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汉韵藏缘阁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
秦风汉韵藏缘阁文/刘省平年关访寻到鄠邑,秦岭北麓沣河西。庭院幽雅竹石映,厅堂高格字画题。汉砖四神呈瑞相,秦瓦百俑显奇姿。博古通今聚雄气,遥思华夏千载威。——七律《观藏缘阁藏品》一   走进藏缘阁,我的眼睛和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   藏缘阁,位于秦岭北麓、渭河北岸的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大王街办康王村。仅站在门外去看,这座民宅与当地其它农家宅院似乎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大红铁门两侧多了一对拴马桩而已。走进庭院,一道悬挂于上房一楼双开铜门之上的黑漆金字大木匾映入眼帘:藏缘阁——字是陕西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先生所题,散发一股着浓烈的金石气息。铜门两侧贴着一幅龙纹瓦当图样的红纸墨字行书对联:“古陶有形彰显民族智慧,汉砖无言承载华夏文明。”字写得苍劲有力,内容通俗却寓意深远。这样的门脸,给人一种深厚的文化感和强烈的神秘感。   戴着一副金丝眼镜,上身穿着一件藏蓝色牛仔服的藏缘阁主人靳正勤先生将我们引进院子,却不急着让我们进上房去,他俨然以一名专业讲解员的身份为我们详细地讲介了起来。   “我们村名叫康王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康东、康西、康北和康中,我家就在康西。”靳先生用手在半空中划了一个圆圈,又准备讲下去。我插了一句问话:“为啥没有康南村?”他呵呵一笑说道:“没有康南村,因为康中南面有道围墙,地势较低,过去经常出现积水,形成了涝池,所以没有人在那里住。”稍微停顿了一会儿,他继续讲道:“我们这儿可是一块风水宝地呢,西汉时这里曾是皇家的上林苑,东临沣河,南依秦岭,西有涝河,北濒渭河。我们村西边紧挨着龙台村,那里过去有个龙台驿,那里还有个龙窝井,鄠邑著名的龙窝酒就是用那口井里的水酿造的。我们村北边的渭河岸上,曾经是一个渡口,前几年,有那儿建了一个有名的旅游景区叫宏兴码头,再往北不远就是在历史上有名的茂陵,那里埋着汉武帝……”   我说:“龙窝酒,我是知道的,六七年前也喝过几次,酒名是贾平凹题写的。”   靳先生眼睛眯成一对月牙儿,说:“对着呢!过去咱关中民间有‘东窝西凤’一说,意思是东边有‘龙窝酒’,西边有“西凤酒”,都是咱陕西关中这块黄土地上出产的好酒……据说,当年发生‘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在西安喝的就是咱这儿出产的‘龙窝酒’哩!”   讲完康西村周边的环境和物产之后,靳先生把话头儿收了回来,用手指着院子的脚地,说:“我在打造这块院子的时候,有一个设计理念:无字不雅,无花不美,无石不稳。”   我朝主人手指的地方去看,院落中心有一座小拱桥,桥下有个浅池;靠台阶的那边立有一块半人多高的灵璧石做成的镂空造型;台阶两边摆放着几盆花木,因时值寒冬,那些花叶已经凋零。我又将目光移到左边的围墙跟前,一座巨大的覆着几枝藤条的黑青色的两米多高的假山稳稳地盘踞在那儿,一块块方型的岩石组合在一起,若一个浑然的整体;每块岩石的层次感极强,从侧断面去看,非常分明有序。假山左上角有一处平整处刻有三个行书字样——“龙腾山”,由著名书法家章青先生书丹,字号虽不大,却极有气势。假山与北边大门之间的旮旯角落里种了一丛萧散的细竹,干叶俱绿,平添了几丝雅气和精神。   听着主人的讲解,我们赏完了庭院里的景观,然后尾随着他,跨过那座小小的拱桥,上了五六层台阶,越过一道铜门,进入了上房。   在半个月前,靳先生曾在   一楼的客厅很是宽敞,右侧墙上挂着一幅装了镜框的行书作品,是毛泽东同志的词作《清平乐·六盘山》,亦为著名书法家章青先生所书。靠墙处摆着两套铺着坐垫的红木凉椅,凉椅前不远处是一张放着茶具和干果的红木茶几。但靳先生并没有请我们立即落座,而是带我们进了客厅南边的有着两道门且都挂着门帘的房子。   进了这间房子,我立即仿若穿越到另一个时代。中间是又是一个长而窄的小客厅,右边靠墙是中堂,一张黑色的仿古木桌上有几个摆件,中间的是一尊油黑的闪着光泽弥勒佛,旁边是一块木化石、一只马灯、一只青色的小口瓷瓶,一只土黄色的圆肚陶罐。桌子前边是一张略矮的摆着一盆绿植和一只青花瓷茶壶的方几,两边各是一把深黑色的太师椅。   中堂后边的墙上挂着两幅镜框,最上面的一幅长约2米、宽约0.5米的朱砂拓片,中间的图案显示的是一对赤龙以尾拱抱着一块玉璧,这一对龙的线条流畅,形态逼真,身上的鳞片清晰可见;拓片右首题着一列隶书“汉龙纹画像砖珍拓”,后面几列是字号较小的行书题序;拓片左端有几列行书题跋。拓片下面的那幅镜框略短一些,里面装的是客厅门外的那幅横匾“藏缘阁”的原件。   中堂对面的那面墙上,中间是一幅四尺的牡丹图,依然是章青先生题款。画的两侧各挂着一幅竖式镜框,合起来是一幅章草对联:“甘自苦来生妙境,忧能奋发展雄才。”下联赫然落款出写着一个熟悉的名字——文怀沙。客厅里的摆设和墙上的名人字画、拓片,让我很是惊讶,想不到靳先生与文怀沙先生竟然有过来往。   正在我暗自惊叹时,靳先生带我们进了西边的一间房子。刚进门,一件一人多高的插着一把铜锁的暗红色双开门老立柜展现在眼前。立柜靠墙角放着,柜顶上斜靠墙放着一块巨大的镜框,这是由谢涛题写的“藏宝觅真,博古通今”八个行楷大字。柜子左边的靠墙处的一张长几上摆着一张古筝,长几下面斜依着一款横放在地面的长约2米、宽约0.5米的灰色大砖。靳先生用手指着说:“这就是一款刻着一双朱雀的汉砖”。我蹲在地上,仔细观看了一下这块汉砖,通体完好无损,图案上的线条清晰,轮廓分明,两只朱雀正相向而立,正展翅待飞……我不禁感叹道:“这么大,这么好的汉砖,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真是太美啦!”主人呵呵一笑说道:“等一会儿,我带你到地下室和楼上的展厅里再看看,那里还有不少汉砖呢!”   从这间房子出去之后,我们又跟着靳先生去了中厅东边的一间房子。这间房子的大小和西边那间大小差不多。房子里最里面靠窗放着一张铺了被褥的暗红色木床,这是那种带有顶盖和围栏的仿古雕花木床。   我好奇地问道:“这张木床是啥年代的?你就在这张睡呀?”   靳先生回答:“这是清末明初时期大户人家睡的那种木床,我平时就睡在这儿。”   我呵呵一笑,说道:“你真是太幸福啦!”正说话间,我看到床边的靠墙处又放着一只和刚才那间房子大致一样的立柜,便用手摸了一下柜子问道:“这里面放着你的衣服?”   主人“嗯”了一声,就往出走了。   接着,我们来到后院。首先看到的是和后门正对着的一面青砖墙,墙的中段砌了一道略微高凸而起的两端有灰瓦翘檐的房脊,墙面用水泥箍了一面矩形框,里面是红底白字,写的是“德贤聚合”四个饱满厚重的大字,落款是“乙未年章青”。后院的地面全用水泥硬化了,院落中间的上空吊着一张小小的防晒网,网下有一张石桌,桌子两侧各有一张长条靠背石椅。   主人手指着那只石桌说:“天气好的时候,我就邀请朋友们过来,坐在这儿抽烟、喝茶、下棋,听听秦腔,那感觉美着呢!”   我环视了一下整个后院,贸然提出一条建议:“后院虽然有小型盆栽,但绿植太少,当时不应该把地面全用水泥打了,当时应该在石桌旁边种上葡萄或藤萝,这样夏秋之时,坐在这里休息,感觉更美呢!”   主人听罢,连连点头称是。三   从客厅东边的第二道门进去,沿着楼梯下去向右一拐就是地下室,这是另一个很大的空间。地下室的面积,应该和上面那层的整体面积一样大,约多平方米,它不是一个敞开的大空间,而是分割成了四间展厅,整体呈对称结构。我们首先到的是南边中间的展厅,接着去了北边的展厅,然后才是西南角和东南角的展厅。   南边中间的展厅中央摆着一个方形的装了玻璃框罩的展台。展台里面铺着红地毯,摆放了几件高约半米的陶俑,其中有独立的马,也有骑着马的人,它们身上都有或深或浅深或多或少的裂纹或断痕,看样子是曾经被打碎过,后来又修复粘合在了一起,但这似乎并未影响这些陶俑的整体之美!我凑近玻璃框罩,仔细端详了半天,啧啧称赞着陶俑的造型之美,也暗叹着后人修复技术之精湛绝伦。那位骑在马背上的像是一位胡人,他高鼻深目,仪态自若地望着前方……蓦然,我依稀看见他骑着的马儿正向着日出的地方,缓缓行进在大漠之上。他是哪国的使臣,抑或是商贩,他这是要去千里之外的长安城么?   “你看,旁边的墙上还有很多人俑和陶器……”靳先生的话猛然将我从无限的遐想中拉回到了现实。循着他的声音和手指去看,只见展台周边的青砖墙上也都镶嵌了玻璃框,里面摆放着土黄色的陶俑。我一一凑近去看,它们的外表不仅仅是土黄色,应该还曾有过其它色彩。我想:它们最早应该是彩色的,只是从地下挖出来后,猛然遇到光照和空气,氧化掉了,失却原来涂在外面的五颜六色了吧。是时间还原了他们历史的本色么?这,是它们最初的原色,是真正的自然的本色呢!   北边展厅面积是最大的,里面的藏品也最多。钻过一个门洞,一道雕刻着许多小木格的照壁挡在身前。四条厚重的浮雕着各种吉祥纹饰的长方体汉砖横放着累叠在一起,还有两块正方形的带有浮雕花纹的青砖放在地上,斜靠着四条长方体青砖上。在那四条累叠在一起的长砖的上顶上又有四块正方形的青砖,与放在地上的那四块砖不同的是,它们的正面不再是那种简单的浮雕花纹,而是人、兽和树木组合而成的造型。放在最中央的是那块青砖,是一只怒目圆睁、长牙外露的神龙造像。它的后面靠着一块稍长的青砖,可惜只能看到外围的极少一部分纹饰。神龙造像的左边放着的青砖,是一只完整的面朝右边的仰起着脑袋的麒麟造像。神龙造像右边的那块青砖,上面的浮雕画面稍微复杂一些,那是一位面容模糊的峨冠博带的男子正侧身站于一棵树下,树旁不远处好像有一通墓碑,他左手甩在身后,抬起右手,正欲取下那只挂在树枝上的像极一口宝剑的东西。这时,我又出了神:他是谁?他怎么把宝剑挂在了树上?他旁边的墓冢是谁的呢?他接下来要去干什么呢?   我正盯着青砖上的画面再次浮想联翩,忽然又听到靳先生在喊我:“刘老师,到这边来呀——”便立即中止浮想,再次循声而去。绕道照壁后面,我的眼前忽然出现一块很大的空间,展台上的是一些小型的陶俑,地面和角落里堆放了很多零碎的大小和形状不规则的残砖。   “这些都是汉代的残砖么?”我轻声问道。   “是呀,这都是我这二十多年来陆续收购回来的,我见到的时候它们就是那样的。”靳先生语气平静地回道。   我蹲下身子,用手抚摸了几块残砖,它们身上的纹饰图样大都是浮雕或阳刻,棱角和线条很分明,可惜都残破不堪。目睹着满地成堆的汉代残砖,我忽然感到心痛,如果它们都是完好无损的模样该多好啊!可惜,可惜,可惜我没有神通,不能让它们一一复原完整。在这间展厅里,我徘徊了好长时间,心情非常沉重,仿佛那些上万斤的残砖压在了我的心头一样。   再次走到照壁跟前时,忽然看见照壁右边的墙上有一排玻璃框,里面依次靠墙摆放了很多瓦当。我快步凑上前去仔细端详,那些瓦当都很完整,上面有着清晰的字样或者美丽的花纹,看起来古朴厚重、端庄大气。以前,我曾在西安的大唐西市看到过一些瓦当拓片,这回是第一次看到实物,心里忽然感到一阵特别惊喜,不禁脱口称赞起来:“哎呀,这些瓦当好美呀!”   这时,站在照壁前的入口处的靳先生又指着水泥门框上方的门楣让我去瞧。只见上面丹阴刻书了四个篆书大字:“天保九如”。接着,他又手指门框两边的红字让我看。我看完之后,随口念出一幅对联:“案上琴瑟司马赋,池边风雨右军书。”话刚落音,我禁不住拍起手来,大声赞叹:“真是一幅好对子,这是古人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境界嘛!”四   地下室东边的房子,靳先生介绍说,这是“四神”画像砖及拓片主题展厅。在他看来,这里存放的东西是他最为看重的,可谓是镇馆之宝。   何谓“四神”?即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四大神兽,这其实是现代人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叫法,实际并非神兽,而是神明,在古代又叫作“四象”“天之四灵”,属于远古星宿崇拜的产物。四兽融入了五行和方位,以不同颜色为代表:东方青色为木,西方白色为金,南方赤色为火,北方黑色为水,中央黄色为土。另有《淮南子》一书中提到,五龙之一的黄龙,也即龙位居中央,乃四兽之长。所谓天数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故,处于堂上之阴而知日月之次序,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暑。中国古代把天空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朱雀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玄武上升,总称为“四大神兽”。另外,四大神兽也是周易六爻卦象相对应的“六兽”中的四兽,总称“六神”,分别是青龙、朱雀、勾陈、腾蛇、白虎、玄武,除了表示五行和方位,还反应卦象信息。四兽亦是中国十二时辰制对应不同时辰吉凶的一种提法。往往青龙对应的时辰为吉时,白虎、朱雀、玄武对应的为凶时……   这间展厅约为十五平方米,除过一些珍贵的汉代陶罐、陶瓶和陶俑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直接放在地上的宽大厚重的“四神”汉砖和挂在墙上的装了镜框的“四神”汉砖造像拓片。   汉龙纹画像砖,长约2米,宽约0.5米,厚约0.2米,平面横放在靠墙的地方,砖面干净平整,其阴刻图像完整清晰,线条流畅匀称,绝对堪称上上之品—一这就是一楼中堂墙上挂着的“汉龙纹画像砖珍拓”实物。   汉雀纹画像砖,其大小和龙纹砖差不多,但要更厚一些,而且上面的图像均为浮雕工艺,其正面和侧面均有一对相向嬉戏的朱雀画面,乍看起来似乎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朱雀造型及旁边纹饰有不少差异。   汉虎纹画像砖,靠着墙放着,长度不到2米,宽约0.5米,厚度约0.05米,有细线浮雕图案的那面朝向外边,砖面上展现的是一对环眼怒睁、张嘴呲牙、尾巴上翘,相向而立的白虎中间是一株莲花;砖体轮廓完整,但有三个比大拇指略粗的圆形穿孔:一个圆孔在左边那只白虎的身体后端的上方,其余两个圆孔分布在右边那只白虎的肚子下面靠近后腿的地方和尾尖部位。   汉玄武画像砖体积略小一些,为阴刻非对称图案,砖面上只有一只头朝右边爬行的神龟;一只腾蛇从神龟另一侧溜过来,身子搭在神龟脖子上,与神龟正面对视,看起来蛮有趣儿。   墙上挂着好几幅装了镜框的“四神”汉砖朱砂拓片,其中四幅是刚才看到的汉砖实物的拓片,另有三幅拓片上所显示的内容,其实物我没有看到,但细细观摩品味,很有意思:每幅画面中只有一只神兽,旁边没有其它纹饰,其轮廓形象和刚才看到的那几个汉砖实物上的差异甚大——线条简约,动感更强,很有些写意画的感觉。   在这间展室里,我呆的时间稍长一些。我一会儿仰头观望,一会儿低头端详,一会儿又侧首沉思,时而嘴里不断发出赞叹之声……五   参观完地下室之后,靳先生带我们重新回到一楼客厅。我想坐在茶几旁休息一下,猛然抬头看见靠近客厅大门那面墙的顶部,也就是四道木门的上方悬绷着一条红底白字的横幅:“以史为鉴,博古通今;文化强,国运昌。”由这个横幅的内容可以看出,藏缘阁的主人是一个很有文化情怀和历史责任感的人。我才随口将这句话念完,主人就对我们说:“走,咱们再到二楼再看看吧。”我说:“二楼是啥?”他说:“你上去看过就知道啦。”他指着第二道门,说:“这个就是刚才去地下室的门”。继而,他又指着第三道门说:“紧挨着的第三道门后就是上二楼的楼梯,跟我上!”   二楼的格局和底下室差不多,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北边的面积最大,是展示区;南边分成三个小房子,主要是工作区和交流区。   先说说北边的展示区吧。这是一个宽敞的空间,中心地带有几个宽大低矮的木桌,桌子上铺着或白或红的地毯,上面摆满了汉砖微雕艺术品。   这些微雕艺术品有数百件之多,有的完整,有的残损,体积普遍比较小,大多是通体的土黄色或银灰色,只有极个别身上有少量的残留的漆彩。或为古代人物,或为动物,或为古代人的生活器皿,它们或立或卧,造型拙朴浑厚,极其可爱。这些微雕艺术品,以人俑居多,从其体态、发型及服饰来看,多为女性,她们的面容五官业已模糊不清,皆双手交错于腹前,看起来落落大方,安闲自若。动物造型的汉砖微雕多数是十二生肖里的,其中有件老虎是蜷卧造型,耳朵上各有一个手指粗的圆洞,憨态可掬,却又不失威武之气;还有一件是抬头前望、跪卧在地上的小绵羊,它的尾巴已经脱落,后半身的下部有一小块残缺,看起来乖巧至极,惹人怜爱。有三只并排站在一起的骆驼,它们脚下都有一个矩形的底盘,身体高度、长短,驼峰的大小以及神情、姿态各异,在诸多动物微雕艺术品中格外显眼。另外还有几件是瓶、罐、盏、灯之类的日常生活器皿,其中一个以仙鹤造型的灯盏微雕艺术品体型稍大,整体高度约0.3米,长度约0.4米,仙鹤用长喙夹着一个圆形的灯盖,正拧过细长的脖子回过头看着以自己身体做成的灯盘,虽是静止状态却动感十足。展台上还摆了十几幅扎系好的卷轴和几个深红色的木盒子。我问靳先生,这些是什么东西?他说是汉砖拓片,是藏缘阁出品的用于和市场对接、展示、交流及销售的系列文化产品。墙上挂了好几幅装了镜框的汉砖拓片,上面都有毛笔题跋和落款,我刚在地下室里看到过它们的一些原件。   随后,我们跟着靳先生来到南边的工作区和交流区。这里有三间房子,中间那间房子摆着三四张桌子,桌上都铺着毛毡,摆放着文房四宝。东边那间房子,听说是杂物间,我们就没进去。西边的那间房子是主人的工作室,靳先生平时就在这里学习和办公。墙上挂着多幅名人书法作品和汉砖拓片。其中有两幅拓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它们是我在其它展厅没有看到过的。一幅长约四尺的装了镜框的拓片,最上面自右向左题写着一行粗黑隶书大字:“天马行空,凤鸣马应。”凑近去看,上面一排是四只形态不一、展翅欲飞的神鸟;下面一排是三只兽,中间是一只身子朝左、张着大口,回头顾看的猛虎,它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只头朝右上方仰望嘶鸣的烈马。拓片画面的上下两边都有约四五厘米宽的由许多小中心有点的菱形组成而成纹饰边框。另一幅拓片,左边不齐整,画上面是两条龙:一只龙居左,身子从左边进入画面,上半身和头向山上腾空,眼球略扁,嘴巴向左,约占整体画面的不到四分之一;右边这条龙,眼球大而圆,头朝右下方,尾在右,上半身与左边那条龙紧挨之后朝右上方拱起,身子中间朝右下方沉下,尾巴自画面右端向左上方卷起之后又打了几个卷儿……这幅拓片上下两边没有纹饰,左右两端都是毛边,画面虽然不完整,但两只龙的造型非常威武精神,它们在宣纸上腾飞舞动,大有脱纸而出之感。龙,不仅是天子的象征,亦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从它们的灵动神态和威武气势上我看到了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一种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工作室靠南边的窗子跟前有一张很长的桌案,除过台灯及几只摆件之外,还堆放着好几个书籍杂志。我从桌子旁经过时大致浏览了一下,除过几本讲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书籍之外,很多都是关于与汉砖、陶器等相关的专业书籍,如《汉画学》《汉画像石造型艺术》《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国古陶收藏与鉴赏》《汉武帝与茂陵》等。这几本专业书籍都很厚,掂在手都沉甸甸的。我抬头看了一下眼前这位我初次相识的主人,不仅羡慕他收藏的东西,亦敬佩其喜欢学习和善于钻研的精神。六   我们再次回到一楼客厅。靳先生请我们在客厅西边的一张茶几旁坐下来,然后给我们煮起了红茶。我和自己的同伴,以及一对从长安区过来的初次相识的中年夫妇坐在那里闲聊起来。几分钟后,茶煮好了,主人给我们都倒上了茶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参观后,我对这座从外观上来看并不怎么起眼的民营博物馆内心里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感,但我当时的心里其实更多的是充满好奇,我所好奇的是,这个叫靳正勤的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何要在家里营建这样一个博物馆,他是怎样收藏到这么多宝贝的?   在我的一再追问之下,靳馆长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生平经历:   他生于年12月29日,从小生长在户县大王镇康西村,父母俱为斗字不识的农民,家中共有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老二,是三个兄弟中的老大。从当地镇上的中学毕业后,他于年应征入伍,在咸阳市军分区一呆就是19年,从一名普通战士做到班长、中队长、指导员,最后在机关当了多年后勤助理员,后又转业到咸阳市外贸局,直到60岁退休。   提起部队的经历,他显得很激动。他说,在部队的那17年是自己人生最为难忘的岁月,那时他正值青少年时期,部队就像一所大学,他在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他还说,也正是在部队的时候,他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咸阳曾是大秦帝国都城,有句俗话说:“南方才子北方将,咸阳原上埋皇上。”在咸阳一带,过去人们随便一?头下去就有能挖出一块秦砖汉瓦。他在部队期间,除了学习军事知识,进行军事训练之外,还特别喜欢阅读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书刊。   年,他转业到了咸阳市外贸局。也正是在那一年,他的长女大学毕业了,一时没找到理想的工作。他便在咸阳市文汇路小学附近为女儿开了一家“文远书店”,他一有时间就过去帮忙经营。因为西藏民族学院离文远书店不远,经常有一些教师、学者及文化人前来购买瓷器、木器、玉器之类的工具书。他们老家村里有一个叫张民德的兄长,大学毕业后在户县三中当了纪念历史老师,后来调入西藏民族学院带考古专业课。因为是同一个村子出来的,又是平辈,很多年里他们二人在咸阳来往比较频繁。张德民是历史、考古方面的专家,曾给他教授了很多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使他在这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越来越强烈。于是,他就购买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专业书籍去学习,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逛咸阳的大大小小的古玩文化市场,甚至还多次到西安的八仙庵、城隍庙一带的文化古玩市场拜访讨教一些奇人异士、文化名流。在此期间,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见识的增多,他渐渐也敢在古玩文化市场淘宝了。古玩品类很多,但他却更钟情于秦砖汉瓦。年代,人们的文化意识普遍不高,对古玩的认识程度不够,那时咸阳、西安一带的文玩市场也比较混乱,很多汉代瓦当在市场及民间大量流通。据他回忆说:“那几年,我陆续从市场上买过三四蛇皮袋子的瓦当。那时,有字的瓦当一件卖元,无字的瓦当才卖50元……后来,自从连战来陕之后不久,西安的瓦当迅速升值,一件瓦当价格涨到了至元左右。”   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大展,受到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书店生意越来越不景气。于是,他关掉了自己和女儿经营的“文远书店”,在咸阳市渭城区的一个古玩市场买了一间商铺,想从事这方面的经营。可是没过多久,他又把店关掉了。他感觉到,文玩市场是个是非之地,开文玩店只是在做生意,与真正的文化事业相去甚远。他想做收藏,做文化,为保护、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他想“开拓大格局,研究大文化。”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他的人生之路再次发生重大转折。   年,他把自己的户口转回家乡,在康西村申请了一院庄基地,盖起一座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的楼房,陆续把自己以前收藏的东西全部从咸阳市搬进这座楼房里。这十余年来,他对汉文化特别感兴趣,又陆续搜集和收藏很多汉代的砖瓦、陶器及微雕,并制作了相关文创产品。近四五年来,因为搞汉代主题收藏,他在当地的名气愈来愈大,西安、咸阳及外地很多政府领导、文化人及收藏界友人陆续来藏缘阁参观和考察,省市县各级媒体也都予以采访报道,他还多次受邀参加省内外的文化博览会。他说,将来他还准备撰写和出版关于秦砖汉瓦方面的研究专著,为普及宣传秦汉文化,以文化启迪人、教化人,培养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关于自己的名字,他如此解释:“正勤,就是正直做人,勤奋做事。”关于馆名,他如是说:“藏,就是收藏;缘,就是缘分。我搞收藏,从来都是随缘的,并不刻意地去搜求,我认为凡事都是讲缘分的,我收藏的不仅是秦砖汉瓦,是历史,是文化,也是缘分……”   最后,他义正言辞地说道:“其实,我们所谓的‘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泛指我国秦汉时期的青砖与古瓦。秦汉时期的古砖瓦文化渊源很深,大体是起于周,兴于秦,盛于汉。过去我们老说‘秦砖汉瓦’,实际上秦代的制砖工艺还不行,基本上没有多少好砖;直到汉代,砖和瓦的制作工艺才日趋成熟,但汉代以后逐渐衰败。因为秦代时间太短,秦始皇树立了大一统思想,却并未解决长治久安的问题。而汉代时间很长,真正实现了长治久安,之后的很多封建王朝基本都是沿袭着汉制。秦汉帝国虽然已经灭亡,但秦风汉韵的影响非常深远,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应该为秦汉文化的辉煌感到格外自豪,我们要把秦汉文化好好的接纳、学习、研究、传承,还要结合时代,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作者简介

  刘省平,生于年,陕西扶风人,现居西安,资深策划人、青年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理事、陕西散文学会会员、陕西职工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在《西安日报》《宝鸡日报》《咸阳日报》《昆山日报》《榆林晚报》《民族日报》《华商报》《中国文学》《黄河文学》《华夏散文》《华文百花》《少年月刊》《打工文学》《陕西工人报》《文化艺术报》《西北信息报》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多万字。作品入选《中华散文精粹》《当代文学作品精选》《陕西青年散文选》《宝鸡文学六十年》等文集。曾与人合作主编《西府散文选》《当代扶风作家散文选》,出版散文集《梦回乡关》、旅行随笔集《西路行吟》,著有散文集《梦吟关中》、小说集《驶向春天的火车》。

投稿|admin

ffbxw.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anmaofengg.com/bhyy/100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