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8日,十竹斋拍卖(北京)年春拍预展在北京国际饭店主楼国际厅进行,共展出余件中国书画、瓷器杂项、古籍善本、佛教艺术等门类精品,琳琅满目,引人入胜。5月27日午后,雅昌艺术网将邀请一众藏家会员走进本次预展的展览现场,与十竹斋拍卖专家陈晨先生进行品鉴交流活动。
特邀讲师
「十竹斋北京书画部总经理陈晨」「精彩展品介绍」弘一(-)行书偈语联句四屏水墨纸本立轴辛巳(年)作62.5×98.5cmRMB5,,-6,,释文: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寿道耆宿七秩联云)老圃秋残,犹有黄花标晚节;澄潭影现,仰观皓月镇中天。款识:辛巳冬初,积阴凝寒,传贯上人赠余红菊花一枝,为说此偈。岁次鹑尾,将之菲岛,友人以途经古浪,或值横难为余危者,因说前偈,尔撰联句,复示此义,并以写奉绵松彦士渊詧。古诗云:“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吾人一生之中,晚节最不可忽,愿与绵松共勉之也。沙门一音,时年六十二。钤印:龙辟(白)、弘一年六十以后所作(朱)、佛像印(朱)出版:1、《弘一书法墨迹》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年4月,第50页。2、《中国近现代名家翰墨选》图版,西泠印社出版社,年4月。3、《历代名家书法经典·李叔同》,中国书店,年1月,第26—27页。4、《高山仰止——弘一法师圆寂七十周年纪念集》,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年,第33页。5、施良衍《弘一大师晚年福林寺遗墨》,《东方收藏·半月刊》,年05期。6、《致敬弘一法师——刘绵松居士藏弘一法师文献资料展》,年6月。著录:1、《弘一大师全集》目录,年。2、《弘一大师年谱》,上海佛学书局,年,第页。3、《中国近现代高僧年谱系列—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年11月,第、页。4、《弘一大师年谱与遗墨》,时代文艺出版社,年1月,第页。5、《弘一大师法书集》P84之《偈与联稿》为此四条屏原稿著录,上海书画出版社,年5月。展览:“致敬弘一法师——刘绵松居士藏弘一法师文献资料展”,年6月8日,杭州净慈寺美术馆。说明:此作品裱工背面钤有“灵隐云林禅寺佛法僧三宝印”。纵观弘一法师《行书偈语四联屏》,从救国护法的坚定信念,到书艺本身的高妙绝尘,再到构思稿本的斟酌涵咏,由微及著,由博返约,勾勒出弘一法师知行一体、内外澄明的圆融境界,如同他临终前的偈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般,即使历经霜雪,那束在风中摇曳的红菊,仍能在佛法清辉的普照之下,冉冉绽放。八大山人(—)菊花壬申(年)作水墨纸本立轴×33cmRMB3,,-5,,款识:壬申。闻君遍朝野,思君非耳朵。何来芦草烟,频当黄菊坐。八大山人画并识。钤印:涉事(白,同《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朱耷》23印,第页)、八大山人(白,同《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朱耷》40印,第页)、藞苴(朱,同《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朱耷》38印,第页)、八大山人(朱)题签:(张大千)1、八大山人画菊无上妙品。香翰屏先生所赠大千之宝。2、八大山人画菊。鉴藏印:之轩(朱)本幅八大山人《菊花》,作于清康熙壬申(年),是八大一生创作欲望最鼎盛时期的一幅得意之作。整幅作品单绘菊花一枝,花叶有规律地朝四面徐徐展开,枝头并蒂开出朝向不同的三朵小花。依靠墨色干湿浓淡表现菊花形态,疏密聚散的布局早在落笔时便经营于胸。配合着题款书法与布局巧妙的印章,整幅画面意涵完整而清晰,给人感觉极静谧而尽清幽。李可染(~)赏心喜看雨余山水墨纸本镜心丁卯(年)作98×52cmRMB:6,,-8,,题识:赏心喜看雨余山。一九八七年岁次丁卯秋九月登高日,可染于师牛堂。钤印:李(朱)、可染(白)、河山如画(白)、延寿(朱)出版:1、《李可染画集:Parlessentiersescarpés,PeintazesdeLiKezan》,李小可、廖频编,外文出版社,年,第页。2、即将出版于《李可染全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整幅以泼墨法画出,山的背阴面是最浓重之处,山受光面、云气是亮处,但并不突兀,水墨泼溅飞动,一片混沌,而树林、山脉走势、远处峰峦通过细致的用笔强化,更显生机。“黑与白”的强烈冲突,山阳面同阴面的映衬,混沌飞动与凝练苍劲感最终统一在整体的色调中。《赏心喜看雨余山》的用笔用墨很纵肆,但笔笔到位,笔笔精准,笔笔老辣。李成的惜墨是控制,王洽的泼墨是纵肆,二者结合,便是李可染的“信手涂抹,惨淡经营。”这当然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以老僧补衲之静,制天马行空之动,在墨海翻腾中贯透着渊深的静穆之气,这就是李可染晚年大泼墨难以企及的美学高度。张瑞图?(—)行书《真率斋铭》水墨绫本?立轴壬申(年)作×35.5cmRMB1,,-2,,释文:真率斋铭。吾斋之中,不尚虚礼。不迎客来,不送客去。有酒则酌,无酒则止。清茶一啜,好香一炷。不谈是非,不言官事。闲论古今,静玩山水。冷淡家风,林泉兴致。道义之交,如斯而已。款识:壬申中秋,白毫庵居士瑞图。钤印:张瑞图印(朱)、墨香堂(朱)鉴藏印:石秋子(朱)、子子孙孙永保之(朱)藏者简介:洪思(—),字阿士,号石秋。明末清初福建龙溪(今属龙海市)人。父洪榜,字尊先,是黄道周门生。洪思十三岁时,曾随父到黄道周家门拜访,举止严肃恭敬,受到黄道周器重。黄道周出山,洪思稍长,就到邺山讲堂听讲,被选参加扣击钟磬,并在此涉猎群书。南明隆武二年(年),黄道周殉国江宁(南京)。此后,洪榜、洪思皆避世,隐居深林。洪思忍辱负重,奔走于道周旧友住所,收辑遗书,花费近五十年时间,终成《黄漳浦全集》五十卷。洪思遗著有《敬身录》八卷,《孔子谱》二卷,《朱子谱》二卷,《文删》八卷,《月史》、《岁史》各四卷,《山居帖》一卷,又作《洪图六经》,共八四二图。说明:1、黄道洲学生洪恩(石秋子)旧藏。2、晋江八仙公张瑞图墓园中有此作之刻碑。此作品成於壬戌()年,从结字上看,中早期强烈压缩中宫的凌厉感不复存在,间或出现的颤抖为行笔带来一丝悠然。虽然起收和牵丝的锋芒依旧明显,但在稍“圆”折笔的调和之下,书作在骨力洞达之余融入高古冲虚的气息。蓝瑛(—)四景山水屏设色绢本立轴.5×48cm×4RMB8,,-12,,款识:1、洞壑云飞碧,山花杂瑶草。琼楼峻霞外,望似蓬莱岛。蓝瑛。2、云隐五城楼,苍松涛泻碧。跏趺古丈人,偕语跨鸾客。蓝瑛。3、停棹观云叶,苍岩翠欲流。空青隐寉涧,树树醉新秋。蓝瑛。4、七尺丝纶千古情,长安在我瑞雪凝。闲囱注得南华就,秋水篇中语更清。西湖外史蓝瑛并题。钤印:蓝瑛私印(白,4次)田叔(朱,4次)鉴藏印:叔明鉴藏(朱,4次)白云堂(白,4次)出版:《白云堂藏画》,国泰美术馆,年,第99-页。展览:“白云堂藏画”,年10月,台北国泰美术馆。此幅蓝瑛四屏条山水巨作,绢本设色,每条纵.5厘米,横48厘米,每幅皆接近8平尺,气势撼人,精彩绝艳。所画红树、青山、白云等景物喜用石青、石绿、朱砂、赭石、铅粉诸色,点染别致。其绘春夏秋冬四景,春景题画诗曰:“七尺丝纶千古情,长安在我瑞雪凝。闲囱注得南华就,秋水篇中语更清。”夏景题曰:“洞壑云飞碧,山花杂瑶草。琼楼峻霞外,望似蓬莱岛。”秋景题曰:“停棹观云叶,苍岩翠欲流。空青隐寉涧,树树醉新秋。”冬景题曰:“云隐五城楼,苍松涛泻碧。跏趺古丈人,偕语跨鸾客。”仅从诗文含义解读,这四幅作品所描绘的景色很可能与苏州有关。诗中言及“寉涧”者,应是苏州虎丘的一处名胜。从晚明开始,这里就一直是文人骚客雅集聚会的热闹场所,如顾炎武诗曰:“风高剑气蛉川外,水沸茶声鹤涧东”。而“蓬莱岛”也有可能特指苏州南郊太湖之上的“叁山岛”,即小蓬莱。可是蓝瑛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艺术风格,却并非是对吴门山水的现实再现,其中明显体现出了浙派山水的典型特征。因此,这套四季山水图轴应该不是蓝瑛的写生作品,而是其艺术心灵的直观体现。黄宾虹?(—)乡居消夏图纸本?镜心丁亥(年)作31×59cmRMB2,,-3,,款识:丁亥冬日写乡居消夏图,奉绰梅先生雅正,八十四叟宾虹。钤印:黄宾虹(白)、片石居(白)上款人简介:绰梅先生,为黄宾虹友人唐天如二夫人。唐天如(—),字恩溥,广东新会人。少年举孝廉,后为国史馆总裁。历任广东高等学府教职。晚年移居香港,曾任香港红十字会会长。他工诗擅书,香港艺术馆藏有其书法。他与文化艺术界来往频繁,30年代与黄宾虹过从尤见密切。出版:1、《浙江四大家》,西泠印社出版社,年,第页。2、《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书画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年,第页。3、《画艺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年,第25页。备注:带原框。此幅《乡居消夏图》,整体给人以自然和谐,灵趣飞扬之感。在不大的尺幅上面,真正体现出了黄宾虹五笔七墨的创作理念。画中山石皆被皴擦点染,放眼看去浑然一体,而在山石可见树木与山间房屋,盘曲几笔,树的轮廓显现,圆润中带着刚劲,树枝与树叶处用石青点染,再稍用淡墨破之。整幅画在墨破色与色破墨间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用色方面,他将石色的朱砂、石青、石绿、点染于水墨之中,使颜色和墨色相融合相衬托,正所谓“色不碍墨,墨不掩色”。这是黄宾虹受印象派的启发在中国画尝试不同于传统的用色。清雍正青花模印海浪龙纹天球瓶H:32cmRMB:,-,来源:北京翰海.1.15,LOT。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p76天球瓶原名为“千秋瓶”,象征“千秋太平”之意。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青花为多见。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因球腹硕大,像从天而降,故名。此件天球瓶形体虽小,但气势恢宏,内壁及底施肥润的白釉,口部写“大明宣德年制”。外壁通绘青花海浪纹,龙纹采用模印的技法,饰一巨龙,鳞鬃毕现,龙须向上飞扬,龙身上下翻腾,身躯遒劲,盘卷有力,表现出生动威武的气势。青花色淡雅,模印清晰,别具一格。故宫博物院藏有宣德海水青花模印龙纹大天球瓶,本拍品装饰手法与其极为相似,雍正一朝酷爱永宣器物,雍正命景德镇御窑厂仿制了很多宣德风格的瓷器。本品应为雍正官仿官一例。清乾隆白玉西番莲纹双龙耳瓶H:31cmRMB:,-,来源:1.佳士得香港年6月11日Lot。2.欧内斯特·约瑟夫·卡塞尔爵士收藏。3.德拉米尔女勋爵收藏。4.菲茨威廉博物馆(剑桥)收藏。5.菲茨威廉博物馆·剑桥展览(-)。此件白玉瓶选用整块籽料雕琢而成,质地温润细腻,致密莹润,取材硕大。束颈折肩,弧腹细长,器型修长瘦圆,满身饰西番莲纹。盖顶以天禄瑞兽扭转身躯攀附其上作钮,神韵遒劲,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交趾献麟,首有一角,殆天禄也。”其琢工精到,刻画手法细致圆转自如,喻天天得禄之吉兆;颈部内收,肩部对饰双龙衔活环耳,灵巧生动;肩腹下渐收,秀美之态尽显;此器用料考究,敦厚庄重,所雕纹饰古雅简朴,做工谨慎精细,稳重大方,精雅中彰显浑然大气,纹饰优雅流畅,端庄中不失灵动,实为不可多得的清代宫廷玉雕精品。原配碧玉座更为难得。明宣德铜鎏金阿弥陀佛坐像北京宫廷汉藏风格H:28.5cmRMB:1,,-1,,这尊造像通体鎏金,端庄大方,面相慈祥柔和,造型生动优美,躯体比例匀称,制作工艺考究,具有鲜明的明宣德时期宫廷佛造像艺术特征。造像塑造的是五方佛中主宰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渡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造像整体雕刻细腻,尤其五官刻画庄严肃穆,生动传神,典型的明永宣时期宫廷佛造像“国”字脸。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衣褶刻划流畅自如,尤其腿部衣褶的变现力极具丝织物质感,这是典型的汉地造像写实性的表现手法。束腰仰覆式莲花座,上下缘饰双圈连珠纹,莲瓣宽肥饱满,内缘纹饰尖端上卷呈卷草状,表层主瓣间露出下层莲瓣的尖角,微微上翘,雕工精细,是永宣佛造像典型的艺术特点,明代中后期深受影响,到了清康熙乾隆时期还保留有遗风。目前馆以及市场上流通公认的宣德宫廷造像多带有“大明宣德年施”款,这些带有款识多为皇帝作为布施之物赏赐给高层僧侣。然而明代宫廷之内以及皇家寺院制作了许多佛像和供器但并未刻款题记,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宫廷之内颇为常见。虽然此尊造像没有宣德年间款识题记,但从整体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来判断,极有可能出自明代宣德时期宫廷御用监“佛作”铸造,曾经供奉于明宣德宫廷佛堂或皇家寺院。同时期造像作品可参阅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藏明宣德铜鎏金阿弥陀佛(图1)以及北京翰海年11月22日编号明宣德铜鎏金不空成就佛(图2),无论五官面相刻画、制作工艺以及艺术风格都如出一辙,都是宣德时期宫廷佛造像比较典型的特征。明代正统、景泰、成化年间的宫廷佛造像深受宣德时期的影响,整体艺术风格颇为相似,但在细节的制作工艺以及衣饰表现手法与宣德时期略有不同,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景泰时期之后佛陀多表现右肩搭袈裟,莲瓣的制作生硬没有宣德时期饱满圆润。可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正统三年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图3),首都博物馆藏明景泰元年铜鎏金阿弥陀佛坐像(图4),佳士得伦敦年11月7日编号号明成化三年铜鎏金阿弥陀佛佛坐像(图5),以及邦瀚斯香港年4月21日编号22号约明成化时期铜鎏金药师佛坐像刚刚以2,,港币成交,足以可见藏家对明代北京宫廷佛造像的重视和珍爱之处。参阅:1、“大明宣德年施”款铜鎏金阿弥陀佛坐像高28.5厘米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藏2、十五世纪铜鎏金药师佛坐像邦瀚斯香港年4月21日编号22号成交价2,,港币明宣德铜局部彩绘不动佛坐像北京官造汉藏风格H:55cmRMB:2,,-3,,来源:印度FramjeeDinshawPetit收藏,年7月31日於敦JohnSparksLtd记录:伦敦拍卖会年11月13日此像头饰螺发,头顶有高肉髻,髻顶安宝珠;戴大花冠,两耳侧各有两条缯带,一条呈U字形翻卷于耳边,另一条顺垂于两肩;双耳齐垂,耳下坠圆环。面形宽大方正,五官刻画细腻生动,眉若远黛,目似柳叶,鼻若穹隆,嘴似桃花,显现出不同凡俗的庄严与寂静之美。宽肩束腰,身姿挺拔,躯体浑厚,肌肉饱满。上身胸前挂项圈和长链,项圈下坠U字形联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衣纹密集于小腿部,呈对称状分布,流畅自然,优美无比;腰间束宝带,腰带下也坠有U字形联珠式璎珞;双肩披大帔帛,帔帛绕过手腕后垂于身体两侧;手臂、手腕和足部有钏镯装饰。衣饰之繁复无以复加,无以伦比。跏跌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右手置右膝结触地印,左手置双腿结禅定印。莲座为半月形束腰式,造型周正,做工极其讲究。其上下边缘饰联珠纹,前后满施莲花瓣,莲瓣宽肥饱满,头部装饰美丽的卷草,上下对称,排列齐整。莲座下部封底已开,装藏尽失,从大开的内膛可清晰看到内膛的面貌,为造像时代、产地和工艺的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整体造型完美大方,雕工精致细腻,装饰繁缛华丽,法相庄严殊妙,加之体量硕大,品相一流,堪称一件品质上乘的古代雕塑艺术珍品。资治通鉴音注二百九十四卷资治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注释元初兴文署刊、明正德九年补修印本白皮纸、线装三百册三十函钤印:“积学斋徐乃昌藏书”朱文长方印、“南陵徐乃昌校勘经籍记”朱文长方印、“上海图书馆印”朱文长方印《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在我国史学史上地位极为重要,而这部胡三省音注又是其第一个而且是最重要的注解本。此为明正德九年重修印本,当时元版保存大致完好,补板极少,总体上忠实反应了元刻的本来面貌风格。此套书籍为近代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南陵徐乃昌收藏,书中“积学斋徐乃昌藏书”朱文长方印、“南陵徐乃昌校勘经籍记”朱文长方印皆其藏章,并著录在他的《积学斋藏书记》P52-56。后归现代学者范祥雍收藏。文革中被抄家收入上海图书馆,定为善本入藏,故书上钤有“上海图书馆藏”朱文长方印记。可谓传承有序。沈石友题跋唐·韦应物著韦苏州集十卷拾遗一卷明嘉靖年间吴郡覆宋刻本线装4册白棉纸24.3×17cmRMB,-,钤印:公周、鸣坚白斋、沈瑾、华氏春草轩藏、鹅湖华开荣修复古籍印、瑾、华开荣、虞山沈氏鸣坚白斋图籍、沈大铎。题跋:一:此传详密,可补《唐书》,《唐书》不为韦公列传,阙典也,公周。二:韦集世少佳刻,此宋人所编,尚为精善,惜卷中硃笔涂抹,绝可嗤咲,殆是黄口乳臭、才识字小儿所为,不足深责,好书遭劫流落,往往如此。辛卯季春购得,公周记。著录:《历代珍稀版本经眼图录·明代版本》第28页《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页《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唐五代别集类第页是书半叶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前有嘉祐元年王钦臣序、次沈明远补传、次目录,尾有拾遗一卷。此本刊印极精。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韦苏州集十卷拾遗一卷》两种,一是民国袁克文题跋宋刻本,另一种为宋乾道七年魏杞平江府学刻递修本,分别著录于《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第号,是书对比两部宋板,行款相同,字体风格更贴近袁克文题跋宋刻本。另此版本《历代珍稀版本经眼图录·明代版本》所录为康生旧藏,印工与此本不分伯仲。沈石友(-),名汝瑾,字公周,别署钝居士,室名笛在明月楼、月玲珑馆、师米斋、鸣坚白斋,江苏常熟人。诸生。精篆刻,工诗词,善书。藏砚颇多,亦精刻砚。并善鉴赏。家藏金石书画颇丰,富藏古砚,多稀世珍品。吴昌硕挚友,吴与沈于壬午年(年)论交,相交数十年,友情深厚,经常诗酬往来。当沈石友在虞山病故,昌硕先生得此噩耗,悲不能诗。三年后,应养浩属绘《玉茗图》而作七绝三首,“石友别我鸿冥冥,我哭石友干无声。”其情之悲令人感喟。活动信息
展览时间年5月27日——5月28日本次活动时间年5月27日14:30集合时间年5月27日14:00展览地址北京国际饭店主楼国际厅(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报名方式本活动仅限20席,按报名顺序预约。观展提示进入展览区域需佩戴口罩并主动出示健康宝健康码,同时携带身份证,请您配合展方做好入馆体温检测以及实名登记工作,高风险地区游客需要出示核酸报告。添加客服小助手了解更多资讯详情:雅昌会员|十竹斋北京春拍预展「藏家品鉴会」解锁雅昌会员权益●免费读价值6元的专栏文章,选购热门艺术图书专享6折起。
●免费听或折扣购买价值20元的「雅昌讲堂」1余位艺术界顶流专家、教授和名师贡献的39个专题,6+堂艺术在线课程。
●每年30场+文化沙龙/艺术展览亲临艺术现场体验,仅开放给雅昌会员报名参与。
●每年10场+开展艺术讲座/学术论坛,仅开放给雅昌会员报名参与。
●会员享受近千项专业的艺术服务,平均每个订单可节省10元。
-END-了解更多拍卖信息下载艺术头条APP