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大地悠悠历史尉头文明耐人寻味

新疆巴楚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北边缘,北倚天山,南牵玉河,处于喀什噶尔河与叶尔羌河的下游平原。那是一块扑朔迷离、充满神奇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自古以来,巴楚就是中原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赋予了这片神秘土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神秘尉头国:古道上的汉风驼铃声声,丝绸古道上,日升日落,多少人来过,又离开;多少文明,埋葬在这风沙呜咽之中,随大漠孤烟,虚化无形。巴楚大地之上,曾经的尉头国,史册留名,是赫赫有名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书·尉头国传》载:“尉头国王治尉头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五十里,户三百,口二千三百,胜兵八百人。左右都尉各一人,左右骑君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千四百一十一里,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田畜水草、衣服类乌孙。”东汉时,尉头国被并入龟兹,尉头国的后人,在如今巴楚县的东部地区生活,一直到隋以前,尉头国的故土一直都是龟兹的属地。龟兹为现代人所熟知的是乐器和石窟,大概这其中也掩映着尉头国的文化元素吧。唐显庆三年(公元年),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后,西域遍置州、府,遂于龟兹西境据史德城置羁糜州,州名借用同属龟兹西境的古尉头国名,称“尉头州”。因其地为西域东西交通要道,对唐朝巩固西域的统治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有重要意义,故其名一再出现于这一时期的史籍之中。这也是“尉头”这两个字最后出现在史籍上。唐之后“尉头”一名便再也不见史籍中,悄然消失。“谒者馆”遗址:唐代的印记唐代“谒者馆”位于巴楚县城东北约92公里处,南距唐王城(托库孜萨来遗址)约32公里。据《新唐书》记载,“谒者馆”是专为各国使者觐见而设的官方驿站,年底,由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和新疆博物馆联合组成的南疆重点县文物考古综合调查组发现了唐代“谒者馆”遗址。遗址出土文物丰富,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龟兹小钱及钱范、龟兹文陶片、兽头陶器等,还有陶窖遗址5处,同时有相当数量的陶纺轮、冶铜钳锅等。考古学家认定,此处与贾耽所著《通四夷道》的记载相符,系唐代“谒者馆”(即丝绸之路沿线的宾馆)遗址。尉头国的文明,也许难以追溯,但唐代“谒者馆”似乎还留下一点蛛丝马迹,会同巴楚大地上的烽燧、王城、佛寺、枯井、屯田遗迹和破碎的陶片,诉说着尉头国的往事,诉说着尉头国后人的去处,这些,都等待有识之士的发现。烽燧亭台:情意绵绵考古发现,巴楚境内有多处唐代烽燧遗址。烽燧,是汉唐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后,为防匈奴侵扰特地筑建的,为古代边防报警之用,有“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之说。比烽燧更古老的还有亭。亭,源于战国,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其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魏晋南北朝时,驿逐渐取代亭制,亭发展为筑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也有人用来作为迎宾送客的场所,十里长亭则常为送别之处,更多了一份惆怅之感。喀什河丝路古道的核心景点为烽燧亭台,由十八个烽燧、十个亭台构成。穿行胡杨道中,漫步十里亭间,古道长亭,留下了“池阳去去跃雕鞍,十里长亭百草干。衣袂障风金镂细,剑光横雪玉龙寒”的悲壮诗篇,以及“一别之后,两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的情深意长。这从巴楚第一烽燧,一直绵延到巴楚第十八烽的历史,这从十里亭一直绵延到一里亭的情意,传承的皆是巴楚丝绸之路的文化精髓。精彩预告10月19日,巴楚县金秋胡杨文化旅游节即将拉开帷幕。数万游客聚集巴楚,尽情饱览具有“胡杨之都”美称的金秋美景,品尝巴尔楚克特色美食。百闻不如一见,热情好客的巴楚人欢迎您!文_小艾图_范筱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巴楚是上海静安区的对口援疆地,正因为有了这层“血缘”关系,巴楚的发展和变化更让我们有了多一份的牵挂。即日起,《旅游时报》将刊登一系列巴楚故事,请跟我们一起走进巴楚。如果你去过巴楚,欢迎您来投稿:lysbxmt

.







































局部白癜风
控制白斑发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anmaofengg.com/bhbh/19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