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不同于综合性公园在于兼具休闲、科普教育和保护等多种功能。近年来,植物园正在向着多元化发展,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充分发挥植物园的科研、保护、娱乐及教育等功能,同时,注重全球气候变化与植物的关系,承担植物园的历史使命。
上海辰山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共建的国家级植物园,于年世博会期间建成开放。上海辰山植物园从决策到建成的周期仅5年左右,通过各方努力建成了一座原创性较强、很有特色的植物园,也为凸显上海的城市特色做出了贡献。
1、水生植物园
水生植物专类园位于植物园东南方向,占地约20hm2,其中陆地面积约2hm2,由形状各异的5个小岛组成,总岸线长度约m。每个岛有一个主题,分别为蕨类植物园、王莲和睡莲园、湿生植物园、水生植物专类园和鸢尾园。
水生植物园设计模拟自然界的岛、半岛、溪、塘等湿地形态,为湿生、水生、耐阴湿植物创造适宜生长环境,最终成为地带性湿地植物景观。
水生植物园以生态的岸线建立起水与岸的自然过渡区域,种植湿地植物。收集各类上海及华东地区适应的水生、湿生、沉水植物约多种,鸢尾类植物约种,阴生及蕨类植物约种。
图1、水生植物园平面图
图2、水生植物专类园总览图
图3、局湿生园内溪流景观
图4、溪边花径
2、矿坑花园
矿坑花园位于辰山西侧山脚下,临近西北入口,原址为采石矿坑遗迹,设计以加拿大布查特花园为原型,将矿坑改造成下沉花园。运用代表现代工业的锈钢板、钢栈桥、浮桥的元素,矿坑以锈红色为主色调。
矿坑花园以植物季相变化为灵感,结合地形将园区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景观区域。春园是园区主要景观,位于南侧的缓坡上,地形的制高点是望花台。春园入口列植水杉,往里逐渐过度到春季观景树,如鸡爪槭、红枫、樱花、海棠等,景观树下片状种植八仙花、风铃草、西洋滨菊等开花地被,地被边缘线状连接,以红、黄为主色调。夏园位于园区中心位置,以月牙形镜湖为主体,植被采用自然式种植方式。湖岸选用水生、湿生植物,如美人蕉、水竹芋、花叶芦竹等。秋园位于台地上,作为山体的过度地段,与自然林冠线相接。植被以秋色叶乔灌木为主,如乌桕、黄连木、红叶椿、日本野山漆等,同时穿插山楂、柿树、海棠、火棘等观果树种。冬园位于秋园下方地势稍高地方,植物以日本冷杉和新含笑为骨架树种,沿着蛇形墙种植观花、观叶、观果和观干树种。四季景观采用植物品种如下表所示:
图5、矿坑花园平面图
图6、矿坑花园鸟瞰图
图7、矿坑花园镜湖效果图
图8、望花台
3、岩石园和药用植物园
岩石园和药用植物园位于海拔71.4m的辰山东采石坑遗迹内,占地约00m2。园区运用岩石园的造景方式,在符合岩石园要求进行植物选择的同时,将药用植物融入其中。园区中部为隆起的草坡,四周设置岩石区、中药区、保健区、树荫花园、藤本区等几个区域。园区采用统一的石材进行造景,其中岩石区的岩石应用手法最为丰富。植物材料配置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布局,所选用植物材料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岩石园和药用植物园植物材料的选择首先基于设计思想,其次是建园所在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岩石园本应以种植岩生植物为主,但是辰山植物园所处的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与典型岩生植物的差异,只能选择与岩生植物生态习性和观赏外貌近似的植物。
岩石和药用植物园的中心景观区地处岩石园核心区域,以瀑布和小池塘为中心,沿着环形小石径,高低分布10块种植区。配置手法上,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整体布局和细节局部都经过反复推敲。植物结合地形和特殊位置,配以合适株型和质地的品种,层次搭配简洁明快,而又不失多样变化。花坡区位于山洞上方,落差较大。主要由3~20㎡不等的宿根花卉块面配置,花期搭配,花色丰富,主要观赏期在4~7月,盛花期在5~6月。药用区地势平缓,通过碎石子铺设的园路对区域进行分割。种植植物多为国内野生的药用植物,用以品种展示的方式布置其中。在岩石壁下大面积缓坡中的丘陵草甸区,种植生长强健、具有自然野趣的观赏草,有常绿大型草蒲苇、花叶蒲苇,有中等高度的芒属4个品种,再配上小型的狼尾草、须芒草等。
墙垣区位于景观墙和挡土墙的石隙中,种植耐干旱的景天科植物、多肉植物和小型观赏草,为生硬的墙体平添几分生机。外来植物区位于东入口区域与主景区相隔较远,相对独立。此区以种植外来植物为主,有来自澳大利亚、欧洲、南非、美洲等地,呈现出一派异乡风情!
图11、岩石园景观
撰稿:张伟
温馨提示:白癜风是什么北京最好的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