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宣化店的古官道

经过宣化店的古官道

从中州豫南进入江夏郡,宣化店的古官道是必经之一,那时的官道,大都是朝廷专项拨款修建而成,古称驿道,路不宽,有两三米左右。官道经过的地方,多处铺有青石板,河上建有青石桥,过界岭的地方,或者小集镇,大都设有驿站,官家设的驿站,除了备上足够的马料等生活用品之外,驿站里的人也负责地方的防卫工作。

遇到两山相夹处,官家还要设立关卡,譬如这条官道之上,有墨斗关,大胜关等几个重要的关卡,关卡是干什么用的呢?除了军事防卫上的用途之外,主要是用于收税,所谓的厘金税,盐税,过卡税,名目繁多,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大都来自于关卡税,但老百姓要生活,必须有商贸和经济往来,运输物资必过卡,过卡必缴税,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出信阳,过莽张,经张榜,到定远,桃花店里花果香,下了七里岗,前面就是清水塘,乌铺在前方,过界岗,望家乡,水流进长江,翻山越岭到黄冈。”

这是一首在这条官道之上经传已久的民谣,它流传了多少年,已经无从考证。想想,古代的这条官道,在中州信阳,是一马平川,再往前进入罗山境内,便可以看到绵延的群山,山环水绕,古木参天,百余里全是曲曲弯弯的山路,山路不像平原上的路,它极不好走,而且匪患多,常有盗贼出没,那些挑盐的,担茶的,运货的,进入这崇山峻岭之中,心里一定有些害怕,一定希望早一点回家,肩上挑着沉重的担子,心里数着每一个驿站,就等于离家愈来愈近了,安全序数愈来愈大了,既有旅途的思乡念家之情,又蕴含着对于旅途平安的一种祈福!

那个时候,从罗山到江夏郡,必经莽张店,定远店,宣化店,然后过界岭进入黄陂栈,再经吕王城,四姑墩进入河口,姚集店,长岭店,最后到达江夏郡。

过界岭还有一条官道,它在界岭不远处折向东南,从堰沟进入华家河,过黄安城,经宋埠到达黄州。

我于是想:这条官道,千百年来,有过多少车马辚辚,驼铃声响,还有那木轮车吱扭的声音,官道经过街道之上,日久天长,街道之上的巨型青石板已经被碾出一道道凹槽,凹槽有些光滑,青石板已经磨得能够照见人影,足见古代商旅的繁华场面。

有官道必有栈。有栈,必慢慢形成集市,古代称之为店。店者,食宿之地也,物品交换之处也,也称之为確场。官道之上,这些集镇一字儿排开,几乎是二三十里地就有一个,马要添料,人要喝水吃饭,到了夜里还要投宿住店,这就间接促进了集市的繁华和热闹,慢慢的离集市不远的地方,多建起寺庙,如宣化店西面的观音寺、金山寺;黄陂栈的万寿寺,九龙寺;吕王城的千佛寺、舍塔寺;四姑镇的韩相寺、河口北的龙王寺等各种寺庙文化的兴起和繁荣,也使得官道之上集市人口慢慢变得集中而又稠密。

莽张店在宣化北50里处,是中州平原进入山区的第一店,这个小店之所以生意兴隆,因为它是一个中转站,车子进山或者出山,大都要在这里歇息过夜,中原人喜欢吃面条,据说这里的肉丝面远近有名,吃一大碗肉丝面,半天不饿,走起路来就有精神,无论是进入平原腹地,还是过大山,吃饱喝足才行,作必要的准备工作是必然的,作为中转站,商旅繁华也促进小镇的生意兴隆。

定远店在宣化北20里处,它的名字有些古怪,到底是谁取的,取于何朝何代,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它一定是与哪位皇帝或者大臣有关,想想,定远定远,不就是安定中原吗?古时候,在中州以南,尚属于南蛮地,史称九蛮之地。朝廷为了安抚南方,安定中原,这里一定驻扎着军队,军队守住着这个隘口,镇定九蛮之地,足见这里的地理位置何等重要。

历史上这一带发生的战争还真的不少,忽必烈进江汉,太平军入中原,捻军进江汉,以及后来的胡宗南和日寇在罗山南部大战,中原突围,据说,春秋时期,孙武伐吴,也是走的这条线。

宣化店是古豫州的南大门之一,现在,这里是大悟县的一个乡镇,这个镇有40多个行政村,人口达6万余人,是个比较大的乡镇。因为地理位置比较特别,明后期,这里曾经有鸡公大王啸聚山林,清中期,捻军曾经长期在这一带活动,清末期,白朗义军两万余人曾经从这里进入黄州,近代历史上,有著名的宣化店起义,红25军也曾长期在这一带活动,乃至后来的中原突围,大军南下,这里是必经之地。

关于宣化店这一名字的由来,宣化店本地有一名业余作者曾经写了一个传说故事,说它原来叫鲜花店,是一个名叫鲜花的小伙子因为孝心感动龙女而得名。我对这个传说一直心存疑虑,故事多少有牵强附会之嫌。想想,一个小伙子名叫鲜花,从道理上讲不通,其二,鲜花和宣化本是两个不同的音,如果真有这个故事,不如干脆叫鲜花店好了,起码鲜花这个词说明这里环境优美,曾经植被茂盛,花木繁多呀!

又有人撰文:说宣化店附近原有一座仙山,山顶之上开着一种八仙花,日夜耀灿,光亮灼人。于是人们便把此地叫做鲜花山。故事富有传奇色彩。间接预示宣化店名字的由来。

我个人认为:从定远这个词推断,宣化店名字的真正由来应该是古代某个君王为了安抚南蛮之地,或者长期驻军于此,或者派出某个钦差大臣来过这里,或者这里曾经设立过像巡检司这样的机构,目地是为了宣抚感化南蛮之族,取宣化之意作地名。宣化:应该是宣抚感化之意。这样的推断似乎更符合情理一些,但无论怎么说,都可以证明这个地理位置在古代就是一个重要的交通军事要地。

宣化店,座落于东西大山之间,所谓的东大山即是老君山、三角山、天台山、黄杨寨等;西大山即五岳山、三爪山、朝天山、斗笠山、大小鸡笼山、金牛城等。它位于大别山的西部,接桐柏山的太白顶,东西两边高山逶迤,崇山峻岭,只有这里是个峡口,山势较为舒缓,古代的官道从这里经过,已成必然。

元朝初期,属于宣化店的南部地区曾经划为五约,即姚约、胜约、老约、上沙约、下沙约,后来有划大胜关巡检司,到了元末,因为义军频起,为了加强统治,才归于武胜关巡检司。五约之地,宣化店无疑是中心地带,是商品贸易的集散地,这里,昔日的繁华景象可见一斑。

我们再看看这里的地形:南面有仙居顶,东面有老君山,西面有五岳山,它位于江淮分水岭上,西部属于原孝感版图,南部属于原黄州,东部是原光山地界,竹竿河,就像一把扇形结构,数十条涓涓溪流从几座大山下汇集于此,汇集在这个扇柄的位置,那扇柄就是宣化店。

几条河流的汇集,造就了宣化店这一地域文化和经济的大融合。

古代的官道经过这里,那些南来北往的客商,达官显贵,过了中州平原地界,或者过了黄州府、江夏府的界岭,来到这里,他们会在此停息数日或者更长时间,游山玩水,吃着山珍,品着佳茗,喝着甜酒,嚼着野味,偶尔也会逛一逛醉仙楼,回春阁,狎妓嫖娼,挥金如土,那是何等的纸醉金迷。那个时候的宣化店,有商埠,有码头,不但陆路通畅,水路也比较繁荣,淮河的船只可以溯源而上进入到这里的码头,把中州的面粉,淮南淮北的盐和煤,六安的茶叶,金陵的丝绸运送到这里,把这里的药材、木料、矿石等山货放排运到山外,难怪当时的湖北商人还专门在竹竿河的西面建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湖北会馆”,湖北商人集资修建的这座建筑至今还在,依然显得气势恢宏,令人惊叹不已。那个时候,商客云集,繁华热闹的场面可想而知。

东西大山有许多的名贵药材:灵芝、天麻、茯苓、核桃、桔梗等,还有众多的参天古木,这是取之不尽的财源。我遥想古代的宣化店一定有许多药材铺,还有专门从事木材运输的商行,有许多从事这一买卖的运输工和商人。五岳高耸,三爪屹立,涓涓溪流一股股注入姚畈河,弯弯转转,经万畈在宣化店的南面与丰店河,仙居河汇集一起,深山老林之中大大小小的湾落是这条官道之上串起的一颗颗珍珠,那一条条溪流和山路就是官道连接的神经系统。我由此想:没有那条官道,没有那畅通的经济交通大动脉神经系统,那些处在深山老林里的山民是如何存活下去。封闭和开放总是相对的,过于开放,会带来太多的不利因素;但过于闭塞,就意味着时时刻刻存在生存危机,在战争年代,在动乱时期,闭塞会带来少许的宁静,但和平年代,封闭就意味永远甘守贫穷。

河的支流之上,也会形成小型的集镇,如宣化店南边的王店,何店、丰店,唐店,分别连系着孝感和黄州,但由于偏离官道,发展就缓慢多了。

无论贫穷或者富贵,无论官僚或者百姓,人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灵,找一点精神支柱。在官道两侧,有许多的庙宇,寺庙的存在,说明这条官道昔日的繁华,穷人希望通过神灵保佑走向富裕;富人希望通过神灵的庇护财源广进;官员也希望在神灵的身上找到精神的依托,求得平安。千古使然,今日如此。

官道促使地方经济的流通,也带来一方乡民富裕,形成一些地主土豪家庭,当然还有富商,这些家庭一旦有了足够的资金,便会把目标投向另一个方向,那就是入仕途,古代的人要想进入仕途比现在更为艰难,文武官员大都要经过考试,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真的可谓过五关斩六将,快的要得十几年,慢的得几十年,甚至穷极一生的光阴,这种马拉松式的考试,只有经济富裕的人家才经得起折腾,一般的贫穷人家是无法完成的,现在入仕途,可以走捷径,虽然也要花费一番工夫,但起码一般的贫穷子弟还是通过这条路进入仕途,想想古代,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官道之上,有一部分人通过考试步入仕途,最后成为远近有名的名门望族,这样的人,不但富甲一方,而且在官场之上又有靠山,可以呼风唤雨,前来巴结的人自然不在少数,做起生意来就如鱼得水,他们不但做生意,而且还广泛地添置田产地产,还雇工出租。

但官道之上也并不是一派繁华和热闹的景象,繁华和热闹的表面也潜伏危机、暗藏杀机,特别是动乱的年月,因为有的富得流油,有的一贫如洗,当贫富形成巨大的反差之后,必起反意,必起贼心,官道之上同样也是盗贼经常出没的地方。这条官道之上的鸡公大王就是一例,鸡公大王本姓张,自幼贫穷,因为是鸡蒙眼,夜里便分不清东南西北,明朝末年,鸡公大王聚众数十万,举义旗,朝廷数次发兵围攻而不克,后来有谋士献计诱鸡公大王夜里出城,大王不知是计,半夜时分,抛一卷白绫于云天之上,然后踏白绫飞奔,被埋伏的朝廷兵士乱箭射伤,跌落山谷之中,鸡公大王最后受伤被俘,手下的喽啰作鸟兽散,人们把鸡公大王受伤的山谷叫做带箭沟,那处峡谷我去过,很阴森恐怖,沟底有娃娃鱼出没.

为了防盗贼,地方乡绅便只好忍痛割爱,拿出一部分钱财,雇请人工修筑城寨。修筑城寨最初的目的当然是保一方百姓的平安,你稍加注意,便发现沿官道两侧的山山岭岭之上,几乎都筑有城寨,石头垒起的城寨,高丈余,而且大都建于悬崖峭壁之上,只有主城门可以通向城寨之内,但主城门建筑异常坚固,大都是用长石条砌成,而且分前后两层,一般的火炮都难以攻破,何况是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

仅宣化店的东河,就有九岭十八寨,十八寨相连,组成的是铜墙铁壁般的坚固,我上过宣化店的金牛城,城寨依山而建,里面有数十亩田地,有湾落和好几口水井,还有数具磨盘,城寨面积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以防盗自御为主的城寨,一旦成为当地一霸,有了城寨做天然屏障,寨主横行乡里,欺压乡民,霸占良家妇女,无恶不作,那么城寨的作用就与当初背道而驰了。

宣化店九女潭的传说讲的是张王寨寨主有九子。他们看中了李家寨的九个姑娘,想霸占为妾,九女宁死不屈,一齐跳入河中,形成了九个深潭,故事虽然是传说,当古代的确有许多寨主是无恶不作之徒。正如现在,不是也有一些富贵者,贪官者,进屋藏娇,生活荒淫无道吗?他们的所作所为,真的可谓明目张胆,无所顾忌了。

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历史却深深地影响几代人,今天依然可以找到历史遗留的影子。

宣化店出过很多共和国的将军,像程世才等,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大人物许多都和宣化店扯上关联,冯玉祥、吉鸿昌、胡宗南、张学良,还有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刘伯承、邓小平、王震等,他们的足迹都留在宣化店这片土地之上。

宣化店,无疑是这条官道之上的一个亮点,一颗明珠!

官道,从古代的狭窄弯曲到现在的平坦通达,过去的石板路到现在的柏油路、水泥路,都是政府拨款专项修建的,那个时候交通工具简陋,现在交通工具发达,历史在改变什么,我们又在改变什么?我苦苦地寻找答案!

从宣化店经过七里岗,走清水塘过坞子铺,跨越新店之后上界岭,便进入长江水系。界岭不高,只是一个缓坡,界分江淮二水,鄂豫两省,那是数十年之前,现在的界岭,已经不再是界分两省了。

界岭以北,汉朝属于鄳县,南朝宋属于宝城县,北朝齐属于高安县,到了隋开皇16年(公元年)属于罗山县;界岭以南,春秋前期属于涢国;后期属于黄国,战国时期属于楚国,三国时期属于江夏郡,北齐属黄陂县,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年)属于黄安县。

因为界岭在这里是个豁口,是一处较为低洼缓坡,南北两边都是一马平畈,平畈东西两边都是高耸入云的山峦,这便是古官道选择的最佳之地。有这样的地域条件,加之政府出资,官道才慢慢的畅通发达起来。

界岭原来有一处茶亭,那茶亭想来也不是那么豪华,仅仅只是草棚搭建的茶亭而已,仅仅只是供南来北往的路人歇脚饮茶之处而已。我想:怎么古代人不就在着界岭之上建一处集镇呢?界望两省,饮江淮之水,这是多么美妙的创意呀!后来才真正感觉这个想法很幼稚,界岭之上没有水源,发展没有潜力,而且界限模糊,治安管理上自然就会出现漏洞,一旦出了事,谁来管,如果两省之间闹出什么扯皮的事儿,打起官司可不是容易的事儿,所以,真正的界岭之处,一般是很难有发展空间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例外。

在界岭以北,一切的印象似乎都是那么模糊,但一旦过了界岭,湖北人便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就相隔那么半里路,界岭这边和那边的口音就有很大区别,风俗习惯也大相径庭。

80年前,界岭南北两边合为一体,成为一个县的区划范围之内。但不管怎么融合,其语言和风俗习惯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融合了地域界限,却很难融合民风民俗,那是经过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改变的是身份,但文化特点却一下子难以改变。诸如我们是从黄安分而合之,但我们的口音,我们的生活习惯依然带着很浓厚的红安特点,这一点要想轻易改变它的确不是太容易。

但是,文化习惯也是一个融合之中的排挤,排挤之中的融合,最后逐渐形成新的文化体系的漫长演变过程。

界岭朝西,那条山岭一直延伸到仙居顶;朝东,一直延伸到老君山,江淮分水岭绝对不是直的,有些弯弯转转、盘根错节、逶迤连绵的感觉,关于山脉的曲线图,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得清楚,六亿年前,据说湖北境内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造山运动,大别山开始慢慢隆起,这一说法肯定有其科学道理,我在三天门的深谷之中,依然还可以见到如海岸一样的沉积岩,那上面的波纹太明显,充分说明湖北地域原来是汪洋大海无疑。

出了宣化店,官道西面的山较为平缓,东面的山就显得高峻多了。那个时候,这条官道也非一成不变的,曾经有一阶段,官道经过沙铺过刘家冲进入张墩村和李子园,然后再顺着狭窄的山谷直上界岭进入湖北境内,但这条官道存在的时间不长,便自然废弃了。

李子园在宣化店张墩村南部,这个地方有些特别,这里在古代一定栽有许多李子树,种大片李子树的地方,一定有官道通过,有官道,才可以把满园成熟的李子运送出去,卖个好价钱。

遥想一下:车马辚辚,春天李子花粉红如霞,洁白如雪,进入这种境界,真的犹如进入世外桃源之感;到了夏秋,李子成熟,满园的李子挂满枝头,果压枝弯,看了就让人眼馋,过路的客商,吃上几颗刚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李子,喝几口浓浓的茶水,那同样也是一种惬意。

张墩村和李子园紧紧连在一起,属于两山相夹之地,峡谷弯曲而幽长,这样的峡谷做官道,一旦遇到盗贼是很难防患的,所以这条官道后来被摈弃,完全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既然是官道,它同样也融入许多文化元素,譬如道两旁就依次建有许多村庄,有建筑很古老的石桥,岗上有亭,还有众多的故事传说和释道文化的渗透。

这条峡谷西面有一条长长的山脊,人称天子岗。为何称天子岗,据说这是一条龙脉,是出皇帝的地方,岗上原来住着一户人家,姓周,周家乐善好施,广积德行,有一天,一云游道人因为长久没有进食,晕倒在周家门口,周家两口子把他扶进屋,施之以米粥,又留道人数日,道人走时,将一竹竿插向门前的开阔地,那竹竿立马长出片片绿叶,周家人好生奇怪,问道人,道人说:“此龙脉之地也,是出天子或者将才的地方!”周家人听了道人一席话,便苦苦供养儿子周晓读书,周晓果然考取状元,后来成为驸马。”

故事有些传奇因素,这无疑给这条官道增添了神秘色彩。

无论是界岭岗还是凉亭岗,这条官道进入湖北境内的第一栈就是黄陂栈。

界岭以南的平淌地,三面环山,一面临畈,整体看上去,它就像躺在摇篮的婴儿,因为北面有高山阻隔,冷空气不易侵入,夏天南风吹到这里,往往会打一个漩涡,这是一处冬暖夏凉的好地方。

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演绎出太多的故事,官道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也在发生变化,千百年后的今天,这条官道依然存在,过去是京汉公路线的大动脉,后来因为京广线,国道的开通,以及后来的京珠高速的贯通,它的作用才发生了变化,但依然还担当起重要作用。

官道的演变其实就是一部书,一部关联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的一部大书,一部很深奥的书。你要真正读懂它,还真的要花许多时间去深入调查研究。

黄陂栈,是古官道进入鄂北腹地的第一小站,左右两边分别耸立着仙居顶和老君山,背后又有高耸的三角山,这个地方,群山环绕之下有一处宽阔的大平畈,有山有畈,就像一个硕大的鲶鱼嘴,这样的地方在阴阳学上讲就是一块风水宝地。

“马匹寨下一条船,载不动金山载银山;云盘畈外两条河,金山银山在中间!”这首民谣多少说明黄陂栈和云盘畈是富饶之地。

古时的官道在这里开始放射:一条向东,伸向七里坪,连接黄安县城;一条正南,通向江夏郡;还有向西南通向四姑墩;向西边通向旧时的孝感县。官道在这里聚合又分散,这么一个小镇,因为它处于三县的衔接处,经贸往来一向比较繁华。

那条S形的古街,青石板路面上深深地凹槽,可突见古时商旅的繁荣,街南的石桥桥面的长石条已经被磨光,至今坚而不摧,古风古韵犹存。

当然,也少不了宗教文化的渗透,街北面的万寿寺,曾经建于明嘉靖年间,那时,寺中的香火一定很旺盛。还有离黄陂栈不远处的九龙寺,鼎盛时期,寺中有僧人多达余人,僧人自种的田地遍布周围几个县市,有传闻,寺中储藏的金锭银锭,放在石板上晒的时候,金光万道,周围几座山都被其金光所罩。

但历史总归是历史,历史的某一个风云变幻,也直接影响到其它方面的变化,诸如宗教的兴衰,诸如经济的盛衰,诸如移民等等。

界岭这条官道之上走过了多少商旅,多少差人,多少军队,无法考证,无从估摸。

沿着这条官道向南,不足十公里便是吕王古城,何为古城,一说春秋时期,这里有吕氏在此封侯建都;二说汉朝初期,有吕王后裔逃乱于此建城。无论那种传说,都无疑证明这条官道早在两千多年之前都已经存在。

吕王古城的文化底蕴深厚,可上溯到屈家岭文化时期,亦是新石器时代,这个地方同样也留下许多传说,最为典型的就是娘娘的传说,四姑娘的传说,以及薛刚的传说等等。

但是,两千多年过去,这个古城依然还是那么一块弹丸之地,南北长不足一公里,它既没有什么可观可赏的古建筑,也缺乏现代气息,相比于大平原地区,这座千年古城简直不值一提。

一个地方,人们总是把不能够正常发展归究于龙脉被破坏,被斩断,不能够发展或者相对落后,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因为上苍没有给予有利的条件,其实是人,是历史变迁而造成的,是社会政治时代的种种因素而左右的。

从吕王到四姑墩和河口,地势就变得平缓多了,特别是河口,就是许多商旅在这里可以选择水路,可以乘船顺河而下到达江夏郡,官道由此也变得四通八达起来。

有想认识更多老乡的可添加宣化店







































北京治疗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
海口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anmaofengg.com/bhyy/5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