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烟云录丝韵织作梦中云

《诗经·小雅·隰桑》有云: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这是一个女子爱情的自白诗,将爱情和桑树相连,可见蚕桑自古便深植人们心处。

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开始养蚕织造,约在五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均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在之后数千年发展之间,逐渐形成了若干相对集中的丝绸生产地,其中主要以“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为代表。

苏州自古便是江南之域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从春秋的吴缟,到三国两晋的吴绫;从隋唐的八蚕丝到宋朝的缂丝宋锦;元明清日益昌盛,漳缎织金、闪缎妆花,令人眼花缭乱。苏州丝绸独具江南风味,以宋锦和苏绣为名,以精致细腻见长,艳而不俗,古朴高雅。

我们走访了苏州丝绸博物馆,寻求苏州丝绸艺术相关资料,在此做出初步整理。

丝风颂古花纹样式

姑苏丝绸的花纹样式繁复精致、疏放错落,工整而不失灵动,与丝线的质感和颜色相得益彰。在欣赏了苏州丝绸博物馆中的丝绸展品之后,我们将丝绸的花纹样式大致分为几何纹、团窠纹、花鸟纹和人物类纹样这四大类。

几何纹

凤鸟袅几何纹锦战国

展于苏州丝绸博物馆

从整体看,施色古朴,布局均衡,图案变化错落,却又不显杂乱。

细观细节,几何元素给人工整严谨之感,凤鸟纹样神秘肃穆;具体织造构图上,采用竖纹织样,间隔错落元素,庄严之间又显生动;而色彩上,依旧是以赤黑为主,间以灰褐,古朴略带明艳,体现战国南方国家纹饰风貌。

白居易有诗云:“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赞美的便是唐朝丝织的精致。自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之后,丝绸产区的重心便开始逐渐转移到南方。

菱形网格填花双面锦唐代

这幅“菱形网格填花双面锦”,通体赤朱,轻薄如翼,算得颇具盛唐风范了。它的材质为“缭绫”,一种采用斜纹地提花织物,可作舞衣。其上花纹为织花,元稹《阴山道》中“挑纹变镊”就是指拨动提花机,以经纬变化,织出复杂纹样。织造工艺繁复,但也因此,才有“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之美态。

此处的几何纹样比之前朝显得舒朗大气许多,式样简单大方;寓意虽仍传承吉祥意象,但已不拘于古板图腾,豁然之气呼之欲出。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丝绸图样已经出现结合异域文化的特质,盛唐自由之风貌,可见一斑。

团窠纹

联珠团窠对鸭纹锦唐代

这幅锦并不完整,就所见而看:织锦圆心饰对鸭,圆周饰联珠作边饰,再向外延伸无从考证其纹样,但就一般联珠团窠纹而言,圆外应饰有四向放射的宝相纹。

从整体色彩上看,由黑色和棕褐织构而成,朴素敦厚;质地相较其他丝织品也相对厚重,颇具古风,给人沉稳端重之感。

但是再从图样上看,对鸭的造型又给人生动活泼的视觉感受。端庄与灵动相合,岂不奇妙?并且我们可以看到,纹样上的对鸭有立体之感,这源于织造时对背景和对鸭,以及对鸭不同的部分做不同织造方法处理的结果,最后的“勾边”更使对鸭的立体感加强,视觉吸引力加大。

这种团窠纹大抵是在波斯萨珊王朝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也作为当时出口贸易的适销花样,所以也很容易感受到这幅织锦艺术传统之下的异域风情。

“团花团窠纹”,是兴于唐代的另一种花卉纹样。

花瓣团窠对鹿纹锦唐代

这幅“花瓣团窠对鹿纹锦”,设色明丽,朱红为主色,辅以黑白,铺设于米白背景之上,雍容华贵、富姿福态,明艳而不杂乱,生动而不拘泥;圆心的对鹿依旧采取对称的平衡模式,与圆周花纹组成近似圆形的单独纹样,形象饱满,层次众多。

从细节上看,这幅织锦对对鹿的描绘与中国传统绘画思路大不相同,却颇有胡人风范,虽不写实却也没有文人画的写意,更多的给人的感受是有一些抽象意味。在对细节处理方面,另有一些巧妙大胆的艺术加工,例如在鹿角的着色、鹿身的图纹和鹿腿的结构处理等方面,突破常规,大胆变化,给人强烈的视觉体验,极具时代性。

花鸟纹

绣花三寸金莲一组清代

展于苏州丝绸博物馆

这一组“三寸金莲”上绣的皆是花草纹饰。第一件是“蝴蝶栖缠枝”的样式,从整体看,棕褐为底,米白苏绣蹁跹其上,最后以蓝、黄二色金线滚边。金莲主体设色古朴庄重,微微点眼的滚边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给人以和谐的视觉感受。

从所绣纹样的细节上看,缠枝用色暗淡,线质粗糙,枯藤老树之状跃然眼前;而绣蝴蝶所用丝线细腻,设色清丽却不灰暗,在缠枝的映衬下更显轻盈。

第二件亦是葫芦、花枝的吉祥式样,这一件以大红设色,喜庆张扬,所以从整体看夺目非常,于是它选用深蓝色滚边,压住大红,就又显得和谐了,再以浅色绣成细致花纹,使得大红的金莲亦不俗气,而显精致。

我们再细看其中细节,靠近鞋尖处的葫芦和花叶由紫渐变至蓝,再以金线勾勒经脉细节,细致入微,给人高于自然的视觉艺术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三寸金莲上的图案往往都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纹样,有牡丹莲花、鱼虫祥鸟、葫芦莲藕等,譬如上面所见的第二件就运用了“葫芦”的纹样,寓意繁盛多子、吉祥如意。一方面是美好祝愿,另一面却也感受到封建社会对女性隐隐的压迫,反差之下,亦有些许讽刺的意味。

人物类

白地绣八仙领饰清代

展于苏州丝绸博物馆

这件领饰给人的第一视觉感受是朴素而精致。杏黄为底,棕褐为饰,彩线滚边;八仙人物栩栩,辅以花叶修饰,精美非凡。

因为这件领饰的用色繁多,所以采用素色为底是能达到很好的平衡效果的;再从具体纹样上看,花叶着色淡于人物,主次立现,而同框的两个人物,设色也是一浓一淡,使层次愈加丰富;加上绣法的突出,愈显生动和立体。

所以它最令人喜爱之处,便是成功将诸多色彩和谐统一到一个画面之中,而不显杂乱。

另外,八仙作为平民化的民间故事代表,运用到领饰中,更反映出我国古代人民一种精致典雅的生活方式。

风景古香缎现代

展于苏州丝绸博物馆

从整体来看,画面基调清冷,设色统一,以蓝色为主调;构图上,利用树木巧妙的排开格局,展现江南水乡的风貌。

其中,在人物的描绘上,采用粉色或是橘色作为人物局部的点缀,冷色中的几笔暖色,突出了形象,也使画面气息愈发鲜活。另外,在人物的表现上,以“橘色”点缀的人物似乎是外邦民族,与本民族人物同框于画面中,冲突又和谐,细看之下,很有视觉上的奇妙感受。

这幅古香缎已属苏州丝绸在新兴丝绸工业技术发展下的新工艺,而且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这一类主要销往波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可见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岁月里,苏州丝绸仍旧展现着独有的魅力,演绎着新的辉煌。

非遗精品织造工艺

姑苏丝绸文化底蕴丰厚,并且有一部分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接下来,我们想从织造工艺的角度,来为大家介绍缂丝、宋锦、苏绣、漳缎这四种精品。

缂丝

南宋朱克柔缂丝山茶

展于苏州丝绸博物馆

这幅绣品远看似画一般,山茶花瓣层次细腻、设色典雅,可担宋徽宗当日“雀踏花枝出素纨”之誉。

整体来看,深蓝底色,花叶和蝴蝶皆是暖黄色调,使得整体画面色彩和谐统一。

细节上,最生动的莫过于对那片枯叶的处理,从绿到黄再到棕的渐变,缺口的形状,皆细致入微。

我们在博物馆藏作品介绍中,了解到花瓣的局部曾用笔补染,以增其艺术美感。私以为这是与缂丝的艺术特质紧密相关的。苏州缂丝巧夺天工,以朱克柔最为有名,她所织就的工笔花鸟画卷,精巧疑鬼、形神兼备,与绘画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因其运丝如运笔,所以以绘画入缂丝才不显突兀,这种不同技法相互融合的艺术,也更能给人以美妙的视觉冲击。

宋锦

这是宋锦一个局部放大的图示,所以我们很遗憾不能窥其全貌。就所见来看,施色华丽、图案精致,而且给人一种质地坚柔之感。

细看右下角对花心的局部放大,可以感知到在色彩如此相近的细节处理方面,宋锦也依然经得住推敲,显现出立体生动而富于层次的状态。

另外,在对叶片的处理上,虽然整体处于平面化,但是宋锦对色彩层次的处理依旧非常丰富,撇去枯叶缺口不谈,单论叶片整体,暗黄中隐隐透出深蓝底色,叶片薄如蝉翼、逼真鲜活之态便跃然眼前了。

苏绣

这幅苏绣从整体上看构图简单大方、设色典雅高贵,展现出鸟儿回眸一刻的灵动瞬间。

从细节上看,对鸟羽的处理非常的精妙,特别是鸟尾的几根灰色羽毛,因为运针角度的精细统一,使得羽毛看上去柔顺且逼真。

另外,对鸟爪和眼睛的细致处理使鸟达到了一种传神的境界,私以为这是这幅苏绣最成功的地方。在对鸟爪的处理上,精准的形状和恰到好处的设色变化,使其看上去十分有力,这是很难做到的,而这在某些处理上又与中国画有一些相通了——欲让神态生动,便要能够取得意境上的神韵。而在眼睛的处理上,苏绣更显精致,模仿鸟儿真实的眼部结构,精妙的表现出了鸟儿回眸寻物之态。

漳段

漳缎与轻薄柔软的苏绣不同,它是以缎纹为地、绒经起花的提花绒织物,所以我们对其的第一视觉感受是立体且敦厚的。

从整体看,白底黑花,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图案紧密且立体。

细节上,我们可以感觉到缎底有一些“粗针”的意味的,不像其他锦缎那样针织细密;而图案即是绒织物的立体呈现。

苏州丝绸文化绵延至近现代,与庄重的古董不同,她的珍贵与古老总带着些亲民的意味。

我们看着那颇具古味的桃花扇套,看着那精致的绣花褡裢,总也觉着不离我们十分遥远。

这种古味儿的延续,或许是江南水乡的我们极应珍重的文化寄托,而丝绸,恰是这份寄托最好的载体,她让我们记住了那些精致而繁华的姑苏岁月;记住任时代变迁,也终不会被掩去光芒的姑苏芳华。

END

如有纰漏,欢迎在后台留言指正

觉得内容尚可,那就请点赞、留言哦

长按下方图片可识别







































北京看白癜风好专科医院
儿童白癜风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anmaofengg.com/bhpz/22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