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推荐阅
读
赣南客家民俗
梅州这么屌,你知道吗!
客家老行当——梅州人的做风水
城市客家人,为何隐形了?叶剑英元帅的祖坟,风水大师如何说?
客家神话故事——容鸡麻
疼老婆的30个细节
客家人,潮汕人
“客家人”和“潮汕人”之间的小秘密
客家老照片:回顾无限经典
畲族(shēzú),或称为畲客、山客。中国东南少数民族。畲族本为广东东部最大的族群,但清朝时期,不少畲族已经汉化,成为客家人的主要成份之一,畲族汉化取汉姓后很多以四大姓氏钟姓、蓝姓、盘姓以及雷姓作为畲族汉姓,这些姓氏除了极少部份特别例子,都是畲族特有的姓氏,而畬族中有的把盘改为潘,雷姓改成吕、娄,蓝姓改为兰姓等。
闽西武平县村落的田野调查
刘大可
(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福州)
摘要:客家与畲族的关系前人有过不少探讨。文章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从村落地名与姓氏、祖先崇拜、神明崇拜,以及其他习俗等方面,钩沉史迹源流、口传文化,藉此查找线索,进一步探寻客家与畲族的关系,以期得出新的认识。
关键词:客家;畲族;关系
关于客家与畲族的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增能先生就曾发表文章,指出客家与畲族的关系“非常密切”。此后,谢重光、吴永章、蒋炳钊、杨彦杰、郭志超等先生从语言、服饰、饮食、生产技能、生活习惯、民间信仰、通婚等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客家文化中包含畲族文化的成分,指出客家及其文化的形成是汉畲两族长期互动的结果。
本文紧接前人话题,采用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从村落地名与姓氏、祖先崇拜、神明崇拜,以及其他习俗等方面,钩沉史迹源流、口传文化,藉此查找线索,进一步探寻客家与畲族的关系。
笔者调查的武平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是闽、粤、赣三省交界的一个县份,东与上杭县毗邻,西与江西省会昌县、寻邬县接壤,南与广东省蕉岭县、平远县相连,北与长汀县交界,是闽西客家的重要聚居地之一,也是历史上畲族的重要居住地之一。因此,对武平县村落进行田野调查研究,探讨客家与畲族的关系,具有典型意义。
一、村落地名与姓氏
武平县的村落地名中不少地方带有“畲”字,如东留乡的黄畲、苏畲、蓝畲、大畲、长畲里、中畲,中山镇的雷公畲、石麻畲、黄麻畲、下畲,民主乡的绕畲、上坪畲、坪畲,中赤乡的壮畲、黄金畲,岩前镇的大畲、米箕畲、双坝畲、张畲坑、黄草畲,象洞乡的立禾畲,十方镇的黎畲、畲窝里、坪畲、乐畲,武东乡的张畲、袁畲、上畲,永平乡的石畲,桃溪镇的洋畲、林岗畲等。这个与村落地名相关的“畲”字
有二层含义:一为畲族;二为焚烧田地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但第二种含义也与畲族相关,《临汀汇考》载:“畲客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分粘、不粘二种。四月种,九月收”。唐代南岳玄泰禅师作《畲山谣》曰:“畲山儿,畲山儿,无所知。年年斫断青山嵋。就中最好衡山色,杉松利斧摧贞枝。灵禽野鹤无因依,白云回避青烟飞。猿揉路绝岩崖出,芝术失根茆草肥。年年斫罢仍再锄,千秋终是难复初。又道今年种不多,来年更所向阳坡。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
众多带“畲”字的村落地名,不但反映了武平县的许多村落在历史上曾是畲族的基本居住地,而且可以进一步补证畲族的姓氏不止雷、蓝、盘、钟四姓一说。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在《福建畲姓考》一文中认为福建的畲族不止三姓或四姓,甚至多达20余姓和84个部落。这是很有见地的,武平县的村落地名可以为之佐证。如他提到的黄姓,武平县就有黄金畲、黄畲、黄麻畲、黄草畲等村落;张姓有张畲坑、张畲等村落。由于史料的不足,他还对一些“孤证”进行了推测。而武平县的地名,也可以为这些姓氏进行补证。如他说上杭县有高畲,而武平县亦有“高畲下”、“高畲燕上”二地名。此外,还有一些他未提到的姓氏和部落也可能与畲族有关,如大畲、长畲、中畲、雷公畲、石麻畲、绕畲、上坪畲、坪畲、壮畲、大畲、米箕畲、双坝畲、立禾畲、乐畲、上畲、下畲、石畲、洋畲、林岗畲等。
另外还有一些客家村落地名可能也与畲族有关,如大禾乡的大禾村。该村现有蓝姓居民多人,都讲客家话,是蓝姓的重要聚居区之一。其地名“大禾”,谢重光先生一直怀疑与畲族人种植“棱禾米”中禾苗生长较“大”者有关。近读乾隆《龙岩州志》,发现就有一种稻谷就叫“大禾”:“稻其品有三:曰黏、曰梗、曰秫。俗呼黏曰‘稻’;呼梗曰‘禾’;呼秫曰‘糯’。种各不一,其米有白、赤;其获有早、晚。州辖坊、龙、节、惠四里,多岁再登;其岁一登者,俗呼‘大冬’,分大黏、大禾、大糯,其实嘉而味芳。”而当时的龙岩州又有大量的畲族:“畲客即瑶人,岩属俱呼为畲客……在岩者惟蓝、雷二姓。在平者,有蓝、雷、钟三姓。”因此,“大禾”地名与畲族有关也是可能的。
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联想到十方镇的“黎畲萧屋”和东留乡的“雷屋坑雷氏”等村落地名与姓氏,以及与雷氏关系甚为密切的谢氏。“黎畲萧屋”,包括从十方镇的金鸡岭到分岱,从三坊胡屋到松山下一带。历史上的黎畲萧屋现分属黎明、黎畲两个自然村,日常均说客家话,其中萧姓约有多人。关于“黎畲”地名的来源,据当地一位萧姓报告人说,现在黎畲村的龙湖塘后面有个叫黎公坑尾的地方,原是黎姓人的聚居地;黎畲村的泮里,即今黎畲村委会斜对面的狗垅背后,有个名叫畲屋岭下的地方,原是畲族人的旧址。人们把“黎”和“畲”合起来作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但据另一位萧姓报告人说,“黎畲”的“黎”实际上是“雷”音之讹,所谓“黎公坑尾”实则为“雷公坑尾”,原为雷姓人的聚居区,他们祖先万一郎来此开基时,这里被称作“雷畲峒”。
这样的地名来历,很自然地让人想到与畲族的关系。畲屋岭下属于畲族人的旧址自不待言;黎畲之“黎”如果是“雷”之讹,与畲族的关系也显而易见。即使“黎畲”之“黎”不是“雷”之讹,黎姓也可能是畲姓,与畲族的关系亦至为密切。耐人寻味的是,小地名“狗垅背”、老地名“黎畲峒”。按狗是畲族的图腾,所谓“狗垅背”,是指狗聚居的地方,亦即畲族人聚居的地方。而所谓“峒”,往往也是指少数民族或福建土著的聚居地,如“闽南十八峒”,李亦园先生就曾专文论述它是畲族居住地。闽西长汀的兴龙峒、宁化的黄连峒,亦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杨澜《临汀汇考》云:“长汀为兴龙峒,宁化为黄连峒.峒者,苗人散处之乡。大历后始郡县其巢窟,招集流亡,辟土殖谷而纳贡赋。”长汀、连城交界的河源峒也是如此,据当地民间传说:“过去我县梅花十八峒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就是在一次大瘟疫中绝了人烟的。”由此可见,“黎畲峒”属于畲族人居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雷姓是“雷、蓝、盘、钟”的畲姓之一,但现在东留乡雷屋坑村的雷姓是武平县的一个客家姓氏。据杨彦杰先生调查,在该村水口的本坊福主公王左侧有一尊狗的石雕像,高约70公分,蹲式,身子直立,嘴巴半张,昂头注视着前方,比例和造型都相当准确、逼真,通体呈黑色。逢年过节,村里人都会到这里杀鸡,然后把鸡血从狗嘴巴里喂进去,让它“吃”。杀鸡做的“花纸”也有一部分要放在狗的头上。当地人还有一个很有趣的风俗,据说如果小孩生病,就要到伯公(即本坊福主)那里,请它给小孩另取一个名字,并以樟树为母亲,这样小孩子的病就会好。请伯公和樟树神帮忙,都要杀鸡祭祀它们。这些风俗都与苗、瑶、畲的习俗十分相似。
谢姓也是应该高度怀疑为畲族的一个姓氏。据说,东留乡雷屋坑村谢姓最早的开基地在本乡的新坊。而新坊与雷屋坑村在地理上十分接近,亦即在雷姓居住的那条山坑的入口处。在历史上,谢、雷两姓十分亲近,时常合在一起打醮,甚至连婚丧喜庆也都合在一起,时至今日仍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谢姓聚居的新坊水口,也有一尊石狗的雕像。这尊石狗雕像的造型、体高与雷屋坑村的几乎一样,也是被放在福主公王神坛旁边。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地的《谢氏族谱》中可以找到谢氏与雷氏通婚的线索。谢氏的十一世祖谢礼娶雷氏为妻,十五世谢敷捷、谢敷王、谢敷颺三兄弟都与雷氏结亲。闽西的谢氏也是被傅衣凌先生认为与畲族关系比较密切的17个姓氏中的一个,他说:“(谢氏)此族之在福建,只《漳平县志》中得见和睦里有谢畲之一证。然福建果有畲族之谢与否?吾人则颇信其有,盖谢氏本为江西畲族之有力者,当明正德十四年间,‘畲贼’谢志山盘据赣南大庚、南康,上犹诸县‘为乱’。漳平适处闽西,毗邻赣省,其间互相流徙移居,非无可能之事,故以推证福建亦有畲系之谢,谅无大谬。”从上述种种迹象判断,如果说东留乡雷氏曾经是畲族,那么与之有通婚关系、共同图腾的谢氏也可能曾经是畲族。
二、祖先崇拜
武平县的不少村落姓氏和其他地方一样,祖先坟墓的风水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若干祖先坟墓的故事比其他地方更具有传奇性和原始性,这种传奇性和原始性似与畲族有较大的关联。
(一)“牛栏祖地”的故事
大禾乡小坪坑村一位邓姓报告人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则传说:
很久以前,汀州管八县,八县都是客家人与畲民居住的地方,但畲汉不通婚。不知是哪一姓的后生与畲家妹子好上了,但又不敢声张,因为那时如果谁畲汉通婚是要挖眼珠和杀头的。不久,畲家妹子怀孕了,偷偷地躲在后生的牛栏里生下一子。那后生告诉他的老爹,说牛栏里的母牛生了一个小子,于是父子俩收养了这个孩子。此后后生和畲家妹子照旧和好。后来,畲家妹子凭媒出嫁,在出嫁的路上,她跳崖自杀了。那后生听到此事,痛哭了三天三夜。他编了一首歌教给他的小儿子唱:“火萤虫,桔桔红,夜夜下哩吊灯笼。灯笼里背一枝花,畲家妹子入人家。茶一杯,酒一杯,打扮施(孺)人大路归。大路归,石按脚;小路归,芒割脚。芒头尾上一点血,芒头据下一绞肠。爷子见得出目汁,女哀子见得叫(哭)断肠。长竹篙,晒罗裙;短竹篙,打媒人。上昼老鸦哇哇叫,下昼老虎打媒人。”歌唱得十分悲惨,虽然客家人对不吉祥的语言是十分忌讳的,但这首歌唱了一代又一代,直到现在。后来,那后生将畲家妹子的尸体偷藏在自己的牛栏里,据说就是现在汀州的牛栏岗,那里是“生龙口”。再后来,后生一家子孙就尊母牛为祖妣。元、明朝以后,大批汉人南下,当地人因风俗落后或祖先出身卑贱,往往被人耻笑,就把自己祖先的历史掩盖起来。但是,牛肉是绝对不可以上酒席的,更不可以作供品敬祖、敬神。牛肉不好筛酒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据这位邓姓报告人说,这则传说是他的娘家在桃溪镇江坑村的蓝姓祖母在他小时候讲给他听的。与此相关,我们在大禾村还听到另外一个传说:“熙三郎小时候生活很苦,替人放牛过活。有一次,一位风水先生途经水口,熙三郎的东君对风水先生态度傲慢。而熙三郎则对风水先生服侍得十分周到。风水先生便教熙三郎用其父亲骸骨葬在牛栏下,他日必定子孙大发。此后,蓝姓便开始大大发展起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大禾村、江坑村、坪坑村不同版本的《蓝氏族谱》中均找到了与此相关的故事。《蓝氏历代世系详传》“熙三郎”条下云:“(熙三郎)终于元英宗元年……享年七十有七,葬水口卧牛岗,后和二郎迁长汀坪岭水口,拾其骸骨放牛栏上,待吉时安葬,是夜雄牛相斗,其骸骨落地,天即葬之,次日观之牛栏飞散,地涌高墩,今曰‘牛栏祖’是也”。这三则关于“牛栏祖地”的传说,至少透露出武平县蓝氏有过牛崇拜(下文中还将进一步论述),在祖先崇拜方面具有比较原始的色彩。
(二)“天葬风水”的故事
黎畲村一位萧姓报告人说:萧显闻的幼女萧满姑,一日到白莲庵中玩耍,邻女指着庙里那尊被认为最丑的洪山公王(即蛇神)对萧满姑说:“萧满姑,你嫁给洪山公工做老婆吧!”谁知一句戏言,竟成了萧满姑的心病,不久一病不起,离开人世。当扶枢还山之日,在路上忽然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等到云收雨止,萧满姑的棺枢不见了,停棺之地却迎风耸立着一座巨大的乌石(即小地名今乌石头下)。以后,这座大乌石,便成了萧满姑象征性的墓地。听说直到今天,还有萧家后裔,前往扫墓。
同样的故事母题,还有不同的故事细节,据武平县武东乡安丰村的二位报告人说:
萧满姑是绍辅公亲生女儿,少年时某一天与本村同伴放牛,遇上暴雨,同伴们跑进洪山福主公王庙里避雨,在闲聊中争论哪个神像最漂亮,萧满姑手指洪山福主公王说:“我看这个神像最好、最漂亮!。”另一位同伴紧接说:“你说最好,就给你做老公!”萧满姑回答说:“它是菩萨,它如果爱我,我就嫁给它做老婆。”不料,洪山福主竟变一凡人,在夜间潜人闺房求爱。满姑因是黄花闺女,一时十分害羞,便愁闷在心,日不饮食,夜怕就眠,身体日渐虚弱。母亲见女儿如此情景,便询问其原由。满姑对母亲毫不隐瞒,一五一十,告知详情。母亲为证实此事,仔细交代女儿,如果在晚上他再进房求爱,便暗中剪下其一衫角为凭证。某夜,洪山福主真的又进房求爱。满姑胆子大了,按母亲指示办理。第二天将衫角交给母亲,到庙中与洪山福主核对,发现洪山福主的袍甲果真少了一角。随即焚香祈祷:“若不弃吾女儿丑陋,愿结良缘,我全家满意许婚,叮嘱尊神应显灵造化满姑升天。”不久,满姑无疾而终,扶枢还山时,骤然乌云满天,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抬棺枢的“八仙”只好就地停放避雨。一瞬间,雨过天晴,只听得迎亲的仙乐之声在空中飘荡。“八仙”出去一看,棺枢失踪了,只见停棺枢之地出现一块黑色的大石头。很快,这一消息在当地各村落中传开来:“洪山福主显灵与萧太夫人联婚,带上天了”。
类似这样的传说,在武平县北部的蓝姓村落中也有不少,不妨分别引述如下:
桃溪镇江坑村(蓝氏族谱》载:
(大一郎公)初娶桃溪刘大二郎之女曰三娘,生于至大二年乙酉月初二日酉时,未及生育。元泰定帝改至和元年甲子四月十一日,因归宁母家,至中途大坪岗,忽有疾风狂雨暴至,惊昏伏地,从人散而天即葬焉,雨息人回墓即成,止年十六岁,即今之明堂岗醉翁卧地形,坐西向东。
大禾乡坪坑村《蓝氏族谱》(明正德壬申年刊、清咸丰二年壬子续刊)则载:
元泰定元年甲子三月成婚,婚后归宁母家月余,得染恶疾而终,其娘家遣人报知后,公雇人扶枢而归,至鲁溪水口大坪岗,忽遇暴风骤雨,势不可挡,遂停枢于山窝,奔走避雨。雨息回视,土崩拥棺已被土掩成坟,彼时乃元泰定元年甲子四月十一日,得年一十六岁,未有生育,堪舆师命为醉翁卧地形,庚山甲向,乡人皆誉之为天葬地焉。
据江坑村一位蓝姓报告人说,鲁溪水口大坪岗(又叫名龙岗)的这座坟墓名为刘四娘墓,实际上只有一堆石头,据说以前只有一个小湖,但不管投放多少石头,都无法填满。这些“天葬风水”的故事,在蓝氏族人中世代相传,在他们心目中“天葬风水”就是“生龙口”,必然荫及子孙,使子子孙孙福泽绵延,因而有着特别敬仰的心情。
细细品味黎畲萧屋和武平县北部村落蓝姓的这些传说,在故事母题、细节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如都是天葬风水,都是石头墓,都在出嫁途中,等等。无独有偶,萧满姑的这则传说与长汀、连城交界的河源十三坊流传的一则故事在另外一些细节上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杨彦杰先生在河源十三坊田野调查时曾听到这样一则有关公王的故事:
以前有个女孩子未嫁,很崇拜侯王。有一次她看到蛤瑚侯王如此受人尊敬,就对人说:“如果我能嫁给公太就好了。”没想到话音刚落,她便升天而去。
萧满姑与河源十三坊的这个女孩子都是未嫁女子,都因喜欢当地的土神——公王、侯王而升天“出嫁”。按武平县北部村落、黎畲萧屋、河源十三坊在历史上是重要的畲族聚居区,保留了大量的畲族遗存。这三则故事彼此之间惊人的相似性,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与畲族的关系。加上,蓝姓是“雷、蓝、盘、钟”畲姓之一,亦有学者指出萧氏也可能是畲姓或瑶姓。所以,武平县北部村落蓝氏、黎畲萧氏的族属就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神明崇拜
和祖先崇拜一样,武平县许多村落的神明崇拜活动也十分值得注意。
(一)牛崇拜和狗崇拜
在武平县北部的大禾、源头、江坑、中湍等村落的故事传说中,有关牛崇拜的故事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前述关于“牛栏祖地”,奉牛为祖妣的传说至今仍在流传。我们在大禾、源头两村调查时,又听多位报告人说,在当地牛肉不能作为敬神、敬祖的供品。年前,凡大的酒席,牛肉亦不能上桌请客,故当地有一句俗语叫“讲得好,牛肉都好筛酒”。每年的四月初八日则是牛的生日,这天要让牛吃得好,并一大早把它放上山尽情地游玩。
与此类似,狗肉也不能作为祭祀神明、祖先的供品,杀狗时不能在家中宰杀,应在井边、河边切成块后才能拿回家去煮,并且不以狗肉待客。每年的六月初六是狗生日,这天要替狗洗澡。此外,在武平县的许多村落还流传着大量与狗有关的故事,兹举二例,以见大概:
其一,据湘村一位报告人说大禾寨下至今还保留有“狗头王”的祖图,而湘店乡山背村一位丘姓报告人说,年前大禾村蓝姓人的神主牌上还有一狗头。
其二,在湘店乡三背村、永平乡中湍村的湍下供奉有“黑狗公王”的神位。我们在湘湖村、中湍村调查时,分别听到了报告人讲述有关黑狗公王的传说:
相传,刘氏初到湘湖时,村中檀树头下住着一位黑狗公王,心肠歹毒,要求村民每年供奉一个独子种(即独生儿子)来祭祀他,否则全村都会遭殃。有一年恰好轮到刘家,但年少勇敢的千八郎公不信这个邪,决定到闾山去学法。学法归来后,千八郎公便到檀树头下驱赶黑狗公王。黑狗公王显身说:“你有什么法术想赶走我?”千八郎公说:“不信,我们就试一试。”于是,就在左手上写了一个“火”字,一巴掌打到黑狗公王身上,顿时一股烈火从千八郎公手上冒出,将黑狗公王的胡须烧得“噼叭”响。接着,千八郎公又在右手上写一“水”,便立即有一股清泉从右手冒出将火扑灭。把黑狗公王打得连连讨饶。于是,黑狗公王表示以后不再要求独子种作供献,只要有猪、羊就可以。千八郎公认为猪、羊也还是太贵,执意要将黑狗公王赶出村外,黑狗公王只好一路逃,千八郎公一路赶。赶到大洋泉垇,黑狗公王累得气喘吁吁,于是再次降低要求说,他就停在这里,今后只要虾公粄子来祭就行。千八郎公认为这个地方属于刘姓人地界,必须把它赶出刘姓人的范围才行,便继续赶他。最后赶到刘坊垇口,快出今日的湘店地界了。黑狗公工再也走不动了,便又一次讨饶,表示今后只要有块神位其他什么也不要了。千八郎公说,停在这里可以,但只能享受湘湖人的屎尿,黑狗公工答应了。于是,此后刘坊垇口多了一个黑狗公王的神位,但设施非常简单,只有一棵大树和一块青石头,没有人在这里烧香挂纸。而湘湖人每逢到小澜赴墟,行至这里,遇到要大便、小便,就在黑狗公王神位前方便一番,所以又叫“厨尿公王”。据说,从此以后,湘湖村刘姓人到此处,如果大、小便就平安无事。相反,如果谁对这位公王鞠躬或祈祷,则会肚痛。
我们在中湍村听到的黑狗公王传说,其情节与杨彦杰在帽村调查时听到有关社公的故事极为类似:
据说,黑狗公王原来位于牛皮湍,有一次做大水,被大水冲到中湍入水口来了,恰好被一些村民打捞起来,人们问它从哪里来?它回答说它是牛皮湍的黑狗公王,很灵验的,如果能把它供奉起来,可以保佑全村。村民们问它需要什么供品?它说每年要一对童男童女。村民们认为不合算,就把它重新扔到水里。到了村中,黑狗公王又被人捞起来,这次它降低了要求,说不要童男童女,只要一对大猪大羊就可以。村民们仍然接受不了,再把它扔了下去。到了湍下,黑狗公工第三次被人捞起,这时它再次降低要求,说每年只要“虾公煎蛋禾串粄”就可以了。这次村民们认为这个条件可以接受,就对它说:如果我们在水口倒插一棵树会活的话,就说明你确实有灵验,那时才供奉你。于是村民就把黑狗公王安放在湍下水口,并在旁边倒插了一棵枫树。果然,几天后这棵枫树成活了。从此,村民们就把它供奉起来。
这些传说,具有丰富的社会寓意。黑狗公工象征着土著民的一种信仰,也象征着土著势力本身。无论是驱逐黑狗公王,还是设立黑狗公王神位,都表明在这些村落曾经盛行过狗崇拜,折射出其中的若干历史背影。前者象征着后迁来的居民战胜了土著势力,取得了当地合法的居住权;后者则说明该村居民自身与土著民族存在着一种渊源关系。
(二)猎神崇拜
在大禾乡源头村蓝氏青公祠的左片,安有猎神——庞狼仙师神位。蓝氏族人每当打猎出发之前,都要先到仙师神位前祷告。猎取野兽后,则把兽头拿到了仙师神位前供奉。狩猎是源头村蓝氏的传统习惯。每当农事稍闲,总有三三两两,肩杠猎枪,带着猎狗上山打猎,猎取山鸡、山羊、黄麂、狐狸之类的野兽,甚至晚上也还有人去“打夜,’(晚上打猎)。猎物获取后,有几条不成文的分配原则:(1)小野兽几个人猎获的就几个人共同吃掉。(2)大山猪等猎取后猪头等不许分掉,留作祭猎神后连同内脏一起大伙共同分享。(3)其余则打头铳者一臂三肋,复铳者二肋,剩下的平均分配。(4)当山猪等大猎物已打倒还未抬上肩时,凡遇见者都要分一份,故曰:“见者有份”。(5)猎狗也每只一份。由于狩猎是蓝氏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故一年到头,猎神前不断有猎物供奉,香火也接连不断。
(三)米谷大神、社公、公王崇拜
米谷大神、社公、公王这三种崇拜在武平县的许多村落都存在,但大禾乡源头村蓝氏的这三种崇拜表现比较特别。其他姓氏的五谷神形象是身穿蓑衣,手握稻穗,而蓝氏的米谷神竞然只是一棵大杉树;其他姓氏的社公、公王虽也是一村之主,但祭祀不如源头村蓝氏隆重。
源头村蓝氏的公王位于离村约2华里的村东水口,叫“十二公王”。社公也位于村东水口,离“十二公王”神位不远。“米谷大神”则位于“十二公王”与“社公”神位之间的一个小山岗上,其设置更为简单,仅为一棵大杉树,树下用锄头开一穴位便为其神位,不但没有牌位,而且连一个插香的香炉也没有。围绕这些神坛,源头村蓝氏宗族一年中的几个节日值得我们注意:
(1)正月开春和十月半祭公王。正月初一至初三,源头蓝氏会选择一个黄道吉日,由族众自行集资购买香纸、蜡烛,备办茶、酒、“大花”等到“十二公王”神位前祭祀,名曰“开春”。这时,他们不仅不惜气力,特地将大肥猪抬到神坛前歼杀,而且还要请士绅读祭文。十月十五日,则将“十二公王”请人村中设坛建醮,接受族众朝拜。这期间,和尚诵经、鼓手吹打,村民则斋戒,家家户户煎米粄、做豆腐、备香烛,前往醮坛供奉,其仪式与一般醮会相同。
(2)二月初二、八月初二祭社公。“社公”的地位类似于“十二公王”。当地俗语说“社公唔开口,老虎唔敢打狗”,意为社公是一村之神。但是从神位的设置和人们虔诚的态度看,它的地位似乎又略低于“十二公王”。不过,每年的二月初二、八月初二祭社公,同样是源头蓝氏重要的节日,其中又以八月初二最为盛大。
二月初二和八月初二是源头蓝氏笃定的祭社公的日期。每当祭社公来临,族众自行集股,准备祭品,前往社公坛烧香、发烛、摆茶油、“献花”、读祭文。祭毕,各股份会友欢聚一堂,醉罢而归,颇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
八月初二日除祭社公外,家家户户还宰鸡杀鸭、买猪肉、做豆腐、裹米粽,迎接亲友们的到来。每家裹的粽子,少则2-3斗米,多至4-5斗米。按品种的不同分有肉粽、花生粽、羊角粽、三角粽等。妇女们在八月社的前一、二天里,便忙得不可开交。到初二日一大早,亲友们从四面八方涌进村里,家家户户都宾朋满座,上请下迎,络绎不绝。
(3)四月保苗和六月尝新禾。届时,源头蓝氏将米谷大神请到村中建醮,祈祷五谷丰登。而当新谷登场时,则选择卯日,备办苦瓜一碗、茄子一碗、新鲜米饭一碗和香烛、清茶到“米谷大神”树前供奉。各家则做些粄子,买点猪肉以示庆祝。
武平县这些村落的牛、狗、猎神、大树,以及公王、社公等崇拜,处于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与现今的苗、瑶、畲的一些神明崇拜十分类似。如湖南省蓝山县桐村的瑶族至今仍保存着原始的祖先图腾崇拜,“认为盘瓤(习称‘盘王’)是瑶人的祖先”。“早时的盘王是石雕狗相”,而且当地人还把“檀树和樟树”作为他们“崇拜的树神”,每当重大祭祀活动(如还盘王愿)都要用到它们。显然,前述神明崇拜与湖南省蓝山县的瑶族是很接近的,尤其是在石狗雕像和崇拜檀树、樟树神方面,两者并无二致。闽西是畲族历史上主要的聚居地之一,苗、瑶、畲三族同源,而闽西的历史文献往往把瑶与畲相混在一起,如清《龙岩州志》卷十二魔杂记志·畲客》云:“畲客即瑶人,岩属俱呼为畲客。”民国《长汀县志》载清初范绍质的《猺民纪略》云:“汀东南百余里,有摇民。……乡人呼其曰畲客。”在这里,瑶与畲没有严格的界定。
四、其他习俗
除祖先崇拜、神明崇拜外,武平县村落的其他一些习俗,似乎也与畲族有一定的关系。
(一)婚丧习俗
武平县北部村落的婚丧习俗与其他地方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细节略有不同。如姑娘出嫁前要置办一套五色裙衫,出嫁时外面穿红衣服,却内着白衣,如无白衣,则要将贴肉内衣反穿,内白外红,表示红、白事一起办。据一位70多岁的报告人说,唐朝陈元光镇压其祖先率领的起义,男人被杀,妇女被迫与陈元光士兵结婚,出于无奈,提出红、白事一起办,以寄托对父兄、丈夫的怀念,从而流传至今。又如,老人去世时,灵柩用帐子遮盖,孝子孝孙隐蔽其间,有客人前来灵前烧香时,孝子孝孙象狗一样从里面爬出来跪着答礼。
(二)母舅最尊
母舅在武平县北部村落中具有最高贵的地位,外甥分家时母舅的意见往往被采纳。外甥做错事时,母舅有权责骂,叔伯则没有这种权利。外甥结婚时,母舅要替其“攀红”。外甥结婚时母舅必须坐在第一位。外甥乔迁时母舅还必须在新居迎接迁居队伍。
(三)度身
在武平县北部蓝姓村落的早期社会里,曾经存在着度身习俗。前述数字与“郎”的命名习惯就是一例。关于这一点,蓝氏后人也有意识到,如源头村《蓝氏族谱》的《修谱凡例》云:“旧谱以上十世皆从字行书,且多以郎字称,今查元朝尚于师巫,临没命其法名曰某郎,修谱者从俗书之,今莫能考,一切依之。”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命名习俗,与浙江、广东的畲族、瑶族的命名习俗十分相似。据《浙江畲族的风俗习惯资料》,畲族排列辈份的区别是以“大、小、百、千、万、念”这六个字周而复始的方法来区别的。但向有雷无“念”,钟无“千”的说法,只有蓝姓是按六字排行的。民国(建德县志·风俗志》载:“雷姓之祠有香炉五只,蓝姓之祠有香炉六只。相传雷姓分大、小、佰、千、万的行次,周而复始。蓝姓则分大、小、佰、千、万、念为行次,较雷多一字”。
类似这样的命名习俗,在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中至今仍然存在。如该县方洞瑶乡盘敬寿家谱中有“盘赞三郎”、“盘问三郎”、“盘连三郎”、“盘作六郎”、“盘台一郎”等名号。乳源瑶族取的这种法名,也称为阴名,即人死后才用的名。取法名需通过“拜工度身”的法事仪式方能取得。度身,又称度式、度师,或称挂灯,其法事仪式通过挂灯,巫师步七星罡,带受礼取法人过七星桥而取得法名。挂灯又分挂三星灯、七星灯、十二星灯、大罗灯。挂三星灯只能取法名,如法补衫。要挂七星灯以上的仪式,才能取得郎名,如盘赞三郎。
从族谱上看,武平县北部蓝姓村落以“郎”和数字命名,存在于明初以前,明中叶以后消失。可见在蓝氏早期社会里亦曾见有“度身”习俗,而这种习俗可能正是蓝氏畲、瑶成分的一种体现。
(四)上刀山、过火坑
在武平县的一些村落中,还流传“上刀山”、“过火坑”的习俗。永平乡的中湍村有一座孝经馆,主要供奉“三大圣人”:文昌帝君、姜大圣人、关大圣人。此外,还供奉魁星天君、彭大祖师、朱衣真君、武侯仙君、太上老君、普庵祖师、雪山祖师、何老仙师、曾大国师、陶大元帅、黄老仙师、秦大元帅、孙大真人、薛大将帅、陈大仙师、张大元君、铜皮祖师、铁骨祖师。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全村人就要进馆烧香念《孝经》“打醮”。若逢寅、申、巳、亥年,其活动规模更大,称作“扫大醮”。念《孝经》的醮坛里,没有和尚、道士,而是由“代言弟子”主持。如果“代言弟子”代表神明说了什么,善男信女就坚信照办。由于醮坛里没和尚、道士主持,有好事者编了顺口溜:“中湍人好笑,没有和尚会打醮;中湍人好蛮,没有道士会结坛”。
每逢寅、申、巳、亥年“打大醮”期间要遵照神明的旨意“大开法门”,即“上刀山”、“过火坑”。上刀山时,在平地上竖着一根二丈多长的木柱,顶上用二条粗绳缚住,均衡地牵绑于地面的木桩上,使之固定。长木柱的两侧交叉穿插地钉着36把长刀,象阶梯一样,刀把用绳子上下连着绑稳,刀刃向上,看去闪闪发光。“代言弟子”穿着新衣服,用黄布包头缠腰,打赤脚,口念《孝经》,并频频呼喊:“铜皮铁骨祖师到!”待时辰一到,他便举足踏上刀山,双手攀握木柱两旁刀口,两脚也分别踩在木柱两侧的刀刃上,慢慢地攀缘而上,至顶坐在丁字形横板上。其后要求上刀山者,他便跌筶“请示菩萨同意后,依次而上,至顶端后随即下来。
过火坑时,用土砖砌成宽约2米,长约8-9米的坑,里面堆着满满的木炭,烧得通红。“代言弟子”边念《孝经》,边撒食盐等物于炭火中,并断断续续地高呼“雪山师傅到”!“雪山师傅千年雪、万年霜!”随着撒食盐的次数增多,炭火由红渐变成绿色,火焰上冲的气也渐次降低。当火焰变绿和火势降低到相当程度时,“代言弟子”就宣称:“雪山师傅到了,可以过了!”接着他就带头打赤脚走过火坑,随后要过火坑的人也都赤脚依次走过。这种上刀山、过火坑的风俗,在武平县东留乡新联村的中村也存在过。该村现有雷、张、朱、刘、吴、罗等8个姓氏,有一座庙宇称作“百应馆”,主祀“老师菩萨”,并附祀定光古佛、五显大帝等。所谓“老师菩萨”,据当地人说即指“三大圣人”,手下也还有几个仙师,如“黄老仙师”,是负责给人抓药治病的;“雪山仙师”是负责帮助人过火坑的;“铜皮铁骨老师”则在打醮时助人上刀山不致受伤的。
当地报告人说,过去“百应馆”时常在庙前打醮,并举行过上刀山、过火坑等表演。年曾举行过上刀山,那一次4个村里人上去了。他们在上刀山之前要先跪下来念经,请求‘铜皮铁骨老师’的保佑。如果村里有小孩经常生病,在上刀山时就让他们把小孩的衣服带上去,下来以后让孩子们穿,以后就不会再生病了。
由此可见,上刀山、过火坑是一种特定的习俗,具有明显的聚落性,同时与建立念经馆、崇拜“圣人"、“仙师”等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很浓厚的巫术色彩。以前客家地区经常举行大规模的建酵活动,但像武平县这二个村落那样自己会上刀山的例子还是少见的。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二个村都有雷姓、蓝姓居民,是否显示出一种与畲族比较特殊的关系?
综上所述,武平县的不少村落在村落地名与姓氏、祖先崇拜、神明崇拜,以及其他习俗方面都还保留了不少较原始的痕迹,具有比较浓厚的畲族色彩。这些客家村落姓氏与畲族的关系目前虽然无法确证,但又似乎无处不在,无不显现出与畲族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闽西武平县的田野调查提醒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族群界线,在当时并不一定那么明显;历史上客家与畲族的关系比我们今天想象的可能还要密切得多。
参考文献:
[1]杨澜·临汀汇考[M]
[2]谢重光·武陵蛮迁人粤、闽之史迹[J]·东南学术,(3).
[3]傅衣凌·福建畲姓考[J]田福建文化,(1).
[4]朱洪、姜永兴·广东畲族研究[M].附录.盆盘蓝雷黎栏族谱[J]广东人民出版社,
[5]李亦园·章回小说平闽十八洞的民族学研究[J]载庄英章、潘英海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M]“中央研究院",.
[6]李兰芳·对我县“畲”字地名的一些探索[J].连城文史资料.第17集,连城县政协,
[7]杨彦杰·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M].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
[8]傅衣凌·福建畲姓考[J]福建文化,(1).
[9]肖允文、蓝耀文·漫话黎畲肖屋[M].载武平县政协编(武平文史资料》总第八辑.
[10]刘大可·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M].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
[11]杨彦杰·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M].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
[12]张劲松·湖南蓝山县桐村瑶民的还盘王愿[J]民俗曲艺,第94,95期
[13]雷关贤·浙江畲族的风俗习惯资料[M].载福建省编辑组编《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福建人民出版社,
[14]李默·梅州客家人先祖“郎名”、“法名”探索[J]客家研究集刊,(1)
客家与畲族习俗一致
1、拾骨葬。就是把下葬的祖先的骨头挖出来,再次安葬。这种习俗流行于华南、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
2、不缠足。缠足虽然是陋习,但南唐以后普遍流行于汉人社会。客家人不缠足,和山区的畲族是一样的。实际上客家人本来就是畲族演化的。
3、吃老鼠。客家人爱吃老鼠,和壮族、越南人是一样的。老鼠干是宁化县八大美食之一。
4、畲族山歌。客家人谎称来自诗经,实际上是和畲族瑶族一样的山歌。
5、母系社会。宋代《舆地纪胜》记载,循州还是“妇女为市,男子坐家”。到了元代以后才逐渐变为父系社会。
6、“椎髻”。指将发盘于头顶或脑后成“椎”形发式。这是南方诸族最为流行的一种发式。瑶人此俗,最早见于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椎髻跣足”的记载;畲人,则有“女不笄饰,裹髻以布”之说。
7、头帕。俗称“东头帕”,即包头巾。方巾,前方折成三角尖锐形,用布质宽带系紧即可遮阳挡光,又可作装饰物,起女性帽子之用,客家与畲族妇女头帕相类。
8、竹筒饭。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条载:“瑶人所用。截大竹筒以为铛鼎,食物熟而不熠,盖物理自尔,非异也。”
9、盘瓠(盘瓠)崇拜。汉族“盘古”传说是从“南蛮”及其传人畲瑶的图腾崇拜—盘瓠演化而来。对此,学术界己取得共识。《清稗类钞》说客家人或畲族是盘瓠的后代。据光绪《嘉应州志·祠祀》载:“盘古圣王宫在(梅县西阳)樟坑口。”
10、人名。畲人,死后有讳名。讳名按排行而定。客家也有此习俗。
畲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民族
源远流长
在历史的长河中
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习俗风情
畲族妇女传统服饰各地有所不同
基本特点是:上衣黑色
衣领、衣襟、袖口边绣有彩色花纹图案
腰系黑底花色围身裙和自织花腰带
下穿黑色布长裤
有的地方还穿黑色短裤和裙子
畲族少女的头发是用红色绒线编成一条辫子
盘绕在头上
已婚妇女的头发梳成筒帽式或螺式
形成凤头
来源:龙岩慢生活、图文源自网络特此致谢!
点击最下端推广广告,免费浏览生活资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