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教育middot学校如东县双

耕读教育

一所乡村小学的用心之作

黄海之滨的乡村学校——如东县双甸小学,依托学校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经过近10年的耕读实践,尝试探索促进儿童自然生长的育人范式,形成了相应的活动策略、课程架构及评价方式,初步建构了耕读教育理论与实践框架。最近,由校长刘学军领衔编著的《耕读教育:一所乡村小学的教育主张与践行》出版发行。全书四章,详细介绍了双甸小学近年来加强劳动教育,发展学校特色的实践与思考。

一所乡村小学,何以着意于创新实践并通过写书的方式提炼办学成果?日前,我们探访双甸小学,试图解答其中的秘密。

始于实践多年探索夯实基础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乡村教育要立足中国农村,把乡村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为乡村建设培养人才。

然而,当下的一些学校,即使是乡村学校,也因为种种原因,校门紧闭,隔断了与乡村文化的充分联系。

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引领儿童守护乡愁、守护历史、守护文化,让教育回归初心?双甸小学把目光投向了耕读。试图让学生明耕读之精气,理耕读之本源,育耕读之情怀。

“新的耕读教育重在育人,培养孩子‘接地气’的品质和具身品质。”刘学军校长说,耕读教育不光是劳动教育,还包括在田间与大地的亲密接触中培养孩子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道德情感等,“让儿童成长在希望的田野上”。

利用乡村学校的先天优势,双甸小学在校园内为儿童开辟出广阔的实践空间,以班级为单位的“开心农场”“生态实践园”,让孩子们在选种、除草、耕地、播种到收获中,在喂养与护理中,在且耕且读中,被大地滋养、被知识灌溉,深耕内心,重新拾回习得知识与技能的主动权,去发现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去为自己种下一颗充满自信、希望的种子。

春末夏初,在收获了一地的蚕豆后,领着学校分配的红薯苗,孩子们拿着铁锹准备在各班的耕读田中大展拳脚。他们或单打独斗,或三五成群,有的挖坑,有的放苗,有的浇水,阳光映照在他们的脸上,一颗颗汗水里面装满了喜悦。在田间,孩子们触摸着温润的大地,看着幼苗的嫩绿,听着风儿的歌唱,嗅着空气的清新,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流淌的汗水,更是知识的积累,智慧的启迪,身心的成长。

第一场霜降过后,收获的日子到了。孩子们又兴奋又期待地跑到田间,他们拿着工具刨的刨,挖的挖,装的装,运的运,看着自己播种的小苗苗此刻都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红薯宝宝,脸上都乐开了花。看似与教育无关的田间劳作,却处处迸发着思维的火花,暗藏着人生的哲理。

耕读教育不但将种植、养殖这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还开辟了配套的烹饪课程、艺术课程,将学生的劳动成果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如,每周一节的烹饪课,指导学生用“开心农场”收获的花生、红薯、玉米、番茄、豌豆、萝卜等自己烹饪美食,学习如何营养搭配、合理烹调;“田园美食节”活动中,学生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美食大比拼”不仅成了检验他们本领的校场,更成了展示他们才华的舞台;农耕运动会上,学生们车水抗旱、喜交公粮、池塘淘宝、水田抛秧……个个乐得合不拢嘴;艺术节上,学生们用花生壳、豆子、花叶等学习制作工艺品,就地取材,异彩纷呈。在劳动中,学生自然地学会了合作互助;在每天的种植(养殖)观察记录中,他们的情感变得细腻而柔软;他们开始阅读大地、阅读生活,渐渐开始从单纯的感受快乐到走向思考的深邃。

双甸小学还打造了具有耕读文化的耕读陈列馆,陈列逐渐被遗忘的农耕用具,并为孩子们汇编了农耕文化发展演变的读本。

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赋予劳动教育重要的功能和使命。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第十七项内容提出了“开展耕读教育”的要求。一系列文件让学校更加坚定了探索耕读教育的信心,在前期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双甸小学加强总结,撰写成《耕读教育:一所乡村小学的教育主张与践行》一书,;力图为乡村小学培养未来的合格劳动者探出一条新路。

勤于提炼反复打磨精益求精

年5月,校长刘学军提出把双甸小学耕读教育实践总结、提炼出书的打算,并召开了核心团队成员的专题会议。老师们纷纷表达了志愿写书的意向,但也提出了写书面临的实际困难,倾诉了自己的担忧:“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更擅长于带领孩子们进行耕读教育的实践,但理论知识是大家的短板,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我们也渴望学习,但该读些什么才能为我们写书打下坚实的基础呢?”“对于我们来说,写书是一个陌生的事情,它有怎样的规范与要求?”“我们的写作能力有限,能完成写书这样一件事吗?”

针对老师们提出的困难,刘学军校长给老师们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引导老师们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理论先行,形成知性融合思考。通过自学、集中学习、专家引领、校本培训等活动方式,引导教师提升理论素养。刘学军在多方阅读,请教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带领老师们广泛阅读了卢梭“自然教育”理论、杜威“经验课程”理论、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具身认知”理论、“土地道德”理论、“新农村建设”理论、“食育”理念、民族传统文化中“反哺”“孝亲”等九个方面的理论。既有整本书的深刻学习,又有碎片化的即时阅读。为写书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行动基础。二是制度保障,形成完善学习系统。建设学分制学习管理系统,完善学习的专家咨询制度,促进核心团队成员和谐而又积极地学习。三是真抓实干,形成全域学习网络。建立核心团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anmaofengg.com/bhbh/100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