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白灵苏孜阿甫片价格大概是多少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去年夏天《苗族银饰》刚在国际民俗入选时就答应朋友要分享这些图的,一只拖到现在,抱歉!
因工作原因,自年开始每年至少三至五次到湘西拍摄,我喜欢那里,也对那里的所有都感兴趣,特别是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慢慢的这些兴趣点也就成了我镜头下的一个个小故事。
对湘西银饰文化了解大概是从年开始。那是我第一次到德榜村,这里是苗族聚居地,也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这里多数人家世代以打银为生。但是异质文化的不断介入与渗透以及自身文化传承体系的割裂与断层,让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年底到年中我曾三次集中时间拍摄湘西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最终编辑完成纪录片一部/图片摄影作品一组。其中摄影作品《苗族银饰》获得第十届国际民俗人类贡献奖人物服饰类纪录奖,纪录片《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文化影像志》获得第十八届湖南省艺术摄影展多媒体类金奖。
现将图片及视频一起分享给大家:
多媒体类金像奖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文化影像志》王彬作品
《穿在身上的图腾》
农历“三月三”苗族“马兰节”上穿戴银饰的姑娘,作为苗民日常佩戴的必备物品,银饰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年4月9日拍摄于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
苗族曾经以服装的色彩来区分支系,如红苗、青苗、白苗、黑苗、花苗等。走过湘西的村寨,见到的多是蓝、黑两色,但是这里的苗族人曾经被称作红苗。年4月9日拍摄于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
苗族人漂泊不定,也就养成了以银为饰,保值财产,将所有的财物随身而戴的习惯
穿戴银饰的老人,脖子上的银项圈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年1月5日拍摄于花垣县大龙乡桃子寨村。
制作精良的银饰即使穿戴百年也不会变形开裂,成为苗族人最重要的传家宝。
苗族谚语里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对苗族人而言,银饰更像是一种溶为血液的生活方式,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婚嫁等重要时刻,苗族女性都要把全套银饰盛装佩戴起来,以便与手绣苗族服饰相配衬。而且银饰以多为美,以大为美,以重为美。年4月8日拍摄于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
龙氏一家世代以打银为生,他们的收益几乎取决于本地集市的销售量,龙氏家族凭借精湛的银饰锻造技艺,已经有三人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4月6日,拍摄于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
龙吉堂,德榜村银匠世家第三代传人,12岁开始跟随祖父学习锻银,足迹踏遍湘、黔、渝等地区,70年的锻银历程练就了龙老爷子精湛的技艺,加之醇厚善良的性格,早已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制银名师。年4月6日,拍摄于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
这是湘西地区最典型的银饰手工作坊,改革开放后,其开发前景较好。但是,银饰锻打技艺一般是在家庭内部承传,无法择优而授,原有艺人多已年老,真正能继承银饰锻造这一精湛工艺的并不多,所以这门特色技艺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年7月21日拍摄于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
坩埚是熔银的器具,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风箱炉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银料全部溶化成液体后,把它倒在卡条状的钢槽内待其凝固。
熔好的银条要趁热锻打,先将凝固的热银锤打紧实,再捶打成四方形长条,最后将银条捶打成直径3毫米的圆柱状细条。
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以银元、银锭为主,因此各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通的银币为准。
龙老爷子的项圈錾花技艺精湛,不打底稿、不画图、直接錾刻,锤、錾与手部力道的精准配合,錾刻出这湘西地区独一无二的精美图案。年4月4日,拍摄于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
龙家锻制的项圈图案由五朵花组成,中间的为母花,四周依次为桃花、牛角花、树枝花、称勾花,五花相连有五谷丰登之意。年4月5日,拍摄于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
苗族银饰造型艺术,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苗族先民们,将大多数的本民族图腾信仰及民族历史,都记载在了苗族银饰和服饰上。
苗族人信仰蝴蝶妈妈诞生人类,所以苗族银饰中蝴蝶的造型与苗族的创世说有直接关系。除此之外,其他的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则可灵活搭配,给匠心独具的银匠们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年4月4日拍摄于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
这套拉丝工具是龙吉堂的祖父传下来的,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年4月4日,拍摄于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
拉丝就是将银块打制成银丝,是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中最为复杂、精细和独特的工艺,拉丝需要借助一张分布着不同大小眼孔的拉丝板,将银丝依次穿过大小不同的眼孔,反复抽拉,眼孔的挤压让极富韧性的银丝逐渐变细,千百年来苗族银匠们就是以如此质朴的方式,拉出一根根细若毛发的银丝。
搓丝,将拉好的细银丝放置在一起,用木质滚条将银丝线搓在一起。这种工艺让搓好的银丝具有独特的纹路和韧性。
掐丝,将搓好的银丝掐出不同的图案,嵌进事先做好的银丝框内。这个过程相当精细。银匠不需模具,全凭心中想象,一气呵成。
在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中,精美的银饰多是由大小不同的配件组成,所以将各个部件有效的焊接在一起,成为苗族银饰锻制中一道重要的工序。
镶嵌加固,将事先手工打磨好的银珠摆放在需要镶嵌的位置,然后用焊枪整体加温。该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温度高则熔断银丝,温度低则镶嵌不牢固。
现代银匠们多使用的是现代化焊枪,而对于龙老爷子来说,焊接最好的方式还是祖辈留下来的老手艺,一有闲暇,他便指导弟子们练习传统的吹火焊接,用一根特制的铜管吹风,通过气息控制火温的高低,纯熟的吹火焊接牢固且无明显焊点,浑然天成。年4月6日,拍摄于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
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崇、防阴气戕害,本族男儿银饰的佩戴也非常讲究,龙老爷子还是坚持最传统的方式,在熔炉前焚香纸、撒米酒,根据生辰八字来测算男儿银饰应该佩戴的位置。年4月8日,拍摄于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
孙子儿时戴的老虎帽成了龙老爷子的珍藏,时常拿出来端详,上面的“八仙”都是老银料用最传统的制作工艺制作的。年4月8日,拍摄于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
禾库镇集市上的洗银小摊,苗银产品经戴过后,长期放置不戴,手镯表面金属会产生氧化变色,他们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洗涤,银匠们最后将整件饰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先用高温煮沸,去除污渍,然后用清水将银饰品表面洗涤干净。
凤凰县禾库镇的集市上,在这里有着最传统的银饰交易市场。每逢农历一、六赶场的日子,各个村寨的银匠们,甚至是外地商贩也纷纷聚集到这里。由于家庭银饰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外来银饰产品的冲击,本地银匠们的销售量也在不断的减少。年4月7日拍摄于凤凰县禾库镇。
晚饭前,忙碌了一整天的龙老爷子,总习惯坐在门口抽一口老烟卷。由于湘西旅游业的持续高涨和现代化机械工艺对传统工艺的不断冲击,这里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年4月8日,拍摄于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
苗族传统的“长桌宴”,随着湘西旅游业的持续高涨,也给传统手工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苗族姑娘们身着苗银盛妆,招待外来的客人,在对外交往中,苗族人民把银饰作为礼品赠送友人,和藏族的哈达、汉族的珠宝一样珍贵。年4月9日拍摄于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
在龙氏一家的堂屋里,叮当声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力量。建平也带着父亲的期待拿起锤錾,像大多数老银匠一样,凭藉一份热爱,一份信仰,一份责任,一生坚守,只为创造出更为璀璨的银饰文化,传承这百年风雨飘摇的银匠世家....
龙老爷子一边簪花一边哄身边的重孙,眼前的重孙应该是苗银世家第六代传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