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博湖
苇根茶香
宋代诗人廖行之在《暮秋闻雁》一诗中写道:相呼相唤稻粱熟,年去年来芦苇秋。时值初秋,博斯腾湖畔蟹肥稻香,湖中蒹葭苍苍,芦花进入盛放期,放眼望去,大湖方圆,清秋寥廓,一派塞下风景。
博斯腾湖的芦苇远远没有河北的白洋淀芦苇出名,白洋淀可是孕育出文学大家孙犁和文学派别“荷花淀派”的好地方;
博斯腾的芦苇远远也没有山东微山湖的芦苇出名,微山湖可是书写铁道游击队传奇的好地方。
对于名声不如人这一点,博湖的芦苇是不服气的。好歹博斯腾湖环湖芦苇湿地面积达60万亩,芦苇年储量20多万吨,是全国四大苇区之一,又有什么理由不上进呢。
所以这几年博湖的芦苇很努力,抛开那些戴在头上的造纸原料、建筑材料等大光环不说,芦苇们和美术、诗歌、保健、养生日益亲近。这一亲近不要紧,于是芦苇画登堂入室、芦苇迷宫氧吧提神醒脑、苇根茶沁人心脾。
苇根茶是新产品,但却是老文化。生活在博湖周边和开都河两岸的人家过去都知道,芦苇根是不花钱的神仙草。但凡碰到头疼发热,到水边挖些芦根,用水洗净后,切成寸断,给病人煎成汤药喝,三剂过后,保证烧退病愈,所以说芦苇根能解大热,是一种退烧药,而且是一味不花钱能退烧的草药。
芦苇根还能祛风驱邪。每年端午,大人们用艾草、芦苇根加上麻黄草煮水给孩子们洗澡,据说能保孩子一年百病不侵。
芦苇根曾经是孩子们的美味。缺衣少食的年代,春荒时节,挖排碱渠时挖出的芦苇根在孩子的嘴里是肥美多汁的佳肴,脆生生咬上一口,一丝丝的甜意从舌尖迅速渗到喉头。那些小时候嚼过美味芦苇根的孩子长大后第一次吃凉拌藕鞭时,他们说就像吃塑料。
芦苇根甚至是能换钱的宝贝。每年的3月和10月,焉耆盆地芦苇根最肥美的季节里,大人们在排碱渠边、湖边和河边,穿着胶靴下到浅水里挖芦苇根,一根根白生生的芦苇根从泥巴里抽出,扎成小捆后运回家中晾晒,晾干后和甘草一起被运到药厂收购,换回钞票,也换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芦苇根别名芦茅根、苇根、芦头、芦柴根、顺江龙、芦通、苇子根、甜梗子。听这别名的用字:顺、龙、通、甜,都是好词儿啊,定是有大用的。《新修本草》曰:“生下湿地。茎叶似竹,花若荻花。二月、八月采根,日干用之。
干芦苇根呈压扁的长圆柱形。表面有光泽,黄白色,节部较硬,节间有纵皱纹。质轻而柔韧,不易折断,味微甘。
芦苇根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的功效,对虚火口臭,有明显效果;近年来,科学检测发现芦苇根中天门冬酰胺能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扩散并能使细胞生长正常化。
据说勤劳智慧的博湖人把芦苇根制成简单易冲泡的茶饮后,对于这款新产品的名字却起了争执,有的说叫芦苇根茶,全面明了一听就懂;有的说叫苇根茶,暗含伟根之意,还能搭上万艾可的顺风车;有的说叫芦根茶更妥帖,也不容易引起歧义。争来争去,苇根茶最终占了上风,妥妥的成了。
一品博湖,苇根茶香,香的是记忆,香的是情怀,香的是有机天然,香的是沁人心脾,香的是回味悠长。
一杰年9月16日星期日与博湖
来源:巴州党委宣传部
监制:陈琛
审核:熊光伟
责编:申波
编辑:沈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