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60318/4792760.html
胡阿荣文摄影傅卫明
一、村况简介婺城区塔石乡塔石村,位于金华市西南侧山区,是塔石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集镇中心。属丹霞地貌结构,山水资源丰富。这里四季分明。距婺城区政府约56公里,多路城乡公交班车往返,交通十分便捷。
塔石村,古称"搭石"。相传,村外金塘下有两块较高的石头搭在一起,形如塔。亦有传说称两块石头晚上搭在一起,白天自然分开以此为奇,故名搭石,后改称塔石,但至今当地人们以“搭石”谐音沿袭。村落古木参天,四面群山环绕,危岩耸立,怪石嶙峋,青黛霞蔚。极目南边,连绵起伏的南山峰峦,犹如莲花含苞欲放,又如青龙傲游天穹。一条越溪,从村西沿公路蜿蜒流淌,飞动着的清泉如梦幻,气派的廊桥架东西。远眺东边,山跨山涧,古驿道盘桓,连接着南山峰峦,如骏马奔腾。山峰重迭,风光旑旎,云雾飘渺,西边远山凛然兀立,山崖陡俊,俨如猛虎卧踞。而民居庭院,依山势而建,伴桃源古街井而立,整个村庄婉如一艘待发的帆船。塔石村于年1月进行了行政村调整,由原来的上塔石村、下塔石村、东岭村、下淤村、壁下村和岱后村六个村合并而成。全村有户,人口有人,党员名。集体收入18万元,年人均收入约元。据民国《汤溪县志》载:始迁塔石先祖董厚载,于宋绍定二年,从遂昌迁徙在此卜居。村主姓氏为董姓,另外还有唐、张、林、胡、丰、叶、祝、徐、傅、吴等姓氏人家,并有多户畲族人家,所形成的多姓氏和睦村落。亘古至今,各姓氏后裔,子孙繁衍,名彦蔚兴,仕宦骈集。为建设美丽山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二、《董氏祖训》行仁德重道义懂礼法有智慧守信用要忠诚尽孝道好友爱乐善施求福寿三、历史遗存
古代从塔石村到石岭脚有这样一条古道,一块接一块光滑的石板和卵石依次铺列着,跨过山沟,越过山梁,途经过东岭、海蛳禅寺、鱼谭等地,是塔石源通往兰贝源的必经之道,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地方。这就是老人们记忆犹新的千年古道,这条古驿道,一头连着汤溪、兰溪、龙游等古县城,一头连着永安关,可去丽水遂昌。是浙南山区一条强劲的大动脉!官商仕贾、侠夫壮汉、走卒贩夫,人来人往。遥望古道"永安关"石刻的遗迹,我们默然静思。感慨世事磨砺后的淡泊,岁月沉淀出的超然。见证着村落的盛衰兴败,向世人倾诉着人民的聪慧与不屈,是浙中人民的生命之路、希望之路。这条古色古香、古风古韵、古情古意的古驿道,便流传着说不完的故事。
塔石的桃源街道,是一条明清古街,从溪边埠头上岸为起点,南北走向,长约米。古街与古驿道同存。是进入南山各地的必经之路。鼎盛时期,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栉比鳞次,商贸极其发达。几经历史变迁、观在商铺遗迹仍在,一幢幢木架板楼、檐下廊枋、牛腿雕刻精美,大开间的排门。步入桃源古街、仿佛走进古诗词的意境,古朴典雅、曲径通幽、一种悠久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老街一头接瀔水,一头往南山。此地便形成了小集镇和商贾云集之地。客栈丶酒肆丶各种各类的商店云然而生。如今村里老人还能说出很多店家及称号。如今,在小集镇建设中,老街终于得到复原,历史的记忆,犹如流淌不息的溪水,穿越历史的长廊,去会晤塔石古村曾经的历史沧桑和繁荣崛起。
塔石的溪流很美,伫立于"桃源廊桥"远眺,在雨后柔和而疏疏的晨晖里,一抺霭霭淡烟,幻成鲜艳夺目的七彩霓虹。在这里南山各支流汇合,形成水面宽阔,水深数尺,水流平稳的一湾水路埠头。溪水平稳向北流贯,流向瀔水丶下通兰江。忆昔日,在这里游动着,或停泊着小舟竹筏,此地便形成了水陆码头和商贾云集之地。南山的竹木炭柴、茶叶笋干等南货,源源不断从这里装船载筏,运往三埠及兰溪县城,从而下钱塘运往苏杭各地。桃源古街上,客栈、酒肆、南货店等应然而立,素有"小兰溪"之称。走在溪岸,镶嵌着靑石板的码头,历经岁月的残踏,早已光滑如镜。在这流淌不息的溪水,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江对岸点缀着绿荫匝地,掩映着白鹭哞牛,在情幽淡雅的馨香中,让人顿觉清灵怡然!
以前,在山涧小溪上,依其所处高低位置,有一座座水碓。在没有通电,没有机器碾米的岁月,到水碓里舂米,是乡村生活中的一个画面。水碓由一个冲水道、一个带轮轴的大轱轮、三五个碓锤和石臼、一架风车、一个米槽等组成。水碓原是利用水的能量冲击水渠之下的木制轱轮,轱轮转动使得木杠连接的碓头连续起落,而去掉石臼中稻谷壳或麦粒皮的一种原始的工具。如今水碓无存,而水碓运行模式还在运用,村民们就用这种方法打麻糍,石臼仍在店边屋前存在,成了塔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村口的古樟树,冠幅近一亩之多,树高超20米,古樟裸露着三、四个人才能合抱的粗壮身躯,显示着它的苍老与古朴,伸触于天空的枝桠,展现出它的绿意和生机。空灵的意境,浪漫的情怀。多少年的风风雨雨,雷劈火灼不曾摧折过它的倔强与执着。残枝断桠不曾残灭生命力。历经几百年风雨雪霜。风吹雨打、朝代更迭、兵连祸结、斧钺汤镬,是一部自然人文的无字史书,它密密的年轮里,记录着大地的沧海桑田,历史的风云际会,人间的喜怒哀乐。它的每一块树皮、每一处筋结、每一根树枝,甚至每一片树叶,都是一张张写满故事的书页,在古树粗犷的裂缝里,捡拾乡村的情怀。
下塔石村口有一口山泉水井,始掘建于宋绍定年间。石壁石壑,岩沥甘泉,井口为圆形,井壁用卵石砌就。井不深,满就溢,泉水清澈甘洌,冬温夏凉,是全村的生命之泉。水井是时代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相伴于霞起夕落,水源丰润。旱不枯,雨不涝,春夏秋冬,风雪雨霜,像慈母的乳汁,滋养了一辈又一辈塔石人。
古老的峙口桥,又叫永济桥。为单孔石桥,始造于民国十年,净跨十米,长15米,宽3.5米、高8米。古石桥,在早春迷雾的烟雨中,好象饱经沧桑的老人,伫立在迷蒙、深邃、春寒料峭的涧溪之上。用硕大的青石板架起的桥面,用青石撑起整个桥面和桥墩。经过漫长岁月风雨侵蚀丶水流冲刷,而古桥依旧。斑驳的石桥,连起了山道,承载多少代人的南来北往,而今显得那么伟岸、苍劲和厚重,如一位智者老人在诉说着漫长历史变迁中,石桥与溪水相融,和古道相成,与日月相望,挺起坚强的脊梁,载着勤劳淳朴的乡亲,迎着南来北往的人流。在你的心灵里,可聆听鱼儿的欢歌,树叶的摩裟,风雨的呢喃,流水的祝福,置身于自然之中,享受山水之乐,在恬静中的悠然。
海螺禅院,位于鱼谭村东南一公里的海螺岩。据民国《汤溪县志》有简单的记载,始建年代不详,但清乾隆甲午年设立的石碑仍存在。东岭村叶氏宗谱上的诗词是这样描述的:"高峰日上紫烟开,一径迢迢半绿苔。幽鸟避人穿竹去,老僧迎客出林来。青崖云瞑藏孤塔,碧涧泉香汛落梅。登眺未穷洋外乐,归心又被暮钟催。"海螺禅院,曾经香火旺盛,百里之外的善男信女也来此烧香拜佛。历经毁坏,民间集资修成,如今,步五尺台阶,进身三叩神灵,小小殿庙,一派圣地,佛光照,祥云绕。各村人会去禅院中焚香点烛,三牲供奉。在春来秋来的轮回里,于凌冽孤寂的时光隧道里,打捞起一泓澄澈与虔诚!
四、民风民俗
凡是上正梁,必定要选好日子与时辰。正梁正中用大红纸圈扎。为了驱邪,梁上还挂有篾筛、万年青、镜子、剪刀等物。这些物品的意思是:万年长青、金钱满堂。大柱子上贴红纸对联:“立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微星”。上梁时,匠人站在屋架两端,时辰一到,鞭炮齐响,匠人用红绳拉上大梁,安装入榫。再上向下抛馒头、粽子、花生和水果糖等利市礼物,第一把要抛在东家的八仙桌上,接着抛向四方。上好梁,东家主人要给匠人红包,竖带枝青竹两杆,场面十分祥合喜庆。
乔迁归屋,首先要先良辰吉日,将全家大小年龄生肖,报给择吉先生,然后才能择出符合的日子。将屋内布置得美轮美奂,四壁堂室将亲友贺喜礼品对望镜框,红轴等悬挂中堂,中堂正中挂天官赐福匾额,还要有较多的厨房用具,大的有饭甑,小的有碗碟等,一般都是岳父家所送,岳母还送上"五代荣"红包。
未天明以前。时辰到全家大小全不空手,主人背大、小秤杆;妇人拎盛着的饭的饭篮、炊具。小孩背书包,提红灯笼,途中如有人问好,但绝忌回答,应擅自而走。进屋点燃红烛,鸣放火炮,晚餐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
每逢生日要吃面条,在面中加两个鸡蛋,叫做"长寿面"。人生逢十为大生日,须送贺礼。习俗为"十岁丶廿岁外婆担;三十丶四十岳母担;五十丶六十女婿担"。并素有50岁以前,不尚贺寿,尤忌贺四十,有"贺三不贺四,贺四要淘气"之说。并且男性要提前一年贺寿,叫"贺九不贺十",女性则本年贺寿。贺寿之礼以从头到脚的帽丶新衣丶新鞋等。女婿还要担酒礼等。
迎龙灯是正月里最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用迎龙灯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城乡各地的一种习俗。早年,农历正月的"灯夜",在这天村里的"龙头会"要组织村民迎龙灯,要求每家每户出板凳形灯板一桥,安上灯笼和纸花等,将各家的板凳连接起来,加上龙头龙尾,就成一条长长的板凳龙,专名"桥灯"。桥灯通常有数十桥,多者可达百余桥,绵延整个村里,蔚为壮观。
除夕下午,每户都将谢年"摆珍"必备之福礼(猪头、猪尾、全鸡、年饭丶水果等)盛好,用一张大红纸铺抵,供祭于中堂的八仙桌上,点上香烛,鸣放鞭炮,叩拜天地、灶神和土地菩萨等。然后回家祭拜祖宗,燃放鞭炮,全家团坐吃年夜饭。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菜肴丰盛,以庆一年之终和来年之始。年夜饭必有鱼、肉、馒头和年糕,寓意岁岁有余、圆满无缺和年年高升之意。年夜饭往往故意烧得多一些,孩子吃的饭也多盛一些,吃不完剩下,可“留到明年再吃”,以示年年有余。
塔石村的清明节习俗和其他村基本相同,在古代就有踏青、祭祀祖先和吃清明馃的风俗。清明馃油亮碧绿,糯韧而绵软,秀色可餐。馃皮,是用一种叫“牛蒡”的野草煮熟,加上等粳米粉相互揉合,团坯制好后,包上用鲜笋、雪菜、五花肉末或卤制豆腐干,外形做成象饺子形状的就是“咸清明馃”;团坯包上豆沙、芝麻、白糖等馅,再用一种雕刻着吉祥图案的“馃印”工具,压制成圆形的薄饼就叫“甜馃”。做好后,就上蒸笼旺火蒸熟即可。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相传这一节日是为纪念战国时楚人屈原,并有相关的习俗,比如龙舟竞渡、包粽子等。在塔石源一带,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认为这天的太阳也毒,就有了"蛤蟆躲端午",人们不下地干活。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就有了“吃五黄”以克五毒之风俗。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当地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古时,如媳妇在娘家,这天也要赶回,素有媳妇“在外过个冬(至),家里逝个公(公)”之忌讳。儿子还要扫墓“培坟”。冬至的前一个晚上叫“冬夜”,家家户户晚上还要吃一些诸如花生、蕃薯片、炒玉米、炒黄豆之类的干果,叫做“吃冬块”。
五、塔石的饮食
(前言):山村的味道,是乡间的味道,这深藏于绿色背后浓浓的生机和希望。舒朗,宁静,梦幻。走进并融入这阡陌的绿意画卷中,手捧坦诚而忠厚的泥土,以山野那抹绿色为原料,用心灵做成菜肴和点心,定格为蓝天下最生动、最美丽的那帧亲近,是何等的舒畅,何等的醉人心田。岁月是一帧水墨丹青,浓浓的乡味,历久弥新。这世间纵有佳肴万千,却不及家乡的点心一碗。故乡,是岁月中最美的画卷。无论是柴扉前土灶上的香味,以及那袅袅的炊烟,柔美的云霞,都是带有一种令人倦恋的乡土味道。因为故乡,所以风也柔柔,因为故乡,所以叶落如诗。
汤团,要选用上等糯米,然后将糯米浸泡在清水中20-30天,再把糯米在阳光下暴晒至少要5天以上后再磨成粉。汤团最正宗的馅是萝卜、豆腐干和瘦肉,现在也有用冬笋,雪菜等食材,和好面粉后,揉捏之下便成一只茶盅状的面粉兜。填入适量的馅,收口将整个汤团密封起来,收口点留一点尖尖的“小尾巴”。汤团下锅熟透后。就可以从锅中捞起汤团装碗。最后撒点香葱,糍的皮,香的馅,鲜的肉,味道鲜美。
这是一种塔石村古老的、最富有特色的名小吃。打麻糍前,先把糯米浸泡好之后,上饭甑用旺火蒸熟,再把米饭团放在大石臼中慢慢的捣细,打麻糍是十分辛苦的活,要把饭粒捶打成就像面团一样。捣好之后,做成杯口子大小的一个个,再装入芝麻糖馅,粘上熟米粉,使它不会粘在一块,咬一口,糯糯甜甜的,劲道十足,口留余香,味道极好。
红印馃,是塔石源部分村庄的特色点心。据传是历史上皇家、宫廷的糕点制作工艺而流传于世的。由于制作工艺繁琐,食材要求高,一般在过年或娶亲时才用的上等食品。将粳米加上糯米浸泡十余天后,磨成水粉榨干,再将米粉入蒸笼蒸熟后,拌入煎好的红糖汁,揉成面团、做好馃坯、搓成馃杯,在杯内放入猪油、白糖、桂花、芝麻等合成的馅,封口后压扁,再用一种雕有各种吉祥图案的"馃印"压制而成。其口感好,清爽香甜,红红亮亮的印馃,是招待客人、馈送亲友极好的礼物。
塔石的腌菜,在城乡富有盛名。腌白菜、腌芥菜、腌豇豆等腌菜种类繁多。其中,腌豇豆与荞头和小白刺瓜混炒最好吃。采摘白色乳刺瓜,经炭火烘去部分水分,与老荞头、辣椒及豇豆等一同腌制,用菜油或茶油炒制,烹点黄酒,酸爽可口。过去,家家户户都有几个腌菜坛子,一年到头总是持续不断有腌菜上桌。早饭,从腌菜坛子里捞出一些腌菜切了,再用浓香菜籽油煸炒。配碗粥,也可以下饭,是乡间最纯朴的味道。
用一块豆腐,再买点肉。将肉切碎拌在山粉里,搅拌均匀,用筷子或调羹自然放入肉汤煮。等一只只浮起来,热腾腾得熟了,汤也变些稠了。捞起来盛盘,撒上香葱,又当菜又当主食,不仅鲜香软糯,还劲道十足有弹性。心巧的妇女,总能想着法子让一家人都能吃到荤菜。过去的节俭做法,而今却成就了现在我们餐桌上的风味美食。
把鸡蛋敲在碗里,抓两把淀粉,加水调成糊状,然后下锅煎成一张圆圆的薄饼。将薄饼切成细条,像煮面条一样下锅煮熟,然后加上葱、姜、蒜和辣椒,这么一搭配,这鸡蛋面的味道就出来了。比普通面条更柔更韧,而且汤汁鲜美,即可当菜又可点心。好客的塔石村的主妇们,心灵手巧,一个鸡蛋几把番薯粉,就能烧制出美味,鸡蛋面也就成了扬名当地美食。
南山上有一种树,叫“乌饭树”,又名南烛,古称染菽,属杜娟科常绿灌木,果酸、甘平、无毒。具有长筋、益气、固精等功能。春季时,采新叶,嫩叶切喜加水熬浓汁去渣。取浓汁加水浸泡糯米一天后,把米煮或蒸成饭。此饭乌黑发亮,清香可口,俗称乌饭,塔石村人有吃乌饭的习俗。
大暑至立秋时段,采一种蔓籐植物的果实叫明梨,学名木莲果,把果实揭碎,把木莲籽装入布袋,放到清凉井水中反复揉搓,其果汁与水会凝固成晶体叫做凉粉。将凉粉从水中捞出,盛入碗,撒上白糖和蔳荷水,即可食用。早年的夏天,有"凉粉担"到各村叫卖,几分钱一碗,可解暑渴了。
六、山村特产
村民历代有放养野蜂的传承技艺,圆柱形的蜂筒或置于房前屋后,或置于山岚礕檐,耸山岩洞。土蜂完全采集山中百花之精华,其土蜂蜜营养价值极高。
在海拔米-米多米的南山上,常年云雾缭绕,茶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品质。由农妇上山采摘的野茶蓬的茶叶,经手工炒作和柴炭烘焙而成,茶叶的品质特别好,特别香。
小竹笋,长在荒山野林,是大自然馈赠给人们的美味佳肴。小笋一般为手指粗细,出土于毛竹笋之后,小笋可以去壳鲜炒鲜煮,也可以煮熟加盐腌制,其味极其鲜美。
野山茶油,又名油茶籽油、山茶油,是纯天然高级木本食用油。油茶树生长在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整个生长过程无需化肥、农药等辅助手段。山茶果生长期从开花到成熟,历经秋、冬、春、夏、四季之雨露,尽吸天然养份、日月精华,营养价值极高。
猕猴桃也称奇异果,藤梨、麻藤果、杨汤梨等,果形一般为椭圆状,早期外观呈绿褐色,成熟后呈红褐色,表皮覆盖浓密绒毛,其内是呈亮绿色的果肉和一排黑色或者红色的种子。因猕猴喜食,故名猕猴桃;亦有说法是因为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是一种品质鲜嫩,营养丰富,风味鲜美的水果。
七、各自然村概况
壁下村,村舍座落在狮子头山下,其山势陡峭如壁,故名壁下。一条蜿蜓的小溪,飞动着的清泉如梦幻。弯弯曲曲地绕着村庄,溪水清澈见底,游鱼细石,立立可数,潺潺的流水,常年经久不息,一年四季唱着清脆悦耳的歌曲。群山云雾缭绕,古村在流淌的云雾中时隐时现,蔚为壮观,犹如仙境。几座古老的石桥横跨着小溪,一端联接公路村居,另一端联接翠绿的群山。村后的狮子头山,古木参天,危岩耸立,怪石嶙峋,青黛霞蔚,俨如雄狮卧金钟,山峰重迭,风光旑旎,云雾飘渺,叠嶂参差,好一派“天造地设青龙,鬼斧神工白虎踞”的乾坤景观。民居庭院,依山势而建,伴溪流而立,阡陌纵横的石道、石阶、石勘穿棱在鳞次栉比的古树和民居之间。景观小品点缀其中,壁宇清净,幽雅古朴。
壁下村,是一个多姓氏组成的和睦村落。以叶氏为主姓氏,始迁祖自本地的余仓入迁。还有郑氏自遂昌迁到岩下,民国初期郑氏后裔分支,由岩下迁居到壁下。另外还有几家傅氏人家,是从本地的岱后村入迁到此的。
《叶氏祖训》
文明进化并重工商矢勤矢剑力图自强
百行之本首在伦常孝亲事长必敬必庄
行之有恒物望孚乡礼义廉耻立身大防
国犹家也为栋为梁扶危定倾美济忠良《傅氏祖训》
以义为重,与人为善,明理处世,诚信为先。
修身养性,崇德重义,自爱自重,自尊自律。
父慈子孝,夫唱妇随,邻里和睦,尊道重义。
见人必恭,见难心及,见功思过,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见水思源,见难思忠,见德思贤。
尊师重道,谦恭礼让,忠孝并举,励志自强。
恪尽职守,廉洁正直,宽大为怀,约人周己。
以德为根,以诚为本,以官为廉,以民为勤。
东岭村,位于塔石东南的山谷里,一条山岭蜿娫盘旋而上,此岭古称日夕岭。村以岭为名,故称东岭村。小山村自然风光优美,走进野花芳菲,青竹绵厚的南山之峡谷,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光影如幻。而水之美,是一股山泉如白练似的绕山而过,澄澈如镜,稳静中那一份含蓄,激扬中那一种飞扬。据民国《汤溪县志》载:东岭村的叶氏始迁祖,叶祖天,携三兄弟在明正德年间,自松阳卯山迁徙到此卜居。其东岭村的山岭古道,在《叶氏宗谱》中有一诗描述:日夕称名义若何,层峦耸翠觅人多。来徙溪口崎岖上,去自周川逦迤过。涧水滔滔欣灌濯,亭风习习喜清和。梯云有路频登涉,返照留晖细揣摩。
《东岭叶氏祖训》
忠:家国一理,国运绵长,开基必以忠厚,则家运悠久。故吾族家训,以世守积善两字,以厚道始,载福永弥一家。读:爱身惟有读书,爱子孙惟有教之读书。非为富贵,读圣贤书,故耳报国,不读书则不知义理,至如禽兽岂不可耻。耕:家贫子弟不能读书,则宁习田务,以躬耕力农。植木种竹,纳稼筑场。皆老农劝善,循规过人生,也是韵人韵事。勤:勤为富之根,而处贫尤贵于勤。或耕或织,为士为商,各执其业,勤乃是兴家气象。一耕一读,凡子弟不循怠惰。俭:俭乃慎德有节制,而非吝啬。用财有道,凡事切节省。而遇伦常义举,睦娴抚恤,概然为之。见义不为,让人笑鄙。
下淤村,位于塔石东约2千米,辖下淤、老铺后和谷口三个自然村。民居小楼,庭院瓦舍,临山而建,伴林而居,枕水而眠,清晨虫鸣鸟叫,薄雾环绕,推窗可见山崖兀峰,那缕缕似浮云般冉冉上升的农家房屋顶上的炊烟,还有那农人扛着锄头或背着毛竹回归时,叱喝出来的充溢着山野粗犷的婺剧小调,勾勒出一幅山村平静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暮归图。四面兀亘的山峰,象含羞的少女,若隐若现。宁静的山村宛如一幅绝妙的水彩画。在云雾中呈秀,在水墨里抒情。因下淤村建在山谷中的一坪,象一块淤地,且在谷口的下方,故名下淤。下淤村主姓氏为张和叶,张氏先祖,仰蛟公,清嘉靖年间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白沙里村迁徙于此。叶氏先祖,叶庭春,明代洪武十八年迁此。
《张氏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
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
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
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
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
岱后村,位于塔石西南约2公里处。村居半山腰,在狮子头山的后面,故称岱后。青翠绵厚的黛腚山色,云雾在飘缈,在幽静悠长的山谷里,村落山腰而居,形似西藏的布达拉宫。此起彼伏的野花和缀点在水边石缝中的石菖蒲,一派曲径通幽的奇山危峰的山水风貌。水绕山涧,跌宕起伏,村口几百年树龄的大红豆杉,将村落遮蔽成如一面绿色的青花瓷。站在横岗峰巅,俯瞰村貌宛若一幅泼墨的丹青画卷。岱后村主要姓氏是傅、袁、胡等。傅氏从福建迁来,袁氏在清代道光年间自严州(今建德)迁来,胡氏则从石玄头迁入。
《袁氏祖训》
爱国爱家,孝敬父母。端正品德,敬亲爱亲。
团结友爱,夫妻和睦。子弟力学,谨慎交友。
敦祝思厚,正大光明,提倡节俭。廉耻忠良。
傅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