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问学刘培夷狄行中国之事曰僭南宋中后

北京皮炎正规医院 http://m.39.net/pf/a_9052592.html

作者简介

刘培,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赋学编年史”首席专家,中国辞赋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经学与文学、辞赋学,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年入选齐鲁文化英才,年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专著有《北宋辞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两宋辞赋史(上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等。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史哲》、《北京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青年项目、一般项目、重大项目各一项);获得省社科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5项。

原文

摘要:在宋代,华夷之辨已经失去了以华化夷的含义,而主要指对地理边界与文化边界的坚守、捍卫。南宋孝宗时期,华夷之辨思想中含有浓烈的民族排斥的观念,形成一种种族或文化上的等级名分制。隆兴和议之后,复仇之念渐趋消沉而夷夏之防更为严厉,这是华夏文化面临灭绝危机所激发出的自我保护机制,这种延续文化的危机感和使命感有着空前动人的悲壮色彩。随着主流思想转向从心灵捍卫道统,捍卫民族尊严,人格追求也由重气节转向重节操。琼花、梅花、岁寒三友等象喻意义的演变与凝固,负载着中华民族面临危亡所激发出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尤其是梅花,凝结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坚韧不屈的品格,蕴含着在坚韧不屈中追求自足自适的高洁情操。梅花象喻已深深融汇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还没有哪一种花卉能够像梅花这样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鼓舞民族斗志。

关键词:辞赋;华夷之辨;南宋;文化中心主义

华夷之辨是《春秋》大义之一,它要明辨的是华夏与四夷的不同。这包括所处地理、习俗与文化上的差异,其中,文化的差异是其核心。它既主张内诸夏而外夷狄,又推崇以华化夷,所彰显的是华夏本位主义,这也为后来的文化中心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一观念在北宋除了宋初石介等人严明华夷之别以尊王攘夷之外,并没有引起思想界太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anmaofengg.com/bhzp/100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