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镇党建引领ldquo四个一rd

治白癜风昆明哪家医院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42721.html

9月13日晚,忙完一天的工作,平利县八仙镇花园岭村村民谢英回到家中张罗着晚饭,招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年,谢英一家搬出大山住进了集镇安置区的楼房,原本常年和丈夫在外省务工的她,经社区干部介绍,留在当地超市当上一名导购员,不仅实现家门口就业,还便于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读书。

八仙镇位于平利县城最南端,毗邻镇坪、岚皋二县,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乡镇。长期以来,受地域偏远、资源匮乏等影响,“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实问题尤为显著。作为全县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八仙镇党委政府始终将加快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十三五”以来先后建成7个安置点,帮助户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搬出了大山。

在易地搬迁工作重点转入做好后续发展为主的“后半篇文章”的关键时刻,如何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该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从基层党建、社区管理、产业就业和宣传教育等方面有序促进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创造新生活,实现有家有业有幸福。

建好一处堡垒,让搬迁群众“有家可依”

“我们再也不用为回老家参加组织生活会纠结了!”年6月30日,对于搬迁到集镇安置区居住的71岁老党员肖泽付是一个特别的时间,有着40多年党龄的他过去一直在老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八仙社区组建后,第一时间建立了党支部,这一次作为八仙社区党支部建立后的第一批“新”进党员,他如愿在社区党支部参加了组织生活会。同日,社区60余名党员跟肖泽付一样有了“新家”。

社区的成立,让原住花园岭村7组的贫困户谢余兵感受颇深。他们一家四口于年正式搬迁至集镇安置区,正式告别了穷山沟,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虽说是搬进集镇、住进新房,但也为他带来了诸多不便,像他这样跨村搬迁的贫困户户籍仍然保留在原村,需要缴纳合疗或者办理证明的时候还是需要回原村办理,费时费力。社区成立后,实行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会保障全过程“一站式”服务,谢余兵也终于不用再为缴纳医保、开具证明等事情来回折腾。

搬迁安置区建成后,如何让众多搬迁群众迅速适应新生活、新环境,找到家的“归属感”?该镇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模式,深化完善“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管理房和人”“双向管理服务”制度,把支部率先建立在安置区,通过结对帮扶、党群帮带机制,实现搬迁群众脱贫不摘帮扶,搬迁群众的问题难题有支部管、有单位帮、有队伍解决,让社区党组织成为搬迁群众可依靠的坚强堡垒,实现“住有所居、心有所依”。

搭好一个平台,让搬迁群众“有业可置”

“我这个厂,现在每天固定有30多人上班,多半是来自旁边安置区的人,离家近,照顾老人孩子都很方便,工资一个月至少能有一千五百元。”平利县八仙镇王兰芳手套加工厂厂房里,一排排缝纫机整齐排列,一些妇女正手脚娴熟的忙碌着,旁边摆放着一堆加工完成的手套。这些妇女正是王兰芳口中居住在集镇安置区的搬迁群众,搬迁后他们的丈夫继续外出务工,而她们多是选择到社区工厂务工,正好“挣钱顾家两不误”。

为切实推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尤其是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该镇加快推进社区工厂建设“两个全覆盖”,引导搬迁群众进厂务工增收,目前,全镇已培育引进7家社区工厂,余名搬迁群众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

为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八仙镇坚持脱贫攻坚收官战与疫情防控阻击战同步推进,全面梳理摸清安置社区劳动力状况,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实名制”动态管理,精准掌握劳动力基础信息、就业意向等情况,精准对接务工信息到户到人,强化与用工企业、农民工的沟通联系、摸底调查,搞清供求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技能对口培训,有组织的转移输出。已开展培训30余场余人次,通过集镇余家工商户、3个大型超市、餐饮住宿、物流等建设,就近吸纳转移就业余人,组织“点对点、一站式”专车送岗4批次余人赴山东招远、河北唐山等矿业公司及江苏、广东等外省企业务工就业。

同时,结合八仙生态旅游发展,该镇引导搬迁群众以发展农家乐、服务等三产产业创业为载体促增收。通过“劳务输出解决一批、申报公益性岗位解决一批、社区工厂解决一批、推动创业扶持一批”的方式,保障搬迁群众“有业置、有钱挣”。

兴好一方产业,让搬迁群众“有利可得”

“今年年初,我们结合狮坪村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在春茶上市前期,通过雇用社区劳力,带动实现社区内余人稳定增收0元以上。”近年来,狮坪村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红梅抢抓全镇大兴产业发展机遇,在壮大企业的同时,不忘带动贫困户,今年她与安置区60余户搬迁户签订了产业帮扶协议,通过劳务用工等方式帮助他们实现了稳定增收。

在花园岭村,黄涛每年都能领到一笔来自平利县鑫龙茶业有限公司的元入股分红资金,像黄涛一样持有“股金证”每年分红的股民全镇共有余户。该镇结合“三变改革”,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大户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盘活搬迁群众原有闲置土地和资源,集中开发利用,确保搬迁群众老家不留空地,块块有收入,不断健全和完善搬迁群众和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

产业发展是搬迁群众赖以“稳定脱贫”的重要方式,该镇充分发挥安置社区的组织核心纽带作用,在持续稳固茶饮、特色种植、生态猪、中药材、核桃、魔芋等产业基础上,大力培育产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全镇已发展茶园2.8万亩、核桃4万亩、魔芋亩、中药材亩、生态猪饲养量达3.1万头,培育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6家,将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牢牢捆绑在产业发展链条上,搬迁群众实现产业全覆盖,脱贫成效持续巩固提升,让搬迁群众得到更多产业发展“红利”。

织好一张网格,让搬迁群众“有福可享”

搬进集镇安置区后,住在十一号楼的原狮坪村村民姜观和由原来的小组长变成了十一号楼“楼栋长”,担任楼长后,姜观和不仅要在每周组织一次楼栋卫生集中清扫,还自发组织居住在本楼的党员定期开展入户宣讲,看居住、看生活、讲政策。

“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平考察时强调,易地搬迁是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要加强搬迁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把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抓好,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八仙镇党委书记吴风华把总书记的要求深刻落实在抓社区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

该镇着力强化推进“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楼栋党员中心户”三级网格化管理,构建“支部—网格长—楼栋长—搬迁户”的党群联动机制体系,在社区建起了党员服务队、青年团员志愿服务队,让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参与居民自治工作,常态深入搬迁群众,讲解政策、收集诉求、排忧解难,社区治安环境和卫生环境明显提升。

同时,该镇深入开展“网格+新民风建设”,发挥党组织教育引导群众的功能,健全完善安置社区“一约四会”、“红黑榜”,教育引导搬迁群众破除各种陈规陋习、不良习气,激发内生动力。社区支部牵头,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娱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群众加快融入步伐,切实提升搬迁群众居住“幸福感”。

来源:美丽八仙

责编:万嘉媛

审核:马亮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anmaofengg.com/bhjz/66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