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环境人文学是人文学科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回应,也是人文学科理论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已经成为人与环境、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桥梁。然而,由于范围广泛且需求各不相同,学术认同和挑战是复杂和难以应对的。关于环境人文学的定义、研究课题和方法论的讨论仍在取得进展当中,但有一点很明显:"现在我们的希望是人文学科"。为了把握环境人文学的轮廓,本文考察了生态批评的理论进程,这一进程将生态思想作为方法论来分析文学和文化的文本,说明针对"人类世"概念的环境人文学的研究课题,并介绍欧美国家环境人文学研究机构的现状。仍处在发展早期阶段的环境人文科学能否成为可实践的研究来克服生态危机,取决于相关学科之间相互合作的认真程度。
作者简介:韩允祯(YunjeongHan),博士,韩国环保作家,生态文明研究院(InstituteforEcologicalCivilization)韩国项目主任。
杜玥译
******************
来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年第2期P80-90
责任编辑:梁光严张南茜
在重新考察问题根源并做出改变时,人文学科(包括作为其基础的价值观)可以在不失去与科学的联结的同时恢复各自独特的贡献。——约翰·柯布环境人文学的出现环境人文学(environmentalhumanities)是人文学科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回应,也是人文学科理论发展的结果。自年以来,环境人文学的出现构造起了一个知识框架,寻求在各种各样的人文学科——如环境哲学、环境史、生态批评(ecocriticism)、文化人类学和生物人类学、文化地理、政治生态学、通信和媒体研究、性别研究等——之间建立起联系。
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生态学在19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从20世纪60年代起扩展成作为交叉学科领域的环境研究,不过其重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涉及工业、政治和制度的层面。而人文学科并不参与这样的交叉学科项目。当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人文学科已经逐渐引入生态学视角,这取决于它们与理论框架的相关性。环境哲学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而环境史成为史学的一个分领域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生态文学(或生态批评)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学术机构。具有强烈交叉学科性质的人类学和地理学更容易融入生态思想,而这就将对环境关怀和思考带入了本学科,并在学科框架内进行研究。
环境人文学的出现,有学术界内、外的双重背景。首先,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生态意识的增强越来越显著。在缺少国际合作来缓解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生态问题的情况下环境问题持续恶化,一种新的观点被广泛接受:生态危机超越了科学技术领域,与人文取向和价值观息息相关。年联合国里约峰会已过去30年,那次会议原本有望成为一个转折点,全世界应该决定转向,另选通往可持续性之路。那次里约峰会在技术、经济和政策层面寻求解决方案,但这些策略好像收效甚微。在这种时候,情况已经十分紧迫:人文学科应当参与环境问题,以自然与人的联结感改变公共意识。
另一方面,克鲁岑和斯托默(CrutzenandStoermer)在年提出"人类世"(Anthropocene)的概念,使不同学科间求同存异出现汇合成为可能。克鲁岑和斯托默强调,一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Holocene)应该与"人类世"分开,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对地球的地质和大气转型产生主要影响的是人类。他们认为,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开始是一个新的起点,而鲁迪曼(Ruddiman)则证明,自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起,温室气体就已经增加。另外一些科学家则把时间按20世纪中叶前后划分,他们的依据是核试验的成功和放射性材料的扩散、塑料的发明或工业化、城市化造成的污染突然增加。不论如何,"人类世"的概念推动了一种看法的形成:人类的思想和行动是足以引起地球物理变化的重大因素。
有关"人类世"的辩论从地质圈开始,探讨的是这个概念是否恰当,但辩论很快就扩展到了其他学术领域。起初,它被批判为另一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但后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