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古潮州

潮汕寻味之旅

中国人多,又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憋了一年多,连春节都只能就地过,这个五一便如同往年春运,人潮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一时间,各地出行、餐饮、住宿价格暴涨,火车高铁票价倒是没涨,但却是一票难求。有人说这是报复性消费,高涨的物价也阻止不了高涨的情绪。我说这是好事,说明但凡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中国人现在差的不是钱,是时间,是行动自由。

粗略一算,我也很久没回老家了。春节不能回,清明时间短,好不容易盼到五一,早早花钱买了某程超级会员,预约了订票,却还是购票不得。最可笑的是,去程的票一直在候补,回程的票却早早买到了。没办法,这老家又是回不成了。那就盲选一下吧,但这个五一究竟去哪里呢?总之大前提就是绝不待在原地。人总要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去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如此才算调节了压力。想想过去,有多少人一辈子连居住的宅院都没跨出去过。那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郁结搁在现代,不知要逼疯多少人。

盲选的结果也是不乐观的。查遍各类票务平台,你会惊奇地发现,留在原地都是人,去到别处都是人,中国值得流连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将在这个五一节站满人。国门还未大开,这满满当当的人自然都是咱中国人。于是,我放弃了去远方,不愿舟车劳顿,散尽金钱的同时还损失掉应得的轻松闲适。虽然近处游也有一种伸直脖子任人宰割的无奈感,但毕竟五十步笑百步,聊胜于无。

此行,我原本选择的是潮汕寻味之旅。说来也惭愧,在大广东生活了十余年,却仍有很多地方没有踏足,可叹只缘生在此山中。潮汕包括潮州、汕头、揭阳,古代统称潮州,蕴涵着浓郁中古遗风的潮汕文化,自唐代以来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对台的主要通道。说到潮汕,除了悠久的历史,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潮汕人。“本土海内海外三潮汕,每个潮汕一千万”,最初是因为地少人多的缘故,潮汕人世界各地讨生活。没成想伴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潮汕人在年历史长河几经沉浮,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华商群体。

潮汕人会经商,也更会做菜。潮汕人三句话不离吃,见面就问“吃未”,寒暄就说“有闲来吃茶”。这是因为潮汕自古人多地少,种田如绣花,加上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吃饭便成为潮汕人的头等大事。“肚困胆就大。”潮汕美食随着胆大的潮汕人飘扬过海,也影响到当地的饮食文化。

香港作家李碧华的《潮州巷——吃卤水鹅的女人》中,除却骇人的故事情节,文中对潮汕卤水的描述似乎更令我记忆深刻,垂涎三尺。“那是一大桶半人高,浸淫过数十万只鹅,乌黑泛亮香浓无比的卤汁。面层铺着一块薄薄的油布似的,保护那四十七年的岁月。它天天不断吸收鹅肉精髓,循环再生,天天比昨日更鲜更浓更香,煮了又煮,卤了又卤,熬了又熬,从未更换改变。这是一大桶‘心血’。”卤水的滋味必定不能缺失人的滋养,现实虽不似小说描述的那么血腥,但这锅卤水所承载的时间、精力,的确称得上是心血结晶。在香港,潮汕人打造出专属的美食天堂、小巷风情,混杂着“乱窜的火舌、霸道的香味、粗俗的吃相、痛快的享受”。在东南亚,在欧美,在世界各地,潮汕美食都是中国美食的出色的代表。

记得儿时的我曾有个梦想:“走遍全世界,吃遍全世界。”这大概是我穷尽一生也不可能完成的事业。那就先设立一个小目标,有生之年至少能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吃遍各省的特色美食。在广东,我也曾为了吃,专程去广州饮茶,去顺德喝粥,这次去潮汕,潮州古城定是要走一走的,沿途美食也定是要尝上一尝。

我原想三地应该都相隔不远,这次去争取逛荡潮汕两地应是绰绰有余。于是制定了三天计划:

第一天潮州:许驸马府--己略黄公祠-海阳县学宫-牌坊街-古城墙-下水门-广济楼-广济桥-开元寺

牌坊街、广济楼、广济桥、开元寺这些景点都是挨着的,一个下午应该即可逛完,晚上的灯光秀别有一番古韵,更是值得一看。与牌坊街垂直的各个小巷子隐藏着各式潮州地道小吃。由于时间有限,肠胃有限,我决定优中选优,第一次去先从最出名的老店入手。

胡荣泉老店的鸭母捻、春卷、腐乳饼,算是非常有潮州特色的小吃,可以作为逛吃路上的消遣或早餐,可惜这次路过时胃里实在腾不出地方。官塘锋记鱼生(牌坊街店)成为到达当日必打卡的正餐。考虑到网红餐厅人太多,此行也没有去,选了对岸一家小店打打牙祭。

之前只知道顺德的河鱼也很出名,但我是往年春节期间去的,很多做鱼生的店都关门过年,因而只吃了三文鱼生解馋,虽然口感也是不错的,但总是平添了几分遗憾。此行这家店除了环境一般,口味倒是的确不错的。怪不得《潮州府志》记载“蚝生、虾生、鱼生之类,辄为至味”,潮州俗语又有“鱼生狗肉,天下无敌”之说。

第二天汕头:小公园-十二中-石炮台公园-礐石风景区-八合里海记

第二天就在住宿周边尝尝潮州肠粉,然后赶去汕头,品尝最新鲜的牛肉,最正宗的涮锅。老市区小公园一带的骑楼也是要看看的,桂园、老邮局、开埠文化馆、香园等近现代历史建筑适合拍照打卡。时间充裕的话,再带孩子去看看有亚洲最漂亮的图书馆的汕头大学,或附近的龙泉岩和北回归线标志塔。吃过又一顿牛肉火锅,再选择赶回潮州,补一补缺失掉的美食小吃,买点能带走的手信。

第三天潮州:韩文公祠-广济桥景区

第三天上午,参观下韩愈纪念馆、许驸马府、黄公祠等潮汕传统建筑,然后去官塘兄弟牛肉店留下最后一份念想。

这家店开在路边,尘土飞扬。兄弟店一家高档但等位人极多,另一家大排档风格,但上千桌仍是难得有位。只能自行厚着脸皮等别人吃完占座。碗筷都要自己去扔在地上的框里捡拾。牛肉倒的确新鲜,价钱也真的实惠,吃开了的我应该短时期内不会再想吃牛肉火锅了。

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许久不在节假日出门的我低估了潮州城的吸引力,这一趟全程待在潮州,吃没吃啥,玩没玩啥。原因一是人多,二是车少,三是天气不好,四是景点走不完。

人多

如果我有高科技,一定得在自己脑子里植入一个警告芯片,警告自己不要在清明、五一、端午、国庆等节假日境内游(当然,现在出境游还是不敢的)。花几倍冤枉钱都是其次,关键是人多体验感差劲儿。

这次出行,除了高铁算是正常排队,其他的排队都令我瞳孔地震。打车排队,吃饭排队,游玩排队,虽没经历类似文和友千人排号的阵仗,但一两百号的队伍咱也排不消啊。如果不是带着孩子,我真宁愿把时间花在多走几里路上,还能同时欣赏下异地沿途的风光。

人多除了不好办事,还容易导致眼球不适,肾上腺激素猛增,颇有点致人癫狂的意向。你光是远望那黑压压的人头攒动就已经会鸡皮疙瘩上身了,再融入其中,摩肩擦踵,气味混杂,更让你神经过敏,患得患失。

车少

这次在潮州,人多还算可以预见,人多导致通往古城的最近路线总是红彤彤也还能够理解。但车少这情况的确是意想不到。最初我们以为是人多,车子忙不过来才导致的打车排队,但实际却不是这么回事。

记得刚出高铁站,我约车的过程还挺顺利的,没等几分钟就约到了车。可奇怪的是,眼看着车到了,却被另一伙人抢了先,我还以为那些人上错了车,一问又说没有,就天真的以为是车牌号码太像的缘故。我还安慰家人约的车马上也就到了,然而诡异的是,随着这辆错认的车渐行渐远,我约的车也在地图上渐行渐远。懵懂的我这才反应过来,敢情儿司机是多平台接单啊。只怪自己站的离车不够近,让别人抢了先。

但司机为什么如此嚣张呢?听当地人说我们才知道,潮州人虽然经商名声在外,但在当地却并不如此。譬如网约车这种小生意,潮州也有网约车,但大多是外地人在开,本地的司机到了节假日也是要休息的。因此在节假日的潮州,你会发现网约车反而比平时少了很多,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品质也鱼龙混杂起来。至于出租车,平时就鲜有人开,节假日想打到就更难了。再加上扎堆拥堵的路段没人愿意去添堵,车就显得更少了。你见那桥上堵一串红屁股的车,则多是外地牌照。

我们好不容易打车进入古城外围,简单溜达了一半就到了开元寺。开元寺早就关了门,我们于是准备打车回酒店。然而,进来不容易,回去更加难。开元寺附近依旧无车应答。我查了下地图,发现老城墙沿线的道路车况竟然是绿色的,便赶紧带着家人往最近的广济门赶。

刚到广济门,我们看到很多人往城门外挤,旁边还有警察设置路障,远处射灯的光线直冲云天。我们登上城墙眺望究竟,发现不远处广济桥边灯光依旧,人群却逐渐散开。我这才想起,刚才正是广济桥灯光秀时间。孩子爸一看人群态势,轻声惊叹:“不好!这下更打不到车了!”果然,这次我们一直等到人群散得三三两两都没打到车。看着人潮往新桥附近流动,我真好奇他们是知道哪里能打到车?还是家就在附近?

夜空飘过来几点雨滴,更让焦虑的孩子爸抓狂起来。他三步并作两步,眼明手快拦住唯一一辆出现在不远处的出租车。也算是幸运吧,这辆出租车正是在等出高价的客人。我们便以5倍车价顺利返回酒店。彼时,已经接近晚上十一点,孩子们上车不多会儿便昏睡过去。

好在虽然潮州打车很不方便,但共享电动车倒是给了我惊喜。天气好的时候,多亏遇见它们。我们一家老小骑着小电炉穿街转巷,探寻老城的市井生活,甚至还走了一段黑黑的山洞,真心少走了许多路程,增添了不少惬意,也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天气不好

都说贵人出门招风雨,这次出行临急的成分很大,因而忘记了查看天气。经历了人多车少,来到潮州的第一天,我们就决定改变行程,第二天不去汕头,安安心心把潮州玩透。结果自己不想走,老天爷也要留人。

一早起来,淅淅沥沥的雨浇透了我们的心情。但人总归还是要出门的。我们住的酒店在古城外,本身定位就是普通快捷酒店,再加上不出门的环境也不咋地,周边连个像样的小餐馆都没有。约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终于成行。等到了古城外,人已经饿得不行,哪还有心思去仔细觅食。于是随便找了家店吃了顿旅行者专用肠粉,性价比较低。

再逛古城,雨中湿漉漉的景致倒是比晴天多了几分温婉。我跟家人历数雨天游玩的好处,比如有情调,比如不被晒,比如人相对会减少。但小雨还是好的,最厌突然而至的瓢泼大雨,打得人猝不及防,湿了鞋也湿了心。我们遭遇了几场阵雨,也只能狼狈地躲在角落,躲在观光三轮车上,躲在网红小吃店里。

景点走不完

是谁跟我说潮州一天能走完的?那一定仅限于粗浅的走马观花。也不能怪别人,潮州,尤其是古城片区,并不像某些更为出名的古城那般千篇一律。这里的骑楼还残留着岁月的痕迹,这里的草木,还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即便是行走在最为商业化的牌坊街,你也会发现掺杂在各式店面和偏街小巷间的那一幢幢私宅,一座座私院。斑驳的门额书写着某某世家、某某第,凸显出当年主人的荣耀家史和高贵地位,积淀着潮州古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有的人家大门敞开,小食零碎用簸箕装着,随手摆放在矮凳,说不清是主人还是租客就着这小摊倚门而坐,安享这闹市中的一份娴静。有的人家门户紧锁,好像并没有人居住,但屋檐下随风摆动的灯笼却牵动着你的眼神。灯笼上红艳的姓氏字样告诉你庭院深深,主人未曾远离。偶有拄着拐杖的白发老人在小巷里踱着步子,慢悠悠地与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邻居热络招呼,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熙攘穿行的那些游客。

在小巷深处,我们还寻觅到一间制作潮州手拉壶的作坊,说是寻觅作坊,更像是深入了一户传统民居。简单招牌下是一条狭窄的过道,沿途白墙上依次挂了很多黑白照片,都是手艺人和作品影像。走道尽头面对着一扇镂空屏风,一张矮几上养着一瓶中式插花,侧面是一座老旧的柜子,柜子里散落放着些看不出门道的杂物。经历岁月包浆的木头门斜斜地靠着柜角,也不知还能不能关上。

透过屏风,能看到小而精致的四合院。院中养着一缸未吐蕊的荷花,只见青绿的叶子和叶子上面晶莹的雨珠。旁边还有一石盆,养着更为翠嫩的苔藓。主人从一侧的半露天茶室起身迎接我们,一边热情地介绍作坊的服务内容,一边引我们进堂屋参观。正值假期,收费自然是要贵很多的,但想来手艺传承也是不容易的,我们便不再庸俗论价。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做手工,拍拍照片,聊聊风物,喝喝清茶,所享受到的精神SPA确实不能用金钱来计较和衡量。

这趟潮州之行,让我感悟到永远不要小瞧任何一座城市。每个城市都会有她独特的历史与风情。潮州亦不是例外。除却市井生活,这里还有很多名胜古迹值得品读。此行我只去了原计划中的己略黄公祠、海阳县学宫、牌坊街、古城墙、下水门、广济楼、广济桥以及韩文公祠。

己略黄公祠比之前的作坊大不了作坊,也是四合院的形制,但少了人间烟火气。唯一有特色的就是房梁上的木雕、石雕,密密麻麻,对密恐患者来说着实酸爽,而对于我这种匆匆旅人来说,除了词穷一声赞叹,也就并不能深究了。

海阳县学宫的规格布局跟大理的孔庙非常相似,都有照壁、棂星门,孔子石雕、泮池等,也许都是同一级别的吧。只是潮州这座更显得陈旧古朴,冷清萧条。据说古时候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都说潮州自韩愈起重视治学,也不知现在还有没人重复“入泮”这个仪式了。

孩子们到了这里,自然要多拜拜孔老夫子。我家宝贝拜完院子里的孔子石雕塑,又跑进大成殿里拜孔子的金身塑像,连带两侧孔子的学生也一并参拜过去,真乃学子虔诚啊。广东人常说:“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我倒觉得,尊师重教也许才是孩子本意。带着功利性拜太多神,神也会觉得其心不诚的吧。

牌坊街算是最有商业气息的古城中轴,但也很有地方特色。这里历史上曾有39座牌坊,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损坏,如今复建的有22座。它们跨街而立,古韵悠悠。牌坊大多为进士、状元、尚书等设立,记录了他们的丰功伟绩,也彰显了潮州的地杰人灵。譬如这第一座牌坊“十相留声”,乍一看不明觉厉,深究才知,唐、宋两朝,先后曾有十位宰相到过潮州,他们是唐宰相常衮、李宗闵、李德裕、杨嗣复;宋宰相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这些人都有很好的政绩和文化素养,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潮州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潮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故在他们离潮之后,潮人建坊来纪念他们。

我们走过牌坊街,经过下水门、广济门,上去了老城墙。潮州的城墙跟我去过的西安、赣州、常德的城墙都很像。西安的可能更为完整和宽大,毕竟是曾经当过首都的城市,老城墙的韵味和风格自然更为浓重一些,还可以骑自行车绕行一圈。潮州城墙上则一侧是修缮一新的步道,一侧是荒草丛生的古路,颇有点瞬间穿越的意味。我们深夜行走其上,昏黄灯影下见不到两三个路人,心中还是有几分忐忑的。忽不意窜出一个活物,仔细看原来是只野猫。这野猫挺凶,见躲闪我们不过,便绕到城墙边上啸叫两声,大有再跟过去它就跳墙的决绝。西安城墙外围是人工护城河,这可比不过自然江河的磅礴。潮州城墙外的韩江作为广东省第二大流域,水道比赣州的赣江、常德的沅江显得宽阔许多,也凶险许多。

大名鼎鼎的广济桥横卧在韩江上,在城墙上望去被树木遮挡得影影绰绰。我们乘风沐雨排过长队登上广济桥,想起当地三轮车夫的介绍。广济桥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车夫说传说古代开元寺有个广济和尚,与八仙中的韩湘子相约建桥,靠近古城这头的石梁桥就叫广济桥、靠近韩山的桥就叫湘子桥。后来就统称广济桥了。

孩子问我:“妈妈,广济桥比湘子桥修的短,说明韩湘子的功劳更大,而且八仙更有名,可后来为什么大家都叫这桥作广济桥,而不叫湘子桥呢?”我觉得问的有理,可惜当地车夫也不甚知道。后来我查资料得知,潮州民间的确更喜欢称其为湘子桥,当然不是因为湘子桥更长,或八仙更有名,而是因为韩湘子是韩愈的侄儿。说到韩湘子,儿时的印象只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却不知原来是“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据记载,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贬来潮州任刺史。在任期间,他置办乡校,开启潮州兴学育才之风,驱鳄除弊,纾解民困,深得地方百姓拥戴。“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潮州人崇敬他,遂将山水易姓。韩愈登临手植橡树的笔架山被称为韩山,韩愈驱鳄的恶溪被改称韩江。

潮州人感念韩愈,自然也爱屋及乌。于是潮洲戏《苏六娘》中的唱词这样唱道:“韩江滚滚东南流,韩湘子显圣把桥修”。始建于宋代的桥,便成了韩愈侄子韩湘子与广济和尚斗法修筑的桥。韩湘子带领八仙从东边建,广济和尚则在西边建,约定双方在江心合拢。结果斗法过程出了意外,桥未按时合拢,何仙姑就摘下十八瓣荷花瓣化为十八艘船,广济和尚则抛出禅杖化为绳索,紧紧将十八艘船与桥墩连接在一起。至此,一座舟桥结合的大桥就诞生了。

车夫说广济桥过去还通过车,这让我疑惑重重。按现在的形制,即便把桥墩两边的亭台去掉怕也是走不了两台车吧。于是又回头去查资料。原来广济桥从20世纪50年代起真的改建成了通车桥,原来的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年重又按明代风格修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

桥西梁桥浮桥连接处有桥上唯一的一座牌坊“民不能忘”。道光二十一年,韩江洪水,冲毁江心桥墩,太守刘浔、分司吴均发动盐商和富户捐资修桥,百姓不忘刘浔、吴均功绩,建牌坊以纪念。“民不能忘”的牌坊、匾额在全国各地亦有不少,能出现在潮州,即印证了潮州为官者的作为与口碑,也显示了潮州老百姓的质朴与长情。

在潮州说到民不能忘的,自然首推韩愈,除了山水易姓,宋代"潮人以思韩之故,而有庙祀,而有书院,扁以韩山"。最后半天的行程,我留给了韩文公祠。

在电影《羞羞的铁拳》中沈腾饰演的卷帘门大师兄就是站在韩文公祠院门口搔首弄姿,喊出那句令人捧腹的“你过来啊!”从现场的游客反应可以看出,这个桥段还不足以让韩文公祠成为网红打卡点。或者说,韩文公祠本身并不需要世俗娱乐加持。不懂她的人权当她作登高赏景的平台,懂她的人则赋予她更多的人文意义。韩愈之所以尤值称颂,不是因为其他官员毫无建树,而是因为他在短短八个月的贬谪时间里,不顾个人苦痛,把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付诸在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中,对潮州的精神物质文明起到史无前例的拉动作用。“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尽管韩愈是封建王朝的官员,但他的为官之道仍值得后世学习和传承。

时间煮雨,瘴海春回。短短三天行程,寻味之旅多少变成了人文之旅,这对我来说也是种意料之喜。少年人眼中,山水是景,步入中年,人文亦是景。此行有憾,此行亦无憾。

屋之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anmaofengg.com/bhbh/98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