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www.yushiels.com/
第一期、第二期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回顾
12月8日晚,为期两年的-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在终评音乐会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指挥家张艺已是第三次执棒青年作曲家终评音乐会。昨晚,在他的带领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又一次为观众完美呈现了六部优秀的入围作品。
六位年轻的作曲家分别将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诗词、中国故事人物形象等元素等相结合,以音乐语言描绘出大千世界的缤纷景象,书写出深刻人生哲理与内涵。演出过后,张艺十分激动:
或许百年后,你们的作品就成为了中国的经典,代表中国走上世界的舞台。世界的音乐舞台上不仅有斯特拉文斯基,还会有你们。张艺和此次最终入选青年作曲家计划终评音乐会的六位青年作曲家
在乐团加演拉威尔的经典之作《圆舞曲》之后,10位中外资深音乐家评委共同评选出了本期计划的“三强”作品:
就读于中央音乐学校的商沛雷凭作品《八仙》不仅摘获本期一等奖,同时也获得由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乐手评选的“最受乐手喜爱作品奖”;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张志亮的《云佩》获得二等奖;
就读于西蒙菲沙大学杨筱琳的《漫漫山谷间》获得三等奖。
国家大剧院将与每位优胜者分别签署管弦乐作品委约创作协议,在协议框架下向三名优胜者分别支付5万元作为委托创作稿酬,并就委托创作作品之版权等相关事务进行约定。国家大剧院将于委托创作作品完成之后,适时安排专业乐团对新作进行首演。
获得“最受乐手喜爱作品奖”的作品,将在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年乐季中再度演出。
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走上舞台为获得一等奖的作曲家颁奖,他表示:
今天能够在这里展现作品与才华,甚至获得评委认可赢得大奖的年轻人,你们都具备成为优秀作曲家的潜质和初步的能力。想要实现梦想,应把今天获得的荣誉作为提高自己的自信与动力,要耐得住清冷与寂寞,以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来证明自己。
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陈佐湟和瑞典室内管弦乐团艺术总监祖比奇分别为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作曲家颁奖:
青年作曲家计划首席评委陈其钢则感慨万千:
每个作曲家都经历过一个在音乐道路上磨练、成长的艰难过程,这些年轻的作曲家们能有这样一份坚持实属不易,而只有中国的国家大剧院有这样的眼光与魄力,坚持做这样一份‘艺术公益事业’。在国家大剧院的帮助下,相信中国的青年作曲家一定会走得更高、更远。无论名次如何,这个夜晚站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舞台上的六位年轻的作曲家,都是成功者。
六部终评作品介绍(以下作品顺序为-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最终排名)
1商沛雷《八仙》八仙是汉族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道教神仙。他们分别是吕洞宾、汉钟离、铁拐李、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以及曹国舅。八仙均为凡人得道,个性十分鲜明。本曲逐一描写了八位神仙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共分五个乐章:
I吕洞宾: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曾于唐宝历元年中进士,后隐居终南山。八仙中代表文人形象。第一乐章主要体现中国古代文人高雅闲适、淡泊宁静的气质。
II张果老蓝采和:张果老在八仙中代表老人的形象。他出入常倒骑一匹白驴。能使仙术“气绝身死”,似“老顽童”一般。蓝采和在八仙中代表年轻人、流浪艺人形象。常手持拍板,乘醉而歌,似狂非狂,机捷谐谑。第二乐章描绘了张果老智慧、幽默的老人形象,又用独奏小提琴描写蓝采和醉歌以及“众人齐和”的场景。
III韩湘子何仙姑:韩湘子在八仙中代表才子,少爷的形象。风流潇洒,手持笛箫。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她温柔美丽,手持莲花。第三乐章描写才子佳人,充满着浪漫与婉约。长笛代表韩湘子作为主奏乐器贯穿整个乐章。
IV曹国舅铁拐李:曹国舅原是皇亲国戚,八仙中代表权贵。铁拐李是跛足道人的形象,手持铁拐,黑脸蓬头,貌似乞丐。第四乐章通过主题对比的写法,把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放在一起,表现“亦庄亦谐”的效果。
V汉钟离:八仙中代表武将的形象。他赤面伟体、威风凛凛。第五乐章的情绪是热情奔放的。其中运用了中国戏曲中“紧打慢唱”等特色。
乐曲以“文”开端,以“武”结束,力图生动地还原八仙多姿多彩的形象。
2张志亮《云佩》作品以唐代诗人来鹄的《云》为蓝本,音高材料采用唐代广为流传的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并结合当代音乐语言创作而成。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作品以“佩”字附后更加贴合诗中人格化的“云”。原本表现梅花高尚品性以及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被作者重新解读以另外一种面貌与来鹄这首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相结合,以此来表现出作者读到这首诗后的感悟、联想与思索。作品分为四段(连续演奏),每段分别对应诗中四句。
1、千形万象竟还空,2、映水藏山片复重。
3、无限旱苗枯欲尽,4、悠悠闲处作奇峰。
3杨筱琳《漫漫山谷间》第一乐章:风水黄昏
第二乐章:夜畔风暴
第三乐章:破晓
漫漫山谷间由三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通过对不同的时间段(日落,午夜,破晓)结合大自然景象的转变来作为整曲的基点。
“风水黄昏”借题中此三个自然元素在意境上阐述出柔美模糊的画面。听者会注意到以不同家族乐器,或是同类乐器结合对应而贯穿整乐章不同音色转化的呈现。每层旋律都没有固定的节奏性,而是游刃在频繁的拍号转变中,使曲子更随风随性。“夜畔风暴”在曲风上充满了突变,强烈,鲜明的色彩;与第一乐章形成极端对比。在节奏上,此乐章运用了大量的带有强烈特征的节奏组合并高调的加以重复。虽然在旋律呈现上,此乐章延续了第一乐章所奠定的起落,却在无调性的以急速爬行方式展现,并结合了大量短小而不断重复的节奏为对比。这个乐章是关于矛盾、突变的转换。第三乐章“破晓”在色彩上较第二乐章相对柔和起来;但较之第一乐章模糊不清的意境,此乐章拥有鲜明的旋律线条和暗暗复苏的催动力。这也是作者对于祥和另一个角度的诠释。
本曲的三个乐章以各自独立的音乐语言和色彩,谱出了三幅具有不同意境,不同韵味,不同心境的山谷画卷。
4蔺锡鹏《绿林中的杜鹃》交响音画《绿林中的杜鹃》的创作手法以点描为主,同时对音色加以精致的处理,旋律缓缓浮现在半音化的背景上,其特点就是分离,听起来支离破碎,有点像一幅清秀淡雅的山水画。
在技术上,以一个五音动机组作为核心,全曲围绕这个核心的动机进行巧妙的发展与变化,将若干个速度不同的段落连接并融合起来,使全曲统一在一个同一的材料内。
作品标题中的“杜鹃”有“杜鹃花”和“杜鹃鸟”的含义。全曲演奏时间约11分钟。
5李萌能《彼岸花》有花之时不见叶,有叶之时不见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
很多人对死亡这个话题讳莫如深,而我从来相信它未必是个体存在的终点。在阵痛与阵痛,期待与思念,欣喜与悲恸,获得与丧失间,生命本身带给我们的想象和我们试图赋予生命的意义同样巨大。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死亡如初生一样值得描述,因为它绝不只是白茫茫一片。我们逝去的心爱之人,必定走过凄美的火照之路,跨过彩虹般绚丽的桥,海洋般绽放的彼岸花一直陪伴着他们。抛开形而上的讨论,没有比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更适合去描绘死亡的了。
我用MAX/MSP的Patch(Bach)在复杂和弦与调式和弦间做插值运算获取音高材料,然后将旋律和声化,和声旋律化;用复调织体构成齐奏,在齐奏里插满复调的花。逻辑和音乐结构仍然是我重视的。另外,依旧在探索表达与听觉的平衡点。
技术总是冷的,希冀得到的音响与共鸣才真实且珍贵。
曲子全长约11分钟,分为三部分:黄泉路,三途河,彼岸花。表情分别是:冷邪的,延绵的,凄美的。
此曲献给我们怀念的人。
6何巍《夜曲》灵感来源于惠斯勒的油画作品《蓝色和金色的夜曲》。作品共有五个音乐主题,分别描绘不同的画面形象及意境。乐曲中不同的调性分别对应不同的颜色,再通过色调的冷暖搭配不同的乐器音色,将画面整体移植到音乐中。随着视角由近景到远景,主题也相互叠加、展开,逐步呈现画面全貌。并配以力度对位及共同音、共同音程转调等技巧来表现美术中的“黑、白、灰”、“中间色”等绘画手法,达到人的听觉和视觉心理学上的光感变化。
青年作曲家计划五年//千言万语//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终评评委合影
陈其钢(青作计划首席评委、著名作曲家):
其实在做第一期的时候,我是没想到能做第二期的。在做第二期的时候,我想这样做下去要付出的精力和财力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应该动员所有合作者参与进来,让大家都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感谢国家大剧院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也感谢所有评委对青作计划的支持。我相信等我们做到第五届的时候一定会非常了不起。
陈其钢和众评委在终评现场
陈佐湟(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
我非常高兴看到在青作计划里有越来越多杰出的作品,我的乐团也喜欢这些作品,喜欢作品中不同的音乐元素。我非常清楚,国家大剧院青作计划对中国作曲家而言,是非常难得的机会。青作能坚持延续下来,是中国青年作曲家的福音。
青作的评审过程一切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不管中国评委还是外国评委,陈其钢给大家都做出了一些规定,比赛过程中我们都没有讨论过,每人根据自己的经验、看法去评分,同时也反映了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只有综合不同人的经验一起,才是最可贵的意见。
我相信青作计划对于推动中国交响音乐创作、推动中国交响音乐历史向前发展的作用,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郭文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著名作曲家):从老师的角度讲,我觉得这个比赛非常有利于促进年轻作曲家写交响乐,提高他们创作大型作品的积极性。在七八十年代,我们刚毕业的时候,很多人有很高热情写大型交响乐作品,还可以从社会寻求资助。九十年代之后,在年轻人中,却没有人愿意动手写交响乐,而有了国家大剧院这个青作计划,这个局面或许可以改变。
谭利华(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每个乐团、指挥家都有责任去推动作曲事业的发展。
这些年来中国的变化天翻地覆,而在音乐上留下了什么?这是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多青年作曲家,更多作品能代表当代音乐创作水准。我们很愿意帮助、培养、支持中国的青年作曲家,因为任何一部新作品的成功都要经过艰难的过程,为了推动作曲家的探索与进步,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努力。
许舒亚(上海音乐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
从上一届青作开始,我就感觉青作中的作品越来越成熟。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中国的音乐学院很多,学生人数很多,如何从事音乐创作、尤其是交响乐作曲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这个计划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尤其是原创性音乐的发展起到很深远的影响。
若埃尔·彭斯(荷兰新乐团总监,著名作曲家):
我们在聆听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也看到了现代标准对中国新音乐的影响。青作计划给年轻作曲家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而要我们一时从中挖掘出最好的作曲家也是一件挺困难的事。对于作曲家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们要从这么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必须让我们感受到其中个性化的东西。我希望青作计划能继续办下去,作曲家也能够在走下这个舞台后,去冒险、去发现更多的东西。
克里斯蒂安·雅尔维(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
对我来说,青作计划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能通过作品看到那些年轻的作曲家在个人、精神旅程过程中的探索。我常常想,新音乐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国家大剧院顺应这个趋势,搭建起这个官方的平台,给予了作曲家极大的支持,为新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开辟出一条道路。
保罗·梅耶(著名单簧管演奏家,指挥家):
在这么多评委里,有很多伟大的音乐家、指挥家,我不禁思考我的位置是什么。我经常给自己提很多问题,比如在青作计划里,哪些是最重要的元素?在这个比赛里,我也会给作曲家提问,比如他们要追求的风格是什么样?青作计划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思考,也激励我不断去探索。
菲利普·舍勒(法国国家广播电台指定评委,著名作曲家):
作为作曲家,我们都曾经历过那样的年代,可以体会到音乐对我们的重要意义。关于我对这些新音乐作品的好奇,关于新老作曲家之间的转换,对我来说,新颖并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音乐作为地球的一个产物,是语言文化下面的衍生,这种美是诗意的、天然的。所以在这些作品中所看到的美,我们该做的不仅仅是评价,而是应该看到音乐背后的文化传统。音乐可以给观众传递美好,音乐可以散发光芒。
格雷戈尔·祖比奇(瑞典室内管弦乐团艺术总监):作为艺术总监,我管理着一个乐团。我们也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促进作曲事业的发展。在瑞士没有青作这样的活动,把这么多青年作曲人才组织起来,我觉得这个计划非常了不起。第一次参与青作,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非常好奇这么多青年作曲家在中国这样大的文化背景下会交出什么样的作品,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
韦兰芬(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部长、作曲家计划组委会主任):
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从酝酿以来,到11年1月启动,到如今已经有五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愈发感受到,这个计划有益于未来,有益于推动年轻作曲家回到创作的本体来,鼓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