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花灯
希望
过了大年破了五,就又盼望过十五了,因为在那些年月里,过年、过正月十五,是我们一年里最开心最快乐的日子。正月十五是古州平定百姓观灯闹元宵的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我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平定城里人,每年平定城里正月十五的热闹情景,从小耳闻目睹,至今记忆犹新。
过了正月初五,从初六开始,城里方圆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就开始忙活着筹备闹花灯闹元宵的各项事宜了。
各企事业单位组织例行的文艺队伍编排节目、盘塔塔火(棒棰火)、扎彩灯、制彩车;而各户居民则是在忙着糊花灯。各家院子里、大门口都要挂几盏彩灯。
灯笼有白菜灯、荷花灯、仙桃灯、花篮灯、西瓜灯、转灯、宫灯和十二生肖灯等等。男人们用铁丝、竹条、高粱秆儿弯成各种彩灯造型,妇女们则负责将其裱糊成形,再在上面彩绘图案、糊贴剪纸花卉小件;有文化的人还要在彩灯空白处题写诗词和谜语,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母亲那时是居民区负责人之一,早早就开始动员邻居们糊灯了,并提前买好各种彩纸,把心灵手巧的婶子媳妇们招呼到我家,群策群力,各施巧手,各显其能,一起糊花灯。扎灯架的、剪花瓣的、剪叶子的、剪长须短须的,各负其责,近乎一条龙作业。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而我也特爱掺和其中,有时抓抓这,有时捏捏那,不知从何处下手,终归不得要领。妈妈看我这副着急的样子,便教我把婶子们剪好的一塌十几张花瓣花叶的头部,用一块布儿压紧,然后用力往怀里一拧,展开后就变成树枝儿、叶片儿的形状了;五颜六色的花瓣儿,也都要压成这种样子,再由婶子们各自选挑所需糊起来。糊好院子里和大门外挂的彩灯后,还要再糊荷花灯,是为居民区的秧歌队参加十五扭秧歌用灯时所准备的。因为我也参加秧歌队的“扭灯”活动,所以对糊自己用的灯特别加心。糊制荷花灯时,先用纸箱薄板,按乒乓球拍的样子(比它大出五毫米)画出底座剪下来,中间插个小铁钉子用来插蜡烛,然后再选一块硬一点的纸板沿“球拍”周遭糊一层,起固定作用。这样,就可在底板周围糊一圈稍厚一点儿的透亮白纸了,再从底层糊上绿叶子,而后一层一层错落有致地糊上各种粉色花瓣,一会儿功夫,一个漂亮的荷花彩灯就糊好了。所有的灯都糊好后,妇女们便左瞧右看,叽叽喳喳,欣赏着这些艳丽的作品,每当挑出制作最精美的彩灯来,众人便赞不绝口,作者的心,别提有多高兴了。
那时,各单位的锣鼓队、秧歌队、彩车队、社火折子高跷队的演员们,都身穿各色彩装,式样奇异,各有特点;扭秧歌的演员,多在腰际扎一条宽宽的彩绸,彩绸角边有一小环,套在小拇指上,端上彩灯翩然起舞,宛如飞天,收放自如,美不胜收。然而我们居民区的秧歌队,却买不起彩衣,只好用红毛衣蓝裤子代替,头扎一朵花,一样打扮得漂漂亮亮,一样地心情喜悦舒畅。
正月十三下午五点,街上就开始有了响动。这时,家里的人,特别是孩子们就待不住了,匆匆收拾好上街看热闹。
传统而温馨、靓丽而惹人喜欢的是塔塔火(也叫棒槌火),从西关到东关,各机关单位和商铺门前都盘有两座棒槌火,有的单位的人别出心裁,把棒棰火盘出各式花样,有狮子火、牤牛火、十二生肖火等。这些火,不仅鼻眼处冒火,浑身上下都有窟窿往外冒火,将整条街照得红腾腾,暖烘烘,调皮的男孩子们弄些小鞭炮在塔火周围点燃往街上扔,吓得女孩子们捂着耳朵急忙躲闪。虽然天寒地冻,虽然有时大雪纷飞,然而因为到处都有塔塔火,出游的人们就近边看热闹边烤火,一个个喜笑颜开,其乐融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那时候,不光是城里人闹红火,各乡各村的重要街口也都要搭松柏枝牌楼。大街上红红绿绿,五颜六色彩灯摇曳,吊挂飘扬。每隔一段地也都盘起了棒槌火,家家户户大人小孩倾巢出动看热闹,红火景象不输城里。
不仅城里有演出节目,各公社(后来改为乡镇)都要组织文艺队伍排练节目,准备去城里参加演出。所演节目形式大多是些传统节目,有武社火、耍龙灯、耍老虎、舞狮子、旱船、高跷、大平车,猪八戒背媳妇、霸王鞭、抬阁、背阁、二鬼抱跌、武社火、大头和尚戏柳翠、相声、快板、鼓书、表演唱等等。表演唱内容则是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各项政策来进行编排,表演起来既热闹红火,又起到了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小学生、中学生也要排练儿童节目,像我们平定一中,就有大型的秧歌表演队伍。
正月十五的文艺活动,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化局主办,县乡镇各企事业单位承办。一般从十四晚开始就要举行大型的文艺游行演出活动了。报到地点一般会设在县招待所或县城西关党校大院,那里有专人登记排定次序,谁家先报到,谁家排在队伍最前头。从招待所经人民食堂进东门到西关,最后绕南关村,每在一个重要地段,即比较宽阔的街道,或有台阶的商店单位门口都设演出点。记得西关党校门口、西城门里、十字街逢元号门前、电影院门前、“手管局”门前(圣届影壁前)、平定戏院门前、新华书店门前、文化馆门前和狮口大街,都是常设演出点的地段。有时文化馆门前搭建有简宜的观礼台,台上有专人评判各单位节目的优劣等级,以作春节文艺活动总结评比之依据。地形好的演出点两边,观众早早就用板凳、椅子占住了有利位置。听到咚咚锵锵,笙歌绕鼓,喧响渐近,就都打起精神翘首以待,这一场还未演完,后面的演出队就着急上场,一场挨一场,表演紧凑而有序地进行。围观的人头攒动,万众聚观,弦歌声,锣鼓声,叫好喝彩声,此起彼伏。有时由于群众多而形成人墙,场地被围得水泄不通,外层的人看不见,便着急往里挤,真可谓人潮涌动。
人们看热闹的劲头实足,演员们演得也异常卖力,如果遇上好看的节目,本场看得不过瘾,有的人就一直跟着演出队到下一场继续观看。演出队伍经过东门口、人民食堂门、马车社、平定中学门口,最后一直到运输公司门口,才是终点站。表演人员五六里地连走带演,一路奔波,精疲力竭,累得够呛。
那时每个公社(后来是乡镇)进城参演的代表队都有专车送接,没有汽车,大都乘坐拖拉机进城。附近村子的人,则干脆徒步进城观灯看红火。
老百姓辛苦了一年,就盼着正月十五闹花灯,闹红火,说是闹元宵,其实就是为了团团圆圆,热热闹闹。
闹元宵吃汤圆的习俗一直沿续到今天。一到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塔火旺烧,彩挂飘飞,喜庆红火。正月十六晚,是出游踏青祛魅辟邪“丢百病”的时刻,届时,扶老携幼,孩子们带上花糕,围在棒槌火上烤着吃,边观灯,边游览;有的大广场设有黄河阵,人们在看完表演,观完花灯后,一定要去黄河阵里转一转。老辈人说,“转黄河”时,就能把百病丢到黄河里了。十六晚也是青年男女们幽会踏青的好时节。他们手拉着手去观灯赏月,卿卿我我,谈情说爱而无所顾忌;他们还要找一些有趣的事来做,为的是多厮守一会儿,以增进感情,比如去谜语场地猜谜语,既可互动,又长知识,又显才智。猜谜是华夏民族古老的传统习俗。谜底内容有古今人名、地名、物件、天文地理、日常用具等等,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参加猜谜,可以启迪思维,开发智慧,从而拓宽知识面,寓教于乐。只要猜对谜底,马上就可兑奖,虽然都是些吃的、玩的小东西儿,却能令人高兴异常,把个十五过得欢天喜地。这一活动,形成了元宵节极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千百年来,不论官僚士子,还是平头百姓,对之都非常喜爱。正月十五闹花灯,既传承了民俗文化,又渲染了节日气氛,活动之盛大隆重,场面之气派恢宏,那种火爆,那种热闹,那种激情之奔涌,那种情怀之释放,那种畅快,那种惬意,未尝身临其境的现代人,是无法领略和体悟到的。
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有买现成的,也有自己家做的,圆圆的甜甜的,寓意一家甜甜蜜蜜,团团圆圆。我至今仍会做元宵,是母亲教给我的。先把江米泡上半天后捞出来,将水控干,然后用擀杖或碗的侧壁在面板上使劲来回碾压,压成面粉后,放到簸箕里,把红糖切成小块儿,或将果脯切成小条,搓成小球扔在江米面里,然后把簸箕顺时针方向转着圈儿摇啊摇,湿湿的面粉就会滚在糖丸上,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越结实,一会儿就滚成了元宵。更多的人家则是买一些现成的元宵回来,一家人聚在一起,口中吃的是糖馅、五仁馅、豆沙馅的香甜的元宵,而折射出的是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浓浓的年味和情调。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超市里元宵的品种更多了,足足有十几种,然而人们购买欲望却并不大,是因为不敢吃太甜的东西了,怕升糖升血压。物质虽然丰富了,却找不到元宵节的那种浓烈的氛围了。那时,一个院子里的孩子们都要端上元宵比一比,互相尝一尝,而现在住在一栋楼内,对门都不认识,谁管谁家吃的元宵味道怎么样!
现在的花灯早在过年前就挂好了,都是电灯泡,五颜六色,变幻莫测。前几年还都有机械灯,既豪华又动感,观赏性也更好,可就是没有街头文艺表演队了。现代彩灯一般是表现古代故事、古代戏曲、西游记和现代工农业发展规划的,并且配有音乐。晚上五点后全部开放,灯火通明,吸引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的视线,从灯的发展也可看到科技的发展和兴旺,可就是怎么也找不回原来的心气和高涨的热情劲儿了,也许是老了吧。这两年,因为疫情,人们不敢外出聚集走动,实在是有点儿遗憾!希望送走庚子年后,牛年里大吉大利,让我们重新找回从前的热闹景象。
来源:平定县融媒体中心纸媒部
往期推荐
1.极度危险!阳泉发布红色预警!
2.森林防火,你能做什么?
3.这样做很危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