与大学部历史系联合创办的考古学陈列室。年,清华大学成立文物陈列室,并筹建艺术系。年清华大学成立文物馆,但到年高校院系调整,清华由综合大学转为多科性工业大学,与文物馆密切相关的历史系、社会学系、地学系、哲学系、中文系、人类学系及文物馆委员会的委员们,绝大部分被调离出清华,大半藏品随之外拨。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极大丰富了学校藏品资源,艺术博物馆项目也得以开展。年,艺术博物馆建筑设计面向国际招标,最终由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MarioBotta)的方案得标。年,艺术博物馆筹建领导小组成立。年,在张朝阳、施锦珊、莫天全三位校友的推动与支持下,建筑破土动工。年1月,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慷慨出资人民币2亿元,支持博物馆建设,本馆因此冠名“黄如论馆”。年1月7日,经-学年度第九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成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并正式颁发《关于成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通知》。年11月,艺术博物馆工程竣工。年4月24日,艺术博物馆举办落成仪式,同年9月11日正式开馆。

该馆现有约1.3万余件(组)藏品,主要来自美术学院历年收藏、校友及社会贤达人士捐赠,包括书画、染织、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品六类。此外,还有部分甲骨、竹简、染织服装、书画、铜器等艺术品,现分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及建筑、人文等相关院系,数量约为余件(组)。年9月开幕的“清华藏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展”囊括书画、织绣、陶瓷、家具四艺术门类,共计余件(组)藏品。以下特选部分精品,以飨读者。

家具

以凳椅类、桌案类和柜架类为主,尚有少量橱柜类家具,时代自明至近现代。尤富盛名的是50多件以黄花梨、紫檀等材质为主的明式家具,有七件收录于王世襄编著的《明式家具珍赏》。

榉木矮南官帽椅

榉木矮南官帽椅,明,长77.8厘米、宽75厘米、高46厘米、座高50厘米

凡是搭脑和扶手都不出头的椅子,北京地区匠师通称为“南官帽椅”,这件榉木南官帽椅因为座面要比一般官帽椅矮20厘米,亦称为“矮南官帽椅”。此椅形制独特,是传世椅子仅见的一例。搭脑向后弯曲幅度较大,两端与后立柱相接处加装透雕草花角牙,扶手与前立柱相接处也装角牙。座面以下,四面直券口牙子。椅盘为软屉原装,未经改换,下有穿带支撑,并披朱砂灰。两扶手向外弯曲,扶手下的镰刀把和鹅脖也做成两弯形式,一方面增大坐具使用空间,一方面也呈现造型曲线美。此椅最值得称道的是结构特点,椅盘高度只有一般明式椅的一半,加上垫子仿佛就是现代家具。据王世襄考证此椅“很可能是寺院禅椅,专供趺坐而制”,而禅椅到明代已逐渐进入文人生活。

此椅由张仃在北京东不压桥一家德国人开的古董店替工艺美院买回,陪同张仃的黄苗子当时就有“心头突突,很想买回据为己有”之感。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曾载:“据鲁班馆的匠师见告,美国家具商杜乐门兄弟(Drummond)在40年代曾多次请人用黄花梨仿制,但未能达到此椅的艺术效果。”

黄花梨四面平条桌

黄花梨四面平条桌,明,长.6厘米、宽42厘米、高79.2厘米

四面平条桌也叫“四面齐条桌”,是明式家具的经典样式。其做法是腿子与牙条格相交,也就是先做成一具骨架,再与攒边的桌面结合在一起,增强牢度。又因为边抹和牙条重叠,增加体量感,避免单薄。此类做法只见于明式家具,入清后少见。据王世襄研究,“四面平式的高桌在宋代已流行,宋人画册《半闲秋兴图》中就有很好的画例。到了明代,又发展成不同的式样和造法。”从明代版画来看,采用四面齐形制的不仅有琴桌,也有画桌、书桌和酒桌。现存四面平家具实物中,还有四面平霸王牚条桌、四面平直牚加卡子花条桌等。

这件四面齐琴桌是四面齐形制中最简雅的一种形式,质朴简练、平淡耐看,体现明式家具的结构特点。研究明式家具的学者古斯塔夫·艾克(GustavEcke,-)在年出版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便收录了这件琴桌,同时还附上杨耀协助绘制的测绘图。半个多世纪来,明式家具传世精品分散于世界各地,这件四面平琴桌已成个中翘楚。

黄花梨夹头榫撇腿云头牙子翘头炕案

黄花梨夹头榫撇腿云头牙子翘头炕案,明,长厘米、宽41.6厘米、高42.9厘米

此案是传世矮型家具中的佼佼者,独面板、银硃里,其外撇的腿足不仅造型优美,亦增加稳定感。腿间透雕如意云头,腿与面板交界处嵌镂空云头角牙,与两腿间的大云头相呼应,此类造型尤其少见。《明式家具珍赏》另收录一件明鸂鶒撇腿翘头炕案,外形与之相同,但其案面为打槽装板做法,是40年代北京鲁班馆工匠依此件而复制的。而这件却是难得的明代传世精品,尤其珍贵。

黄花梨透雕背板圈椅

黄花梨透雕背板圈椅,明,长58.5厘米、宽45.9厘米、高99厘米、座高50厘米

圈椅之名是因圆靠背其状如圈而得来,宋人称之为“栲栳样”,明《三才图会》则称之为“圆椅”,所谓“栲栳”就是用柳条或竹筐编成的大圆筐。此黄花梨圈椅椅圈五接,圆中略带扁形。所谓“椅圈”,也就是圆形的扶手,清代《则例》则称之为“月牙扶手”,造法有三接或五接之分,也即“三圈”或“五圈”。此椅整体比例匀称,造型舒展大气。其独具特色之处在于背板,一般圈椅的靠背板为打槽装板或独板,板上或全素、或雕刻、或镶嵌;但这件圈椅的靠背板作法却不同于此,它介于二者之间,或者说二者兼有。靠背板两边立柱打槽,中嵌一块从上到下的独板,下有亮脚,上有团花。团花做法也很特别,是在靠背板上挖一如意头形洞,另雕一与之相应的蟠龙。这种作法在传世圈椅也十分少见。

黄花梨素牙子带托泥大翘头案

黄花梨素牙子带托泥大翘头案,明,长厘米、宽49.8厘米、高86厘米

此案长近2.5米,形体巨大,在明代家具传世品中极为稀有。用料取整材,芯板、大边、牙板均无拼接,案面翘头另安。尤其面心,虽为攒边做,却是一块整板装成,莹润如玉。平素牙板周延四围,如框架般界定案面,在视觉上,牙板加大了案面的厚重,牙头又加宽了四腿。四腿外面中央起双层阳线,两棱又再起阳线。线条流畅自然,有效地化解因厚重材料形成的呆板。四腿不落地,下加宽厚托泥。托泥的四足也后安,即使受地面潮湿侵蚀而腐坏,拆换亦便捷,设计颇具巧思。牚平直竖挺。档板透雕如意云头,云头向上,颀秀挺拔,轮廓处均起阳线。云头周边的档板已经构成了四环牙板,由此固定了两腿的牢度。如此巨大的条案,若两腿松动,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两档板作用不可低估。(家具类撰文╱朱彦)

织绣

织绣藏品以明清及近代居多,品种丰富,锦缎、纱罗、丝绒、缂丝等皆具代表性。年以后的外销织物样本也相当丰富,深具特色。馆藏刺绣主要附于清代服装、配饰和日用品,针法有锁绣、打子绣、戗针绣、戳纱等技法。

无量寿尊佛缂丝佛像

无量寿尊佛缂丝佛像,清乾隆,长厘米、宽厘米

缂丝亦称刻丝,是通经断纬的手工织法,所谓“一寸缂丝一寸金”,熟练的缂丝工一天最多也只能织几寸。此幅画芯高厘米、宽厘米,构图由上至下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层为日月高照;第二层为天宫伎乐,两组各四位飞天仙人;第三层为主体的三世佛,即正中的主尊释迦牟尼佛和胁侍的迦叶、阿难两尊者,左为代表过去世的燃灯佛、右为代表未来世的弥勒佛;第四层为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左边一组为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右边一组为南方增长天王和东方持国天王;最下层为祥云普照。上有“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鉴赏”“秘殿珠林”诸印。

在35名神态各异的人物中,还恭立着神态肃穆、穿红袍、戴斗笠,扮作罗汉的乾隆皇帝。此幅佛像工艺精湛,技法丰富。图案色彩多至百种以上,细部极为繁复工致,幅面阔大恢弘,堪称缂丝艺术登峰造极之作。应是清宫为礼佛、祈福而造。如此清代巨幅缂丝佛像存世已属罕见。

缂丝凤穿牡丹团花

缂丝凤穿牡丹团花,明,直径30厘米

此幅缂丝作品鲜艳明洁,配色雅致,构图饱满。一对凤凰在牡丹花与桃花丛中遥相呼应,上接云天、下连福海,一派富贵喜庆之气。刻丝是以生蚕丝作经,以各色熟丝作纬、用通经断纬,彩纬显花的方法织造而成的织物,待织造完成后其正反效果如一。承空观之,犹如刀刻。缂丝技法易学难精,要求织造者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缂丝技术在南宋已完全成熟,出现一批缂丝名家,如朱克柔、沈子蕃等。明清两代,缂丝除用于书画、佛像外,还大量用于高档服饰与日用品。这件缂丝团花的地部用捻金线织造,纹部运用了“缂鳞”“掼”“勾”和“木梳戗”等技法,是难得的佳作。

红纱地戳纱金玉满堂女氅衣

红纱地戳纱金玉满堂女氅衣,清,身长厘米、两袖通长厘米、袖宽17厘米、下摆宽73厘米

此氅衣为馆藏古代服饰的珍品,通身以红罗为底料,用“一丝串”绣出金鱼、莲花,“金鱼”与“金玉”谐音,故名“金玉满堂”。一丝串是汉族传统刺绣的针法之一,属于苏绣纱绣的一种,亦称“斜一丝”。以素纱为底,按纱格经纬点斜绣,每点一针,集聚绣成。服饰款型为圆立领,带领托,右衽,四纽襻。中接袖联接花袖,再接挽袖,两侧大开裾至腋下。边饰厚重,分三层,最里面一层是白地丝织花边,最外面是“万花阵”织金锦包边。中间一层最重要,是在青纱地上以一丝串针法绣出金鱼、莲花,与正身纹样相呼应。整体观之,此衣色泽配置与纹饰布局风格统一,皆显喜庆热烈而不失凝重端庄。

镂空地三蓝打子绣八仙过海马面

镂空地三蓝打子绣八仙过海马面,清,长24厘米、宽18厘米

马面是百褶裙正面长方形的垂悬装饰,此幅采用三蓝打子绣制而成。“三蓝绣”是受青花瓷器影响而产生的刺绣针法。采用多种深浅不同而色相统一的绣线做成。三蓝绣因色调和谐、针法一致而呈现出淡雅清丽的风范,因而广泛用于刺绣服饰和日用品之中。此图主体纹样为绣球花,此花古称“八仙花”;背衬一枝海棠,合为“八仙过海”。八仙的传说源于南宋,元代杂剧中已见李铁拐形象。明代吴元泰根据民间传说整理为《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八仙人物始定型。传统工艺美术中多以八仙象征群仙祝寿,也称“八仙集庆”。八仙过海,则源于八仙过东海赴王母蟠桃盛会,不用舟船,各显神通。此幅马面题材新颖,绣工精良,色泽淡雅,韵味十足。

茶地加金大云龙妆花罗

茶地加金大云龙妆花罗,民国,纹样回头厘米、幅宽77厘米

此幅妆花罗于茶色地上织云龙纹,巨龙从天而降,龙首翻转上昂,四爪张扬,威猛狞厉。四周环绕四合如意云,象征祥瑞。以片金通纬织出纹样轮廓,俗称“金绞边”,将金银线与纹样形象融为一体,尽显雍容华贵。“妆花”是织造工艺最复杂、也最具有代表性的提花丝织品种。木机妆花织造工艺至今尚不能被现代机器所替代。其地组织为绞经罗。织物表面纹理分明,与花组织形成反差,使纹样更为突出醒目。这件丝织品的机头织款“正源兴本缎”,“正源兴”为绸缎庄的名号。(织绣类撰文╱高文静)

陶瓷

陶瓷类藏品时代自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其中以明清时期居多。种类包括红陶、灰陶、彩陶、黑陶、原始瓷、青瓷、颜色釉瓷和彩绘瓷等,工艺技法全面、表现题材丰富,体现了古陶瓷艺术成就。

胭脂水压手杯

胭脂水压手杯,清康熙,高7.5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4.5厘米

这件侈口杯,胎体较薄,内壁素白,外壁施胭脂水釉,色泽鲜艳,饱满细腻。外底署有青花楷体“康熙年制”四字双行款,周边同色双方栏。压手杯是明代始出现的杯式,其口外撇,胎骨上薄下厚,底处尤厚。握于手中时,外撇的口沿压于虎口处,十分称手,因此明清时期该杯形十分流行。其特点在于釉色,胭脂水是以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颜色釉,清康熙年间从西方传入。此种釉色需要二次入窑烧制,工序繁琐,以万分之二的比例加入黄金调和的釉色也十分名贵,因此胭脂水釉器物均为官窑御制。此色釉创于康熙,盛于雍正,乾隆时已开始走下坡,嘉庆、道光之后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不如前朝。此作乃是盛清颜色釉的佳作。

釉里红龙纹油锤瓶

釉里红龙纹油锤瓶,清雍正,高42.5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11厘米

油锤瓶器形大多为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此油锤瓶通体饰淡青釉,颈口及器身局部釉面有细开片,釉色莹润。腹部以釉里红描绘一四爪蛟龙,周围饰以云气及火焰,图案充满动势。主体图案之外,器身无过多装饰,简练明快,整体配色柔和。圈足刮釉露胎,外底白釉无款。

釉里红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瓷胚上描绘纹饰,然后罩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这种高温釉下彩瓷烧造难度极大,初创于元代,历明清长盛不衰,但各时期的工艺良莠不齐,清代雍正、乾隆釉里红烧制最为成功。这件雍正朝釉里红油锤瓶发色纯正,品相极佳。

青花竹石纹玉壶春瓶

青花竹石纹玉壶春瓶,清乾隆,高29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12厘米

此瓶撇口、短颈、垂腹、圈足,青花装饰。外壁颈部自上而下饰蕉叶纹、卷草纹、倒垂如意云头纹三层纹饰带。腹部描绘有竹石、芭蕉及栏杆,主题似为庭院一景。底部近足处及圈足外墙绘两组不同形态的莲瓣纹。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玉壶春瓶为酒器,原本都有盖,但在流传过程中瓶盖大多佚失。该器形创烧于北宋,一般认为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由于器形深受人们喜爱,自创烧起历数代而不衰。这件乾隆玉壶春瓶为官窑作品,以青花装饰,此时青花使用国产上等浙料烧制,色泽沉着;加之器形颈部粗短,腹部重心较低,整体显得敦厚稳重。

粉彩《西厢记》套杯

粉彩《西厢记》套杯,清道光,通高6厘米、最大口径11厘米、最大足径6.5厘米

套杯撇口,敛腹,平底,口沿处包金。器倒置如同马蹄,故有马蹄杯之称。大小十个为一套,依次套叠,合为一体。套杯以粉彩绘《西厢记》,由大至小的前九个于外壁描绘故事,内底白釉无图,最小的一个于内壁描绘故事。套杯选取《西厢记》典型场景,各杯构图相似,均有人物、屋宇,但所绘内容又各不相同,表现了故事的不同情节。将杯由小至大取出的过程中,故事一幕幕展开,如同观看连环画,构思十分精巧。

套杯的特点在于可以渐次套装和分散自如,单件杯子的尺寸大小、造型轮廓、胎体厚薄都极为关键,制作过程需要极为细心。清代套杯十分流行,一套少则三至五件,多可达20余件。在《红楼梦》等清代文学作品中常有对这种充满趣味的器物的描绘。现存实物同样体现出套杯在当时的流行程度。浙江嘉兴博物馆藏有一套粉彩雍正朝《西厢记》套杯,同样为十个一组。此套粉彩西厢记套杯年代稍晚,为道光年间的作品,但描绘更为精致。可见该类型故事与装饰手法以及套杯的组合的魅力所在,有多个不同粉本流传于世。

大雅斋粉彩花鸟高足碗

大雅斋粉彩花鸟高足碗,清光绪,高14厘米、口径21.9厘米、足径8.3厘米

此碗敞口,弧壁,高足中空,近底部外撇。通体以绿釉为地,外腹粉彩为饰。画面中布满牡丹花朵,只鸟伫立枝头。高足上部凸起描金弦纹一周,高足下部绘礁石海水纹。口沿下署红彩楷体“大雅斋”三字款及篆体“天地一家春”印章式款。这件高足碗是专门为慈禧烧制的宫廷用瓷。

大雅斋瓷器主要有三种款识:“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和“永庆长春”。“天地一家春”是慈禧初进宫时在圆明园的居所,“大雅斋”为其中的一处斋室名称,咸丰皇帝写“大雅斋”匾额赐予慈禧,这两方款识对慈禧而言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当同治十二年()重修圆明园慈禧居所时,建筑及其中用器又都选择了这两个款识。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大雅斋瓷器于同治十三年()下旨传办,于光绪元年()与光绪二年()分两批烧制完成,器形多样,总数近件。在清末民初这批瓷器流散严重,民国时期又出现大量仿品,因此该类瓷器存在着甄别鉴定的问题。这件高足碗为年后由北京故宫拨赠,身分无疑,十分珍贵。(陶瓷类撰文╱李茜、徐胭胭)

书画

书画藏品包含自元代以来各时期、流派的代表作。其中经20世纪80年代文物小组普查鉴定的藏品有余件(组),有件收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

《雪梅锦鸡图》

《雪梅锦鸡图》,吕纪,明,绢本,.2×.3厘米

此图无款印,据风格推定为明代吕纪(-?)所绘。吕纪于弘治年间供事仁智殿,官锦衣卫指挥,为宫廷画家。此作设色艳丽,兼工带写,描绘禽鸟在林泉雪景栖息之景。画面主要绘有环颈雉鸡一对,雄雉羽毛丰美,雍容华贵;后方雌雉则显得娴静从容,回首自理翎羽,仪态优美,以细笔勾勒晕染,设色古雅。两只环颈雉立于林中一凸起的坡石,山石以小斧劈皴兼施渲染,颇有南宋马夏风格。杂石间有两条并行小溪,寥寥数笔写出溪泉流动感,更添得几分生动之趣。林泉间古木虬枝,树上盛开白梅与红色山茶争奇斗艳,上方梅枝立有两只斑颈鸠,目光交会、唱和对鸣。整体画面构图严谨,布局合理,疏密有致。画作承两宋院体花鸟画遗风,又接五代黄筌之工笔重彩,以工笔为主、写意为辅,设色鲜艳厚重,笔法精准。20世纪80年代经由国务院书画鉴定七人小组定为国家一级藏品,后收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和《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洗象图》

《洗象图》,丁云鹏,明,纸本,×59.3厘米

画面近景以淡墨勾勒出一只白象,围绕它有手持扫帚浴洗白象的三位侍者及身披红蓝袈裟的大士尊者和手持锡杖的罗汉。画中人物及白象均以战笔描纹勾勒,白象体态敦厚,目光祥和,长有六牙,与《法华经》记载普贤菩萨所骑“六牙白象王”相符;侍者们高鼻深目,具胡人形貌特征;一旁手持锡杖的罗汉与大士尊者目光顾盼,似有对话。画面中远景以皴染结合,绘有两棵并生的菩提树,瘿干虬枝、叶茂扶疏,并有映衬前景的作用。

《洗象图》自宋末至明清构图基本固定,布局大致都是众人持帚洗扫白象的场景,因与佛教禅宗渊源深厚,历来颇受







































擅长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症状图片及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anmaofengg.com/bhzp/38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