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
我国几千年文化历史,历经了众多的朝代更迭,造就了深厚璀璨的玉器文化。不同时期的玉器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那个时代的明信片,各种文化、习俗、技艺等方面都一一体现在或大或小、颜色或深或浅的玉器上。宋代有着不可磨灭的玉器文化,其制作工艺之高,在当时来说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其特征也是相当鲜明的。
青玉双鹤佩
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金石艺术,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给予巨大的影响。
玉松阴听泉图山子
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长了仿制古玉之风,周朝、汉代的古玉器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玉等出土,朝廷及士大夫热于收集、整理研究,金石学的形成,兴起了一股复古集古玉的热潮,为满足社会需要,宋代访古玉大量涌现,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代也有仿制,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的。大量仿远古时代造型的玉器是始见宋代,因此,意义上的仿古玉应是宋代开始的。
白玉双立人耳礼乐杯
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到北宋得到了兴盛的发展,当时形成一门专琢花鸟形玉器的玉作。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共同谱写宋代艺术篇章。宋代的花鸟形玉器多呈写实风格,花朵、花板、花茎一应俱全。最能反映宋代佩饰玉水平的要推各种雕工精细、形态优美的花鸟形玉佩。
玉云龙纹炉
宋玉和宋画一样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亦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珍宝。宋玉中技艺精湛的镂雕、巧雕,栩栩如生的花鸟纹饰以及精美的仿古器物在中国玉器史上熠熠生辉,正如明代著名学者高濂评价:“宋工制玉,发古之巧,形后之拙,无奈宋人焉。”可谓恰如其分。
玉孔雀衔花饰
下面谈谈对于宋代玉器的一点个人浅见。
第一点,古代玉器到宋代以后进入一个大的转折点。第一玉器进入商品化,民间开始陆续出现玉器作坊。从皇亲国戚专属,走向民间。也就是宋代玉器开始走向民间,开始商品化,才开始出现的仿古玉。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老提油就是始于宋代。
玉环托花叶带饰
第二,宋代开始礼器等祭祀用玉大量减少。
玉鱼莲坠
第三,宋代玉器宋代开始民俗风格玉器开始大量出现,以自然写实为主,善于捕捉生活场景。可以说是形神兼备。比如常用动植物结合之类的玉雕题材。例如,鱼和荷叶结合,童子和鱼,荷叶等结合。螭龙瑞兽和灵芝瑞草结合。
白玉骑凤仙人
那么下面就几种宋代典型器,来谈一下宋代玉器具体风格。
先从童子说起来,宋代童子一般来说饱满圆润,但是不臃肿,明代和晚清民国都有出现仿宋代人物,但是其精气神和形体比例远不如宋代舒服。宋代童子一般是以大脑瓜子,葱管小鼻,八字眉毛,杏核眼,樱桃小嘴的人物特征来呈现,嘴巴通常以用坨压沟的方式来凸显。这是童子头部特征,再谈谈衣服特征,这图通常以开衫居多,服饰上多以,米子纹饰来装饰。衣角部位微微卷起。
并且童子多以持莲为主,莲花相对饱满,而且花瓣较多,手持的莲花多呈花和叶共举的形式。手持的莲花及其荷叶正常都是超过头顶或者与头顶平齐。
再谈谈宋代玉器中常见的鱼,宋代鱼也是从文化期开始首次以动感形式出现的,个人认为史无前例,所以人们常说宋代跳跃鱼。
宋代的鱼,多是呈弯曲的跳跃型且多和荷叶搭配。眼睛多子点坑眼或者圆圈眼来表现。其点坑眼一般来说圆坑很小。而仿品眼睛的圆坑多点的比较大了。且鱼身瘦长流畅,多是光滑的,鱼身上没有修饰纹饰。鱼的周边陪衬纹饰有荷叶或者水草。当然静止状态的鱼不是没有,我说的都是常见的器型。
还有一种常见的,宋代玉器就是花鸟,宋代鸟类作品也是宋代玉器中的一大特色,具体表现多是口衔瑞草或者昆虫,动感十足,非常写实。
宋代鸟类作品也是以芊细秀美为特色。相对唐代鸟比,脖子没有唐代的那么长,比唐代的粗,而且鸟头多是回头状态,尾巴倒是很长,尾巴收尾弯曲内扣。且羽毛阴线纹饰一丝不苟,密而不乱。
至于宋代圆雕动物件,有些宋或明真的很难区分。个人先不做探讨。
故宫博物院宋代火焰纹环把玉杯
之于古玉,人生若只如初见。往往开始碰到仿品,就会误入歧途,开始遇到真品,就会有对路。误入歧途的一定要迷途知返,切不可固步自封。吃药不可怕,懂得药性,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故宫博物院宋代龙柄玉杯
讲个小故事,从中有所感悟。
从前有个师傅带了一个徒弟,每天让他拿着一块玉,也不教他学习,久而久之徒弟烦了,问师父,为什呢不教我学东西,师父只回答了一句话,没事看玉吧,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师父又给了他一块相同的玉,徒弟看了连忙说,师傅你这个玉不对,说完徒弟恍然大悟。
故宫博物院宋代玉鳜鱼
看玉要看细节,看工痕,用心体会,有时候交流会我逛,一些大开门的东西,尤其高品质的东西我都会拿手电仔细看,有时候卖家会说放心东西老的,我知道老的,其实我是在体会每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故宫博物院宋代云山双鹤纹玉饰
这个很简单的,用心看,就懂了,开始看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只有了解古人在工痕上是怎么处理的,才能真的会看新老。
广东省博物馆宋代凤首形玉饰
友情提醒,时代风格分析仅限于确定东西对的情况下,断代之用,不能作为新老的参考依据,如果不管新老,只按照时代风格来断定玉器,那就会成为国宝帮。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学习古玉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
广东省博物馆宋代玉卧鹿
宋代衔莲玉鱼,长5.3、宽3.7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透雕。鱼身细长,头部较小,圆眼,半圆形腮,背及腹出鳍,尾上翘呈扇形,身旁水草叶梗巧妙地经鱼身盘成一环,并绕到头部,可供系挂用。
宋代衔莲玉鱼
传世精品宋代玉器多为优质的白玉和青玉为主。主题多为陈设品摆件、佩饰为主,最大的特点是在玩赏的同时更注意兼备实用功能,代表为文房四宝尤为盛行。
晋祠博物馆宋代风字形玉砚
玉器纹饰方面继承了唐代花鸟主题,但宋时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扩大,出现了首批写生样式。宋玉最大的艺术成就体现在造型和装饰的用心上,其造型优雅、题材含蓄,极富艺术价值。
湖北省博物馆宋代花鸟纹玉佩
在雕工上,镂空、琢磨、抛光等达到精工程度,加之写生题材的提炼,使玉器整体纹饰组合轮廓鲜明、温润厚重,细节方面,拿花鸟类玉器为例,花瓣、枝叶翻卷形态质感栩栩如生,叶子锯齿状外廓分明,这是宋玉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玉孔雀衔花饰
更值得一提的是宋时流行的童子形玉坠,造型上可以代表宋时玉器。其童子像发髻发绺在头顶,头大面宽,五官较为集中,眼部为半圆形,下撇的八字眉,口唇极小,身着短小上衣或小马甲,其形象动态夸张,更显喜感,或玩耍嬉戏,或行走舞蹈,最常见姿态是手持荷叶站立,形象生动诙谐,为宋代玉器的经典之作。
武汉博物馆宋代玉人
从先秦到两汉的玉器与唐以后的基本上比较容易区分,因为晋唐以后的我国社会虽然仍是封建社会,但与两汉时期相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到意识形态领域,因此美术品呈现迥异的风格。总的来说,形式上由变形的图案转为写实的形象;内容由神怪及狩猎宴乐为主题材变为以山水花鸟的自然风景及世俗生活为主;社会的主导思想由追求功业荣华变为追求清幽安逸。
杭州博物馆宋代螭纹玉饰
关于宋代玉器鉴别的问题。
宋代玉器的鉴定是古玉器鉴定的难题之一。很多风格相似的旧玉器,在今天我们仍然难以准确断定它是唐代的、宋代的,还是元代的,甚至明初的。但我们可以暂且仍然按照老方法将其笼统地称为宋玉。而重要的是一定要将宋玉与明朝中晚期以后制作的玉器区分开来。因为宋玉是十分珍贵的,宋玉鲜明的时代风格既是它的价值所在,也是鉴定宋玉的主要依据。对于宋玉而言,老辈鉴赏家因其远离礼器,全归玩物而不睬;现代又因科学发现的标准器少而难以从大量的传世古旧玉器中区分出来,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忽视宋玉。我国中世纪(约是唐宋元明时期)的文明更为辉煌灿烂。比如,宋画和宋瓷(官窑为主)以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被举世公认为我国及东方美术的代表,人类美术史上的瑰宝。玉器等工艺美术品以绘画为基础,因此必然与其有着同样的时代风格,因此也应该有相应的价值认可。宋画尚流传下几千件,何况是质地坚韧,不怕水浸火焚的玉器,问题是如何在成千上万的古旧玉器中将其鉴别出来。
杭州博物馆宋代玉卧虎
唐、宋、元甚至辽金等时代和地域的玉器以及对其进一步认识,比如这些玉器具体的用处等问题了。许多形制和文饰跨越几代变化不大,比如龙的形态,汉晋轻矫灵动之姿与明清苍老臃肿之态,非常明显;而晚唐五代到宋元的龙,都正值健壮英武之中年,形态变化不大。其他如肿骨之鹿、衔花之鸟、鼠头之螭、穿芦之雁、多岐之流云、带托之茶盏等等,许多是从唐至宋或从宋至元都有的。另外,许多单面浮雕或透雕、背面有孔或无孔的玉饰,究竟是在带子上还是在帽子上?宋玉炉顶是不是元人帽顶?诸如此类,一时还难以明断。大的时代风格相同,比较绘画虽然已经研究得很细了,但两宋与元甚至明初院体的画,作为手工艺的玉雕,风格得以传承,但是变化缓慢。我们又对比唐宋元的玉器,发现连玉质和刀工都相似。而明朝中晚期以后制作的玉器则不同了,从材质用料、设计构想到工艺水平都远不如前,因此,其历史与艺术价值相差很大,所以说重要的是要将宋玉从数量巨大的明以后制作的玉器中鉴别出来。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宋代花形玉饰
玉器做旧的方法
玉器的作伪技法大致从宋代开始,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几百年来,前人就总结出仿古玉器的几十种方法,做出的旧色确实真假难辨。归结为一句话,靠血浸、药炼、油炼、琥珀烫等手段来染玉做旧。
先说血浸,(1)用猪血拌黄泥,将仿器与烤血泥置于一大缸中,时间长了自然咬出黄泥锈血沁等色痕迹;(2)将仿玉放在火中烧透。杀活猪或狗,趁热放人腹内,埋在地下,数年后取出,玉表面产生锈血斑,表面的沁色斑与真器难辨;(3)把活羊腿割开,埋入玉件,缝好,几年后取出,玉件上出现红色血丝。
瀚海年6月拍卖品。
其次说药炼,这种方法也称“药浸法”。“药浸法”共有四种,其一,用血竭、紫草、透骨草按一定比例放入罐内加水在火上煮至呈红色沁斑时取出,再用节骨草锉磨表面后,涂上蜡膏,在手中反复抚摸数日,色润入玉内与古玉相仿。其二,脑砂、血竭、密陀僧配制后研成粉末,放入油罐中,微火慢慢煮数日,直至药色渗入玉内,然后抹蜡蹭光。其三,将醋拌氧化铁粉末涂玉表烧烤,然后趁热淬入醋中,十几天后埋入地下,数月后取出,玉表面呈橘皮纹铁红锈土斑,古人也有称“叩锈”的。其四,严冬季节,将玉器放在浓灰杏干水中煮,取出趁热放在冰雪中,冻出龟裂状细纹。
保利年4月。
再说油炼法和琥珀烫,初时有人用沸油浸玉件称为油炼。此法是将玉件一部分一部分地煎,使之变成深浅不一的玉色,但这种做法,需近两个月的时间,费工费时,后来很少有人采用。则采用提油法,以西北高原深山中生成的一种茜草加晌砂染玉后,在湿竹根上烧烤,提油,使玉呈红色:还有用红木屑煨之,然后竹根上烧烤呈红色,黑木屑喂之烧烤呈黑色,烤后抹蜡蹭光,使玉色润透。而琥珀烫,则指宫廷造办处采用琥珀染色后烧烤的一种方法。大致是在玉器的纹缝中涂琥珀染色,烧烤出琥珀纹。或以金刚钻在玉器表面上刻划出斑纹,内涂添暗色腻子,还有以褚色片状斑,染的色泽深浅不一,似沁人玉内,与真古玉沁斑极为相似。
瀚海年12月。
现代仿制古玉有多种方法,其一是利用各种天然矿石经高温烧结合成翡翠绿、玛瑙红等古玉,质感、重量酷似真玉,一般较难辨别。其二是利用现代高分子材料为基料,辅以各种颜料、填料仿制古玉,但这种方法仿制的古玉没有沁心的感觉,重量轻,用指甲或硬币刻划会出现划痕,一旦遇火或受高温,会出现软化现象。因此,高分子材料仿制的古玉,容易鉴别。第三种方法,利用古玉残片进行切割重新雕琢、打磨,玉材是古玉材,但雕琢和加工却是后来进行的,因此,第三种方法仿制的古玉,也极难辨析。
嘉德年11月流拍。
此物年瀚海拍卖过。此物疑点在股沟及胡子上。
宋代出土玉器多见黑褐色斑。宋代出土古玉虽然很少,但论述古玉的著作却很多,其中多推崇水银沁(黑色斑)。现代研究发现,水银沁较少存在,多数为人工沁染,也称为“老提油”。
宋代仿古玉器
由于宋朝国策抑武扬文,推崇理学,研究经学,厚古之风盛行。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人们对古玉器更加重视,官宦学者热衷于古代礼玉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在这种厚古崇古的思想环境下,仿古之风油然而生。
宋朝进行汉代玉器的模仿,其特点总体上说较接近汉代玉器,但表现为纹饰上较滑软。究其原因是因为琢磨宋代仿古玉的宋代玉匠的思想和审美观终归是带有宋代的时代特征,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而跃入所欲追仿的古代。即使如式碾琢,玉匠所仿之古,也会带有宋代的时代特征,与其所追摹的前代玉器有一定的差别。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宋代的仿古玉艺术成就没有其所追摹的前代玉器高。可以说是宋代玉匠运用自己的智慧、技巧,结合自己的审美和意趣在古玉的形制上有所发展创新。是结合了两个时代的风格的艺术瑰宝。
宋白玉龙凤形佩
长11.2、宽3.5、厚0.4厘米。玉质温润,洁白细腻,片状双面透雕。整体采用细阴刻线雕琢。璜两端琢回首双龙,圆眼、尖耳、毛发分叉,嘴大张露细密龙齿,鼻上卷,颈部刻龙鳞纹。出廓上部雕回首双凤,下部雕勾云纹,造型灵动优美,线条舒展流畅。
战国龙形玉璜
长13.5、宽3.7、厚0.3厘米。青玉质,龙体下透雕变体凤纹,两面纹饰一致。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战国龙形玉璜躯体较宽,身躯转折遒劲有力,眼呈杏核状,身躯满饰较细密的浮雕三联谷纹,地子琢磨规整,呈平面状,充满古朴厚重之气。宋代白玉龙凤形佩躯体较窄,相对较为流畅纤秀,饰以纤细流畅的细阴刻线云纹,同时以阴刻线琢小圆眼,在龙首和龙身分别采用打洼和隐起的雕琢手法来呈现出轻微的内凹和外鼓效果,让整器的立体感更强,也更灵动流畅,却在一定程度上少了古拙之气。
宋白玉龙纹韘(音同射)形佩
长6.4、宽4.6厘米。白玉质,温润洁白,采用透雕技法琢制而成,正面浮雕勾连云纹,背面细阴刻云朵纹和钩云纹,器中圆孔的上部和两旁雕一夔龙,造型秀丽、工艺精美,是一件典型的仿汉代玉器作品。
西汉玉韘形佩
长5.8、宽4.5厘米。玉呈青白色,体略扁,一面弧凸,一面内凹,作不规则的椭圆形,中央有一圆孔,一面是勾连云纹,周边镂雕龙凤各一,此器形如鸡心,俗称玉鸡心佩,是由勾弦射箭的韘演变而来,故名韘形佩。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西汉玉韘型佩造型流畅自然,从边缘到玉韘中心的弧度流畅连续,龙凤以浮雕手法独立呈现于玉韘所在平面之上,造型古拙有力、饱满生动。宋代白玉龙纹韘形佩造型呈平面状,玉韘大部分弧度较小,主体近乎平面,仅在边缘处有一定弧度,比较硬挺,夔龙也和玉韘在同一平面上,造型纤细雅致,却不似西汉玉韘型佩之饱满生动。在形态上仿佛给人些微纤弱之感。
宋白玉双螭纹宜子孙璧
高9.7、宽7.3厘米。白玉质,通体晶莹温润。透雕阴刻线出廓璧。出廓部分雕童子骑羊,下联透空璧,孔上镂刻篆书“宜子孙”三字,两侧镂雕对称盘曲双螭。
汉宜子孙玉璧
高9、宽7厘米。青玉质,晶莹温润,局部带褐色沁泽。主体成璧型,上面出廓,东汉时期典型出廓璧形态。通体透雕,出廓部分透雕仰身凤鸟。背面透雕一对相背游动的螭龙,廓内外透雕“宜子孙”三字。构思奇妙。
宋白玉云纹玉杯
高11.2、口径5.1、宽7.1、足径4厘米。白玉琢成,晶莹透明,细腻滋润,平口弧腹,腹壁有一定的斜收度,高圈足成喇叭形。腹外壁从上至下分五层纹饰,第一、五层为莲瓣纹,第二、四层为卷云纹,第三层为云龙纹,底部有绳纹。外壁中部有一环形出尾柄。整件器物精细,纹饰华丽。
秦玉杯
高14.5、口径6.4、足径4.5厘米。青玉琢成,局部呈赤褐色,直口深腹,腹壁较直,微斜收,高圈足成喇叭形。腹外壁分四层纹饰,口沿下浅浮雕云纹一周,腹部为乳钉勾连云纹,下腹部为浅浮雕几何形勾云纹。近足处为花瓣纹。圈足上部以阴刻细线分五组,每组内有交叉的S形纹饰。全器雕琢精细,构思新颖,纹饰华丽。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秦代玉杯腹壁较直,其上饰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乳钉勾连云纹,杯底处转折硬朗明显,足颈处弧度较大。整器挺拔中正,充满周正庄重之感。宋代白玉云纹玉杯腹壁有一定程度的斜收,和足颈处弧度自然过渡。腹壁上的花纹也不再是古朴的勾连云纹,而是具有宋朝时代特征的莲瓣纹和卷云纹等纹饰。整器流畅典雅清新,迥异于秦代玉杯的庄重严肃。
宋黄玉谷纹觥
高10.2、宽11.8厘米。此件作品为宋代仿古玉作品,其造型为商周时期的盛酒器觥,而纹饰却和原本的青铜器觥有很大的区别。觥本身为有着兽头形器盖的盛酒器,而此件作品的器盖在外形轮廓上已不是生动明显的兽头形象,而仅以兽头纹饰在光素器盖上描绘而成,前端饰有两柱,盖身趴卧一条螭龙。觥身饰一圈乳钉纹。
商父乙觥
高29.5厘米。觥盖前端是昂然而出的兽首,牴角、双耳凌空翘起,两目圆睁,神态肃穆。盖后端作牛角形兽面纹,双耳翘出于器表。盖的中脊浮雕一条小龙,长体卷尾,两侧是凤纹,凤的前方各有一条小蛇。觥体周身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冠飘逸,昂首伫立,凤爪置于圈足。其余诸凤长尾逶迤,各择空间而居,因所处部位不同而各具形态。
鉴定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玉材看,我国历代玉玉器所用玉料从表面观察其色彩、质地确是千变万化,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其玉料来源不外是就地取材或远途运输。在新石器时代,各原始部落所用玉料均为就地取材,只要掌握了当地的地质条件便可了解其玉料的特征,其玉料质地达不到和田玉的水平。三代以后,历代朝廷均以和田玉为真玉,而以其它玉料为“非真玉”。所以说,每一原始部落以及三代以后历朝所用玉料尽管千变万化,但其主要品种及主要外貌特征还是可以认识的。掌握历代玉料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新旧玉的不同特点是辨伪的第一步。当然,这是十分困难的,需要通过对出土的历代玉器玉料认真观察比较,经过若千年的积累,才能获得足够的辨认玉料的经验。古今伪古玉器都有旧材新作的问题。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宋代云龙纹玉饰
从构图和造型看,宋代玉雕既没有三代礼玉的规矩方圆,也没有战国玉雕那种虽姿态多变、神秘莫测,但万变不离s形的构图程式,而是根据作品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造型和构图方式。与双鹤衔草玉饰件同出的玉折枝花锁等花卉,形若盛开时节的八瓣花,十分逼真。而双鹤衔草玉饰件上的双鹤,则展翅相对,长肢重叠,组成菱形轮廓,采取对称形式,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使形体图案化,达到了生活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湖北省博物馆宋代玉鱼
从题材分析,宋代玉雕既没有琮、璧玉器的政治威严,也没有琥、辟邪、翁仲玉器的迷信色彩,更没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神兽仙鸟,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表现的是生活环境或是环境中的花鸟走兽。折枝花、仙鹤,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加工,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的代表作品。这标志着现实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在宋代玉器工艺装饰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它与当时兴起的写实主义花鸟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都博物馆宋代双省纹玉饰
从雕琢技法考察,宋代玉雕匠师在传统技法上推陈出新,在汲取线刻和圆雕技艺的基础上,广泛采用镂刻技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用镂刻技艺雕出的宋代玉雕,件件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辽宁省博物馆宋代仙女纹玉饰
大多数藏友在收藏古玉时,较多考虑原材料的价值,较少考虑历史文化价值,所以错失了很多的收藏机会。
洛阳博物馆宋代玉蝉
事实上,宋代玉器出土量极少。在《出土玉器全集》中,有些省份一件都没有出土过,有的省份只出土过几件,全国出土的宋代玉器加起来不到件。
首都博物馆宋代“宣和”经文玉勒子
宋代动物玉器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下腹部与臀部之间有较深的股沟,臀部饱满,以显示其肥臀。中国传统美学中,有“丰乳肥臀”之说,这就会折射到圆雕玉器上。(2)尾巴紧贴肥臀,多数情况下,尾巴为绺状或绞丝状。下图是宋代玉牛。
宋代动物玉器另外的明显特征是(3)俯卧状。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前腿双跪收于腹下,二是双腿前趴。(4)蹄子阴线雕出仿真形状。
从目前发现的宋代佩玉来看,属璜、环、珩、冲牙体系的古代佩玉已不再流行,而代之以鱼、花、鸟、兽、人物等佩坠。所以,有些宋代动物玉雕有穿绳孔,属于佩玉体系。
下图是玉马。白玉质。
前腿双跪,四腿收于腹下。尾巴紧贴肥臀,尾巴为绺状,特征很明显。
下图是玉犬。下腹部与臀部之间有较深的股沟,臀部饱满,以显示其肥臀。尾巴紧贴肥臀。
较深的股沟。
腹部三条阴线。
这种属于褐色雪花沁。
参考资料:
一、北京故宫宋代动物玉雕传世品。
鉴定点:(1)平眉,眉端上折;(2)四肢短小,曲于腹下;(3)股沟;(4)蹄子;(5)绺形尾贴着臀部。
鉴定点:(1)曲卷尾紧贴臀部;(2)股沟显示肥臀;(3)腹部数条阴刻线;(4)蹄子。
鉴定点:(1)绺形尾贴着臀部;(2)股沟显示肥臀;(3)蹄子;(4)眼睛特征。
二、出土宋代动物玉雕。
鉴定点:(1)股沟显示肥臀;(2)蹄子;(3)眼睛特征。
鉴定点:(1)曲卷尾紧贴臀部;(2)四肢收于腹下俯卧;(3)腹部阴刻线;(4)蹄子;(5)眼睛特征。
鉴定点:(1)绺形尾紧贴臀部;(2)股沟;(3)眼睛特征。
鉴定点:(1)前腿双跪,四肢收于腹下;(2)股沟;(3)腹部阴刻线;(4)印刻细线表示毛发;(5)蹄子。
温文尔雅的宋代玉器文化
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登基称帝,因其发迹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尊称为大宋。宋朝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改称为东京(河南开封),并先后设陪都西京(河南洛阳)、南京(河南商丘)、北京(河北大名)。后逐步统一中国,由于政权相对于后来的南宋而言位置在北方,所以被后世称之为北宋。
靖康二年(公元年),金兵攻陷东京,徽、钦二帝受金人掳去,北宋遂亡。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建炎元年(年)五月初一,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继承皇位,改元建炎,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赵构成为南宋第一代皇帝。绍兴八年(年),南宋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宋朝与辽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在与西夏的作战方面,宋神宗力图开扩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哲宗时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崇宁三年(年)收复失地,置陇右都护府。建炎南渡之后,宋朝领土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岷山以东地区。宣和三年(年)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宋朝也在与大理交界处设立了黎、叙、泸、黔、邕等州。
首都博物馆宋代兽形玉砚滴
在手工业方面,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和哥窑(浙江龙泉),是北宋五大名窑。官窑的产品,土脉细润,体薄色青,略带粉红,浓淡不一;钧窑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汝窑则胭脂、朱砂兼备,色釉莹澈;定窑以白瓷著称,并能制红瓷,其产品十分精美;哥窑盛产青瓷,产品被誉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间,在江西新平设官窑,所造进贡瓷器的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景德镇瓷器。
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划花用刀刻,绣花用针刺,印花用板印,还有锥花用锥尖凿成花纹,堆花用笔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时至今日,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从宋代玉器的工艺技术特征方面看,宋代玉器已经在唐代磨制加工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磨制技术程序,我们能够从一些宋代玉器的纹饰及工艺特征上认识到宋代治愈磨制的各种线条十分柔和流畅,没有了唐代玉器线条的锋利,线条也似乎明显地缺乏力度。宋代在继承唐代制玉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工艺技术处理程序,掌控设备工具和加工的水平提高了在加工中使用更加细腻的研磨沙浆,也逐渐克服了线条流畅度的不足,由于经过反复的研磨是线条的过渡,变得更加柔和,因而在直观上形成了宋代磨工比较软的工艺特征,通过这一简单的工艺技术分析,我们发现了宋代玉器,磨工较软的真正原因简单的说就是宋代制玉的工艺技术水平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改进,完善和提高从唐代到宋代制玉工艺技术水平的进步,也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天津博物馆宋代盘肠形玉饰
在玉器工艺技巧和精细程度方面,战国时期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某些方面是后世可忘而不可及的,所以宋代玉器另辟蹊径,突破了历来人们注重精雕细刻的束缚,它以含蓄简练、生动活泼的美获得了成功,并与战国玉一样赢得了后人的崇尚。宋代玉器在继承了唐代的写实风格的基础上,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当时的玉作、商铺主要是面向广大的消费人群是市民,从而使长期以来的帝王贵族用玉转向了市民用玉。
天津博物馆宋代匜形玉杯
宋代玉器时期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宋代玉器更加注重的是玩,而相对理性的题材比较少,在这一时期的玉器比较善用于多种动植物纹结合在一起相互衬托的图案,这样的图案即可以显示出当时的人文的特征,又可以间接地显示出当时的文化和国力的特点。
天津博物馆宋代云纹玉高足杯
二、顽皮的孩童形象进入玉器,充分反映了宋代玉器对生活内容题材的摄取和选用的广泛性,也是这一特点创造了宋代玉器的特殊性,不管是战国的玉立人,还是唐代的飞天的都没有想宋代玉童这样更加亲民的造型,也说明了宋玉的世俗化程度。
天津博物馆宋代玉飞天
三、宋代玉器造型及画面不如唐代那样娇艳,又不像明清时期那样冗繁复杂。简单的纹饰,刻画出了当时宋朝重文人的一个特点。
武汉博物馆宋代匜形玉杯
四、镂空技术精湛娴熟,并以花鸟形态最多见。宋代镂空雕件一般分为单层和双层两种,单层多呈薄片状,伸展自如,双层透雕器物便更加丰满,景致深远,在构图方面,无论是对称和不对称,注重强调自由,洒脱清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宋代三嘴玉灯
五、仿古玉器的出现,是宋代玉器的一大特点,由于宋代创始,金石学文人学士对商周汉唐的文物研究之风,加之帝王的倡导各类研究考证图书的问世,以及宫廷和民间对古物收藏的追寻和偏好,仿古玉的产生和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宋代仿古玉器,是在古物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当时玉器创作的新风格,是对传统玉文化某种价值的提升,同时,其中必然渗透了世人树古怀旧的人文精神情怀。
新乡市博物馆宋代龙凤纹玉佩
南北宋、辽、西夏、企及元代玉器,是在唐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宋代以来,用于实用和装饰的玉器占据重要地位,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与祭器典章文物相对而言,被称为“玩物”,这些玉器的碾琢水平也很高。由于南北割据和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玉器上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宋代在玉器制作以花、鸟、兽类为主,以龙凤呈样图案为多,实用另有杯、洗、带板,陈设品主要有兽、鱼。当时,盛行做古玉器。仿古器形有青铜器、侲件,如剑饰、带板、佩饰等,玉材主要有白玉、墨玉、青玉,其中最多的是青玉和白玉。
宋代玉雕表现手法有隐起、起突或隐起与镂空、起突与镂空混用等,前两种多用于片状玉器,如青玉云雁纹、青玉人物等题材中都有隐起类作品;金白玉寿带啄花佩、青玉寿带衔花佩均为镂空隐形玉雕;宋青玉镂空松下仙女网、金青玉鹘攫天鹅佩至少有近、中、远三个层次,均为起突镂空形玉雕。
宋白玉镂空竹芝蟠龙佩、青玉人物山子、金青玉镂空仙人钮往往为多分层次分明的圆雕,与佛寺壁上的悬塑手法类似。
宋代玉器受到金银器的影响,仿其器形者见于宋,如北宋青玉双股钗,是完全模仿自全双股钗。白玉夔龙柄葵花式碗,其器形,尤其口、足均仿自金银器,但其龙柄和图案在金银器上还是少见。玛瑙带托葵花式碗见于金银器、瓷器和漆器、可能是三者的互相影响所致。
宋代玉器与瓷器的联系也是相互的,宋代瓷器中有瓷琮形器,而玉器中有环耳浅杯,都是相互影响的例证。
云纹
两宋玉器,以龙凤呈祥图案为多,因受工笔画影响,所以非常重视神态。宋代不仅工商繁荣,贸易发达,而且道教盛行,理学泛滥,这也对玉雕产生影响、以神龟、仙鹤、龙凤等为题材的玉雕就是当时这些社会思潮的反映。
宋代玉器上的许多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有一些纹饰特征还影响到元、明以至于清代,因此了解这些纹饰及其使用,对研究、识别宋代玉器是非常必要的。
宋代玉器、铜器上的云纹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三歧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部分有三朵小卷云,两朵在下卷向两侧、另一呆在两朵的交连处,云尾如飘拂状,端部根尖,尾的中部仆一道纵向中线。
单歧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近似梅瓣形,向右侧卷,云尾短而尖、如飘拂状。
聂歧云。云头部分分叉,看向两侧,短尖尾,飘拂状。
灵芝云。这种云纹近似于宋元时期灵芝的雕法,近似长圆形,两端内卷,中部向下。
鱼鸟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身形、嘴、眼、鳞、鳍、尾等方面。
身形一般较古朴,有鳞鱼略显僵硬,无鳞鱼则长身,后半身回弯,体形很活,嘴部用粗阴线,玉佩鱼嘴与头之间有一道深槽隔开。鱼鳃部有一道较长的阴刻弧线,自眼或略高于眼部连下。鱼眼为小圆坑,有阴线双环、阴线单环、圆环眼内加一道弧线等多种。
鱼鳞一般为细阴线网格,也有以短弧线琢出的半月形鳞,背鳍多呈锯齿状、胸鳍上有阴刻直线,典型的鱼尾为扇状或两梭形,扇状鱼尾微有扭折表现得较灵活,尾上有细长而均匀的阴线直线,边缘呈锯齿状,两分式鱼尾形如“人”字分向两侧,其上有细长的阴线。
鱼纹
玉鱼莲坠,清宫旧藏
鸟纹主要表现在形状、种类以及具体的嘴、眼、羽毛、尾上、一般来看、玉鸟头部较简单,大头细颈,尤以鸳鸯最为突出,有些鸟头上有一展翎毛、嘴呈三角形喙部。眼部表现有细长的丹凤眼、小圆坑眼、阴刻三角形眼。
羽毛多为阴刻细长线,翅上有一或二道阴刻横线、较情的作品羽部里凸起的核状。琢刻细致的羽毛,羽部虽鳞状排列,鳞瓣上阴刻“小”“I”等纹样。鸟的尾有春草式(分义巻向两侧,如蔓草)、连珠式孔雀尾(每一珠内有弧形凹下)、细密的阴刻线尾,以及三带式制崮状尾。
宋玉如同宋画,是写生作品,因此构图疏朗,形象生动,加之技法高超,刀工繁简得当,因而既简练又传神。比如叶芯只挖一刀则叶态舒卷;锯齿状几下则鸟翅飞张;小坑作眼动物就活灵活现,只用四刀人物就秀目通鼻……看那威严的力士、可爱的飞天、双鹤起舞、丹枫呦鹿、鱼跃水、龙探珠、仙女下凡、饺龙出岫、凌霄双放、柞石双兔……一件件如同打开了宋人纨扇册,美不胜收。而后来的则大不如前,题材设计虽然变化不大,但明显程式化,山水先是吴门派,后呈四王面目;花鸟题材也都变成了吉祥图案;人物也都面目丑陋。工艺上,要么粗糙笨拙,连定陵皇帝墓里出土的玉器也是如此,要么十分繁琐,虽精雕细镂,却如同虫蛀鼠咬。当然也不能一概否定,其中也不乏精品和能工巧匠,要么陆子冈凭什么闻名?况且后来乾隆皇帝力图振兴玉雕工艺,他凭借其帝王的实力,招名匠,用好料,不计工本,精益求精,制造了大量玉雕巨制,但从艺术水平上来比较,终究不及汉玉和宋玉,连乾隆皇帝自己也感叹:“后人端是让前人”。
卷草纹
分叉,巻向两侧、中心或有一小凸样。
宋代玉透雕聚八仙花
兽面纹
宋代玉器上较多地出现了兽面纹,还出现了兽面玉佩,因此了解其纹的结构对识别宋代玉器是必要的。
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宋代兽面:
四川广元墓出土兽面五片,兽面由阴刻线勾出眼、横眉,眉内端上卷,勾云形鼻,勾云两端下卷。
安徽肥西宋墓出土玉卮柄上端所饰兽面,直鼻,鼻与眉相接,眉纹如绳绞,眉外端上折而内弯,鼻翼如勾云上卷。
四川广汉文化馆收藏兽面玉片二片,其一为如意鼻,圆凸眼,眼上一有阴霾小环,张嘴,嘴中有獠牙,兽面周边有密集的阴刻短线。其二,如意为水滴形聂、眼上有阴刻小圈小耳,耳中部凹下如折合,兽面额顶及面颊饰密集的短阴刻小线。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玉璧上的兽面:短脸,一云形界两端向下内与本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圆圈,绳纹眉额顶有密集的阴刻短线。
龙纹
宋代龙纹极有特色,种类也较多,一般来看嘴角大而靠后,上唇薄而长、唇上挑成前者,长发、飘拂状龙须与肩处似有一道阴刻粗线相隔,腿部上端似有火焰纹,三跛足。
螭纹
头形窄长或横宽,五官集中于头前部,结构简单,耳于额顶内卷;长发后感状,人字形肩,腿弯处有阴刻巻勾。
社会的主导思想由追求功业荣华变为追求清幽安逸。玉雕艺术品的风格自然也发生这样的变化,连乾隆皇帝也曾认识到“刻玉为图斯鼻祖”。当然这种变化是渐变,始地晋唐,定型于五代两宋,延续至明清。另外汉玉中仍大量存在所谓礼器形制,而后代的玉器则几乎都是陈设和饰物了。加之先秦两汉考古取得了很大成就,标准器多,因此将唐以后的玉器与之区分开来比较容易。
年,忽必烈破南宋临安,宋朝亡国。但是宋室和广大的爱国军民始终没有投降,拼命抵抗。文天祥在陆地组织军民反抗元军侵犯,陆秀夫等人和宋室在海上漂泊,组成行朝。年,宋军和元军在崖山爆发决战,宋军大败,宋末帝和爱国军民纷纷投海自尽,宋朝彻底灭亡。部分学者认为宋朝灭亡是“崖山之后无中华”。
宋白玉执荷童子
玉器一经制成即被珍藏,但说到古玉的鉴赏研究,在过去则附属于金石之学,加上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开展,以前识物难以准确,所以过去的鉴赏家仅能依据形制文饰的风格大致将古玉分为周玉、汉玉和宋玉,并且尤其重视周玉和汉玉,这一方面是由于古人高度的工艺技艺确实到了令近世之人惊奇的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宋玉文饰怪诞,造型奇异,多属礼仪之器,有关“先王典章制度”,所以有敬天法祖传统的中国人自然视发同的古玉为珍宝,甚至祥瑞。乾隆皇帝鉴赏古玉的御制诗有八百首,其中只有三首是题宋玉的。现代科学时代更为准确的古玉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披在古玉身上的封建神秘外衣已经剥去,但从先秦直至两汉的我国玉雕艺术的光辉成就仍足以使世人赞叹,不愧为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的代表。
北宋青玉镂空折枝花佩
青玉通体镂空一折枝阔叶八瓣花型,折纸花枝繁叶茂,琢磨精致。
宋白玉龙纹带环
玉白色,通体镂雕海水云龙戏珠纹饰,周边饰连串的环珠。背部呈长方形圈环。
白玉镂空云龙带环
两件为一副,所雕云龙方向相反。白玉圆形,片状,镂雕云龙。龙为丹凤眼,上唇长而尖,发前冲,颈细长,四足,足四趾。
青白玉镂空双鹤衔芝佩
玉青白色,局部有浅褐色斑沁,通体镂雕加细密的阴刻线。
白玉镂空孔雀佩
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斑沁,体扁平半圆。通体镂空透雕,飞鸟口衔花枝,此佩深受宋代画院风格影响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
青玉镂空折枝花锁
玉料青色,略作椭圆形,器以镂空加线刻制成两朵折枝八瓣花。
白玉发冠
冠白玉雕琢,里微泛黄,四面各雕重叠莲花瓣。簪碧玉制作,质地温润纯净。
青白玉孔雀型钗
玉青白色,上部立雕一长颈展翅弯颈孔雀。
水晶孔雀
水晶质地晶莹,雌雄两支孔雀,均为四片水晶雕琢编缀而成。
青玉兽面纹卣
青灰色局部有黄褐色沁斑。扁圆,直颈,宽腹圆足,两侧饰方形龙耳,颈正背两面琢回纹凸脊,两边饰阴线龙纹,腹下部剔地兽面纹。
青玉兽耳云龙纹炉
玉青灰色,体圆,口外撇,圈足,镂雕龙首双耳,在满饰“工”字型纹地上,浮雕动感极强的升龙,下称水波纹,旁饰朵云纹。
白玉奎龙柄葵花式杯
玉质白色有赭色斑沁,仿制金银器碾琢。六瓣花口,阴刻颠倒山形纹,外壁镂雕一龙,腹底部饰莲花瓣纹一周。
白玉兽钮印
钮兽俯卧,用简练的阴刻线饰口鼻耳,腹下镂空。
白玉童坠
青白色,表面赭色沁。圆雕一童子攀枝,上身赤膊背后有披风,双膝攀于长枝。
白玉鸭坠
玉质闪青色。圆雕,站立理羽状。弯颈张口,羽端呈锯齿状。尾尖上翘且卷,阴线条整齐划一。
水晶鱼
鱼白色透明呈游动状,鱼尾上翘,端部稍向下弯曲,圆睁大眼,张口,栩栩如生,选料精良,做工考究。
青玉人物山子
玉呈青灰色,局部褐色斑沁。通体镂空,正背两面纹饰不同。正面雕松下高士,背面童子戏鹿,背部衬牡丹山石。
白玉镂空福禄寿图
白玉椭圆形,山石有龟,两旁有如意松竹上有云鹤,下有回首鹿纹。鹿鹤同春即六合同春,万物欣欣向荣。
宋白玉执荷童子
宋时流行的童子形玉坠。宋代有个习俗,北宋都城东京汴梁,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就是七夕节的时候,也是荷花盛开的时候。大人就会带着小孩到湖边、荷塘边,去采一支荷叶下来,让小孩持着叫‘摸呵乐’这就是祈求孩子平安,也有望子成龙的意思,这种形象就反映在各种各样的雕塑中。
白玉练武童子
此造型上可以代表宋时玉器。其童子像发髻发绺在头顶,头大面宽,五官较为集中,眼部为半圆形,下撇的八字眉,口唇极小,身着短小上衣或小马甲,其形象动态夸张,更显喜感,或玩耍嬉戏,或行走舞蹈,最常见姿态是手持荷叶站立,形象生动诙谐,为宋代玉器的经典之作。
宋玉发冠
宋孔雀衔花佩(拍摄于国家博物馆)
宋玛瑙梅瓣式碗
宋持莲双童佩(拍摄于国家博物馆)
宋玉鹿(拍摄于国家博物馆)
宋代,青玉松鹤山石人物山子。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龟鹿鹤纹玉牌,宋代。西安交通大学东侧出土。
宋,白玉莲瓣发冠。江苏省吴县金山太平出土。青玉。冠作花瓣状,系将玉料开膛挖空,外雕双层绽开花瓣,顶镂雕出两片合瓣而成。冠下端两侧对钻有双凤,插入一束冠发簪。簪为碧玉,作云头如意状,时代略晚。
玛瑙杯,南宋。口径9.8厘米、耳径0.8-1.1厘米、壁厚0.1厘米、宽11.2厘米、高2.8厘米。安徽省休宁县城关朱晞颜夫妇合葬墓出土。透光,显现出玛瑙的自然纹理。圆口,浅腹,平底,环形单耳、耳呈半圆形,耳顶部口沿伸出月牙形扳手。通体光素无纹。造型古朴典雅,琢磨精致,光洁润亮。
玉杯,南宋。口径10.24厘米、底径4.5厘米、壁厚0.17厘米、高6厘米。安徽省休宁县城关朱晞颜夫妇合葬墓。青色,局部黄褐色沁。通体温润晶莹,呈玻璃光泽。杯口圆形,圆唇,敞口,深腹,内底平,圈足底。外底中间有凹圆脐。光素无纹,造型清雅,线条柔畅,琢磨亮泽。杯体有裂纹。
宋代,椭圆形鸿雁玉片。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韦曲征。
宋代,青玉镂空松下仙女图。长9.6厘米、宽7.6厘米、厚1.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宋,白玉鸭形坠首。高3.5厘米、长3.1厘米、宽1.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宋,玉杯。高2.9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6.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宋,镂空双鹤佩。长8.9厘米、宽4.6厘米、厚0.7厘米。故宫博物院。
玉卣,南宋。口径3.05-3.7厘米、底径2.5-4厘米、壁厚0.3厘米、宽7.8厘米、高6.85厘米厘米。安徽省休宁县城关朱晞颜夫妇合葬墓出土。玉质青白,局部黄色沁和白斑。扁圆体,平沿直口粗径矮圈足,足微外撇。颈部左右两侧琢耳,饰兽首,中钻孔为口。前后侧出扉棱,两边饰相对的龙纹。腹部左右两侧镂雕卧伏回首状小螭龙。前后雕刻兽面纹。通体抛光细致。
金扣玛瑙碗,宋代。口径13.25厘米、底径7.4厘米、高6.2厘米。安徽省来安县相官公社出土。晶莹透明。圆形,深腹,直口,口沿金扣。弧腹,下内收,平底。表面抛光细致,通体光素无纹,利用玛瑙的自然纹理及柔和的光泽,金玉巧妙的结合,交相呼应,互为衬托,更显得富贵典雅,饰一件难得的珍品。
凤形玉佩,宋代。长6.7厘米、宽4.1厘米、厚0.6厘米。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街教学院内宋墓出土。1对。棕黄色玉,有白色沁斑。两件形制相同,展翅的凤鸟口衔蜻蜓,呈对飞翔状,形象生动逼真,线条作“S”形,富有动感。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宋代青玉圆雕卧鹿,鹿头顶饰灵芝状角,抬头前视,双耳贴于角下作跪卧状。通体光素无纹,洁白细润,身体结构比例准确协调,加之绝妙的抛光技术,越发显示出玉质的天然美和造型的朴实及秀巧美。
青玉卧鹿,北宋。高6.5厘米、长10.6厘米、厚2.2厘米。青玉质地,温润无暇,圆雕而成。鹿作跪卧状,抬首前视,双耳贴于角下,角作灵芝状,亦称“肿骨鹿”。四肢收于腹下,短尾紧贴于右侧。背面平素,上下各有三对穿系,似作嵌饰用。鹿通体光素,碾磨精湛,抛光度极好,显得古朴浑厚,是宋代出土玉作中的精品。
兔形玉镇,南宋。浙江省衢州市柯城王家乡。青玉。圆雕玉兔,线条简练,形态逼真,雕琢细腻。
玉印,南宋。高3.1厘米、边长3.2厘米。浙江省衢州市柯城王家乡。白玉。印为正方形,素面无字;兽形纽,动物造型生动,简洁有力。或未及刻字,也或可作为镇纸。
玉笔架,南宋。长10.5厘米、宽1.1厘米、高2.3厘米。浙江省衢州市柯城王家乡。青玉,有黑色瑕斑。长方形,顶端等距挖出三个直径1.8厘米的半圆形凹槽,用以架笔,侧面阴刻海涛纹。
江西上饶宋墓出土的玉带板,器面上的人物纹已由唐代盛行的胡人形象变成了身着宽袖长袍的汉人模样了。他们在形态各异,造型生动。细部纹饰不再使用唐代擅长的密集短线的阴刻线了,而是顺其自然,转折合理,较前更趋于写实性。
玉带,南宋。方形銙:长5.2厘米、宽4.6厘米;尾长10厘米、宽5厘米;铊厚0.7厘米。共8块。主题纹饰为浅浮雕状,人物纹细部均以细阴线刻发,人像作盘腿跌坐状,穿方领大袖长袍,或手捧果盘,方盒,或操阮咸,或吹排箫,或拍手击节。铊尾正面饰一高士立像,头戴莲瓣冠,身穿大长袍,右手执尘尾,作行走状。这套带板,背面刻数字,最大数字为十,因而现存者不完整,有失散。
玉币,宋代。北京市房山长沟峪近代石椁墓出土。白玉质地,莹润光亮,圆形方孔钱,阴刻楷体“郑和通宝”四字。两面钱纹相同。“郑和”是北宋徽宗的年号,在金墓出土“郑和通宝”玉币尚属首次。它的出土为研究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鸳鸯柄圆盒,宋代。通长9.5厘米、盒直径7厘米。北京市密云县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白玉质,润洁细腻,局部有侵蚀后的黄色绺纹。圆形盒上圆雕一对鸳鸯,口、胸相连。以均匀的细阴线琢出冠、眼、羽毛。盒为母子口,鸳鸯确实平剖为二,打开时分为两对鸳鸯。
浙江衢州市南宋墓出土的白玉荷叶杯、蛋形瓶、镇纸、笔架等,又为我们对宋代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玉笔架和玉镇纸的出现,说明了玉器在宋代就已进入了文房用具的范畴,与文人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如此相互往来融合,文人的审美意识逐渐的影响着玉器朝着清淡文雅方面发展,为后世文人化玉器开了先河。
荷叶形玉杯,南宋。长11.5厘米、宽9.8厘米、高3厘米。浙江省衢州市柯城王家乡瓜园村南宋墓出土。白玉,玉质莹润,半透明。整体为两只圆雕荷叶,大叶为杯身,小叶为杯把顶饰,叶茎卷曲成环形把,背面浮雕一朵莲花,杯内壁阴刻叶脉纹。形态逼真,雕琢细腻。
水晶狮子,南宋。上:长8.3厘米、高4厘米、宽5.2厘米;下:长7厘米、高4.5厘米、宽4.1厘米。浙江省海宁市智标塔地宫出土。2件。出土时分置于释迦牟尼佛像前的两侧,象征佛教的护法狮子。为圆雕卧狮,并宋代,用阴线刻划胡须。鬃毛等细部,两只狮子一雌一雄,一胖一瘦,造型栩栩如生。
水晶葫芦,南宋。高4.5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奶牛山南宋墓出土。无色透明。呈葫芦形,分三节,下端为圆球体,中部为椭圆形球体,上部为葫芦顶。造型比例恰当,线条丰腴,雍容典雅,再配以晶莹剔透的水晶,可谓巧夺天工。
宋代,水晶鱼。河北定县静志寺舍利塔墓出土。
缠枝莲花纹玉簪首,南宋。长3.8厘米、宽8厘米。四川省广汉市和兴乡联合村出土。青玉,温润细腻,局部有黑色沁斑。器近直角三角形,片状。玉饰两面对称镂雕出三朵盛开的莲花和一莲蓬,莲叶或昂或垂,或卷或舒,花茎则交错缠绕,细小而自然,柄部呈扁平形,有一小穿。
石珠串饰,南宋。直径0.5-0.7厘米。灰白色,杂有红、绿色。共计73颗,小珠较匀称,有两颗大珠已经有部分钙化,其中一颗有三通穿。石雕鸳鸯,两面随形雕刻,三角阳纹眼,斜方格纹及阴刻线的羽、尾、腹背有一大圆穿。
螭纹玉带跨,南宋。长5.7厘米、宽6.6厘米。四川省广汉市和兴乡联合村出土。白玉,通体莹白,局部有红褐色晕斑。器呈心形,正面外凸,背面微凹,中部有一椭圆形孔。正背面皆雕刻首尾相接的大小二螭,体态脚尖。正面采用镂雕和圆雕,琢出大小二螭,大螭身体盘曲,前足外张,长长舒展,尾端卷曲。小螭与大螭头部相向,口衔大螭肋部,体态温顺。背面则以线刻环雕首尾相接二螭及卷云纹,亦能达其神韵。
水晶项链,北宋。长10.5厘米、宽6.9厘米、大珠直径1.4厘米、小珠直径0.9厘米。江西省波阳县团林公社东湖生产队宋墓出土。水晶牌已残,一面光素平整,一面阴刻有弧形羽状纹。水晶66颗,较匀称,其中大珠一颗。
南宋,玉童子。四川省南宋安丙家族墓出土。
玉婴戏饰,南宋。高4厘米、上宽2.8厘米、下宽3.2厘米。四川省广汉市和兴乡联合村出土。青玉,莹润细腻,呈半透明状。
宋,白玉童子坠。高6厘米、宽2.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童子玉坠,南宋。青玉,温润细腻,晶莹透明。呈不规则四边形,正面微凹,背面外弧,俯视近弯月形。器上下一小穿贯通,当作挂饰。
玉饰,南宋。长2.7厘米、宽3.1厘米。青白玉。莲花如意形,沿外边琢一周阴刻线。中有一直径为0.8厘米的孔,沿中孔有一周阴刻线。背有三鼻穿。
水晶球,南宋。直径2.5厘米。无色,圆球形,无孔,光洁明亮。
龟游荷叶纹玉饰,南宋。高3.1厘米、宽5.5厘米。四川省广汉市和兴乡联合村出土。白玉,洁白无瑕,润如凝脂。器近椭圆形,正面内凹,背面平直。整器雕成一片舒展的荷叶,叶上浮雕一龟,昂首摆尾,蹬足作爬行状,四周刻荷茎及叶脉。器的背面四角及器上部两侧有相连通的小穿孔,应为服饰之带饰。
玉飞天
宋代
长5、宽3.5、厚0.6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有褐色沁。半圆形,扁平体,两面雕琢。女相长发盘髻,正视,手持花枝,身披云带,衣着长裙,瑞花相伴,呈飘游状。线条流畅,打磨光亮。
玉飞天
宋代
长5.8、宽3.5、厚0.6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扁平状,镂雕一仙女形象,发髻束起于头两端,裸上身,下身着长裙,赤双足,身下托祥云纹,周身花枝缠绕。
仙女纹玉饰
宋代
高6.95、宽5.2、厚0.95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为和田白玉,局部有铁锈色黄斑。扁平长方形,镂雕三位仙女,中间一位身穿宽袖长裙,头上有高髻,为主人,两旁身体较矮小,头上无饰物,应为侍女。三人脚下驾云,旁有树木,表现的仙境景象,具有道教故事的意味。镂空部分是以桯钻去料的技法制作的,局部还遗有桯钻痕。立体感很强,是典型的宋代玉雕风格。器背平素无纹,留有琢痕,周边有孔,可作系佩,也可作嵌饰。
松石人物纹玉饰
宋代
长9.3、宽8、厚0.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沁。器体略呈方形,扁平,四角处略弧圆。器物正面雕琢一老妇人和两位侍女,老妇身略弯,手前伸,正注视眼前一龟,脚下流水潺潺。龟伸颈前行。身后侍女一手持长杆,一双手合抱而立。身后松枝摇曳,山石玲珑,藤萝垂曼,祥云灵芝,似一幅人间仙境。器背面平整,四角有对穿小斜孔,故此物可能为缝缀或镶嵌之用。整器以多层镂雕、高浮雕的技法雕琢,似一幅立体的玉图画。宋代玉雕艺术由于受到绘画艺术的深刻影响,出现了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玉雕,乾隆皇帝称其为“玉图画”,这类玉器或镂空,或起凸、隐起,题材有人物、禽鸟、花卉、山林,情节生动,构图完美,为宋代玉雕艺术注入了生命活力。
婴戏纹玉佩
宋代
宽8.2、高5.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以太湖石花草为背景,透雕四童子嬉戏其中,花叶边沿为锯齿状,人物眼、嘴略突出。这件玉雕设计巧妙,场面活泼,充满童趣。宋元工艺品中婴戏题材盛行,此件玉雕从工艺造型上看应为宋代作品。
仙人驭凤纹玉饰
宋代
高7.8、宽5.35、厚2.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无瑕,光泽莹润。正面隆起,背面微凹。正面多层镂雕一头戴高冠,衣襟后飘的仙人,正骑跨在展翅飞翔的凤背上,长长的凤尾后飘,下有朵朵祥云簇拥。整器人物饱满,镂空处玲珑剔透,图案设计造型别致。
云龙纹玉饰
宋代
长9.3、宽6.6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呈长方形,透雕云龙纹。龙首平视,毛发后飘,三趾,前爪护宝珠,身弯曲,上有阴刻斜方格纹,尾与后腿相交,脊背琢雕成不规则锯齿纹。下方为大片花式朵云,流云的动态也加强了龙行进的感觉,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这类玉器可佩带,也可作嵌饰。
云龙纹玉饰
宋代
长9.2、宽5.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呈长方形,片状透雕。龙昂首,挺胸,曲身头上扬为降龙,一爪在前,三爪在后,尾与后腿相交,宝珠琢雕在龙首上方,珠上阴刻几组火焰纹,四周采用减地法琢雕大片花式云朵,佩的边饰打磨平整。
云龙纹玉饰
宋代
长5.4、宽3.2、厚0.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内有絮斑。器为长方形片状,镂雕而成。龙体光素,曲颈拱背,龙首略昂。头部、背部发毛呈飘拂状,并飞跃于祥云之上。特别是流云的动态、走向进一步加强了云龙行进的感觉,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通体玲珑剔透、秀美,背面光素。
龙凤纹玉佩
宋代
长11.8、宽3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红褐色沁。龙呈回首吞尾形,头部透雕,尾部雕成凤首形。龙身以厚片状作弯曲形,首尾呼应并各有一孔供穿系。
双龙戏珠纹玉饰
宋代
长7.7、宽5.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片状,透雕。二龙相对,双爪举至龙首前,共持一宝珠。龙身拱形向内弯曲,二龙腿部相交,形成一件不规则椭圆式玉佩。传说龙喜宝珠,玉雕作品中经常出现二龙戏珠图案。整体雕刻简练,龙佩边饰打磨平整,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与宋代流行的镂雕对禽玉佩构图风格一致,为宋代佳作。
螭纹玉饰
宋代
长7.85、宽3.5、厚1.6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扁长椭圆形,正面浮雕蟠螭盘于璧面,螭圆耳,脑后一绺似角长发,肩部有阴刻弦纹,卷尾。背面浅浮雕勾连谷纹。整器古朴精致。
龟游荷叶形玉饰
宋代
长6.3、宽4.5、厚1.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器体略呈方形,荷叶状,四边向上卷曲,边缘呈齿状,两端形成穿系之孔。以双阴线勾勒出荷叶脉,荷叶内卧游一龟,口吐祥云,向上缭绕,形成灵芝状与飘带状。荷叶背面有梗,环绕荷叶盘绕。这种龟游荷叶玉饰在四川及北京宋金之墓中均有出土,反映了道家的长生思想。
云龙纹玉饰
宋代
长5.2、宽4.3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晶莹剔透。呈长方形,双面雕工。在菱形开光内,雕琢一升龙穿行于云间,立体感很强。四周衬以宋代流行似窗棂的毬路纹。长方形边框用减地法打磨平整,无特意抛光的痕迹,应为宋代典型佩饰。
凤首形玉饰
宋代
长5、高4.6、厚1.2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整体饰一凤首。高高的凤冠,头部以细长密集阴刻线表示毛发,细长眼,嘴部下端有一小圆孔,凤首下端有一鸡心形扣,可供挂系用。
云鹤纹玉佩
宋代
长7.8、宽5、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温润光泽。器体呈水滴状,扁平,顶端有一圆孔,可系挂。玉佩边框为一圈卷云纹。框内镂雕一展翅上飞的仙鹤,旁边祥云衬托,仙鹤圆眼,长腿,身上饰有细细的羽纹,优美华丽。此物可能做霞帔坠子使用。
双鹤云纹玉佩
宋代
长7.5、宽5.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微有沁。镂雕相对起舞的双鹤,鹤嘴翅相连,亲密无间。双鹤足踏云朵,双翅舒展,翩翩起舞。上部共有一环饰。唐代以后,对称图案常常出现在玉雕设计常常表达和谐祥瑞之意。类似物在金齐国王妃墓曾有出土,可能用于头上冠巾饰物。
双凤莲纹玉饰
宋代
宽4.8、高6.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稍有铁锈沁。扁平体,透雕相向的两只凤鸟立于莲花之上。凤鸟细长眼,羽发上飘,身上羽毛以阴线纹雕琢,尾羽上飘。旁有缠枝莲纹,枝叶交缠并在上部交成一结。两面纹饰图案相同,有唐代铜镜上花鸟纹遗风。
双鹤衔绶带纹玉佩
宋代
宽5、高4.7、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局部有少许沁色。整体略呈方性,片状,镂雕对称的双鹤,作展翅状,鹤下踩祥云。双鹤共同衔一四环绶带结。绶带是古代帝王和官员穿礼服时的佩饰,绶带结也是当时流行的装饰题材。古代人称鹤为仙,寓长寿,而绶、寿又同音,以此来寓意双鹤献寿。
云山双鹤纹玉饰
宋代
长8.8、高5.3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玉饰双面雕,下部有一凹槽,故此物可能为梳背。玉饰对称镂雕一对飞翔的双鹤,周围流云环绕,云朵似花,深雕凹入,中部有一高耸入云的山石。山石在古代亦有寿山之意,而《淮南子·说林训》有:“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之语,故此玉有献寿之意。
花鸟纹玉带板
明代
长7.3、宽3.3、厚1.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夹有黑色小斑点。此器为长方形四边委角状。采用多层透雕技法进行装饰,中心雕一盛开花朵,花瓣卷曲深凹,花叶舒展,花叶、花瓣均用阴刻线刻画细部,右侧花叶上站立一只鹭鸶,鹭鸶羽翅刻画简洁,似在花间觅食。雕刻细致,立体感强。背部边框共六组对穿孔。
云鹤纹玉饰
宋代
长7.4、宽5.9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透雕。体扁平并镶嵌在金属托内,近似椭圆形。中心为双鹤戏逐于云间,双翅拍云,矫首冲天,矫捷自然,周边用云纹装饰,使画面生动、典雅。
鸿雁纹玉饰
宋代
长3.5、宽2.5、厚0.5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局部有褐色沁。玉饰呈椭圆形,单面浮雕一飞翔的鸿雁。鸿雁伸颈展翅,长喙、圆目、长颈身翅羽毛刻画清晰,周边有云纹数朵。鸿雁的轮廓采用压地法雕出,身上的羽毛以斜刀与阴刻线表现,周围的云朵也以偏斜刀推磨。玉饰背部平素,右边一穿孔内有残留铜铆,左边有一斜向镂空的弧形孔,用于镶嵌固定。
五伦图玉饰
宋代
高7.2、宽4.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体扁平,正面微弧,上端略弧圆,背部平。通体透雕五只禽鸟和牡丹、山石,中有孔雀回首站立,左右上下各有雉鸡、仙鹤、海东青、鹭鸶共五只禽鸟。宋代理学倡导“三纲五常”,玉中五只禽鸟就代表了“五常”,又称“五伦”,即古代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妻、长幼、兄弟和朋友间所遵循的道德伦理。
孔雀衔花纹玉佩
宋代
长7.6、宽3.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铁褐色色沁。整体呈半圆形,片状,透雕一回首孔雀,小圆眼,口衔花枝,翅膀伸展,长长的尾羽后拖,呈排列的鳞片状。羽翅以阴刻线雕琢,平行排列。花枝疏朗,花大叶小,枝长而曲。此玉采用多层次的镂雕方法,颇有立体感,艺术水平较高。
孔雀形玉簪头
宋代
长5.9、宽3.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扁平体,作孔雀口衔绣球欲飞行状,翘尾展翅,造型舒展优雅。孔雀为尖嘴、长颈、圆点眼,此种眼形为宋代鸟、兽类常见。尾部上下并列两个圆钻孔,应为嵌接金属簪(或钗)体之用。
双省纹玉饰
宋代
长6.8、宽8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润无瑕。扁片倭角形,采用浮雕和透雕技法琢磨三层纹饰。正面是双孔雀,上下交错依附在山石旁,雀高冠、尖喙、圈形眼,微展双翅,凤尾伸展,用单阴刻线琢羽毛、尾翎,上下有小孔,背面光素,但有琢磨遗痕及四组对穿孔,可缀系。
衔花孔雀形玉佩
宋代
长6.6、宽4.3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通体透雕,两面纹饰相同。孔雀头顶高冠,曲颈回首,小圆坑眼,口衔花枝,双翼张开,翅上琢密集的细长阴线以象征羽毛,竖阴线中又以一道横亘的长阴线为界,翅边为锯齿状。尾舒展上翘,排列有五组水滴状羽翎,每个羽翎前端都有透孔。整体风格奔放飘逸。
鸟衔花形玉佩
宋代
高6、宽2.9、厚0.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鸟头部雕琢简练,嘴衔牡丹折叶,阴线刻两翅,绶带长尾。器形整体纤巧玲珑,刻工简朴。
鸟衔花形玉佩
宋代
长6.8、宽3.8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透雕。长尾绶带鸟棲息于荷花丛中,作回首衔花的形象。荷花中心有一竖穿孔,可作穿佩。
衔蜻蜓鸟形玉佩
宋代
长7.5、宽4.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透雕。绶带鸟回首,嘴衔蜻蜓,用细密的阴刻线表示颈部羽毛、翅和长尾,尾部的羽毛上出菱形脊,这是宋代常用的雕琢手法。唐宋时期,玉鸟的眼睛有的琢成小坑眼,有的用阴刻三角形表示,有的眼部没有琢工,此玉绶带鸟便是如此。
花鸟纹玉佩
宋代
直径5.8、厚0.5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圆形,边缘由一圈联珠组成,中间透雕一只鸟栖于花枝上。
花形玉饰
宋代
长6.4、宽5.2、厚1.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色,温润细腻无暇。器为八瓣花形,花瓣肥厚,边缘向上卷起,花瓣深挖,有很强的立体感。制作精巧,琢磨细腻,抛光极佳。器中部透雕一菱形孔,两边各有一圆形小孔,可缀系,应为镶嵌之物。
荔枝形玉带饰
宋代
长3.6、宽2.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透雕。正面雕三颗荔枝及枝叶,背面有四组鼻穿孔,为带饰。《宋史·舆服志》载:“荔枝带本是内出,以赐将相。”出土文物中见有金质荔枝形带板。
连环花结纹玉饰
宋代
长6、宽5.3、厚0.6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棕色沁斑。椭圆扁平体,外缘为四个花瓣形环相连,中间是相互联结的花叶纹。
盘肠形玉饰
宋代
长11.7、宽4.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圆雕如两个“∞”形盘叠绳索形,为佛教八宝中的盘肠,其上刻阴线细绳纹,雕法有唐时风格。
“宣和”经文玉勒子
宋代
高5.8、直径1.4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羊脂白玉质,细腻润洁。外呈八角管形,内为中通圆孔。通体各面用双勾阴文刻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楷书体,计16行,字,直读,落款刻“皇宋宣和元年冬十月修内司玉作所虔制”款。字体小如芝麻粒般,笔触纤细如游丝,娟秀飘逸,显示了纯熟高超的琢刻水平。“宣和元年”为年。历经八百多年沧桑,所刻字体仍清晰易读,是极难得的铭刻玉器。
衔莲玉鹿宋代
云鹤纹牌饰宋代
玉鸟宋代
衔花孔雀宋代
执莲玉童子宋代
持莲玉童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持莲童子是两宋流行的一种题材,根据当时的风俗,每到阴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儿童都要去采摘一朵荷花扛在肩上,象征着莲(连)生贵子,多子多福。这种持莲童子的制作从宋代以后一直流传至元明清。
玉飞天宋代
玉狗宋代
玉鱼宋代
玉象宋代
宋真宗禅地玉册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简长29.5~29.8、宽2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为宋真宗禅地玉册,册分十六简。简间以金线串联。册文为楷体,书写后刻划并涂以金漆,与唐册相比,字迹显得松散。其中两简的背面有磨去原刻字的情形,根据残余笔划推测,似是宋太祖、太宗的谥号。对照《宋史》发现,二帝的谥号在册与史的记载中有繁简之别,修改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禅地前的两个月,才为二先帝新进谥号之故。除了玉册,还有一些正方、长方或梯形的玉片共52件同时出土。玉片上主要装饰着龙、凤及云气纹。据史书记载,盛装玉册的容器是玉匮,推测这些玉片便是玉匮上的组件。
勾连云纹玉璧
宋代
直径3、厚0.6、圆孔直径1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带沁。内外圆边略低,器物双面琢以两如意纹相连成的S形勾连云纹。
螭衔芝纹玉璧
宋代
直径4.8、厚0.3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受沁呈灰褐色。正面浮雕一爬行螭龙,口衔灵芝,盘绕于璧孔周围,背面光素无纹。
乳钉蟠螭纹玉璧
宋代
直径6.6、厚0.7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受沁严重呈土褐色。扁椭圆形,正面浮雕一爬行的螭龙,螭身微露出璧缘。背面饰乳钉纹。
螭形玉璧
宋代
直径6.3、孔径2.3、厚0.5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玉璧整体雕刻成团形螭龙,嘴部成弯钩状,变形的臣字眼,琢双足,尾部窄扇形展开,脊背呈长短弧形与锯齿纹连接,璧面空虚处刻连续的回纹,有数处沁孔,散布土沁。
双螭纹宜子孙玉璧
宋代
高9.7、宽7.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洁白纯净。镂雕阴刻兼施。上部雕童子骑羊,下连透空璧,孔上下镂刻篆书“宜子孙”三字,两侧镂雕对称盘曲双螭。此器系模仿汉代吉祥佩玉,雕刻玲珑精美。
双龙首玉玦
宋代
外径7.3、厚0.8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黄色沁和石灰沁。圆形,扁平体。玦两端雕琢龙首,镂空示口,龙身连体,阴线勾饰眼、耳、鼻及谷纹。龙尾连接为扇面形,为浅浮雕谷纹。外缘微凸龙脊,阴刻六组双勾短双线纹饰,两面纹饰相同。
螭熊纹韘形玉佩
宋代
高8.05、宽5.8、厚5.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黄褐色沁。玉佩呈扁平状,中有椭圆孔,周边镂雕螭龙、飞虎、熊纹等,间有云纹相伴。虎身披有羽翅,成为飞虎,熊身前倾,足爪踩踏于螭龙之上。各神兽之间穿插纠缠,颇为生动。韘形玉佩盛行于汉代,魏晋以后减少,但是宋代及清代开始仿制,有些仿制的还十分形象,此件韘形玉佩就是仿古器中的精品佳作。
鹿纹玉鉈尾
唐宋时期
长7.7、宽4.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呈长方形,三边平直,一短边呈弧形。正面剔地浅浮雕一只卧于坐毯上的梅花鹿,口衔祥云;背面有五组穿缀固定皮带的孔。以鹿为纹饰制作带板,是宋代带板纹饰题材的特征,该器仍保留了唐代池面隐起的工艺特色,局部的描绘与唐代相比有了细微的变化,坐毯从简单的阴刻线表现发展到莲花瓣和格纹的组合,动物的局部特征也趋于细致,应该说这是一件唐至宋过渡过程中的器物。
人物纹玉带板
宋代
长7.6、宽4.4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板呈方形,正面池面浮雕一男子,戴高冠,五官刻画俊秀生动,蜷腿坐于毡垫上,似正在欣赏表演或演奏,双手欲击掌合拍。身穿宽大长袍,衣服的纹饰、衣褶的线条表现得极为灵动、细腻。背面刻数字“九”,四角有牛鼻孔。此带饰雕刻精美、灵巧,雕刻手法、人物形象、带板形制均与江西上饶市茶山寺宋代赵仲湮墓出土的人物带板的纹饰、雕刻手法近似。
人物纹玉带板
宋代
高6.7、宽7.8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近方形。正面浮雕兼阴线一老人坐卧于莲花瓣之上,手捧书卷,孜孜以读;右上一轮圆月,四角及四边缘共对钻八孔。画面意境空灵超脱,飘然欲仙。
人物纹玉带板
五代至宋代
长6、宽5.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白色沁。扁方形,近于正方。正面浅浮雕一人双手捧书席地而座,两边雕有卷云纹。背面四角有对穿孔。带銙左下角缺损。
虎凤纹玉带钩
宋代
长10.4、宽1.8、厚1.9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受沁局部呈红褐色。凤首身,虎头尾。背有一圆形钮。整器以阴刻线表示凤之柔美,以隐起阳雕表现虎的强壮,体现了宋代精雕细刻的时代风格。
螭首兽面纹玉带钩
宋代
高7.1、宽3.5、厚1.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表面有红褐色皮,为籽料雕琢而成。以螭首为钩首,螭面圆眼、宽眉、双耳、独角,嘴尖,形似鸟嘴。钩腹上高浮雕两只怪兽,一首似龙,大嘴、宽鼻,眉上卷,身饰鳞纹。在钩腹尾雕琢另一兽雕,尖嘴,圆眼。此器造型纹饰怪异,仿汉非汉,为宋代仿古玉带钩。
龙纹玉带环
宋代
长9.1、宽5.2、厚1.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体呈扁长方形,边缘以联珠纹为框。框内高浮雕、镂雕云龙纹。龙张口,细颈,龙发后飘。身体扭曲,四周祥云相伴。一扁孔横贯两侧,可穿革带。下部有一半圆形环。此种带有联珠纹的带饰,有些下部有挂物环,又称为“提携”,盛行于宋、金、元。
荷莲童子纹玉带环
宋代
长6.1、宽4.4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有黑褐色沁。长方形,下有一长方形环。正面通体镂雕荷莲童子。童子微笑盘坐在荷花之中,双手似在抚琴。荷莲是使用唐代减地法,俗称“打挖”的工艺手法雕琢。背面四对穿孔,应是嵌在腰间或其他质地的带上固定之用。
龙纹玉带环
宋代
高5.3、宽4.1、厚0.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黄色沁斑。整器略扁方形,镂雕一龙纹戏珠图。龙三角形眼,张嘴、龙发后飘,龙身上卷。龙前镂雕云纹及火焰珠纹。此器巧妙利用上卷之龙体,将之弯绕成环状,从而可穿入绦带,成为束带之带环。
莲瓣形玉发冠
宋代
高7.3、宽8.9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留有出土锈斑。冠面雕琢重叠的莲花瓣,相互对称,冠顶稍平。正面下部琢有一圆孔,与冠背圆孔相对,后配白玉圆簪贯通其中。冠簪圆柱状,簪首呈圆形蘑菇状。整器线条圆润,琢磨精细。
莲瓣形玉冠
宋代
冠高7.4、长10.6、宽7.4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青色。冠四面各雕双层重叠莲花瓣,冠顶部为椭圆形,向上拱起。一侧正中有一椭圆形孔,冠四面凸起,冠口部为椭圆形。冠里壁掏空,冠壁薄。冠两侧底部中央各穿透一圆孔,可供插簪固发。宋代士大夫有用玉冠束发的习俗。
乳钉纹玉剑首
宋代
直径4.2、厚1.1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泛黄色。扁圆体,正面以弦纹分割为两层纹饰。外层饰乳钉纹,内层微凸,饰三组云纹,每组之间加网格纹。背面内斜钻象鼻孔,供剑柄嵌入。此器为仿汉式玉器。
蒲纹玉剑璏(2件)
宋代
上:长7.3、宽2.3、厚1.8厘米
下:长8.8、宽2.5、高2.0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上:玉质青色,表面局部受沁呈赭色。正面浮雕蒲纹。两端卷沿,侧面阴刻卷草纹。有一长方形穿孔,孔内打磨平整。器底亦阴刻卷草纹,线条随意自然。为仿汉式玉器。下:玉质灰褐色。璏面两端卷沿,浮雕大小两螭,螭呈“S”形俯卧状,尾绞丝状卷曲。小螭回首与大螭相对。背面有长方形穿孔。
玉剑璏(2件)
宋代
上:长9.7、宽2.3、厚1.9厘米
下:长7.5、宽2.2、厚1.5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上:玉质青色,局部受沁蚀呈灰白色。呈长方形,两端内卷,左端为伏行状小螭,管钻圆眼,双肩隆起有肌肉感。器面饰一螭纹,前额高凸,眼睛斜挖突出眼珠,长角,肩部丰满,出现人字形阴刻线,前腿弯曲呈匍匐状,后腿作爬行状,腿部关节处呈卷云状,尾分叉、细长。下:玉质青白,带沁。正面边棱圆浑,长伸一端向下内卷,另一端较短,器物边缘阴刻轮廓线,正面饰密集而细小的谷纹。背面有一长方形穿孔,用于穿腰带。
玉飞天
宋代
长4.8、高2.9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透雕。人物面部向前,双手相合于颌下,身体向后小腿向上翘起,帛带向后飘摆,身下雕有云朵,显示其在空中飞行。其身躯有上下纵穿孔,可能是作为坠饰使用
玉飞天
宋代
长5、宽3.5、厚0.6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有褐色沁。半圆形,扁平体,两面雕琢。女相长发盘髻,正视,手持花枝,身披云带,衣着长裙,瑞花相伴,呈飘游状。线条流畅,打磨光亮。
玉飞天
宋代
长5.8、宽3.5、厚0.6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扁平状,镂雕一仙女形象,发髻束起于头两端,裸上身,下身着长裙,赤双足,身下托祥云纹,周身花枝缠绕。
仙女纹玉饰
宋代
高6.95、宽5.2、厚0.95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为和田白玉,局部有铁锈色黄斑。扁平长方形,镂雕三位仙女,中间一位身穿宽袖长裙,头上有高髻,为主人,两旁身体较矮小,头上无饰物,应为侍女。三人脚下驾云,旁有树木,表现的仙境景象,具有道教故事的意味。镂空部分是以桯钻去料的技法制作的,局部还遗有桯钻痕。立体感很强,是典型的宋代玉雕风格。器背平素无纹,留有琢痕,周边有孔,可作系佩,也可作嵌饰。
松石人物纹玉饰
宋代
长9.3、宽8、厚0.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沁。器体略呈方形,扁平,四角处略弧圆。器物正面雕琢一老妇人和两位侍女,老妇身略弯,手前伸,正注视眼前一龟,脚下流水潺潺。龟伸颈前行。身后侍女一手持长杆,一双手合抱而立。身后松枝摇曳,山石玲珑,藤萝垂曼,祥云灵芝,似一幅人间仙境。器背面平整,四角有对穿小斜孔,故此物可能为缝缀或镶嵌之用。整器以多层镂雕、高浮雕的技法雕琢,似一幅立体的玉图画。宋代玉雕艺术由于受到绘画艺术的深刻影响,出现了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玉雕,乾隆皇帝称其为“玉图画”,这类玉器或镂空,或起凸、隐起,题材有人物、禽鸟、花卉、山林,情节生动,构图完美,为宋代玉雕艺术注入了生命活力。
婴戏纹玉佩
宋代
宽8.2、高5.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以太湖石花草为背景,透雕四童子嬉戏其中,花叶边沿为锯齿状,人物眼、嘴略突出。这件玉雕设计巧妙,场面活泼,充满童趣。宋元工艺品中婴戏题材盛行,此件玉雕从工艺造型上看应为宋代作品。
仙人驭凤纹玉饰
宋代
高7.8、宽5.35、厚2.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无瑕,光泽莹润。正面隆起,背面微凹。正面多层镂雕一头戴高冠,衣襟后飘的仙人,正骑跨在展翅飞翔的凤背上,长长的凤尾后飘,下有朵朵祥云簇拥。整器人物饱满,镂空处玲珑剔透,图案设计造型别致。
龙纹玉饰
唐宋
长6.4、宽3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洁白温润。长方片状,单面雕,龙作弓背行走状,一爪举至头前,双眼圆睁,毛发及长角后展,尾悬垂,身肥硕丰满。背面有四对对穿孔,为缀饰玉件。
云龙纹玉饰
宋代
长9.3、宽6.6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呈长方形,透雕云龙纹。龙首平视,毛发后飘,三趾,前爪护宝珠,身弯曲,上有阴刻斜方格纹,尾与后腿相交,脊背琢雕成不规则锯齿纹。下方为大片花式朵云,流云的动态也加强了龙行进的感觉,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这类玉器可佩带,也可作嵌饰。
云龙纹玉饰
宋代
长9.2、宽5.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呈长方形,片状透雕。龙昂首,挺胸,曲身头上扬为降龙,一爪在前,三爪在后,尾与后腿相交,宝珠琢雕在龙首上方,珠上阴刻几组火焰纹,四周采用减地法琢雕大片花式云朵,佩的边饰打磨平整。
云龙纹玉饰
宋代
长5.4、宽3.2、厚0.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内有絮斑。器为长方形片状,镂雕而成。龙体光素,曲颈拱背,龙首略昂。头部、背部发毛呈飘拂状,并飞跃于祥云之上。特别是流云的动态、走向进一步加强了云龙行进的感觉,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通体玲珑剔透、秀美,背面光素。
龙凤纹玉佩
宋代
长11.8、宽3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红褐色沁。龙呈回首吞尾形,头部透雕,尾部雕成凤首形。龙身以厚片状作弯曲形,首尾呼应并各有一孔供穿系。
双龙戏珠纹玉饰
宋代
长7.7、宽5.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片状,透雕。二龙相对,双爪举至龙首前,共持一宝珠。龙身拱形向内弯曲,二龙腿部相交,形成一件不规则椭圆式玉佩。传说龙喜宝珠,玉雕作品中经常出现二龙戏珠图案。整体雕刻简练,龙佩边饰打磨平整,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与宋代流行的镂雕对禽玉佩构图风格一致,为宋代佳作。
螭纹玉饰
宋代
长7.85、宽3.5、厚1.6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扁长椭圆形,正面浮雕蟠螭盘于璧面,螭圆耳,脑后一绺似角长发,肩部有阴刻弦纹,卷尾。背面浅浮雕勾连谷纹。整器古朴精致。
龟游荷叶形玉饰
宋代
长6.3、宽4.5、厚1.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器体略呈方形,荷叶状,四边向上卷曲,边缘呈齿状,两端形成穿系之孔。以双阴线勾勒出荷叶脉,荷叶内卧游一龟,口吐祥云,向上缭绕,形成灵芝状与飘带状。荷叶背面有梗,环绕荷叶盘绕。这种龟游荷叶玉饰在四川及北京宋金之墓中均有出土,反映了道家的长生思想。
云龙纹玉饰
宋代
长5.2、宽4.3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晶莹剔透。呈长方形,双面雕工。在菱形开光内,雕琢一升龙穿行于云间,立体感很强。四周衬以宋代流行似窗棂的毬路纹。长方形边框用减地法打磨平整,无特意抛光的痕迹,应为宋代典型佩饰。
凤首形玉饰
宋代
长5、高4.6、厚1.2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整体饰一凤首。高高的凤冠,头部以细长密集阴刻线表示毛发,细长眼,嘴部下端有一小圆孔,凤首下端有一鸡心形扣,可供挂系用。
云鹤纹玉佩
宋代
长7.8、宽5、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温润光泽。器体呈水滴状,扁平,顶端有一圆孔,可系挂。玉佩边框为一圈卷云纹。框内镂雕一展翅上飞的仙鹤,旁边祥云衬托,仙鹤圆眼,长腿,身上饰有细细的羽纹,优美华丽。此物可能做霞帔坠子使用。
双鹤云纹玉佩
宋代
长7.5、宽5.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微有沁。镂雕相对起舞的双鹤,鹤嘴翅相连,亲密无间。双鹤足踏云朵,双翅舒展,翩翩起舞。上部共有一环饰。唐代以后,对称图案常常出现在玉雕设计常常表达和谐祥瑞之意。类似物在金齐国王妃墓曾有出土,可能用于头上冠巾饰物。
双凤莲纹玉饰
宋代
宽4.8、高6.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稍有铁锈沁。扁平体,透雕相向的两只凤鸟立于莲花之上。凤鸟细长眼,羽发上飘,身上羽毛以阴线纹雕琢,尾羽上飘。旁有缠枝莲纹,枝叶交缠并在上部交成一结。两面纹饰图案相同,有唐代铜镜上花鸟纹遗风。
双鹤衔绶带纹玉佩
宋代
宽5、高4.7、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局部有少许沁色。整体略呈方性,片状,镂雕对称的双鹤,作展翅状,鹤下踩祥云。双鹤共同衔一四环绶带结。绶带是古代帝王和官员穿礼服时的佩饰,绶带结也是当时流行的装饰题材。古代人称鹤为仙,寓长寿,而绶、寿又同音,以此来寓意双鹤献寿。
云山双鹤纹玉饰
宋代
长8.8、高5.3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玉饰双面雕,下部有一凹槽,故此物可能为梳背。玉饰对称镂雕一对飞翔的双鹤,周围流云环绕,云朵似花,深雕凹入,中部有一高耸入云的山石。山石在古代亦有寿山之意,而《淮南子·说林训》有:“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之语,故此玉有献寿之意。
花鸟纹玉带板
明代
长7.3、宽3.3、厚1.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夹有黑色小斑点。此器为长方形四边委角状。采用多层透雕技法进行装饰,中心雕一盛开花朵,花瓣卷曲深凹,花叶舒展,花叶、花瓣均用阴刻线刻画细部,右侧花叶上站立一只鹭鸶,鹭鸶羽翅刻画简洁,似在花间觅食。雕刻细致,立体感强。背部边框共六组对穿孔。
玉人
宋代
高6.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圆雕。发盘双髻俏作呈黑色,身着长袍,腰束带,手持拂尘塔于肩上,衣下摆向左随风飘动。周身有细小阴刻线雕“米”字纹。背肩部钻有上下两孔,可系绳。
持莲玉童子
宋代
高4.7、长4.1、宽1.6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中泛黄色,有黄褐色斑。童子通体圆雕而成,头部较大,五官比较集中,葱管小鼻、小嘴、耳朵刻画均较明显。童子身穿短衣肥裤,交脚而行,右手牵绣球飘带于前胸,左手持莲,莲茎从肩部顺势而下,盛开的莲花和绣球并列于小孩的右肘与右侧衣角处。上下有穿,当为坠形佩饰。
玉童子
宋代
高4.1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褐色。童子脸庞丰满,笑容可掬,左手持莲,右手搔首,左腿抬起,右腿屈膝。身着无领长衫,背面环绕腰际有宽而深的内凹痕,以示束腰。为传统的莲生贵子题材。
玉持莲双童
宋代
高6.1、宽5.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圆雕。一童子右手曲臂上举莲梗垂向左侧,另一童子左臂上举手握莲梗,右手持莲置于肩后,神态自然。两童子发式各异,发丝细密刻画整齐。眼睛有上下两条弧线组成眼眶。此器有宋代作品风格。
玉童子(3件)
宋代
左:高5.7、宽3厘米
中:高7、宽3.5、厚2厘米
右:高7.2、最宽3.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左: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童子大眼、弯眉、大耳、嘴角上翘,面带微笑,头戴小帽,身穿圆领衫,一手握拳在腰间,一手
握拳上举,交脚,一脚抬起。此童雕琢活泼有力,作练习武功状。
中:玉质青白色,头部有黄色沁。童子大眼,小嘴,面带微笑,头顶分发,身穿开襟小袄,左手捧一瓜棱式盒,右手上举,持
一灵芝状仙草。交脚作行走状。
右:玉质白色,有微沁。童子站立状,侧首,圆头大耳,小鼻,嘴角上翘,额前左右分发。身着开襟小衣,衣上有“米”字花
纹,童子一手抓住衣边,一手上举,手持一物放于脑后。颈后有一象鼻孔。
玉童叟
宋代
高5.6、宽4.1、厚1.6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黄色偏白,温润柔和,有褐色沁。立雕。镂雕长者携子击鼓状,立体逼真。阴线勾饰长眉、细眼、大鼻、月牙嘴、衣褶纹,刀工有力,形态传神,和谐自然。
玉抚鹿玉童子
宋代
高6.8、宽3.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圆雕。童子右手持荷叶置于脑后,左手抚一头小鹿,脚踩莲花,大头,八字眉,耳贴于颊部,上身穿方格“十”字纹开身对襟背心,下身肥筒裤。小鹿昂首,圆眼,口衔莲梗。宋代童子流行穿有花纹的衣服,背心是宋代童子的独特服饰。鹿口衔枝图案也常见于宋代。
玉持莲童子
宋代
高8.3、宽3.9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有黄色点片状沁。圆雕。童子头硕大,头顶梳双发辫,双眼呈橄榄形,直鼻小口,耳贴于颊部。身穿无领对襟衣,手持莲花,准备插入放在地上的瓶中。工艺简约,五官、手指、衣纹多用简单的阴刻线勾出,直线、弧线运用较多,其特征为宋代风格。
玉翁仲
宋代
高4.2、宽1.6、厚1.4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光洁细密,有墨色水银沁和牛毛沁。立雕,头顶冠,五官模糊,长须挂胸,宽衣肥袖,阴线勾饰长线衣褶纹,上下有一穿孔。线条流畅,神态凝重。
玉仕女
宋代
高4.1、宽2.1、厚0.7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圆雕,人物脸面、服饰均用阴刻线雕琢,头饰高发髻,身穿对襟衣衫,衣袖宽大,肩披长飘带。右侧有一孔,可能为一嵌件。
玉僧人
宋代
高4.1、宽2.3、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光洁透彻,有褐色沁。扁平体。浅浮阴线雕刻,头戴僧帽,长眉、杏眼、高鼻、小嘴,宽衣多褶,一手扶膝,一手在怀,坐于莲花座上,神态凝重端庄。背面腰部有一对牛鼻孔,座背钻两个孔眼。
玉胡人
宋代
高5.1、宽4.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微有黄沁。圆雕一深目大鼻的胡人,怒目而视,两撇胡须夸张上翘,下巴前凸,双耳带环,长卷发,身穿条纹服,双手搭于胸前,外披有锦纹斗篷,方菱格锦纹内有“十”字纹。器有上下贯通孔,可佩系。
玉迦楼罗
宋代
高4.3、宽4.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圆雕人首鸟身神,头戴莲花帽,眼嘴为圆穴,左眼内尚留有松石镶嵌,肩生羽翅,镂雕凹底,并对钻二孔。
玉卧鹿
宋代
长10.5、宽3、高5厘米
现藏于北京颐和园
玉质白色,色泽莹润。鹿采用圆雕技法,通身光素,曲颈回首呈卧状,曲线优美流畅,神态安详自然。颐和园旧藏。
衔芝玉鹿
宋代
高3、宽4.5、厚1.8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圆雕卧鹿,体态肥硕,口衔灵芝。
玉骆驼
宋代
长9、宽6.9、高3.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沁斑。骆驼呈伏卧状,团身曲颈。驼首前伸,埋于驼峰之旁。此玉借驼之形,盘曲似镇,可能作文房镇纸。
玉卧虎
宋代
长6.3、宽3.6、高2.9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圆雕,体态丰满。圆眼,阴刻粗眉,头部刻画细腻。足部阴刻五爪。尾上翻贴于背,尾部受沁。
玉子母狮
宋代
高5.5、宽4.8、厚2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受沁呈红褐色。母狮口衔灵芝,狮尾直立贴于脊部,右抓抚子狮背部。子狮回首状。一穿系孔自母狮头部贯通至器底。
玉虎
宋代
长2.5、宽2、高3.2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有褐色沁,通体有絮状杂质。呈坐跪状,浅浮雕圆耳朝上,眼眶内凹,眼球外突宽鼻,一字嘴,抿口,前肢直立,后肢贴地,身躯健壮,上下有贯穿一孔。雕琢简洁,神态可掬。
玉熊
宋代
长4.5、宽1.5、高2.3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偏青,有灰色和牛毛沁。圆雕,呈跪卧式。熊首前伸朝下,口微张,竖耳小尾,躯体健壮,四肢有力,中部一长方形孔贯穿,阴线勾饰圈眼、耳纹。线条简洁,憨态可爱。
玉马
宋代
长2.7、宽1.1、高2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玉马曲腿盘卧,微颔首。头部略大,双眼以偏刀对弧线雕琢,前后眼角不连;鼻翼和口唇以寥寥数刀表现;双立耳,阴刻项鬃分梳左右。马的神态忠厚温顺,体量较小,乖巧可爱。马身中部有一通天穿孔,用于穿系佩带。
玉卧羊
宋代
高4.3、长8、宽5.9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温润晶莹,有褐色玉皮。圆雕,卧姿。身体卷曲,回首,睁目前视,抿嘴,嘴与一后足相连,双角向两边下垂卷曲,角、背及尾部用玉皮巧做呈深褐色。羊虽通体光素,但身体各部比例协调,抛光柔和。
玉卧羊(残件)
宋代
高10、长12.4、宽6.1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有白色沁斑。器呈昂首卧伏状。三角形目,竖立,四足卧于腹下,背有一贯通圆孔,腹下钻有穿鼻。颈、背、腿等处刻有密集短阴线纹,腿部弯曲处刻深阴线。羊身后半部残缺,制木座时补齐。
玉羊
宋代
长4.4、宽1.4、高2.6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略有灰沁。羊首前视,橄榄眼,小耳,抿口,长角向后平伸,躯体饱满,四肢弯曲,小尾平贴,呈跪卧状,上下有一穿孔。线条简洁,造型厚实。
玉狗
宋代
长10、宽2.7、高3.9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有褐色沁。玉狗作卧式回首状,尾向下卷于身体一侧,脊柱两侧及四肢、尾部饰短小阴线。雕法简朴,生动写实。
玉辟邪
宋代
长4.3、高2.9、宽1.5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温润细密。圆雕,呈卧状。水滴眼,八字眉,圆耳,双角。后翘嘴平阔微张,短髯,如意飞翼,双翼之间有一道深槽。叶形尾贴于臀部。造形精美,抛光讲究。
玉卧兽
宋代
长2.5、宽1.7、高1.3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柔和。圆雕。呈卧状,首前视,双勾圈眼,一字嘴,抿口,独角,半圆长耳,前肢分叉,后肢前卧,腰身肥厚,中部有穿孔,古朴憨态。
玉卧兽
宋代
长7.5、宽3、高4.9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黄色。独角兽。双耳下垂,阴刻线示须、鬃。背部琢出大连弧脊柱,尾分三缕贴于臀部,爪大而尖利。
玉卧兽
宋代
长6.3、高1.8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圆雕,作卧伏状。整体用简单的阴刻线雕琢出圆眼、凸鼻、阔口、齿牙、双耳。腰、肩部丰满圆润。短尾贴在身部,造型生动。
玉鹅
宋代
长2.9、高4.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圆雕。鹅仰颈向上,腹下隐双足,双翅翘起。羽翅及尾部用阴刻线琢羽毛,线条细密整齐,羽端呈锯齿状,尾尖上翘。鹅体内纵穿一圆孔,以供穿系。
玉卧兽
宋代
高3.6、宽6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卧式,仰首。角细长弯曲,勾云形耳,桃形眼,方鼻阔口,脊骨突露,身及四肢阴线刻勾云纹,纽丝形尾绕过左后腿向上卷曲。
玉鹅
宋代
长6.3、高3.4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半透明,有黄色沁。鹅首回顾,重圈眼,尖喙,长颈贴于鹅身,双腿弯曲呈卧状。密集短阴直线勾饰羽毛纹,线条流畅,造型别致。
玉鹅
宋代
长3.3、宽3.1、厚0.4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圆雕。鹅身作卧状,镂孔洞作穿。鹅首前视,短颈,圆眼,高额,尖喙,双翅紧收,丰臀,双爪弯曲。阴线勾饰翅纹,排列整齐有序,形态自然可亲。
玉鸳鸯
宋代
长4.5、高2.6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土沁。鸳鸯管钻小圆眼,羽翼以简洁阴刻线表示,背部有一穿孔,用于挂坠。
动物形玉佩(4件)
宋代
左上:高3.85、宽2.7厘米右上:长5.1、宽5、高0.9厘米左下:长3、高2厘米右下:高4.8、宽3.5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左上:玉质青色,局部受沁呈褐色。熊作蹲坐状,缩头竖耳,前爪置于腿上,以细小阴刻线刻出眼、鼻。头顶至足底有一贯穿孔。右上:玉质受沁呈褐红色。玉雀造型扁平,双翼内收,雀嘴有一穿孔。制作简洁。左下:玉质受土沁呈黄褐色。鸡呈卧式,头俯视。阴刻线饰翅及尾部,刻工简洁。鸡背至腹有一穿孔,用以坠挂。右下:玉质白色,受沁呈黑褐色。鹰圆眼,尖嘴,爪收于腹下,羽翅以阴刻线刻划,作憩息状。嘴有一穿孔,用于坠挂。
玉鳜鱼
宋代
长7.7、宽3.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黄色沁。鳜鱼形,双圈眼,厚唇上翘。背鳍短而长,身上麟纹以网格纹阴线为饰,扇尾后摆。背鳍上有一圆穿孔,可系挂。鱼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吉祥物,如“鱼水之情”、“鱼跃龙门”、“连年有余”等,此玉以鳜鱼为形,寓意“富贵有余”。
玉鳜鱼
南宋
长7、高3、厚1.5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表面受沁。鱼圆眼大嘴,背鳍竖立,尾鳍上翘,脊部有一穿孔。阴刻斜格网纹饰鱼鳞。
玉鱼
宋代
长7.8、宽2.5、厚0.8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有灰褐色沁。体扁平,两面雕琢。鱼首前伸,嘴略张,尾分叉。阴线勾饰头、眼、鳍、尾,鱼身为回纹。鱼嘴有一穿孔,正背面图案相同。雕法简洁,形态古朴。
玉鱼
宋代
长8、宽4、厚1.8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鱼的造型为大头,扁身,花式尾上翘,游弋于荷叶间。
衔莲玉鱼
宋代
长5.3、宽3.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透雕。鱼身细长,头部较小,圆眼,半圆形腮,背及腹出鳍,尾上翘呈扇形,身旁水草叶梗巧妙地经鱼身盘成一环,并绕到头部,可供系挂用。
玉蝉
宋元时期
长4.5、宽3.2厘米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质青色。雕成蝉状,凸目,阴线刻饰蝉首,两翼合拢紧护腹部,翼脉长短弯曲自然,两翼边斜磨,翅膀略长于蝉腹。刀法简练,线条刚劲流畅,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栩栩如生。
火焰纹环把玉杯
宋代
长18、宽12、高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黑点并有红褐色沁。杯体呈圆形,弧圆底,光素无纹。一侧平出三角形把,把下部琢一圆环。三角形平面上减地浮雕火焰珠纹。此器造型独特,在宋代瓷器中有与此类似者,可能受外来文化影响。
龙纹活环耳玉杯
宋代
高2.9、口径11.5、底径6.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已受沁成鸡骨白色。杯圆口,平足。杯外壁光素无纹,内底中心凸琢一火焰珠纹。器外一侧雕琢出月牙形鋬,下有半环并套一活环,月牙形平面上浮雕云龙纹。龙昂首挺胸,毛发后飘,身体向上弯曲,两前肢弯曲向前,十分矫健有力。此器造型在宋代瓷器中有所发现,安徽休宁县宋代朱晞颜墓中也出土过类似的玛瑙器,但无活环。以玉为之,更显尊贵。
龙柄玉杯
宋代
柄高5、口径6.1×7.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器体光素,呈八折长方形。一侧雕琢一龙头为柄,首朝杯外。龙长眼,独角,鼻上翘,口弯曲成圆圈,可能原有环相接。
龙耳玉杯
宋代
高5.8、口径9.8、足径5.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器表有皮,为籽料雕琢而成。器体圆口,圈足,一侧透雕龙形耳,龙头大细身,弯成环耳。器壁高浮雕一龙戏珠,龙回首望珠,四周祥云环绕并托起宝珠。此器巧妙利用玉之皮色进行俏色雕琢,色彩丰富美丽,尽显玉质之美,平添许多情趣。
龙柄玉杯
宋代
高6、口径9.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暗白色,有丝状黑沁,可能曾经火烧。杯体呈五瓣花形,撇足,圈足。杯侧雕琢一龙形柄,龙张口衔住杯沿,鼻上翘,圆眼,双角,卷发后飘,龙鳞密布,身体蜿蜒缠绕杯体,旁有牡丹花叶相伴,为一幅龙穿牡丹的图画。此杯采用高浮雕技法,龙矫健有力,整器立体生动,造型优美。
仙女形耳礼乐纹玉杯
宋代
高7.5、外径11.4×1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玉杯圆形,敞口,内壁浮雕装饰灵芝形云朵,分层排列。外壁两面浮雕礼乐图,一面五人,共十人,均为女子。她们或坐或立,各持乐器演奏,有笛、鼓、云锣、笙、琵琶等,并有仙鹿相伴。杯口沿阴刻一圈圆珠纹,圈足上亦阴刻云纹。杯两侧圆雕一仙女形耳,仙女站立,双手扶杯,脚踏祥云。玉杯造型新颖,为清宫旧藏品,颇受乾隆喜爱,曾令玉工仿其造型制作多件。
匜形玉杯
宋
高6.1、宽11.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黄色,多褐色沁。仿古青铜匜造型。口外沿为弦纹,环形出尾柄,椭圆外撇圈足具有唐宋时期风格。琢磨匀润柔美。
云纹玉高足杯
宋代
高11.2、宽7.1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浆白色。直口,深漏斗形腹,出尾环形把柄,器身阴刻兼浅浮雕卷云纹、莲瓣纹及龙首纹等五层纹饰,底部为弦纹、丝束纹,高圈足。清新典雅,为仿汉式风格。
仙女形耳礼乐纹玉杯
宋代
高7.5、外径11.4×1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玉杯圆形,敞口,内壁浮雕装饰灵芝形云朵,分层排列。外壁两面浮雕礼乐图,一面五人,共十人,均为女子。她们或坐或立,各持乐器演奏,有笛、鼓、云锣、笙、琵琶等,并有仙鹿相伴。杯口沿阴刻一圈圆珠纹,圈足上亦阴刻云纹。杯两侧圆雕一仙女形耳,仙女站立,双手扶杯,脚踏祥云。玉杯造型新颖,为清宫旧藏品,颇受乾隆喜爱,曾令玉工仿其造型制作多件。
匜形玉杯
宋代
高18、口径15.5×7.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布满褐色芝麻沁。椭圆形口,前部突出成宽流,龙柄平扁,直壁深腹,平底,四兽首矮足。颈至腹部雕有一龙形柄,腹部浮雕四组兽面纹,前后、左右各相对称。其造型为仿青铜器的陈设品。
双螭耳玉杯
宋元
长10.8、高5.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杯呈圆口,双螭耳,器壁下收,底向内凹。器身采用阴刻、阳刻两种雕琢手法,口沿为阳纹折枝花,腹部阴刻有多道弦纹,并用云雷纹组成不同类型的图案,其雕刻的纹饰线条均匀,特别是双螭形象生动,四肢雕刻丰满有力,爪尖锋利,通身筋骨凸出,为宋元时期典型之作。
花卉云纹玉盒
宋代
直径10、高5.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盒呈圆形,盖顶边沿雕琢有四组云头纹,飘带式长尾,具有典型北宋风格。盒底为一周莲瓣纹,盒的盖沿、底沿呈子母口,整器造型设计合理。
鹅形玉盒
宋代
高8.4、宽11.8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鹅呈浮游状,曲颈,圆眼,鹅冠高突,身上以细短阴线刻翅羽及尾羽,盒底浅浮雕双蹼。刻线细密齐整,层次分明。玉匠因材取式,造型雕工俱佳,清隽优美。
蟠螭柄玉洗
宋代
口径13.2、高5.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曾经火烧,已多呈黑色及白色。器体呈八瓣葵花形,内壁光素,器外一侧出月牙形平耳,耳下一螭龙卷身成环并拖长尾绕于器底成花形足。底外侧有四字阴篆款:“乾隆年制”,显系后刻。耳上高浮雕两螭龙相望,旁边环以云纹。此器造型设计十分别致,虽经火烧,依然能看出用工之精湛,设计之匠心独运。
兽形玉砚滴
宋代
高6.6、长14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灰青中夹有褐、黑色绺斑。圆雕蝮的形象。蝮为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习性好水,多立于桥头。椭圆形眼眶内阴刻圆形眼睛,双角弯曲,张口利齿,双叉尾贴于一侧,呈匍匐前进状。蝮口衔小匜,上有孔,腹部圆空,贮水后流入匜中。背上有盖,上浮雕螭纹。通体碾琢卷毛,关节部位饰以云纹。器形厚重朴拙。
小玉勺
宋代
长6.6、勺径3×3.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器体光素,勺体椭圆形,勺柄弯曲,柄首弯折,成一小勾。此勺玉质优良,小巧可爱,非一般汤匙,可能为药勺。
三嘴玉灯
宋代
高12.4厘米
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玉质白色。三嘴似船,琢出油槽,并相互连通。上部有纽,琢成南瓜状。中间管钻一圆孔,既可平置,又能悬挂。三嘴分置灯芯,可同时点燃。设计合理,造型奇特,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特点。
海水云龙纹玉炉
宋代
高7.9、口径12.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铁锈沁及黑色。炉呈圆形,胎体厚,折沿撇口,腹大且深,底圈足,折沿。炉身两侧各雕有长方形龙首吞流耳。炉体外壁高浮雕海水云龙纹,以“工”字形纹为锦地,两面主题纹饰皆为龙纹,略有不同,但均回首,鼻上翘,发后飘,团身,三爪,以细网格纹为麟纹。龙两侧祥云缭绕,身下波涛起伏,动感十足。此炉造型似青铜器中之簋,有仿古之风,但纹饰图案又有宋代流行风尚,显示了设计者的工艺匠心。器内底刻有乾隆御制诗一首。
松石人物纹玉山子
宋代
长15.5、宽10.5、厚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浅黑色沁。全器镂雕,呈山形。正面雕琢一持杖老者,高额长髯,坐于山石之上。身旁仙鹤低首,脚下一龟沿溪水爬行。身后松林茂密,山石玲珑剔透。反面雕琢一童子与鹿正前行于山间,身后柞树茂盛。器底平磨并有穿孔,似为座纽,原可能为器物上的嵌件。
“玉版十三行”石刻版
宋代
长28.8、宽25.8、厚1.2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端石质,略有黑疵点。宣和年间,据晋王献之书曹植《洛神赋》小楷真迹摹刻。原迹书以麻笺,唐时已残缺,绍兴年间搜获9行字,宋末复得4行74字。自“嬉”字始至“飞”字止,共13行字。镌刻于绿色端石上,颂名曰“玉版十三行”。字迹冲和疏宕,笔触遒劲,古逸娟秀。此版自明万历年间发现后,几易其主。康熙年间贡入内府,咸丰十年圆明园遭掠灾之后,再次流入民间,辗转于安徽、上海等地。年入藏首都博物馆,是研究晋代书法的珍品。
荔枝形玉带饰
宋代
长3.6、宽2.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透雕。正面雕三颗荔枝及枝叶,背面有四组鼻穿孔,为带饰。《宋史·舆服志》载:“荔枝带本是内出,以赐将相。”出土文物中见有金质荔枝形带板。
连环花结纹玉饰
宋代
长6、宽5.3、厚0.6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棕色沁斑。椭圆扁平体,外缘为四个花瓣形环相连,中间是相互联结的花叶纹。
衔蜻蜓鸟形玉佩
宋代
长7.5、宽4.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透雕。绶带鸟回首,嘴衔蜻蜓,用细密的阴刻线表示颈部羽毛、翅和长尾,尾部的羽毛上出菱形脊,这是宋代常用的雕琢手法。唐宋时期,玉鸟的眼睛有的琢成小坑眼,有的用阴刻三角形表示,有的眼部没有琢工,此玉绶带鸟便是如此。
鸟衔花形玉佩
宋代
长6.8、宽3.8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透雕。长尾绶带鸟棲息于荷花丛中,作回首衔花的形象。荷花中心有一竖穿孔,可作穿佩。
鸟衔花形玉佩
宋代
高6、宽2.9、厚0.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鸟头部雕琢简练,嘴衔牡丹折叶,阴线刻两翅,绶带长尾。器形整体纤巧玲珑,刻工简朴。
衔花孔雀形玉佩
宋代
长6.6、宽4.3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通体透雕,两面纹饰相同。孔雀头顶高冠,曲颈回首,小圆坑眼,口衔花枝,双翼张开,翅上琢密集的细长阴线以象征羽毛,竖阴线中又以一道横亘的长阴线为界,翅边为锯齿状。尾舒展上翘,排列有五组水滴状羽翎,每个羽翎前端都有透孔。整体风格奔放飘逸。
双省纹玉饰
宋代
长6.8、宽8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润无瑕。扁片倭角形,采用浮雕和透雕技法琢磨三层纹饰。正面是双孔雀,上下交错依附在山石旁,雀高冠、尖喙、圈形眼,微展双翅,凤尾伸展,用单阴刻线琢羽毛、尾翎,上下有小孔,背面光素,但有琢磨遗痕及四组对穿孔,可缀系。
孔雀形玉簪头
宋代
长5.9、宽3.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扁平体,作孔雀口衔绣球欲飞行状,翘尾展翅,造型舒展优雅。孔雀为尖嘴、长颈、圆点眼,此种眼形为宋代鸟、兽类常见。尾部上下并列两个圆钻孔,应为嵌接金属簪(或钗)体之用。
孔雀衔花纹玉佩
宋代
长7.6、宽3.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铁褐色色沁。整体呈半圆形,片状,透雕一回首孔雀,小圆眼,口衔花枝,翅膀伸展,长长的尾羽后拖,呈排列的鳞片状。羽翅以阴刻线雕琢,平行排列。花枝疏朗,花大叶小,枝长而曲。此玉采用多层次的镂雕方法,颇有立体感,艺术水平较高。
南宋玉卣安徽休寧南宋工部侍郎朱晞顏夫婦合葬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安徽休寧南宋工部侍郎朱晞顏夫婦合葬墓出土有一件玉卣,玉色青白,局部有黃色沁和白斑。扁圓體,平沿,直口,粗頸,矮圈足,足微外撇。頸部左右兩側琢耳,飾獸首,中鑽孔為口。前後側出扉棱,兩邊飾相對的龍紋。腹部左右兩側鏤雕臥伏回首狀小螭龍。前後雕刻獸面紋。通體拋光細緻。
浙江新昌南宋乾道五年(年)季氏墓出土一件鏤雕玉帔墜,滴珠形,底端為一個心字,上方一對鴛鴦於荷塘間同向而遊,前只回首,兩兩相望。荷塘間開滿慈姑葉、蓮蓬,一朵婀娜的蓮花於頂端盛放,花瓣間的空隙可用於穿系。整幅圖案設計精巧,為滿池嬌的紋樣,雕刻細膩,形象生動。同樣的造型紋飾的玉帔墜還曾出土於浙江金華浙師大新攀岩場工地。
南宋透雕玉帔墜浙江新昌南宋乾道五年(年)季氏墓出土新昌博物館藏
文酒之事以玉助興
宋人飲酒多使銀器,酒樓常以成套的銀酒具招待客人。而以似透非透的玉杯來斟飲美酒自是風味更佳。考古出土物有安徽休寧朱晞顏夫婦墓出土的青玉杯,貴州遵義楊價夫婦墓出土的花口玉耳杯,而最為匠心別致的當屬浙江衢州南宋鹹淳十年(年)史繩祖墓出土的白玉荷葉杯。
南宋白玉荷葉杯浙江衢州南宋鹹淳十年(年)史繩祖墓出土衢州博物館藏
整體構造為荷花枝梗及慈姑花葉托著的一片較大的橢圓形荷葉,形成容器的主體;荷枝捲曲成環形器柄,托住上方一片卷邊的小荷葉而成為鋬。荷香送酒,取式於荷葉荷花制的象生杯盞,自可在筵席間佐清歡、助燕喜。象生花式杯在南宋金銀酒盞中頗為常見,在玉器中為首例。
南宋白玉荷葉杯浙江衢州南宋鹹淳十年(年)史繩祖墓出土衢州博物館藏
宋圆雕玉鸿雁
宋螭龙耳十角形玉杯
跃马安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