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确认开平有8个项目正式入选江门市级

治疗女性白癜风疾病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20/5390021.html

近日,江门市人民政府公布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开平市8个项目榜上有名,成功入选为江门市级非遗项目!它们分别是开平民间杂技、塘口家糍制作技艺、马冈竹器、金漆彩石镶嵌制作技艺、开平疍家菜制作技艺、开平市疍家双晒鲮鱼干制作技艺、护龙村舞火龙传统活动、楼冈网墟。

截至年2月,开平市共有非遗项目3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江门市级项目15项,开平县级项目13项。

现在,通过图文+视频

一起来了解新入选的这八个项目吧~

开平民间杂技开平民间杂技发源于开平市赤坎镇,是在开平流传了多年的传统民间杂技项目。“开平杂技六虎”,大多数以家族传承、收徒等方式,将开平民间杂技进一步传承延续。开平民间杂技,注重以气功为基础,大多数都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绝招”。有口顶技、排球跳舞、六合棍、火流星、水流星、空中飞碗、玻璃樽跳舞、空中打蛋、钢剑刺喉、睡玻璃床胸口碎大石、缩骨术、飞砣等十多个项目。这些,都是以硬气功为基础的“真功夫”。开平民间杂技的表演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表演。同时,开平民间杂技表演运用的碗、盘、绳、棍、帽、鸡蛋等道具,都是群众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近年来,梁国峰创办了开平市赤坎镇国峰民间技艺馆,广收门徒,传授民间杂技、武术等,以图将开平民间杂技更好地发扬光大。但是,开平民间杂技难学、难练、难精,需要十多年艰辛练习才能学成。现今,民间杂技项目,在江门五邑地区,乃至广东省内都已少有。因此,开平民间杂技尤显珍贵,亟待得到保护和传承。塘口家糍制作技艺在广东开平,当地的村民在逢年过节时,都会做些具有当地特色的糍点,或供食用,或作祭祀用的祭品,结合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了开平侨乡的民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底蕴。而塘口家糍不单是一道美食,更是开平华侨文化和历史源流的象征。塘口家糍,是结合开平当地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而做成的糍点,也成为了开平人家家户户逢年过节或者喜庆时都制作的特色美点。塘口家糍的主要作品有粽糍、钵仔糕(碗头仔糍)、出糍、艾糍。塘口家糍作为家乡的糍点,让海内外华侨品尝到家乡的味道,使之成为沟通乡情的纽带。马冈竹器开平市马冈镇荣塘村是声名遐迩的“竹器村”。多年前,由于此地盛产竹子,先民们就地取材开始从事竹器编织。新中国成立后,荣塘村的竹器编织业日趋兴旺,产品远销江门、新会、中山、顺德等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江门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在马冈墟设立竹制品收购站,大量收购竹器产品出口到美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使马冈竹器声名远播。马冈竹器编织生产的品种繁多,工艺精致,工序复杂,可分为选竹、开竹、开片、开篾、浸水、晒干、编织、上色等,而每个工序又视制作的器具大小、精粗而定出开篾的大小、厚度。马冈竹器具有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特征:实用、艺术、审美、环保等,是马冈人民一个时期生活习俗的反映。金漆彩石镶嵌制作技艺金漆镶嵌是中国传统漆器的重要门类,已有七千年历史。“金漆”与“镶嵌”工艺的结合称之为“金漆镶嵌”。金漆镶嵌按照门类可以细分为很多种,而彩石镶嵌属于其中的一种。据《北京志?工业卷》记载,金漆镶嵌之彩石镶嵌是一种采用石雕、浮雕与花板雕刻相结合的技法。彩石镶嵌制作技艺,始于明朝,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是源自宫廷的一种特种工艺。旧时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金漆彩石镶嵌传统制作技艺是根据题材内容和色彩要求,配石成图,精制而成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内容扩展到神话故事、民俗风情和现代生活。彩嵌用料除叶腊石外,还采用鸡血石、珊瑚、玛瑙、珍珠和黄金等。年,有彩石镶嵌雕刻产品销往南洋,作品还参加日本东京的国际展览。开平李兆灿、余小婵夫妇制作出的彩石镶嵌雕刻产品,造型丰富,风格独特。他们主要是以大理石、玉石、螺钿、贝壳等各种彩石为主,雕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内容从神话故事、民俗风情到现代生活。有福禄寿、八仙、四大美人、五虎将、天兵天将等。开平疍家菜制作技艺开平疍家人在长期海上漂泊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带有浓郁特色的饮食,是疍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开平的潭江和苍江水产丰富,盛产“四大家鱼”、河虾、蚬、罗非鱼、水面鱼等,给予了开平疍家人各式各样的河鲜食材,而他们也用自己的智慧将这母亲河的馈赠烹调成最独特的美味,这就是开平疍家菜。疍家讲究的是食材的天然和新鲜,原汁原味,烹饪时,不需要孜然、辣椒、味精等佐料,只要盐、花生油和酱油,即使是贝类也只加点蒜茸即可,熟后以后撒些葱花,既提味又好看,既有香气,又保持了海鲜的鲜味和口感。开平疍家菜的制作与流传已有数百年历史,发展至今,菜式众多,最有代表性的,有鲤鱼炖糯米、藤鳝骨大虾煮酒、炒鳝片、鲮鱼丸煮萝卜、香煎双拼(煎鲮鱼饼和水面鱼)、白鳝焖黄豆、鲶鱼煮芋仔、白灼河虾、清蒸蚬肉、酿鲮鱼、蚬肉粥共“十菜一粥”,极具传承价值。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广东省政府“疍家上岸”政策的实施,疍家人逐渐被安排上岸居住,疍家人也逐步减少。在过去,这种疍家菜,仅仅在疍家人的渔船上烹饪,疍家菜的制作技艺,也只流传给疍家族人,陆地上的人们很难吃到这样的美食。为了在岸上谋生,智慧勤劳的疍家人尝试着在岸上开酒楼和大排档,疍家宴制作技艺也开始流传到岸上,疍家美食也逐步被更多的开平市民群众所周知和喜爱。开平疍家双晒鲮鱼干制作技艺每当深冬腊月,北风劲吹时,在开平的潭江和苍江岸边都有一道别样的风景——疍家人们把打捞上来的鲮鱼,在船头,或在临水岸边,一排排地挂晒风干,做成鲮鱼干。这种经过“双晒双制”而成的鲮鱼干,成为开平疍家传统美味,成为开平一个地方特产,流传了数百年。双晒鲮鱼干,选料严格,一般都是选用刚刚捕获的,体型较大的鲮鱼。开平疍家双晒鲮鱼干与其他的鱼干不同,制法独特,需要经过“双晒双制”,共八道工序。首先经过杀鱼、腌味、清洗、第一次风干;然后再次清洗、浸酱、第二次风干。开平疍家人晒制鲮鱼干,都是在船头,或者是在临水的岸边,太阳光足,江风大,特别容易干。经过“双晒双制”的鲮鱼干,鱼干身上油脂尽去,盐份饱满,鱼干肉质更干爽紧密,味道鲜美独特。鲮鱼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钙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晒制出的鲮鱼干别具风味。开平疍家双晒鲮鱼干有多种吃法,例如可以烹制出“疍家双晒鲮鱼干蒸腊味”、“疍家双晒鲮鱼干炒苦瓜”、“豆豉蒸疍家双晒鲮鱼干五花肉”等独特菜式,鱼香浓郁,美味无比,无论是搭配干饭还是稀饭,都是开胃下饭的首选,深受食客欢迎。同时,也满足了成日在江中颠簸劳累的疍家人对生活美食的朴素追求。护龙村舞火龙传统活动洪武十六年(公元年),先祖晚景邓公到护龙开基,至今已有年历史。根据来自中原地区舞火龙能驱邪、避灾、祈祷幸福的传说,护龙邓氏族人为了保护好这个以“龙”为名的美丽村落,传承了一种名为“舞火龙”习俗,成立“舞火龙”协会,至今已流传了数百年。开平赤坎镇护龙村,每年到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各自然村村民用稻草、榕树枝等捆扎成草龙,待到月亮从东边升起,插上点燃的香,一条条“火龙”就在喧天的锣鼓声中飞舞,一场令人心弦激荡的“舞火龙”盛会就开始了。护龙村火龙连续舞两晚,除中秋节当晚,八月十六会再舞一晚,舞完之后,就要在村里的池塘边烧掉,表示“真龙”已完成在阳间的任务,可回龙宫了。龙将恩泽人间,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仪式结束后,村里便大摆宴席,村中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共享美食。舞火龙作为中秋节一项群众性娱乐活动,不仅增加了节日的气氛,还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充实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舞火龙作为一项全民参与的集体活动,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村内的团结,还强化了人们的宗族意识,增强了宗族凝聚力,也为传承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楼冈网墟楼冈网墟,是广东省目前最大的网墟,自明朝末年起,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一日,在开平市长沙楼冈墟举办网市交易,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县志记载:“是日,凡顺德、新会、新兴、恩平、台山各县渔民将所织之网具,先期运至待售,邻县购网具者亦结队前来,初十夜客商露宿,拥挤达旦,他市所未有。”网墟的来由,是源自开平的船民响应反清复明的起义。明末清初,开平的船民黄三、温观彩等响应南海黄箫养起义,通过楼冈网墟的网市活动,以传说中的“神仙网”为号召,联系组织各地船民和起义军,虽最后起义失败,但网墟活动却保存了下来,一直延续至今。“神仙网”是一个神话故事,传说每年楼冈网墟上,一定会有一位仙人拿着一张渔网出售,谁买到这张网,打渔便获丰收。因此吸引邻县甚至外省的人都远道而来趁楼冈网墟,希望有幸买到这张“神仙网”。开平长沙楼冈墟,一个村级的农村小墟,一条米左右的街道,平时卖的都是日常用品,但一到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一日,便成为一个网墟,街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渔具:网、罟、缯、虾笼、鳝笼等。客商人头涌涌,热闹非凡。据老人介绍,楼冈网墟在几十年前更为壮观,网市连绵0多米。楼冈网墟属于民间自发性的传统集市,只是代代相传。

来源:开平市文化馆、开平市文化志愿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anmaofengg.com/bhzp/95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