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规范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85379.html
瓷器是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对于瓷器的了解又都知道多少哪?瓷器作为我国传统技艺中重要的一个种类,早已闻名世界。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对于瓷器的了解仅限于瓷器的用途,对于其所承载的文化了解却知之甚少,对于其的种类也多模糊不清。瓷器从创烧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不断的发展中也被细分为很多的种类,据我所知瓷器中的青花瓷可以说是大部分人了解最多的一种,下面就来聊聊青花瓷的一些问题。
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
青花瓷从唐代就初现端倪,不知何因在宋代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反而没落,据今日研究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直接的关系。后经过元代的发展,到明代青花瓷的烧制可谓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直至今日仍然烧造。历史上青花瓷的烧造,不管是规模还是数量都是毫无争议的第一,在今天的收藏界,青花瓷也是市场中的宠儿。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讲,清代的青花瓷也是非常之精致的,也是大放异彩的。并不否认清代有部分青花瓷确实特点鲜明,让人爱不释手,如康熙时期的青花瓷或浓或淡,墨分五色,鉴赏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就像是鉴赏一副精美的水墨画一样;但是有一点也是不可否认的,清代的青花瓷整体并没有在明代的基础上有大的创新,尤其是在创烧出粉彩以及珐琅彩之后。所以说明代青花是青花瓷的巅峰时刻。
青花灵芝纹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有太多的文化传承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就上面所述,应该都是很多人所不了解的。平日因工作原因会接触到许多收藏界的朋友,有新又老,有资深的,有新入门的...同时也会被问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有的问题也是啼笑皆非,在这就不过多讲,篇幅有限,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明青花的情况,为大家简单梳理明青花各时期的一个特征,以望能给那些朋友一些帮助。在我看来,明青花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明早期——洪武青花瓷
洪武为明代开国时期,百废俱兴。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多盘、碗、玉壶春瓶、梅瓶等一些器型。所使用的青料多是国产料,少进口料,青花发色淡蓝切有的还泛灰,有晕散现象。青花的纹饰题材多变化不大,修饰手法也多是元代的多层装饰,有很明显的元代遗风,但纹饰的许多细节以有变化。这时期的器物底足多是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是极少的。
洪武青花竹石灵芝纹盘
二、永乐、宣德青花瓷
经过发展,到这一阶段的青花瓷就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永宣时期的青花瓷不单是盘、碗、杯、壶、罐这些器型,还因当时与别的民族交流融合出现僧帽壶、花浇等一些器型。所用青料也是以苏麻离青料为主,有晕散且多见“铁锈斑痕”。这时期的胎质也更加的细密,釉质也更加的莹润。两朝器物虽然相似度极高,但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的器物胎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相比之下,宣德的青花瓷数量更大、种类更多、影响更广。
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钵
三、正统、景泰、天顺青花瓷
这三朝的社会环境是极度不好的,这时天灾横行、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经济衰退严重。从正统就多次下令“禁造官窑瓷器”,所以这一时期瓷器数量很少,也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这时期的青花瓷器型主要还是之前的几大类,所用的青料还是有部分苏麻离青,但青花的发色有浓有淡,浓艳的与宣德时期相似;淡雅的与成化时期较接近。这时期的青花瓷胎体是较为厚重的,底足修的也不细腻,还有粘砂现象出现,釉面也多泛灰色。这三朝的主要区别是在器型上的一些细小区别以及款识上,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天顺青花荷莲大碗
四、成化、弘治、正德青花瓷
这三朝处于明代中期,其成化年也是青花瓷烧造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成化时期麻仓土用绝,苏青料用尽。这一阶段成化早期还有少量苏青料,之后直到正德前期所用青料主要为平等青,正德后期开始用回青料。
成化多是淡描青花,发色多为淡雅,不是很浓艳,纹饰布局则是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在纹饰画法上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如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等等。胎质上细腻洁白,釉色微微发青且极为细润伴有玉质感,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还有一些图记款。
成化青花山石花卉纹盖罐
弘治时期青花瓷的发色淡雅,纹饰风格上和成化大致上相同,有甚比成化更显柔和纤巧;后期则与正德相似,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上则为四字或六字楷书款。正德时青花瓷早期发色灰蓝,晚期改用回青厚出现晕散现象,在器型、胎釉上多和弘治时期相似,纹饰绘画就显得略微粗糙。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正德青花人物套盒
五、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
这三朝以属于明晚期,其中嘉靖一朝历时最长,嘉靖青花使用回青料,但此朝发色不尽相同。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在纹饰上除了传统纹饰主题之外,带有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多,像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款识中和前朝区别在于“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还有堂名款。隆庆时间较短,所以器物较少,青料用回青料,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没有嘉靖器般紫得厉害)。这时的大件器物较少,以小件为主,胎釉较细腻,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还有一些吉语款,颂语款。
嘉靖青花云龙纹“寿”字盖罐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还有很多寄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万历青花云龙双耳炉
六、天启、崇祯青花瓷
这阶段是明代末期,政局动荡不堪,百业萧条,民不聊生,制瓷业更是冷清。天启十九年就无无下令造官窑器,这时青花瓷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纹饰还以前朝为主,但道教内容减少,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画意粗率;带款器物较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少“天启年制”款,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见寄托款,这时寄托款中有天顺款,天启是唯一有天顺寄托款的时代。
天启青花罗汉图炉
崇祯一朝的青花瓷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有的稳定,有的不稳定切多晕散,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
崇祯青花人物纹缸
总体来说,明青花工艺比较完善,已经具备规模生产的能力,无论是景德镇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创作了很多精巧的传世佳作,现有很多精品存世。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一向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模范,为后世所追仿。特别是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
如果你有古玩珍品想參加拍賣可與福羲國際拍賣公司徵集人員聯絡,洽談市場趨勢與委託事宜。
電話/TEL:+
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