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月
——中药房实习心得
(届中医临床实习生虎旭昉)
医院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是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应用的纽带,是从课堂过渡到临床的桥梁。古人有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所以问号才是通晓一门学问最好的金钥匙。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多向老师请教,才能做到理明且达于事,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在未到中药房实习前,就听闻中药房的累,但闻及更多的是中药房中药临床教学的独一无二。闻名不如亲历,一到中药房,就被中药房的月早会震撼:老师们、规培生、实习生济济一堂,几近百人,蔚为壮观。工作时中药饮片、单味颗粒、复方颗粒,接单发药,应接不暇,有条不紊,江湖上流传的全院最大最忙的科室,果然名不虚传……
中药房的大厅,有一块中药房朋主任精心设计的“十大皖药”的展板,中药取材于自然的植物或动物,中药成份复杂性远远超过化学药品,因而中药的道地性,从本质上讲,是不能用现代质量管理体系衡量的,因为它有着更高的标准和内涵。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块展板,时刻提醒着我们,传承中药,更要传承中药的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仅包含着有关疾病和健康的理论与经验,其背后更有着一套完整的,亘古独有的世界观体系,它是实践医学、哲学、文学、自然学的杂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走出中药房后门,还能看见一片小天地——百草园,与偌大的中药房相比,这里虽小却生机盎然。百草园栽培了很多药用植物,那些历史久远的本草积淀带给我们的是深入骨髓的文化养分。每一味自带勋章的草药都隐匿着一个不屈的灵魂。它们与四季交手,和恶劣对抗,一言不发,生生不息。一路走来,经历了愆阳伏阴和凄风苦雨的洗礼以及层层加工炮制,并最终见证岁月的光辉。本草背后的坚强,坚持和坚守,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品格的写照。它们穿越时光隧道教会我们如何在生老病死的轮回里创造奇迹,它们让疾病的刻度更为疏松,倾尽光热,倏尔一生。它们,活着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壮丽山河,死了,是亿万万人的恩泽福源。
在中药房实习的第一天,中药房朋主任就给我们进行了入科教育。“药房归来不怕累”、“药房归来不看药”这两句话是朋主任的经典名言!主任还说,“吃中药人多,表明患者对中医药的肯定,我们要在工作中弘扬并传承中医药文化;医院中药质优味全,认识并掌握这些中药,处方用药何愁不信手拈来!”中药房的一切让我们累并快乐着!
中药房的工作学习虽忙但很有规律,每天一上班在楼上装好常用中药,8:05准时随带教老师检查药斗并记录所缺药品,后随库房老师到负一楼中药周转库房领取当天所需饮片(中药房饮片的摆放也是别有用心。为了帮助专业知识的提高,也为了工作中有了专业知识就能找到相关中药,中药房的大药斗的编排很有特色,药斗斗谱全按中药的功效顺次排列。此外,为有利于我们对中药相关药性的归类掌握,楼下中转库中药全按中药用药部位分类摆放)。装药间隙,中转库房老师都会讲解部分中药的鉴别、炮制以及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教我们辨识中药时要与生活中事物相联系。如:川芎蝴蝶片、防风蚯蚓头、槟郎大理石纹、辛夷毛笔头等。又如青皮和陈皮之分,青皮是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有疏肝理气,消积化滞的作用,陈皮是成熟果皮,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药性较青皮为轻;又如枳实、枳壳,枳实为幼果,长于破气消积,枳壳为成熟果实,行气宽中,作用较缓和。同一植物来源不同,药用部位功效也就不一样,如:麻黄根止汗,麻黄发汗。不同中药,不同炮制方法,功效也就不同,如法半夏和姜半夏,法半夏是用甘草水制,饮片微黄色,长于止咳,姜半夏用生姜拌制,饮片白色,长于止呕等等。
我最喜欢双休日门诊的这段装药时间,因为双休日朋主任杂事较少,带我们装完药,会抽点时间按顺序给我们串讲一些中药,朋主任谐称栏目为“老朋说药”,每味药讲解时间不长,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生动有趣,更便于记忆。朋主任说,“每味中药都有一个故事,中药的命名也是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中医理论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取象比类,天人相应”,一系列的中医药理论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阐释。在了解中药药性的同时,我们也深刻了解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中药中同一种药物就有很多别名,如坤草是益母草,一见喜是穿心莲,预知子是八月札,九孔子又名路路通,牵牛子又名黑丑、白丑、二丑等。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前进,每日课后中转药品至一楼进行清斗装斗,后随带教老师进行处方调配工作,并由带教老师对处方中特定中药进行方解。一天下来,忙碌而又充实。
让我们学生感动至深的是,中药房在那么繁重的体力劳动加脑力劳动中,还在每周一、三、五8:30-9:00中药房稍闲之时安排老师进行中药方面应知应会内容的PPT教学,每期学生一来中药房,老师们都会按用药部位把我们应该掌握的内容,从中药的药植、中药的鉴定、中药的炮制、中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做重点介绍,都是满满的干货,每个人每一天都以中医药的传承为己任,真是“业界良心”啊!前面只是抛砖,真正的重点课程是在每个周一下午进行,从3:00开始,由中药房资深老师专门授课,每月共四次,内容包括中药的望、闻、问、切;中药的处方管理规定;中药的道地药材;中药的炮制方法等相关知识。听后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尤其是朋主任的“中药的望闻问切”颠覆了很多临床医生死背中药功效应用的传统学习方法,改变了很多中药人员只重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的习惯。中医中药缺乏真正的衔接统一,而中药的望闻问切把中药的来源、用药部位及中药的形状、颜色、气味、味道、质地等性状特征(传统认知)与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中药药性以及中药功效进行了有机的联系,在中药有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望、闻、问、切四法,口尝身受,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感知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中药药性以及中药的功效,看得见、摸得着、鼻可闻、嘴可尝。中药的望闻问切,让我们事半功倍,真是受益匪浅。
中药房不仅重视老师教学,还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锻炼,每周一至周五8:15-8:30,“一药一方”由我们实习生按教学大纲依次进行中药及相关方剂等相关课程的试讲,每天讲1味中药,1首相关方剂,并上交电子版的PPT及纸质大纲存档,并由中药房当天授课老师点评及补充,这种教学模式既锻炼了胆量,又加深了对中药的感悟,刚开始难免有些怯场,但最后却意犹未尽!怪不得省卫计委、国家卫计委等上级主管部门对这一教学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在中药房忙碌而又充实的一个月,经历了从中转库房装药入斗,调剂台分药装袋到前台审方发药的各个环节,目睹了朋主任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中药房老师各司其职,做事高效,保洁大叔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从管理人员到全体职工,对中药层层把关,整个流程,井然有序,忙而不乱。
杏林人念念向学,澄神内视;岐黄辈代代有志,头角峥嵘。在中药房实习的所见所感,定当鼓励我辈砥砺前行,这一月,我学到了很多,这一月,我也懂得了许多!正如朋主任所说“医者仁心,做事行方,胆大心细,智圆行方”,这正是我们应努力的方向!
二零一七年中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