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金华市委“稳企赋能双月攻坚”部署要求,助力“双胜利”“两战赢”,民盟金华市委会联合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金华日报社组织开展“美美同心·民盟作家带你游金华”活动。民盟作家用手中的镜头和文字为家乡云代言,展现金华文化旅游特色,促进文旅市场的复苏。
今天,我们推出“美美同心·民盟作家带你游金华”——陈巧莉带你走近金华“好传承”之雕刻时光。
陈巧莉简介民盟盟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第三批“新荷计划”人才、金华市作协主席团成员、金华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武义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武义县十大杰出青年。作品刊载于《文艺报》《文汇读书周报》《博览群书》《散文选刊》《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国内70多家知名报刊,并入选几十种经典选本,出版《姐弟坡》《种星星的孩子》《汗水的光芒》等十多部书籍。
“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这就是拥有浓厚艺术文化底蕴的城市金华。
在这里,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怀抱着古朴而甜蜜的愿望,历经岁月的洗礼,以振兴传统工艺让其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为己任,坚定不移地做好传承与创新,在金华八婺大地培育和弘扬精益的“工匠精神”。
在这里,无论是飘香的金华火腿或义乌红糖,还是大放光彩的磐安炼火或东阳木雕,亦或是让人爱之心切的婺州窑、武义寿仙谷的灵芝中药等等,无不承载着历史,延续着文化的血脉。
以石为材,美美攻玉万山堂张烈锋地点:金华古子城
技艺:石雕
传承人物:张烈锋(工艺美术师、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师)
我走进古子城的时候,五月刚骑着流水的白马而走。六月的雨水披散着滑下屋檐,在石阶上游动,发出悦人的声响。角落里,苔藓连着地衣,正油滋滋地生长。许许多多的绿,跟着藤蔓爬上窗台和墙头。仔细些,再仔细些,我们都在青砖黑瓦里听到了时光的打磨声。那么厚重,那么好听。
石雕馆——万山堂,就在这里。
走进这条历史悠久古色古香的民间工艺作坊街,很快就能找到万山堂。这里陈列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四大国石,以及金华的黄蜡石。
在这里,我见到了花开富贵的牡丹,它们或含苞,或盛放,花叶辉印,栩栩如生,仿佛一不小心,那些红就会从中喷洒出来。在这里,有祥云万朵,瑞龙千条;有形态逼真、纹理生动的大象;有前路漫漫,一脸安祥的达摩;有笑容满面,与鹅相偎的“羲之”。在这里,苍松蟠郁,山石嶙峋,老屋简朴,或叙天伦,或扬诗意,任谁走进这里,都能感受到从石头里透出来的那份宁静、自然和安逸。
堂内的布置在街区内也独树一帜。在这里,除了欣赏美石,我还看到了“自然与石”的结合。是的,在这里,无论是风干的佛手、知了、树根,与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一起,都能勾勒出亦真亦幻的自然之美。
张烈锋,就是万山堂的堂主,他总是笑着迎接每一位慕名而来的客人。16岁便只身踏上学艺之路的他,是地地道道的金华人。近四十年的技艺锤炼,一万多个在周而复始的工作中积累经验的日日夜夜,张烈锋用一颗赤诚而执着的匠人之心,将石雕打磨到极致。
“与任何一块原石的初次见面,它都会告诉你它最美的样子,我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原石将它的美重现于世。”张烈锋说。
每一块坚硬的石头在匠人的眼里都是有生命的。通过自己的手,与石头对话,让其展现最美的身姿,所谓传承与匠心,就是不惧枯燥与漫长,为接近极致,倾注一生。
这个雨后的傍晚,在古子城的万山堂,我听到了一块块有着精美生命的石头的浅吟低唱,有那么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那宽厚无比的匠人的胸膛。
“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土石竹木金银铜铁锡皆有匠……多鬻技于他乡。”这就是有着五金传奇的永康。
“家有千秧八百,不如手艺盘身”。著名的五金之乡,历代以来,五金工匠众多,他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这里,有打铜名匠建造的铜雕馆,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锡雕馆,还有一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隐在村庄巷尾的纯手工作坊。
百炼千锤,气质高古掌声工坊程志芳地点:永康塘里
技艺:银雕
传承人物:程志芳(国家级技能大师、首届十大“永康匠人”)。
清晨的云雾已散,太阳晃悠悠地爬上了远处的山脊。“深柳荫中锁画楼,一堤春晓似杭州。水光近衬山乡景,黛色遥连草木稠。”古樟、街角、绿树、池塘,一砖一瓦,一木一栏,最是塘里好风光。这个清晨,我在这个有着多年历史的村庄里,踩着老青石板铺就的巷道,听到了“叮叮当当——”的声响。
寻着声,沿着石阶而上,院门是敞开的,风里揣着花草的香气。“掌声工坊”就在这里。
世间的女子,对银,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我亦如此。当一把把银制的壶静静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时,我舍不得多眨一下眼睛。“煮水以银壶为贵,泡茶以银壶为尊”。银壶煮水,且雅,且洁,水质柔丝如滑,甘甜温润,一把银壶,就是茶席上的亮点。
你看啊,“八方八仙壶”方中见柔,端庄严密;“百子戏春壶”笔法细腻,栩栩如生;以银为纸、刀作笔的“溪山·银壶”更是线条空灵,气质高古,古时文人骚客们对山水、自然与万物的隐逸情怀仿佛呼之欲出。
在这里,每一把壶都仿佛能精致到人的血脉里,让你不由得想要寻访它们的主人。
眼前这个正在作坊里忙碌着的人,就是“掌声工坊”的主人制壶名匠程志芳。
与铜铁锡等材质不同,银器质地柔软,也更贵重,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大的区别。在不断的钻研中,生长在传统工匠世家的程志芳独创了“一片造”的制壶方法,从将一块银锭慢慢敲打延展成一块银板,再打出有造型的壶,不用熔接、灌模,淬炼-捶打-錾刻-打磨-抛光,一气呵成。
匠心千锤守古法,妙手百炼磨新器。
“从银锭到成型,一把壶至少需要40万次以上的敲打,每一次敲打都需要百分百的专注与投入。”程志芳说。
是啊,将纯洁的银手工敲打成型须经数十道工序,涉数百种工具,历经数万次精敲细打,而聚光灯下已成为名匠的程志芳坚守着一片匠心,和永康许许多多的匠人一样,在繁杂的制壶工序中怡然自得,乐此不疲。
变的是荣誉,不变的是制壶的勇气和初心。作坊里的敲打声从未停歇,我知道,岁月流长,还会有很多人慕名来此,但经年累月,陪伴着工匠的只有自己寂寞而又坚韧的背影。所谓传承与匠心,就是开悟明智,修身磨性,不负时光,终其一生的努力。
“叮叮当当——”待我走出塘里时,只觉得岁月绵长,全身清爽。
“画舫游船江上漂,知了声声叶下叫。水乡兰溪景色好!”
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素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和“小上海”之美誉的兰溪迄今已有余年的历史。自古商贸繁荣,物埠民丰,名人众多。溪以兰名,县以溪名,故名兰溪。
以柴为珠,变废为宝郑世有根雕艺术馆郑世有地点:兰溪
技艺:根雕
传承人物:郑世有(中国高级根艺美术师、一级根雕家)
六月的太阳捧着火苗儿,仿佛无处不在。车子进入兰溪市梅江镇时,我的心才自然平静了下来。早就听闻在梅江镇柳塘边,有一位根雕大师,山野的残根断枝只要到他手里,那可都是难得的宝贝。带着这份好奇,我来到了梅江镇柳塘边村的郑世有根雕艺术馆。
说馆,其实也是郑世有的自家宅院。里面的根雕作品,或形神文质,或气势磅礴,或意境深远,或逍遥洒脱,或自然灵动,或沧桑斑驳……在稀奇古怪、庸雅典俗间,无不让人感叹其中的奇巧与朴拙。
自然之美乃根艺之本性。取材观察,定其基调,读其形纹,选其面向,巧用其美,根艺之作劳心劳力又耗时,便始于觅材,而终于命名。根之雕物,出之智慧,以柴为珠,变废为宝的“柴珠人”郑世友,就是那个化腐朽为神奇的勇于开拓,有独到艺术见解的勤奋智慧之人。
闯广东,驻东阳,边画图,边学艺,他一路与能者为师,在传承中巧于创新。他创作的“棱块雕”即凿又劈,沧桑悲壮、刚劲有力,刀痕之下,恰到好处地映衬了根材那自然苍老、斑驳结疤的存在,其中美感,直抵人心;着重“雕还原于自然”的“意象雕”,雕似未雕,雕似自然,又更胜自然,带着夸张的气韵,更叫人惊叹;“剥琢雕”则虚实相生,疏密有致,有着历经风霜的沧桑陈旧之感,让人震撼。
“艺术的使命从来包含着‘助人伦,成教化’和愉人慰己的功能,让人感知自然的魅力。”郑世友说。
每一件作品都有它自己的前世和今生。根木未死,只因人的愿望是永生。雕其物,琢其心,天之飞鸟,地之走兽,水之游鱼,大千万象,皆可显于根形。书香好逑,民风所及,草堂雅致,所谓传承与匠心,就是在一次次找寻、尝试与创作间,有挥洒不尽的汗水、智慧、苦恼、孤寂与欢愉。
是的,再小的手艺都值得被尊重,再丑的树根也可以被利用。这个午后,我在兰溪梅江镇郑世有的根雕馆,触摸到了那些伴着木香悄悄远去的时光。
心细如发,怀着敬意,无论是石雕、银雕、根雕,在匠人们的手中,每一刀都是舍得之道。他们从来都不拘泥于表面形式,而是执着于心灵间的烛照。
你在哪里,世界的中心就在哪里,传承仍在继续,让时尚元素介入古老传统,既是创新也是拯救。时光流转,延习的古法手艺更古不变,变的是对发展的理念和时尚的创新。在金华,一代又一代传承人,还将为我们呈现更多更好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光芒。
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