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君
华建集团建设咨询总建筑师、一大纪念馆项目设总
6月3日,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开馆。在太平湖西侧,新建展馆与中共一大会址一街之隔,相互呼应,整体风貌也与新天地建筑群落保持一致。华建集团建设咨询总建筑师、一大纪念馆项目设计负责人肖申君与我们一起分享了一大纪念馆设计中的一些故事。
一大纪念馆项目团队
01
QA
众所周知,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在一大纪念馆的设计中,如何擦亮这“红色文化”的名片,又如何将红色场馆融入市民生活中来?
新建的一大纪念馆将成为讲述建党故事、彰显建党初心、弘扬建党精神的红色殿堂,其功能还包括:建党历史资源高地,设有党建资料中心与各类库房,汇集党的历史资料与珍贵文物,丰富区域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一大纪念馆的用地紧凑,紧邻历史风貌保护区,规划条件对建筑高度的控制要求小于12.5米、地上和地下分为两条用地红线、保留城市通廊等。面对严格的规划要求,项目团队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下挖共10米,所有展厅空间均位于地下,同时设置夹层用作库房及设备用房。在设计团队齐心协力的努力工作下,一大纪念馆终于顺利完工,屹立于太平湖畔,展示我党创建初期的艰苦历程,促进红色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层大厅平面图
项目团队在工地
02
QA
作为上海石库门的标志性特征——坡屋顶,是如何设计的?
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发掘了建筑的第五立面设计,既保留了上海印象,又巧妙地解决现代建筑功能的设备安放问题。
第一:保持适宜的屋面尺度。项目紧邻历史风貌保护区,坡屋面的设计尺度遵循街区原貌,在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打通太平湖城市轴线,对周边街区风貌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建筑尺度以大化小,以整化零,分散式布局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现实场景,与原来的石库门街区风貌保持一致。
第二:选择统一的屋面材料。项目团队在选择屋面材料的时候,既要保持与历史风貌相融合,又要符合新建建筑安全、美观、适用的设计原则。通过吸取传统材料的建造经验,反复比选屋面瓦材、地砖、山花的材质和颜色,并进行多次校对后,确定最终用材,使整个屋面色彩和谐,材质统一。
第三:营造合理的平台空间。在设计之初,预先将平屋面穿插设置在各个坡屋面之间,作为设备平台的预留场地。后期各专业设备介入后,有充分的空间布置屋面设备,同时设计有遮挡网架,在不影响设备运转使用的同时,无论从地面或是高处观察建筑,都不会看到明显外露的设备管线。为保证设备的最小影响,遮挡网架延道路两侧设置隔音板,路过的行人不会觉察附近有大型设备正在运行。
第四:设计隐秘的配套建筑。根据新建建筑的消防及后勤的需要,项目团队必须在地面设置三处疏散楼梯及附属用房,为了让这些配套建筑尽量减小体积,所以隐秘在景观绿化中。通过缩减楼梯间的体量,特意设计了坡屋面,屋面放置易于维护的种植绿盘,绿色屋面使整个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
肖申君在项目现场
03
QA
在室内设计上,如何烘托“红色记忆的殿堂”?
进入主入口前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对视线焦点的一幅宏伟作品:“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大型主题瓷板画。左右两侧的墙面分别是“中流砥柱”,“民族脊梁”两幅主题瓷板画相互呼应。大厅高度为六米到八米,这样高大开敞的空间,意在营造一种豁然开朗的纯净大气及崇高的精神氛围。
室内材料也以浅色明快的色调为主,这一做法也很好的烘托出三幅大型主题艺术瓷板画。通过顶部的条形采光天窗,以及半透明遮阳帘的运用,将自然光线柔和的引入室内。自然光线与人工光源相辅相成,使得整个大厅大气、恢弘的气势得以很好的表达。
一大纪念馆主馆的展陈空间主要是位于地下一层。在进入到主展厅之前,地面一层的大厅不仅仅是一个交通集散空间,更像是一篇恢弘乐章的序曲,让人们在正式观展之前,先感受到那一份澎湃激昂的氛围。
在室内细节设计上,也做了反复地推敲与研究,包括灯具、空调风口等设备的设置,都被统一归拢在一条造型带中,整齐划一,更进一步的强化纯净、大气的视觉效果。大厅的灯光也采用了可调光的智能化设计,可调节灯光明暗度,以应对各种外部天气环境的影响。整个墙面的石材纹理,也都精心挑选,力求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并在墙面石材与地面之间,设计了一条5公分的凹槽,在简洁之中体现工艺细节。
项目团队在工地
04
QA
一大纪念馆的夜景宁静而深邃,是如何进行泛光设计?又是如何与周边夜生活丰富的商业建筑灯光进行区分的?
考虑到新天地的运营特点,设计团队格外注重建筑的外立面泛光设计。设计以“见光不见灯”为原则,灯具的设置不影响建筑的外立面效果。同时,与新天地周边的商业泛光不同,为了营造纪念馆的氛围,特意打造庄重安静的灯光效果。灯光设计有主有次,重点打造主广场及重要装饰部分灯光。其次,灯光设计根据节庆、周末、平日需求设置了多个模式,节庆及周末,灯光亮度及广度可与广场活动呼应,较为丰富;平日考虑节电及氛围营造,可选择开启部分灯光,以符合建筑整体典雅沉静、大气稳重的气质。在太平湖水的倒影下,更加增添了灯光的艺术效果。
05
QA
一大纪念馆坐落在太平湖畔,如何将太平桥绿地进行景观提升的?如何营造可阅读,可品味的城市红色记忆风景线?
借“一大纪念馆”工程的契机,设计团队通过重铸新生概念化户外空间,延续历史的主题脉络,加深红色的主题印记,跟随建党百年轨迹,展现新时代,新风貌,新景观,对太平桥绿地进行整体景观改造提升,该绿化开放空间将成为该地区一个别具特色的焦点和休闲设施。
在植物配比上,打造彩化季节性效果,增加夏花,秋色叶比例,突出冬景效果,适当引种珍贵树种,加强古树和珍贵树种保护,形成百种花卉植物、百米长的八仙花带、百棵枫香等色叶树种,金贵红枫、高山杜鹃、紫薇树、丹桂、浙江楠等珍贵植物品种,为太平桥绿地增光添彩,营造花团锦簇的自然景观。环湖滨路一侧的水岸,用花境与特色植物的组合,来打造市中心独一无二的滨水台地花阶,在湖中广泛种植鸢尾、睡莲、荷花、千屈菜、菖蒲等水生植物,进一步软化驳岸、优化景观。
以《新天地之眼》为主题的多媒体水秀,以明眸为灵感来源,延展其优美曲线体现全方位环绕的视线感受。如万花筒般千变万化的水姿态,神奇莫测吸引大众的视线。荷花型的水束从水底向上绽放,化为柔软的细雨落向地面。从不同的视角挖掘喷泉水秀震撼人心的心灵体验。不同的时间、不同音乐情绪生成的水秀,其独有的视觉图谱将成为新天地点睛之景,陈述着新天地的现在、过去与未来。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