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芳芳姜莉宋维扬名花考述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本文原刊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6期

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摘要:扬州,古称维扬、广陵、江都、吴州等。在唐代和清代,扬州经济繁荣富庶甲于天下。扬州也是一座著名的花城。适宜的气候,文化的氛围,历史的原因,造就了花城扬州。宋时,扬州的琼花和芍药誉满天下。东南都会特有的经济氛围令扬州的花卉种植在装点城市与生活之外有了经济的因子。花卉成为了古维扬商品经济繁荣、市井文化生活兴盛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维扬;名花;考述

作者简介

贾芳芳,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姜莉,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

扬州,古时著名的东南都会,有维扬、广陵、江都、吴州等称谓。因其富庶甲于天下,唐时有“扬一、益二”[1]之说。繁荣富庶的古维扬,是一座著名的花城,“扬州百花好”[2]“红映高台绿绕城,城边春草傍墙生”[2]“烟花三月下扬州”[2]“浅深红树见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2]等诗句,都是对扬州水波浩淼,花红柳绿美景的描述。如画的美景不仅给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美好印象,也给扬州在世人心中留下了美名。花是扬州的城市名片,除了令扬州扬名天下的琼花和芍药外,梅花、桃花、牡丹、荷花、桂花、芙蓉等,也在维扬城广泛栽种。本文意图通过对这些维扬名花的考述,来追溯这个曾经的东南都会当时的繁华景象。

一、琼花

(一)琼花溯源

琼花是今天扬州的市花。此花不光现在有名,在古代的诗词中,就已见其名。在大致魏晋时的《洛阳宫殿簿》中,就有“西宫临章殿有琼花池”[3]31之句。唐代李白(—)诗也有“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2]“昆山采琼蕊,可以炼精魄”[2]等句。《全唐诗》中,有若干涉及“琼花”的诗句,“阴郊一夜雪,榆柳皆枯折。回首望君家,翠盖满琼花”[2]“江弄琼花散绿纹”[4]“天上琼花不避秋,今宵织女嫁牵牛”[2]“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2]“一树琼花空有待,晓风看落满青苔”[2]“云陇琼花满地香,碧沙红水遍朱堂”[2]“从此三山山上月,琼花开处照春风”[2]“曾笑陈家歌玉树,却随后主看琼花”[2]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中的琼花,与现在专指的扬州市花琼花不同。除了品种的变迁,更重要的是,此时诗句中的琼花是美丽花朵的泛称。

琼花专指一种花,始于宋初。宋太宗时,王禹偁(—)知扬州,写下《后土庙琼花》诗,歌颂琼花的雪白美丽:“谁移琪树下仙乡,二月轻冰八月霜。若使寿阳公主在,自当羞见落梅妆。春冰薄薄压枝柯,分与清香是月娥。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婆娑。”对于花名,王禹偁在诗的小序中说:“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枝,洁白可爱,且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5]卷一一《后土庙琼花诗二首并序》王禹偁所记琼花之所从来的这两首诗,成为了之后琼花花名专属的开端,但此时的琼花并不算名花。

到北宋仁宗时,扬州琼花开始誉满全国。做过扬子县尉的胡宿(—)有诗云:“楚地五千里,扬州独一株。香名从此贵,芳格洒然殊。国艳何劳粉,天姿不掩瑜。浓熏霏麝气,细蕊列蜂须。云朵垂三素,仙衣著六铢。”[6]卷五《后土观琼花》韩琦(—)《琼花》诗,“惟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年年后土祠,独比琼瑶贵。中含散水芳,外团胡蝶戏。酴醾不见香,芍药惭多媚。扶疏翠盖圆,散乱真珠缀。不从众格繁,自守幽姿粹”[7]1。

随着名声渐长,琼花开始走入京师。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说,琼花“旧不可移徙,今京师亦有之”[8]35。李格非(约—)《洛阳名园记》中也有记述,“桃、李、梅、杏、莲、菊各数十种,牡丹、芍药至百余种,而又远方奇卉,如紫兰、茉莉、琼花、山茶之俦,号为难植,独植之洛阳”[9]《李氏仁丰园》。王巩(—约)《闻见近录》记载说:“扬州后土庙有琼花一株,宋丞相构亭花侧,曰‘无双’,谓天下无别株也。仁宗庆历中,尝分植禁中,明春辄枯,遂复载还庙中,郁茂如故。”[10]26

琼花出现在宋人笔下的次数,也日渐增多。“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明玉破香葩”[11]“东方万木竞纷华,天下无双独此花”[11]“一树珑松玉刻成”[12]“俪靓容于茉莉,抗素馨于薝蔔。笑玫瑰于尘凡,鄙荼縻于浅俗。惟水仙可并其幽闲,而江梅似同其清淑”[11]。宣和三年()向子諲(—)《采桑子》词云:“无双亭下琼花树,玉骨云腴,倾国称姝,除却扬州是处无。”[13]卷下宋诗中涉及扬州琼花的诗句,数量上远胜于唐时。

三月成为扬州赏琼花的最佳季节。“三春爱赏时,车马喧如市”[7]1的记述,可窥当时观花的盛况。北宋扬州人俞澹(生卒年不详)诗云:“因此琼花发,维扬胜洛阳。若无三月雨,占断一春香。”[11]元祐初年的扬州司户参军徐积(—)《琼花歌》云,“三月将尽四月前,百花开尽春萧然。扬州日暖花开未,春香不动花房闭”“洛阳花名古云好,看花须向扬州道”[14]卷二《琼花歌》。花蝶簇拥,清香满腹,是诗中扬州琼花盛开时的美景。“后土祠中三月暮,琼花放后百蜂来。东君不怕春归去,留待诗人一夜开”[11]。扬州琼花之名贵,也日渐显现。“蕃釐观里琼花树,天地中间第一花。此种从何探源委,春风无处著繁华。千簇蝶围清馥,九萼联珠异众葩。几见朱衣和露剪,金瓶先进帝王家”[11]-。

南宋时,扬州琼花依然有名。吕本中(—)诗云:“凝尘欲满读书窗,忽有琼花对小缸,更喜风流好名字,百金一朵号无双。”[15]卷三《谢人送琼花白沙人谓琼花为无双花戏成两绝》宋高宗绍兴时,劫难开始逼近扬州,琼花因此被波及,“绍兴辛巳(),金兵南侵,揭本而去,小者剪而除之,花顿憔悴。未几,故株傍复出三蘖。老道士金大宁日加培护,久之畅茂婆娑,不异昔时”[16]《植物篇·琼花》。杜斿(生卒年不详)《琼花记》的这段记载,是指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琼花遭战火后复活的经历。淳熙年间(—),琼花被太上皇宋高宗栽植禁中,“淳熙中,寿皇亦尝移植南内。逾年,憔悴花无,仍送还之。其后,宦者陈源命园丁取孙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则大减矣”[17]。宋孝宗时的陈傅良(—),歌咏琼花的名句曰:“倘将书寄南来雁,且问琼花果是非。”[11]宋理宗时叶梦鼎(—)诗云:“芦笋满洲银鲙美,琼花滴露玉醅醇。”[11]

在金元之际,扬州的琼花已不能独占鳌头。如元好问(—)曾提到的鄠县(今隶属陕西西安)琼花,“鄠县南十里炭谷,入谷五里,有琼花树。大四人始合抱,逢闰即花,以初伏开,末伏乃尽。花白如玉,中有玉蝴蝶,一高出花上,花落不著地,乘空而起”[18]卷四。

宋末元初,战火烧到扬州,琼花彻底绝种。宋人马樗山(生卒年不详)《琼花》诗:“三月淮南鼓战尘,无双亭下隘游人。此花不解兴亡意,也向年年哄一春。”[11]说的当是元军侵入扬州时,琼花还在盛开的景象。由宋入元的蒋正子(生卒年不详)在其著《山房随笔》中云:“德祐乙亥(),北师至,花遂不荣。赵棠国炎有绝句吊曰:‘名擅无双气色雄,忍将一死报东风。他年我若修花史,合传琼妃烈女中。’”[19]卷三七《花谱·玉蕊》宋人杜斿《琼花记》对此事也有记载,“至至元十三年(),偶枯死,其种遂绝”[20]卷二八《卉笺下》。“偶枯死”其实为战火所致。由宋入元的赵文(—)诗题记载:“扬州后土庙琼花,香如莲花,落不着地。丙子一夕大雷雨,失花所在,相传以为上天云。”[21]卷七《扬州后土庙琼花香如莲花落不着地丙子一夕大雷雨失花所在相传以为上天云》丙子为宋景炎元年,即元至元十三年(),元军破临安时。此后扬州琼花绝迹。

扬州琼花在宋末元初绝迹之事,在宋后的一些诗词中,也有记载。上文所提赵文有诗,“城(指扬州)中只卖琼花露,江南俘客吟如叫”[21]卷七《扬州后土庙琼花香如莲花落不着地丙子一夕大雷雨失花所在相传以为上天云》。元代陈孚(—1)《后土祠琼花》中说:“荒棘萋萋后土宫,芳根已逐彩云空。”[22]卷一《后土祠琼花》尹廷高(生卒年不详)《扬州后土祠琼花》诗说:“无双亭下万人看,欲觅残英一片难。”[23]卷上《扬州后土祠琼花》舒頔(—)诗也说,“天上奇花玉色浮,祗留一种在扬州。如今后土无根蒂,蜂蝶纷纷各自愁”[24]卷七《蕃厘观(即琼花观)》。“人间又见梧叶落,观里无复琼花开”[24]卷七《扬州》。元末明初杨维桢(—)诗说:“后土琼仙属内家,扬州从此绝名花。君王题品容谁并,萼绿宫中萼绿华。”[25]卷四《宫词》(其七)清代毛奇龄(—)诗中说,“何年创此琼花观,不见琼花此观开。千载名花应有尽,寻花还上旧花台”[26]卷一七四《登琼花台》。这些诗词都是琼花绝迹的佐证。

(二)琼花之所属

琼花专指一种花,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王禹偁的诗中。其来源是“俗谓之琼花”。此外,从“彼土人别号八仙花”之句看,琼花也即八仙花。刘敞(—)的诗中更将琼花、玉蕊与八仙花混为一说,“自淮南迁东平,移后土庙。琼花植于濯缨亭,此花独一株耳。永叔(欧阳修)为扬州,作无双亭以赏之,彼土人别号八仙花也,或云李卫公所赋玉蕊即此。是聊以小诗记其所从来”。“淮海无双玉蕊花,异时来自八仙家。鲁人未睹天中树,乞与春风赏物华”[27]的诗句中,他将几种花混为一谈。那么,王禹偁所名之琼花,究竟为何?以下考证史籍记载,列举众说。

1.琼花是玉蕊。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说:“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岁久,木大而花繁,俗目为‘琼花’,不知实何木也。世以为天下无之,惟此一株。孙冕镇维扬,使访之山中,甚多,但岁苦樵斧野烧,故木不得大,而花不能盛,不为人贵。孙伤之,作诗曰:‘可怜遐地产,常化燎原灰。’近年京师亦有之,或云,乃李文饶所赋‘玉蕊花’也。”[28]99-宋敏求也认为,琼花是玉蕊。他在《春明退朝录》中说:“扬州后土庙有琼花一株,或云自唐所植,即李卫公所为玉蕊花也。”[8]35北宋《蔡宽夫诗话》也认同此说:“李卫公玉蕊花,即今扬州后土祠琼花乃是。”[29]卷四南宋曾慥(生卒年不详)《高斋诗话》云:“此花(琼花),即唐昌玉蕊花也。”[19]卷三七《花谱·玉蕊》元祐年间的扬州通判晁补之(—),在其诗《下水船和季良琼花》中说,“百紫千红翠,惟有琼花特异,便是当年唐昌观中玉蕊,尚记得月里仙人来赏,明日喧传都市,甚时又分与扬州,本一朵冰姿难比,曾向无双亭边,半酣独倚似梦,觉晓出瑶台,十里犹忆,飞琼标致”[30]卷二《下水船和季良琼花》。周辉(生卒年不详)在《清波杂志校注》卷三中说:“琼花,海内无二本,唐人谓‘玉蕊花’,乃比其色。”[31]详以上所说,则玉蕊即是琼花。而这种说法,始于宋敏求。

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玉蕊与琼花并不相同。如宋代才子宋祁(—)认为,王禹偁将此花称为琼花,是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理解“琼”字的含义,“维扬后土庙有花,色正白,曰玉蕊。王禹偁爱赏之,更称曰琼花。按许慎《说文》云:琼,赤玉也。王不领其义,非白花名也”[32]。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六“东坡《瑞香词》有,后土祠中玉蕊之句者,非谓玉蕊花,止谓琼花如玉蕊之白尔”之说认为,苏轼诗句把琼花称玉蕊,是指琼花的白色如玉蕊之色[33]卷一六。张淏(生卒年不详)也认为琼花与玉蕊不同,“今琼花后土祠及番阳洪文敏公(迈)花圃俱有之,而玉蕊,丹徒山间及霅川人家多有之,与琼花实为二物也”[29]卷四。陈景沂(—)《全芳备祖集》前集卷五花部列《琼花》篇,卷六则又另列《玉蕊花》的篇目,考证说玉蕊花不是琼花[11]-。《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二三也同样分列《琼花》和《玉蕊花》两个篇目[34]别集《花门》。

2.琼花是山矾。持此说的是宋代的黄庭坚(—)。他在《题高节亭边山矾花》中说:“江南野中有一种小白花,木高数尺,春开极香,野人号为郑花。王荆公(安石)尝欲作诗,而陋其名,予请名曰山矾。野人采郑花叶以染黄,不借矾而成色,故名山矾。”[35]王安石称玚花的琼花,因“江南乡音又呼郑为玚”[29]卷四,于是“野人谓之郑花”,后被黄庭坚改名为山矾[16]《植物篇·琼花》。曾慥《高斋诗话》中解析得更清楚,“此花(琼花),即唐昌玉蕊花也”[19]卷三七《花谱·玉蕊》“玉蕊即今玚花也”。“玚”与“郑”音近,“江南凡有山处,即有此花”,缘此认同黄庭坚琼花是山矾的说法[12]。洪迈(—)则对山矾之说持反对意见。他说,“长安唐昌观玉蕊,乃今玚花,又名米囊,黄鲁直易山矾者,润州鹤林寺杜鹃,乃今映山红,又名红踯躅者。二花在江东弥山亘野,殆与榛莽相似”。洪迈认为在江东漫山遍野的山矾花,与“不特世俗罕见,虽神仙亦不识也”的琼花,完全不是一回事[36]。

3.琼花是聚八仙。除了玉蕊,还有许多人认为琼花是聚八仙。周师厚(—)《洛阳花木记》中说:“琼花:类八仙而香。”[37]卷一○四下《洛阳花木记》南宋姚宽(—)《西溪丛语》说:“唐昌玉蕊花,今之散水仙。扬州琼花,今之聚八仙,但树老耳。”[29]卷四宋末元初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七《琼花》:“扬州后土祠琼花,天下无二本,绝类聚八仙,色微黄而有香。”[17]宋末元初的方回(—)在《续古今考》中说:“近世扬州琼花,乃玉瑚蝶花,又曰聚八仙,非赤玉而曰琼,似误也。相与神其说,以为独扬州一株,非也。”[38]卷八

认为琼花不是聚八仙的人也很多。葛立方《韵语阳秋》中说:“琼花唯杨州后土祠中有之,其他皆八仙,近似而非也。鲜于子孙尝有诗云:‘百花天下多,琼花天上希。结根记灵祠,地著不可移。八蓓冠群芳,一株攒万枝。’”[33]卷一六南宋初周辉在其著《清波杂志校注》卷三说:“许慎说文,琼乃赤玉,与花色不类。辉家海陵,海陵昔隶维扬,亦视为乡里。自幼游戏无双亭,未见甚奇异处。不识者或认为聚八仙,特以名品素高尔。”[31]对于两花的区别,古人也有考证:“聚八仙花虽类琼花,而琼花之异者,其香如莲花,清馥可爱,虽剪折之余,韵亦不减,此聚八仙花之所无也。”陈景沂《全芳备祖》前集卷五《琼花》引郑兴裔(—)《琼花辨》,将琼花与聚八仙的区别详述为三点:“琼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黄,聚八仙花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琼花叶柔而莹泽,聚八仙叶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琼花蕊与花平,不结子而香,聚八仙蕊低于花,结子而不香,不同者三也。”[11]

宋人对琼花是否聚八仙,虽各持一说。但两花彼此有渊源,也确是事实。“淳熙中,寿皇亦尝移植南内,逾年,憔悴花无,仍送还之。其后宦者陈源命园丁取孙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则大减矣。杭之褚家唐琼花园是也”[17]。宋高宗移琼花于禁中凋谢后,禁中园丁曾将其与聚八仙嫁接成活的记载,一方面证明了此前的琼花与聚八仙本是两种花;另一方面,也追溯了此后琼花与聚八仙的渊源。《全芳备祖》前集卷五《琼花》引《广陵志》也记述了两花的渊源,“张昌言(即张问)《琼花赋》有云:聚八仙之殊种,玉蝴蝶之别族。叶扶疏而韵不胜,色近似而香不足”[11]。杜斿《琼花记》也有此类记载:“至至元十三年,偶枯死,其种遂绝。后道士金丙瑞以聚八仙代之。”[16]《植物篇·琼花》宋人能说出扬州后土庙琼花与聚八仙的细微差别,其缘故也大约在此。今人徐晓白等认为,古维扬后土庙琼花确“系聚八仙的优良突变种”,由于繁殖不易,因而绝种。现代扬州人所称的琼花,则确是聚八仙[39]-。

二、芍药

(一)百花之中,其名最古

芍药,中国古代著名的六大花卉之一,有“百花之中,其名最古”之说[5]卷一一《芍药诗三首并序》。关于芍药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郑风》,“惟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40]。此时的芍药,是男女交往时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的赠物。芍药被称作“将离”或“可离”,便是缘于此意。唐时,芍药被称为“殿春”。陶谷(—)《清异录》中有五代后晋人胡峤(生卒年不详)对此的解释,“瓶里数枝,婪尾春时。人罔喻其意,桑维翰(—)曰:唐末文人有谓芍药为婪尾春者。婪尾酒,乃最后之杯。芍药殿春,亦得是名”[41]卷上。

关于芍药的产地,最早的记载见春秋时范子的《计然》,“芍药出三辅”[42]。两晋时期郭璞(—)《山海经》有,绣山上“其草多芍药”[43]93“条谷之草多芍药,洞庭之上多芍药”[42]的记载。南朝(陈)姚察(—)《建康记》说:“建宁出芍药,极精好。”[42]

芍药作为观赏植物栽培,最早见于晋代,“晋宫阁名曰晖章,殿前芍药华六畦”[42]。在隋时,芍药已有园艺栽培。唐时,芍药也在庭院中种植。“丈人庭中开好花。……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2]。唐代韩愈(—)的诗词,记载了其在丈人庭院芍药花前醉倒的乐事。

芍药花姿美丽,观赏性很强。古诗中,最早咏芍药的诗句,是南朝(齐)谢朓(—)的《直中书省》诗:“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19]卷四五《花谱·芍药》。此后,“红药当阶翻”之句,被词臣引为典故。唐时以牡丹为国花,但诗词中也有不少歌颂芍药的名句。不过唐时的芍药,终敌不过牡丹。“自天后以来,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矣”[5]卷一一《芍药诗三首并序》。“牡丹晩出,唐始有闻。贵游趋竞,遂使芍药为落谱衰宗”[44]卷七五《昆虫草木略第一》。

古人关于芍药与牡丹的渊源,论述纷纷。(晋)崔豹(生卒年不详)《古今注》云:“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有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44]卷七五《昆虫草木略第一》唐时人称牡丹为“木芍药”。宋王禹偁《芍药诗》序说:“考其实,牡丹初号木芍药,盖本同而末异也。”[5]卷一一《芍药诗并序》芍药与牡丹花形相似,其区别正在于草本和木本。

芍药经唐至宋,栽培日盛。宋人张翊(生卒年不详)《花经》说,三品七命中,“芍药为首”[45]卷七一《花类》二。而宋代歌颂芍药美丽姿容的诗篇,也是不计其数。北宋陈师道(—)诗,“郁郁芬芬十里薰,红红白白数枝春,要将结习恼鹙子,送与毗耶彼上人”[46]。南宋谢尧仁(生卒年不详)《咏芍药》云:“花蓓大如拳,花面或径尺。紫者栖紫鸾,黄者浴黄鹄。或似扶桑枝,推上一轮赤。或似玻璃盆,稍久擎无力。又有似平叔,爱矜素粉白。又有似蜀人,喜染天水碧。或似包绿锦,未放丹砂拆。或似浴青囊,未放沉麝发。应须和露剪,莫使见日色。庶使精神全,免笑花无骨。”[11]郁郁芬芬、飘香十里的芍药,成为宋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

(二)扬州芍药甲天下

从宋初起,扬州芍药开始扬名。欧阳修(7—)《答许发运见寄》中许某原诗,“芍药琼花应有恨,维扬新什独无名”。欧阳修和答诗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47]苏轼(—)有不少歌咏扬州芍药的名句,“倚竹佳人翠袖长,天寒犹著薄罗裳。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48];“芍药樱桃两斗新,名园高会送芳辰。洛阳初夏广陵春。红玉半开菩萨面,丹砂秾点柳枝唇,尊前还有个中人”[49]《浣溪沙·扬州赏芍药樱桃》。他的“扬州芍药为天下冠”[50]卷五,成为赞美扬州芍药的千古名句。黄庭坚也有咏扬州芍药的佳句,“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红药梢头初茧栗,扬州风物鬓成丝”[35]。晁补之咏芍药的丽词是,“人间花老,天涯春去,扬州别是风光。红药五株,佳名千种。天然浩态狂香,尊贵御衣黄”。“年年高会江阳,看家夸绝艳,人诧奇芳。结蕊当屏,联葩就幄,红遮绿绕华堂。花面映交相。”[30]卷二《望海潮·扬州芍药会作》宋理宗时的权臣贾似道(—),也对扬州芍药念念不忘,“又是扬州芍药时,花应笑我赋归迟。满堂留得春如画,对酒何妨鬓似丝。玉立黄尘那可到,锦帏红蜡最相宜。买山若就当移种,此际谁能杖履随”[19]卷四五《花谱·芍药》。

宋时,扬州芍药与洛阳牡丹一起,成为俱贵于时的花中名品。“花之名天下者,洛阳牡丹,广陵芍药耳”[51]33。韩琦有诗云,“广陵芍药真奇美,名与洛花相上下。洛花年来品格卑,所在随人趁高价。接头着处骋新姸,轻去本根无顾藉。不论姚花与魏花,只供俗目陪妖姹。广陵之花性绝高,得地不移归造化”[7]30。梅尧臣(2—)也有类似诗句,“洛阳卖牡丹,江都买芍药”。“卖与富人欢,买为游子乐。万丝必同心,千叶必同萼。五色相浅深,百金相厚薄。栽培动经年,风雨便成昨。萧条洛阳城,索寞江都郭。赖有一春花,能无十千酌。朝看门拥车,暮见门罗雀。尝闻月底人,欲把月桂斫。要使清光多,四海意开廓。我亦爱明月,常满不愿落。上弦过杨侯,乃值寒雨作”[52]卷五七《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南宋王十朋(—)“牡丹如洛,芍药如扬”[53]后集卷一《赋·会稽风俗赋并叙》;“十花称近客,千叶重维扬”[53]前集卷七《诗·芍药》,说的也是此意。

随着扬州芍药在宋初的扬名,专门的花谱开始出现。这些著述反映了宋时扬州芍药的繁盛。“天下名花,洛阳牡丹、广陵芍药,为相侔埒”。对于扬州芍药的繁茂,北宋刘攽(—)《芍药花谱序》认为,缘于当地的土壤气候。“广陵芍药,有自他方移来种之者,经岁则盛,至有十倍其初,而胜广陵所出远甚。地气所宜,信其为天乎”!于是,广陵大地,三春之时,芍药处处盛开。“芍药始开时,可留七八日。自广陵南至姑苏北,入射阳东,至通州海上,西止滁和州,数百里间人人厌观矣”。对于唐时扬州芍药并不闻名,刘攽解释为人们爱好不一:“唐氏藩镇之盛,杨府号为第一。万商千贾,珍货之所丛集,百氏小说尚多记之,而莫言有芍药之美者。非天地生物,无祖于古,而特隆于今也;殆时所好尚不齐,而古人未必能知正色耳。”同时,他将扬州芍药名声次于洛阳牡丹的原因,归为地理位置离京师太远,“广陵到京师,千五百里,骏马疾足,可六七日至也”“故芍药不得至京师,而洛阳牡丹独擅其名”[54]刘攽《芍药花谱序》。

孔武仲(—)所著《扬州芍药谱》,时间稍晚于刘攽。此时的扬州芍药,以艳丽姿容扬名天下,“扬州芍药名于天下。非特以多为夸也,其敷腴盛大而纤丽巧密,皆他州之所不及。至于名品相压,争妍斗奇,故者未厌,而新者已盛。州人相为惊异,交口称说,传于四方,名益以远,价益以重”。由于品种繁多,四方来求花种者甚多。“与洛阳牡丹俱贵于时。四方之人赍携金帛来市种以归者多矣”。但栽种到他处后,“一岁而小变,三岁而大变,卒与常花无异”,远不是在扬州时的模样。适宜的气候土壤,使扬州成为种植芍药的佳地。于是,“芍药之美益专于扬州”。当地出现了不少专门的园户,“负郭多旷土,种花之家,园舍相望”,著名的有“朱氏、丁氏、袁氏、徐氏、高氏、张氏,余不可胜纪”“畦分亩列,多者至数万根”。烟花三月的扬州,赏花者相望于路,“自三月初旬始开,浃旬而甚盛。游观者相属于路,幕帟相望,笙歌相闻。又浃旬而衰矣”[55]。

宋神宗煕宁中,王观(—1)知扬州江都县。在其著《扬州芍药谱》中称,“扬之芍药甲天下”。“今洛阳之牡丹,维扬之芍药,受天地之气以生,而小大浅深,一随人力之工拙,而移其天地所生之性,故奇容异色,间出于人间。”“维扬大抵土壤肥腻,于草木为宜。”在肯定扬州地理条件适宜芍药生长的同时,王观详述了当时扬州芍药精细的栽培技术,“方九月十月时,悉出其根,涤以甘泉。然后剥削老硬病腐之处,揉调沙粪以培之”。“花之颜色之深浅,与叶蕊之剥削之力”。此外,王观认为,当地“居人以治花相尚”,也是扬州百花繁盛的重要原因。“维扬,东南一都会也。自古号为繁盛”。“扬之人与西洛不异,无贵贱皆喜戴花,故开明桥之间,方春之月,拂旦有花市焉”。“民间及春之月,惟以治花木、饰亭榭,以往来游乐为事”。甚至还出现了培植五六万株芍药的名园,“花品旧传龙兴寺山子罗汉观音弥陀之四院,冠于此州。其后民间稍稍厚赂,以丐其本,培治事,遂过于龙兴之四院。今则有朱氏之园最为冠绝,南、北二圃所种,几于五六万株,意其自古种花之盛,未之有也。朱氏当其花之盛开,饰亭宇以待来游者,逾月不绝,而朱氏未尝厌也”。除上述园圃外,扬州州宅旧有的芍药厅,也是汇聚一州芍药绝品之地,“聚一州绝品于其中,不下龙兴朱氏之盛”。后来由于守护不周,芍药厅败落,“往岁州将召移,新守未至,监护不密,悉为人盗去,易以凡品,自是芍药厅徒有其名尔”[56]。

扬州芍药,品种繁多。据刘攽考证,“凡三十一种”[54]。孔武仲考证,其名可记者,“三十有三种”,比刘攽增加两种。盛开的顺序,“大抵粗者先开,佳者后发。高至尺余,广至盈手。其色以黄为最贵。所谓绯红千叶,乃其下者”[55]-。王观考证的“芍药三十一品”[56]。以上这些都是宋神宗时期的情况。南宋《绍熙广陵志》所载则是三十二种[57]卷三六《芍药谱》。《清波杂志校注》作者周辉说:“续之者才十余种。夫岂能备,固宜有所增益。”[31]

扬州芍药不光品种多,名品也为当时天下之冠。宋人晁补之《望海潮》中说,“红药五株,佳名千种”,名贵的如“尊贵御衣黄”[30]卷二《望海潮·扬州芍药会作》。其中,尤以金带围和玉盘盂最为著名。《后山谈丛》中说,广陵芍药“红叶而黄腰,号‘金带围’,而无种,有时而出,则城中当有宰相”。北宋韩琦知扬州时,花园芍药盛开,其中有四朵“金带围”。金带围不常开放,因此身价很高,而此次连开四朵,韩琦举行宴会邀同僚共赏,王珪和王安石都受邀前往,路过此地的陈升之也恰好赶上。宴会上,四人各簪一朵“金带围”。后来,他们相继登上了宰辅的位置[51]33。“四相簪花”的典故据此而来。关于金带围还有一则故事。蔡京(—)为扬州知州时,仿洛阳故事,用芍药十余万枝,作万花会。其间,“既残诸园,又吏因缘为奸,民大病之”。后苏轼为扬州知州,初上任时,“问民疾苦,以此为首,遂罢之”。因此善政,苏轼后位列扬州三贤祠之中[50]卷五。

玉盘盂之名,也缘于苏轼。据苏诗记载,“东武旧俗,每岁四月大会于南禅、资福两寺。以芍药供佛,而今岁最盛。凡七千余朵,皆重跗累萼,繁丽丰硕。中有白花,正圆如覆盂,其下十余叶,稍大,承之如盘,姿格绝异,独出于七千朵之上。云:得之于城北苏氏园中,周宰相莒公之别业也。而其名甚俚,乃为易之”,玉盘盂之名从此出现。对于南禅、资福两寺的芍药盛会,苏轼赋诗歌颂:“杂花狼藉占春余,芍药开时扫地无。两寺妆成宝璎珞,一枝争看玉盘盂。佳名会作新翻曲,绝品难逢旧画图。从此定知年谷熟,姑山亲见雪肌肤。”[48]杨万里(7—)也有歌颂玉盘盂的诗:“旁招自侍近江都,两岁何曾见国姝。看尽满栏红芍药,只消一朵玉盘盂。水精淡白非真色,珠璧空明得似无。欲比此花无可比,且云冰骨雪肌肤。”[58]

相对于宋时的繁盛,元、明时期扬州芍药栽培稍有衰落,但依然有名。元代胡祗遹(—)诗说:“扬州红药扶桑日,香满人间照天赤。洛阳琼英万蝴蝶,舞破霓裳羽衣白。”[59]卷四《题储天章菊轩诗》仍将扬州芍药和洛阳牡丹相提并论。蒲道源(—)《乞芍药》诗说:“闻道扬州绝品花,牵风带雨破天葩。”[60]卷七《乞芍药》元时还出现了“芍药茶”,即芍药花茶。王沂(生卒年不详)诗说:“扬州四月春如海,彩笔曾题第一花。夜直承明清似水,铜瓶催火试新芽。”[61]卷一一《芍药茶》明人《花木考》云:“芍药花谱总别四十二种,其色以黄者为贵。”[62]慎懋官《花木考》大约在明英宗时,王直(—)说:“洛阳之牡丹,维扬之芍药,奇色异态,郁然出于群卉之上,故昔之名卿、贤相、学士大夫皆好之。”[63]后集卷一一《双松斋诗序》明代书画家徐渭(—)《墨芍药》自题诗也有,“花是扬州种,瓶是汝州窑”之说[64]卷一二。至清代,扬州芍药栽培又开始繁盛起来。

三、多样的扬州花卉

花是古维扬的城市名片。除了令其扬名天下的琼花和芍药外,梅花、桃花、牡丹、荷花、桂花、芙蓉等,也在维扬城里广泛栽种。

梅花。盛开的红梅,为扬州初春绝景。“桥东亭馆重重闭,落尽红梅无数花。”[65]36著名的梅花景观,有梅岭春深、平冈艳雪等。“‘梅岭春深’即长春岭”“岭上多梅树”[66]。“平冈艳雪”,因“岸上多梅树”,而梅花盛开时遍地如雪,所以得名[66]34。扬州是古代梅花盆景的盛地,其风格以清瘦著称,历史曾有以此出名的养花人。“每花朝,于对门张秀才家作百花会,四乡名花集焉。秀才名,字饮源,精刀式,谓之张刀。善莳花。梅树盆景与姚志同秀才、耿天保刺史齐名,谓之三股梅花剪”[66]80-81。

桃花。“千处园林千处境,一株杨柳一株桃。”[65]4“一出虹桥春似海,满堤杨柳间桃花。”[65]57在扬州这座绿郭之城中,与垂柳相伴而生的是桃花。不光数量多,以此闻名的名胜也多。“蜀冈冈畔小桃花,每到春来艳若霞。”[65]61“扬州好,入画小金山。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错杂水波环。”[65]桃花庵、扫垢山,皆以烂漫桃花闻名。长春桥西的桃花庵,其地多桃花。因盛开时如一片红霞,故有“临水红霞”之称[66]34。扫垢山“居人多种桃树。北郊白桃花,以东岸江园为胜,红桃花以西岸栎花坞为胜”[66]。

荷花。“扬州乐,消夏看荷花。”[65]“荇叶田田菱作窠,荷花深处笑声多。采莲别有翻新曲,偷得官家荡桨歌。”[65]41“堤外莲花千万朵,不知谁似旧人香?”[65]33“荷花开放白兼红,清晓相随水面风。只傍小金山左右,山僧私语赠莲蓬。”[65]59除了小金山,欧阳修修建的平山堂,是扬州荷花胜景之一。《避暑录话》卷上说,欧阳修“在扬州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堂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见。公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67]2。

桂花。荷花之后,扬州又迎来了芬芳的桂花。“扬州七月桂花发,填街溢卷闻芬芳。儿童采折竞入市,百钱乃得枝头黄。”[68]卷一四《庭桂》“扬州好,夏日市声齐。卢叶香粳包玉笋,桂花豌豆煮金泥。”[65]美丽的鲜花,不光带来芬芳美景,也带来了可口美食,成为市井文化的重要内容。

菊花。“傍花村里菊如云。”[65]67提到菊花,就不能不说以种菊闻名的扬州傍花村。“傍花村人多种菊,薜萝周市,完若墙壁,南邻北垞,园种户植,连架接荫,生意各殊。花时填街绕陌,品水征茶。沈学子大成诗云:‘杖蔾城外去,一径入烟村。碧树平围野,黄花直到门。乱鸦投屋脊,老牸系篱根。寂寞深秋意,王蒙小笔存’”[66]23-24,说的即是此地。《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了一位“善种菊”的六安秀才叶梅夫,“著有《将就山房花谱》,以色分类,如‘铜雀争辉’‘老圃秋容’皆异艳艳世”。种菊方式,“与傍花村种法异。不接艾梗,不植籧篨”“都归自然”[66]。从此记载看出,叶梅夫的以自然为美的爱菊和以市卖菊花为生的傍花村在种植菊花方面的不同。

适宜的气候,文化的氛围,历史的原因,造就了花城扬州。“只栽杨柳莲花埂,不种桑麻芍药田。手种奇花供客赏,三春一直到三秋”等记述[65]18,描绘了扬州的城市特色。古时的扬州有许多村落,皆以种花闻名。在清代,“近年梅花岭、傍花村、堡城、小茅山、雷塘皆有花院。每旦入城聚卖于市”[66]80。东南都会特有的经济氛围令扬州的花卉种植在装点城市与生活之外有了经济的因子。“《梦香词》也云:‘扬州好,第一是虹桥’”[66]。虹桥一带“画舫有市有会,春为梅花、桃花二市,夏为牡丹、芍药、荷花三市,秋为桂花、芙蓉二市”“每市,游人多,船价数倍”[66]。便利的水陆交通、繁荣的经济产业和四季盛开的鲜花成为古维扬商品经济繁荣、市井文化生活兴盛的重要表现。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2]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

[3]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

[4]元稹.元稹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王禹偁.王黄州小畜集[M].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6]胡宿.文恭集[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

[7]韩琦.安阳集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

[8]宋敏求.春明退朝录[M].北京:中华书局,.

[9]李格非.洛阳名园记[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0]王巩.闻见近录[M]//全宋笔记·第二编·六.郑州:大象出版社,.

[11]陈景沂.全芳备祖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2]程大昌.雍录[M].北京:中华书局,.

[13]向子諲.酒边词[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4]徐积.节孝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5]吕本中.东莱先生诗集[M].四部丛刊续编集部.

[16]沈自南.艺林汇考[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7]周密.齐东野语[M].济南:齐鲁书社,.

[18]王士祯.香祖笔记[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汪灝.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0]顾起元.说略[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1]赵文.青山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2]陈孚.陈刚中诗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3]尹廷髙.玉井樵唱[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4]舒頔.贞素斋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5]杨维桢.复古诗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6]毛奇龄.西河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7]刘敞.公是集[M]//宋集珍本丛刊:第9册.北京:线装书局,.

[28]王辟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

[29]张淏.云谷杂纪[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30]晁补之.晁无咎词[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31]周辉.清波杂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32]周必大.周益公文集[M]//宋集珍本丛刊:第50册.北京:线装书局,.

[33]葛立方.韵语阳秋[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34]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35]黄庭坚.黄庭坚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36]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7]陶宗仪.说郛[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38]方回.续古今考[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39]徐晓白,张人龙.“扬州琼花”的探讨[J]//园艺学报,(4):-.

[40]诗经·郑风[M]//赵敏俐.国学备览:第1册.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1]陶谷.清异录[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42]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

[43]郭璞.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4]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

[45]陈元龙.格致镜原[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46]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7]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

[48]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

[49]苏轼.东坡词[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50]苏轼.东坡志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51]陈师道.后山谈丛[M].北京:中华书局,.

[52]梅尧臣.宛陵先生集[M].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53]王十朋.梅溪王先生文集[M].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54]祝穆.古今事文类聚[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55]孔文仲.清江三孔集·孔武仲集[M].济南:齐鲁书社,.

[56]王观.扬州芍药谱[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57]徐应秋.玉芝堂谈荟[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58]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

[59]胡祇遹.紫山大全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60]蒲道源.闲居丛稿[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61]王沂.伊滨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62]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63]王直.抑庵文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64]王士祯.香祖笔记[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65]顾一平.竹枝梦香望江南·扬州竹枝词精粹集赏[M].扬州:广陵书社,.

[66]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

[67]叶梦得.避暑录话[M].北京:中华书局,.

[68]吴绮.林蕙堂全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鲁畅

宋史研究资讯

欢迎订阅『宋史研究资讯』

iu

信箱:tx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anmaofengg.com/bhjz/64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