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pf.39.net/bdfyy/zjdy/150516/4624559.html
资料北上海大丰《五老驿站》
位大丰老街坊记忆“老桥老街老路老巷”
留住古城的印记.3.
赋予北上海的新地标。
我家的小阁楼
.邓恺权.
在旧时的大中集,我家的小阁楼是镇上一景,也可以说是地标式的建筑之一。
我家的小阁楼位于二卯酉河上唯一的大桥——严华桥南西侧拐角处第一家,与桥东侧的二层大楼(老百姓称为谷正之大楼,为解放前伪保安旅长谷正之所建)相对,是当时镇中心仅有的能称为“楼”的两座建筑。
楼上是卧室,放两张床,是我们全家睡觉休息的地方。楼下里面一半是厨房和吃饭的地方,外面一半是百货店,几扇门板搁在长凳上,上面摆着几十个木制的盒子,每个盒子里放着不同的日用百货商品,任人挑购。小店起初是自己开的,后来政府实行公私合营,我家响应号召,这里就成了集体性质的百货商店的一个门市部。店虽小,但品种齐全,从针头线脑到雪花膏、梳头油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我家地理位置极好,是全镇的中心地段,由于河上只有一座桥,所有南来北往的人都必须从我家门前经过,需要什么东西,顺便就买了。
我母亲待人非常热情、和善,大家都愿意来我家买东西,小店的生意一直很好。有时走累了,即使不买东西,人们也乐意在我家坐坐,歇歇脚,聊聊天。我母亲也总是满脸笑容,热情相待。虽然母亲已辞世多年,但老大中集的人们至今还记得她的音容笑貌。镇上的人,大多数都认识我们一家人。
我家小搁楼周围,是那时全镇的商业中心,繁华地段。从我家向西,依次是烟酒店、日杂店、旅社、理发店、茶水炉、浴室、铁匠铺;再向西一点,过了小闸,就是人气最旺的汽车站、轮船码头。路南,老街和新街之间有布店、饭店等,后来拆迁新建了百货商场;老街西侧的拐角处是八仙行,专门出售各种水产品,南面有水面店,西面有烧饼店。
新街西侧有照相馆、搬运站、中医院;东侧有布店(后来改为食品门市)、服装店(后来为大中二服厂)、酱园、茶食店、染坊。隔河相望,桥北西侧是吃食厂大棚,里面聚集了各种传统风味的面点小吃。
早晨起来,我习惯不吃早饭,跨过老大桥,到吃食厂花几分钱买两个烧饼或者米饼,边吃边往学校走。我最喜欢的,是那里的海棠糕、梅花糕。海棠糕是扁圆型的,面上刷红糖,烤成僵面,里面是各种馅,有甜有咸,十分可口。梅花糕是长圆型的,糕面似梅花状,洒红绿丝,里面的馅也是风味各异。烧饼、米饼只有2分钱一个,而海棠糕、梅花糕5分钱一个,我们平时舍不得买,隔很长时间才能去买一个解解馋。可惜现在再也看不到这些美食了,那时都是家庭传承,如无后人或者后人不愿做,就失传了。
老大桥向北到十字街口,路东是日杂店、百货店、钟表店、文化用品社(修理钟表、钢笔、眼镜、拉链和刻章等)、烧饼店、茶水炉;路西有台北饭店,是大丰中学住宿生改善生活喜欢光顾的地方,花8分钱吃一碗小份的阳春面,就是莫大的享受了。十字街西侧巷子口有一家理发店,我正常去那里理发,历经数十年,我至今一直还是找当年的那位师傅给我理发。巷子的西头有一家羊肉馆,当时应该是属于高消费的场所了,距离很远就能闻到羊肉那带点膻气的香味,令人馋涎欲滴。
.图辑于网络.
除了商铺,我家小搁楼周围还有不少固定的摊点。小楼东墙外是过桥必经之地,是摊点的最佳市口,常年摆设的有水果摊、铜匠摊,鞋匠摊。铜匠摊除了修锁配钥匙,还帮人家打造小铜炉。那时没有空调、取暖机,冬天就用铜炉,里面放进炭火,用来烘手烘脚取暖。晚上小店打烊,门口就摆上了烧腊摊,猪头肉、猪脚爪、猪耳朵、口条、酱鸭、兔肉等应有尽有。我觉得最好吃的是野兔腿,吃过一次,那种野生的香味仿佛一直滞留在嘴边鼻端,挥之不去。现在讲保护野生动物,还有防疫,再也嚐不到这样的美味了。那时,不是每家都能经常买熏烧吃的,我家也只有来了客人才买一两样。但是,每天都能饱饱眼福,闻闻香味,也算是得天独厚的待遇吧。
往东不远处的空地上,有时还有拉洋片的,就是把幻灯片一格格往前拉,观众眼睛套在圆孔里看,拉的人嘴里根据内容说唱。那时没有电视看,电影也很少,看幻灯片也是一种难得的娱乐享受。
我家小搁楼还是一个舒适的观景台。每逢春节,都有群众文艺节目上街巡演,舞龙灯、荡湖船、踩高跷、打莲湘、渔翁戏河蚌等等,为群众喜闻乐见。其他小孩都是一窝蜂地跟在巡演队伍后面,赶着场子看。而我早早就坐到楼上,居高临下,尽情观赏,那盛大的场面、精彩的表演尽收眼底。
记得年建国十周年庆祝活动,有各界群众的盛大游行和文艺表演,我父亲一个挚友的孩子,特地从几十里路外的西团来到我家,和我一起坐在小搁楼上,白天看游行和表演,晚上看焰火。那是我第一次看焰火,夜空中那绚丽的景象,引得我们一阵阵惊呼。文革期间盛行“忠字舞”,盛大活动游行时是边走边跳,我也是抢在表演队伍来到前就登上阁楼,从头看到尾。
旧时大中集街道又窄又短,游行队伍从大新路向南,过老大桥,由我家小阁楼前折向西,经老街绕到新街,再从老大桥回头。游行人数多的时候,队伍的尾端还刚刚从我家门前过去,前头的队伍又回来了,几乎首尾相接。
我家小搁楼还经历过文革风雨的洗礼。文革期间,群众组织分为两派,所谓造反派和保守派,大家都认为自己是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经常在街头进行辩论。一次,一名工人和一群市民在街上争论起来,那群市民仗着人多,要动手打那名工人。工人夺路而逃,见后面紧追不舍,就一下子跑到我家,登上阁楼。追的人见状就把我家搁楼围起来,最多时聚集有数百人之多。我父母坚决不让他们上楼抓人,说有问题要摆事实讲道理,不能动手打人,就这样僵持了好几个小时,直到民警出面,人群才散去,那名工人安全离开。
我年在这座小阁楼里呱呱坠地,在这里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直到下乡插队。
下乡那天,我在父亲的陪同下,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座小楼。我一步一回头,心中默念着:再见了,我的小阁楼!再见了,我温暖的家!
在农村,面对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劳动,特别是遇到困难时,就特别怀念家里的小阁楼,怀念父母对我的关爱,怀念小时候无忧无虑的生活。隔一段时间从金墩回家一次,母亲总是烧一点我喜欢吃的菜,让我弥补一下农村没菜吃的缺憾。临走时,父母一定要找熟人帮忙,买一些脆饼或者金刚蹄,好让我在乡下饥饿时填一下肚子。我离家返回乡下时,母亲总是站在小阁楼的门口目送着我,一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
我离家下乡插队不久,年的秋冬,因二卯酉河拓宽,我家拆迁了。从此,这座小阁楼就只能留在老大中集人们的记忆中,留在我的心中。
啊,小阁楼,你见证了老大中集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这座小镇的历史变迁,也记载着我成长的足迹,是我心中永远的家!
邓恺权
年出生于大丰县大中集,中共党员,大丰中学68届高中毕业
年于金墩公社时新五队插队务农
至年为金墩中学民办教师
年考入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
年毕业后分配至大丰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师
年至年为大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
年至年担任西团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年至年任大丰市纺织工业局第一副局长,大丰市纺织工业改革发展办公室主任、党委书记
年至年任大丰市经贸委调研员
年退休
编务:娄晓萍
百年大丰老镇图
完善中...
.记忆图参与者
张志定、陈建、徐建秋、邓恺权、仇春红
沈荣才、沈荣、朱胜干、秦友霞、娄晓萍
于忠杰、朱辉、束华太、徐启元、苏小丰
陈应琴、陈忠、李凤昌、梅永德、石正飞
邓志和、陈强、杨荣斌、沈荣明、陈启富
沈恩道、廖原、孙寿林、徐桂荣、林亚祥
肖益林、陈君、张志政、万寿山、顾成兵
柬长青、朱坚、顾岚岗、周雪晴、方云友
陈同生、肖甦、居汉阳、曾志泉、吴永忠
蔡红芳、陈春、赵金妹、杨正龙、翟登华
李增荣、黄平、兰立俊、王益飞、陈亚萍
郁文丰、周奋、茅锦生、武永生、吴志刚
曹凯钵、徐瑛、张重光、于克生、史敏华
胡志洪、许杰、智恒祥、娄友凤、曹小平
陈丽萍、袁辉、陆美芳、叶金宝、成夕华
宋春保、金平、徐毓蓉、张雪峰、沈加林
......
统筹校绘:朱贻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