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8年级下第21课lt庄子gt

1.作者资料庄子(约前—前),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2.背景探寻《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庄子》的散文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以及艺术魅力。第一则选自《庄子集释》,自晋人郭象以来,众家莫不把它的篇旨看作是论“逍遥”,并且以“逍遥游”作为庄子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一点几乎没有异议,但在关于何为“逍遥”,怎样才能“逍遥”的问题上,出现了种种分歧,从而影响到对该篇思想意义及有关问题的正确理解。第二则,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对惠子的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很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契友。3.知识链接老庄“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主张德行合一,以己推人,人人化则天下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有《道德经》(别名《老子》)、《庄子》(别名《南华经》)等。《庄子》一书,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4.主旨归纳《北冥有鱼》:本文通过描述鲲鹏的形体,极写鲲鹏之大和奋飞之高,想象十分奇特,营造了一种广袤开阔的境界,有视苍天如海、观地下如烟的高傲之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本文通过写庄子、惠子在濠梁之上关于“鱼之乐”的辩论,表现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追求。5.给红色的字注音北冥(míng)、鲲(kūn)齐谐(xié)、抟扶摇(tuán)濠梁(háo)、鲦鱼(tiáo)徙(xǐ)6.古今异义南冥者,天池也(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高山湖泊名)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孩子,儿子)7.一词多义

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承接)

其正色邪(连词,表示选择)

不知其几千里也(代词,代鲲)

安知鱼之乐(助词,的)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代鱼的快乐)

子之不知鱼之乐(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8.词类活用

其视下也(名词用作状语,往下)

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情)

水击三千里(名词用作形容词,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名词用作形容词,天然的)

9.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3)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10.拓展

《庄子》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

1.鲲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一形象的?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范围;“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写大鹏从天空看人,亦如人从地面看天空,从侧面表现了鹏飞之高。

全篇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2.《北冥有鱼》一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想象奇特,意境开阔。文章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高空,想象十分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文章开篇便先声夺人,描绘出一个波澜壮阔的场面:一条奇大无比的鱼畅游于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海无边,鱼也无边。接着,笔锋一转,水中鱼便幻化为空中鸟,腾空而起。然后借用齐谐的话描述大鹏“徙于南冥”的飞翔状态,“三千里”“九万里”极写其奋飞时的浩大声势。

而在写鲲鹏的奇妙时,作者也营造了开阔的意境。“北冥”“南冥”南北相对,可见大鹏奋飞距离之远;“三千里”“九万里”极写大鹏奋飞时的声势的同时,也创设了极大的空间。结尾部分更是将人与大鹏置于广阔的天地间,以人之观天来写大鹏在天上观地,突出了大鹏腾飞之高,营造了极其广阔的意境。

3.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4.《北冥有鱼》一文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描述鲲鹏之奇特时,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夸张如“不知其几千里也”写鲲之大、鹏背之大;比喻如以“若垂天之云”写鹏的翼,将大鹏的翅膀比作垂在天边的云彩,突出表现了大鹏的翅膀之大。

5.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

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6.大鹏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的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7.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8.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这句话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9.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10.《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

这缘于庄子的思想和他当时的心境。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鱼“乐”,其实是庄子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来到濠水的桥上,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觉得鱼儿也很快乐。同时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11.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1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是如何讲究辩论艺术的?

本文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略作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技巧,将这场辩论深化。两人在辩论中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

1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的论述有什么特点?

本文通篇采用幽默轻松的笔法叙事。“是否知鱼之乐”本是一个深奥的逻辑问题,但通篇却以轻松闲适的笔调展开论述。且论辩双方并非言辞激烈地展开对峙,而是像日常聊天一样娓娓道来。二人语言幽默,将论辩话题谈得妙趣横生,使人读后感到韵味无穷。

14.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1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在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中,你认为谁是胜利者?

观点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观点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利者。

16.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辩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乐”。

庄子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

庄子论据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论据二:你说“你从哪里知道鱼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是快乐的,还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鱼儿是快乐的。

惠子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论据:我不是你,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17.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18.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有何不同?

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的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19.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性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是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

20.结合两则故事试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北冥有鱼》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风而去。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所“待”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也就是说,它受到了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anmaofengg.com/bhzp/110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